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中》求取 ⇩

绪论1

第一节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1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2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11

三、运用科学的比较法20

四、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27

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32

一、从近代哲学革命回顾传统哲学33

二、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37

三、在逻辑学和自然观上的特点42

四、在考察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特点47

五、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原因54

第一篇先秦63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63

第一节 原始的阴阳说与五行说63

第二节 “古今”、“礼法”之争与“天人”之辩的开始71

第二章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82

第一节 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82

一、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82

二、仁与忠恕之道85

三、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一89

四、“敬鬼神而远之”与“畏天命”94

第二节 墨子以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96

一、平民的哲学家97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100

三、“名实”之辩的开始104

四、“非命”与“天志”113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118

一、“礼法”之争中的否定态度和复古主张119

二、“天人”之辩上的“无为”121

三、“名实”之辩上的“无名”123

四、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126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133

第三章百家争鸣的高潮144

第一节 《管子》和黄老之学145

一、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145

二、在哲学上对《老子》的改造150

三、《管子》为“法”提供了哲学基础156

一、儒法之争与子思、孟子160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160

二、“王霸”、“义利”之辩166

三、性善说与先验主义169

四、“养浩然之气”与天人合一论176

五、“知言”182

六、孟子对“性”(本质)范畴的考察184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190

一、道家学派的分化与“避世之士”庄子190

二、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194

三、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199

四、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203

五、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的责难210

六、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217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222

一、惠施:“合同异”224

二、公孙龙:“离坚白”227

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230

第五节 后期墨家论名实关系233

一、继承和发展墨子的功利主义234

二、“以名举实”的认识论238

三、科学的形式逻辑学说241

四、自然观上的原子论和经验论倾向253

第四章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260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260

一、“古今”、“礼法”之争中的进步立场262

二、“明于天人之分”——天道观266

三、“明于天人之分”——社会历史观273

四、“性伪之分”与“化性起伪”279

五、“制名以指实”——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285

六、“制名”以“辨同异”——辩证法是普通逻辑思维所固有的293

七、“符验”、“辨合”和“解蔽”——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299

八、关于“成人”(培养理想人格)的学说305

第二节 韩非:“不相容之事不两立”314

一、韩非反对“杂反之学”314

二、法治思想与历史进化观念318

三、“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323

四、“因参验而审言辞”334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朴素的对立统一原理的确立340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体科学353

第—篇小结363

第二篇秦汉——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上)375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375

第一节 独尊儒术以及哲学论争中心的转变375

第二节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386

一、“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387

二、天人感应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390

三、“顺命”、“成性”与“防欲”398

四、“形神”之辩上的“尊神”403

第三节 《淮南子》与西汉儒道之争——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对立409

第四节 《易纬》与杨雄的象数之学420

第五节 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或使”说432

一、《论衡》的批判精神433

二、“自然之道,非或为之”436

三、关于必然、偶然以及“命有二品”444

四、“性有善恶”与学以“成德”452

五、“精神依倚形体”和“知物由学”457

六、“不徒耳目,必开心意”461

第六节 张衡和王符的宇宙论466

第六章 玄学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476

第一节 名教危机与玄学之兴起476

第二节 王弼:“贵无”说485

一、“崇本举末,形名俱有”486

二、“以无为本”和“体、用”范畴的提出488

三、“天命无妄”,“圣人有情”494

四、“寻言观意”,“得意忘言”499

第三节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505

一、“非汤武而薄周孔”506

二、论“自然之和”508

三、对宿命论的挑战513

四、“得意忘言”,“越名任心”516

第四节 裴頠“崇有”论以及辨析名理的思潮521

一、裴頠“崇有”论反对“贵无”说522

二、欧阳建“言尽意”论反对“言不尽意”说527

三、辩析名理的思潮与鲁胜《墨辩注序》530

四、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逻辑思想537

第五节 向秀、郭象论“有而无之”——“独化”说反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540

一、向秀、郭象与《庄子注》540

二、有无统一,“独化而相因”545

三、“遇”即是“命”554

四、关于人的自由(逍遥)以及质用(性能)的统一558

五、“体与物冥”与“因彼立言”563

第六节 葛洪的道教哲学571

第七节 佛学的玄学化580

一、僧肇:“非有非无“即动求静”582

二、僧肇:“般若无知”589

三、竺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592

第八节 范缜对“形神”之辩的总结——唯物主义的质用统一原理的运用596

一、战斗的无神论者597

二、“森罗均于独化”600

三、“形神相即”,“形质神用”602

四、《神灭论》的“穷理”逻辑607

第九节 贾思勰《齐民要术》的科学方法611

第七章 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620

第一节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及其对哲学的影响620

第二节 天台宗论“三谛圆融”626

第三节 法相宗论“一切唯识”与华严宗论“法界缘起”——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639

一、玄奘的“法相唯识”学说640

二、法相宗与因明648

三、法藏关于“理、事”的学说651

四、宗密的“判教”理论659

第四节 禅宗“顿悟”说663

一、“凡夫是佛,世间即出世间”663

二、“自心是佛”与“顿悟成佛”667

三、“对法”——相对主义反对烦琐哲学672

四、关于“传法”(传授世界观)的方式676

第五节 李筌论“盗机”682

一、韩愈:以儒排佛690

第六节 韩愈、李翱:理学的先驱690

二、韩愈:“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693

三、李翱:《复性书》698

第七节 柳宗元、刘禹锡:“天人不相预”与“天人交相胜”——对“力命”之争的唯物主义的总结701

一、对儒、道、释的分析批判态度703

二、对气一元论的发展707

三、在更高阶段上向“明于天人之分”的论点复归712

四、柳宗元论历史演变的“势”718

五、柳宗元关于“成人”(培养理想人格)的理论724

1984《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中》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契著 198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逻辑学的发展(1995 PDF版)
逻辑学的发展
1995 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三次“左”倾路线资料  第二集(1957 PDF版)
第三次“左”倾路线资料 第二集
1957
逻辑学的发展(1985 PDF版)
逻辑学的发展
1985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1989 PDF版)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军事哲学发展史简编(1992 PDF版)
中国古代军事哲学发展史简编
1992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中(1984 PDF版)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中
198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1990 PDF版)
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
1990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发展史(1983 PDF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
1983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下(1985 PDF版)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下
198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1991 PDF版)
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
199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1998 PDF版)
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
1998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形式化  现代逻辑的发展(1987 PDF版)
形式化 现代逻辑的发展
1987 北京:人民出版社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  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2020 PDF版)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 当代中国生态发展的逻辑
202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下(1993 PDF版)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下
199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上(1993 PDF版)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上
199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