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求取 ⇩

绪论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论观点和辩证法思想3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论观点4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辩证法思想4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5

(一)整体观念5

(二)辨证论治7

第一章阴阳五行9

第一节 阴阳学说9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9

(一)阴阳的含义9

(二)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0

(三)阴阳与矛盾的区别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1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11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11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12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1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4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4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4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5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7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8

第二节 五行学说20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20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0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20

(二)五行的调节机制21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4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4

(二)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25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26

第二章藏象38

第一节 五脏38

一、心(附:心包络)38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38

(二)心与躯体官窍的关系39

(三)心与五志五液的关系40

附:心包络40

二、肺40

(一)肺的主要生理机能40

(二)肺与躯体官窍的关系42

(三)肺与五志五液的关系43

三、脾43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44

(二)脾与躯体官窍的关系45

(三)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45

四、肝46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46

(二)肝与肢体官窍的关系48

(三)肝与五志五液的关系48

五、肾49

(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49

(二)肾与躯体官窍的关系52

(三)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53

附:命门53

(一)命门的位置53

(二)命门的功能53

第二节 六腑54

一、胆54

二、胃55

三、小肠56

四、大肠56

五、膀胱57

六、三焦57

(一)三焦的解剖形态57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57

(三)三焦的生理特点58

第三节 奇恒之腑58

一、脑58

二、髓59

三、骨59

四、脉60

五、女子胞(附:精室)60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61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61

(一)心与肺的关系62

(二)心与脾的关系62

(三)心与肝的关系62

(四)心与肾的关系63

(五)肺与脾的关系63

(六)肺与肝的关系64

(七)肺与肾的关系64

(八)肝与脾的关系65

(九)肝与肾的关系65

(十)脾与肾的关系66

二、脏与腑的关系66

(一)心与小肠的关系66

(二)肺与大肠的关系66

(三)脾与胃的关系67

(四)肝与胆的关系67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68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68

第三章 气血津液75

第一节 气75

一、气的基本概念75

二、气的生成76

(一)气的来源76

(二)与气生成有关的脏腑76

(三)气的生成过程76

三、气的功能76

(一)推动作用76

(二)温煦作用76

(三)防御作用76

(四)固摄作用77

(五)气化作用77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77

(一)气的运动77

(二)气的运动形式77

五、气的分类78

(一)元气78

(二)宗气79

(三)营气79

(四)卫气80

第二节 血81

一、血的基本概念81

二、血的生成81

三、血的功能81

(一)血具有营养作用81

(二)血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81

四、血的循行81

第三节 津液82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82

二、津液的生成和输布82

(一)津液的生成82

(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82

三、津液的功能83

(一)滋润和濡养作用83

(二)补充血液83

(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83

(四)排泄废物,净化内环境83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83

一、气和血的关系83

(一)气对血的关系83

(二)血对气的的关系84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84

(一)气对津液的关系84

(二)津液对气的关系84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85

(一)血对津液的关系85

(二)津液对血的关系85

第四章经络90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90

一、经络的概念90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91

(一)经脉91

(二)络脉91

(三)连属部91

第二节 十二经脉92

一、名称分类92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93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和表里关系93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93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94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94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94

附:十二经脉循行歌101

第三节 奇经八脉102

一、督脉102

二、任脉102

三、冲脉104

四、带脉104

五、阴跷脉、阳跷脉104

六、阴维脉、阳维脉105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10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07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107

(二)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107

(三)感应传导作用107

(四)调节机能平衡107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107

(一)阐释病理变化107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08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114

第一节 病因114

一、六淫115

(一)风116

(二)寒117

(三)署117

(四)湿118

(五)燥119

(六)火(热)119

二、疫疠121

(一)疫疠的基本概念121

(二)疫疠的致病特点121

三、寄生虫121

四、外伤121

五、七情122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122

(二)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122

(三)七情致病的特点123

六、饮食124

七、劳逸124

八、痰饮125

(一)痰饮的概念125

(二)痰饮的形成125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125

(四)常见的痰饮病证126

九、淤血126

(一)淤血的概念126

(二)淤血的形成126

(三)淤血的致病特点127

(四)常见的淤血病证127

第二节 发病原理127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127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127

(二)致病邪气的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28

二、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128

(一)正能胜邪则不发病128

(二)正不胜邪则发病129

三、内外环境与发病129

(一)外环境与发病129

(二)内环境与发病129

第六章 病机138

第一节 基本病机138

一、邪正盛衰138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38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40

二、阴阳失调141

(一)阴阳盛衰141

(二)阴阳互损143

(三)阴阳格拒143

(四)阴阳转化144

(五)阴阳亡失144

三、气血失调145

(一)气病145

(二)血病147

(三)气血同病148

四、升降失常148

(一)升降失常的基本概念148

(二)升降失常的病理表现149

五、津液代谢失常149

(一)津液不足150

(二)水湿停聚150

第四节 内生五气病机151

一、风气内动151

(一)内风的含义151

(二)内风的病理表现151

(三)外风与内风的区别152

二、寒从中生152

(一)内寒的含义152

(二)内寒的病理表现152

(三)外寒与内寒的区别153

三、湿浊内生153

(一)内湿的含义153

(二)内湿的病理表现154

(三)外湿与内湿的区别154

四、津伤化燥154

(一)内燥的含义154

(二)内燥的病理表现化155

(三)外燥和内燥的区别155

五、火热内生155

(一)内火的含义155

(二)内火的病理表现155

(三)外火与内火的区别156

第五节 经络病机156

一、经脉循行157

二、经脉络属157

三、经气虚实157

四、经气郁滞157

五、经气逆乱168

六、经气衰竭158

第六节 脏腑病机158

一、五脏病机159

(一)心的病机159

(二)肺的病机162

(三)脾的病机164

(四)肝的病机166

(五)肾的病机168

二、六腑病机160

(一)胆的病机170

(二)胃的病机171

(三)小肠的病机171

(四)大肠的病机171

(五)膀胱的病机172

(六)三焦的病机172

第七章 防治177

第一节 预防177

一、预防的含义177

二、预防的措施177

(一)未病先防177

(二)既病防变178

第二节 治则179

一、治病求本179

(一)正治与反治180

(二)治标与治本181

二、扶正祛邪181

(一)扶正祛邪的含义181

(二)扶正与祛邪的关系182

(三)扶正祛邪的应用182

三、调整阴阳182

(一)损其有余182

(二)补其不足183

四、调整脏腑功能183

五、调理气血关系183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84

(一)因时制宜184

(二)因地制宜184

(三)因人制宜184

1986《中医基础理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辽宁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等主编 1986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199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  下(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下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上(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上
北京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1992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2
中医基础理论(202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1992 PDF版)
新全实用药物手册 第2版
1992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5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8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8 工人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9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7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7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90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1989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浅说(1962 PDF版)
中医学浅说
196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  上(1990 PDF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上
1990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