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下》求取 ⇩

第二篇 秦汉—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上)3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3

第一节 独尊儒术以及哲学论争中心的转变3

第二节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14

一、“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16

二、天人感应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18

三、“顺命”、“成性”与“防欲”27

四、“形神”之辩上的“尊神”33

第三节 《淮南子》与西汉儒道之争——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对立38

第四节 《易纬》与杨雄的象数之学50

第五节 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或使”说62

一、《论衡》的批判精神64

二、“自然之道,非或为之”67

三、关于必然、偶然以及“命有二品”75

四、“性有善恶”与学以“成德”83

五、“精神依倚形体”和“知物由学”88

六、“不徒耳目,必开心意”93

第六节 张衡和王符的宇宙论97

第一节 名教危机与玄学之兴起107

第六章 玄学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107

第二节 王弼:“贵无”说116

一、“崇本举末,形名俱有”117

二、“以无为本”和“体、用”范畴的提出120

三、“天命无妄”,“圣人有情”126

四、“寻言观意”,“得意忘言”131

第三节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137

一、“非汤武而薄周孔”138

二、论“自然之和”140

三、对宿命论的挑战145

四、“得意忘言”,“越名任心”149

第四节 裴頠“崇有”论以及辩析名理的思潮153

一、裴頠“崇有”论反对“贵无”说154

二、欧阳建“言尽意”论反对“言不尽意”说159

三、辩析名理的思潮与鲁胜《墨辩注序》163

四、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逻辑思想170

第五节 向秀、郭象论“有而无之”——“独化”说反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173

一、向秀、郭象与《庄子注》173

二、有无统一,“独化而相因”178

三、“遇”即是“命”187

四、关于人的自由(逍遥)以及质用(性能)的统一192

五、“体与物冥”与“因彼立言”197

第六节 葛洪的道教哲学205

第七节 佛学的玄学化214

一、僧肇:“非有非无”,“即动求静”217

二、僧肇:“般若无知”223

三、竺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227

第八节 范缜对“形神”之辩的总结——唯物主义的质用统一原理的运用230

一、战斗的无神论者232

二、“森罗均于独化”234

三、“形神相即”,“形质神用”237

四、《神灭论》的“穷理”逻辑242

第九节 贾思勰《齐民要术》的科学方法246

第七章 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256

第一节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及其对哲学的影响256

第二节 天台宗论“三谛圆融”262

第三节 法相宗论“一切唯识”与华严宗论“法界缘起”——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276

一、玄奘的“法相唯识”学说277

二、法相宗与因明286

三、法藏关于“理、事”的学说289

四、宗密的“判教”理论297

第四节 禅宗“顿悟”说301

一、“凡夫是佛,世间即出世间”302

二、“自心是佛”与“顿悟成佛”306

三、“对法”——相对主义反对烦琐哲学310

四、关于“传法”(传授世界观)的方式314

第五节 李筌论“盗机”321

第六节 韩愈、李翱:理学的先驱329

一、韩愈:以儒排佛329

二、韩愈:“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332

三、李翱:《复性书》337

第七节 柳宗元、刘禹锡:“天人不相预”与“天人340

交相胜”——对“力命”之争的唯物主义的总结340

一、对儒、道、释的分析批判态度342

二、对气一元论的发展346

三、在更高阶段上向“明于天人之分”的论点复归352

四、柳宗元论历史演变的“势”358

五、柳宗元关于“成人”(培养理想人格)的理论364

附录 索引371

整理后记397

1997《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契著 1997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