《中医基础理论》求取 ⇩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4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4

一、整体观念4

二、辨证论治5

第一篇 阴阳五行学说8

第一章 阴阳学说8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8

一、阴阳的普遍存在8

二、阴阳的对立斗争9

三、阴阳的相互依存9

四、阴阳的消长转化10

第二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1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1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1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1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2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2

第二章 五行学说14

第一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4

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14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14

第二节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6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6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17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17

第二篇 脏腑21

第一章 脏腑21

第一节 五脏21

一、心21

附:心包22

二、肺22

三、脾24

四、肝26

五、肾28

附:命门31

第二节 六腑31

一、胆31

二、胃32

三、小肠32

四、大肠33

五、膀胱33

六、三焦33

附:女子胞33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34

一、脏与脏34

二、脏与腑35

三、腑与腑36

第二章 气、血、津液37

第一节 气37

一、气的分类与生成37

二、气的功能38

三、气的运行39

第二节 血39

一、血的生成39

二、血的功能40

三、血的循行40

第三节 津液41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出41

二、津液的功能42

三、津液的分类42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42

一、气与血的关系43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44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44

第三篇 病因病机47

第一章 病因47

第一节 六淫、疫疠48

一、六淫48

二、疫疠52

第二节 七情53

一、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及致病特点53

二、常见的情志病证53

第三节 饮食劳逸54

一、饮食54

二、劳逸54

第四节 痰饮、瘀血55

一、痰饮55

二、瘀血55

第五节 外伤及虫兽所伤56

第二章 病机57

第一节 邪正斗争57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57

二、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57

第二节 阴阳失调58

一、阴阳偏盛58

二、阴阳偏衰58

第三节 升降失常58

第四篇 诊法62

第一章 问诊62

第一节 问诊内容62

一、问一般情况62

二、问主诉62

三、问现病史63

四、问既往病史63

五、问生活习惯、月经胎产及家族史63

第二节 问诊的重点内容63

一、问寒热63

二、问汗64

三、问头身、胸、胁、脘、腹的疼痛65

四、问睡眠66

五、问饮食口味66

六、问二便67

七、问经带胎产67

八、问小儿68

第二章 望诊69

第一节 望全身情况69

一、望神69

二、望色70

三、望形态71

第二节 望局部情况72

一、望头与发72

二、望目72

三、望耳72

四、望鼻72

五、望唇、齿、咽喉72

六、望皮肤73

七、蛔虫征的望诊73

第三节 望舌74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74

二、舌的分部74

三、望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74

四、正常舌象75

五、病理舌象75

六、舌诊的临床意义77

第四节 望排出物78

一、痰涎78

二、呕吐物78

三、大便78

四、小便78

第五节 望小儿指纹79

一、三关部位79

二、望指纹的方法79

三、正常指纹79

四、病理性指纹及其临床意义79

第三章 闻诊80

第一节 听声音80

一、语言80

二、呼吸80

三、咳嗽81

四、呃逆、嗳气81

第二节 嗅气味81

一、口气81

二、排泄物、分泌物81

第四章 切诊82

第一节 脉诊82

一、脉诊的临床意义82

二、按脉的部位82

三、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83

四、正常脉象84

五、病脉与主病84

六、相兼脉与主病87

七、脉证顺逆与从舍88

第二节 按诊88

一、按肌表88

二、按手足88

三、按腹部89

四、按俞穴89

附一:二十八脉分类表90

附二:以中医为主的病历格式(草案--供参考)91

第五篇 辨证96

第一章 八纲辨证96

第一节 表里辨证96

一、表征96

二、里证97

三、表里证的鉴别97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97

第二节 寒热辨证98

一、寒证98

二、热证98

三、寒热证的鉴别99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99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100

第三节 虚实辨证100

一、虚证101

二、实证101

三、虚实证的鉴别102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02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103

第四节 阴阳辨证104

附:病案举例104

第二章 气血津液辨证107

第一节 气病辨证107

一、气虚证107

二、气滞证107

三、气逆证108

第二节 血病辨证108

一、血虚证108

二、血瘀证109

三、血热证109

第三节 气血同病的辨证109

一、气血两虚证110

二、气虚失血证110

三、气随血脱证110

四、气虚血瘀证110

五、气滞血瘀证111

第三节 津液病的辨证111

一、津液不足111

二、水液停滞111

附:病案举例113

第三章 脏腑辨证115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115

一、心病辨证115

二、小肠病辨证117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118

一、肺病辨证118

二、大肠病辨证119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120

一、脾病辨证120

二、胃病辨证122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123

一、肝病辨证123

二、胆病辨证125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125

一、肾病辨证125

二、膀胱病辨证127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128

一、脾肺气虚128

二、心脾两虚128

三、肺肾阴虚128

四、肝肾阴虚129

五、脾肾阳虚129

六、心肾阳虚129

七、心肾不变130

八、肝脾不调130

九、肝胃不和130

十、肝火犯肺131

附一:五脏诸虚鉴别表131

附二:脏腑部分实证鉴别表132

附三:病案举例133

第四章 外感热病辨证137

第一节 六经辨证137

一、太阳病证138

二、阳明病证139

三、少阳病证139

四、太阴病证140

五、少阴病证140

六、厥阴病证141

附:病案举例141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142

一、卫分证143

二、气分证143

三、营分证144

四、血分证144

附:病案举例145

第三节 三焦辨证147

一、划分病邪所在部位147

二、说明病邪传变和病势轻重深浅147

三、确立治疗原则148

四、三焦辨证在湿温病辨治中的应用148

附:病案举例150

第六篇 预防与治则153

第一章 预防153

第一节 未病先防153

第二节 既病防变153

第二章 治则155

第一节 治病求本155

一、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55

二、正治与反治156

三、标本缓急156

第二节 扶正与祛邪157

一、扶正158

二、祛邪158

三、先扶正后祛邪158

四、先祛邪后扶正158

五、扶正与祛邪同时并用158

第三节 调整阴阳158

一、泻其有余158

二、补其不足159

第四节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59

一、因时制宜159

二、因地制宜159

三、因人制宜159

1982《中医基础理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景泉等编写 1982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199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  下(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下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上(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上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1992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2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76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7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1992 PDF版)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
1992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5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工人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9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7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0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浅说(1962 PDF版)
中医学浅说
196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  上(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上
1990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