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自学指导》求取 ⇩

一、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

绪论1

概说1

二、中医诊断学三大原则5

(一) 审察内外5

(二) 四诊合参6

(三) 辨证求因6

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7

(一) 四诊7

(二) 八纲7

(三) 辨证7

(四) 诊断与病案7

(三) 树立良好的医德,坚持实事求是8

四、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要求和方法8

(二) 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8

(一) 熟练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8

第一章 四诊11

一、四诊的概念及内容11

二、四诊合参的重要性11

第一节 望诊12

一、望神13

(一) 神的概念13

(二) 望神的意义13

2. 失神14

1. 得神14

(三) 望神的重点14

(四) 神的表现类型14

3. 假神15

4. 神气不足15

5. 神志异常16

二、望面色16

(一) 面部色诊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16

(二) 面部与脏腑的相关部位17

(三) 望色十法17

(四) 常色和病色的表现及临床意义18

1. 常色18

2. 病色19

3. 体胖22

(二) 望姿态22

5. 畸形22

4. 体瘦22

(一) 望形态22

2. 体弱22

1. 体强22

三、望形态22

1. 动静姿态23

2. 体位23

3. 意态23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和皮肤24

(一) 望头部24

1. 头面24

(二) 望颈项26

1. 外形26

2. 头发26

2. 动态27

(三) 望五官27

1. 望目27

2. 望耳29

3. 望鼻29

4. 望口30

5. 望咽喉31

(四) 望下窍32

1. 望前阴32

1. 色泽33

2. 润枯33

(五) 望皮肤33

2. 望后阴33

3. 肿胀34

4. 痘疮34

5. 斑疹35

6. 白?36

7. 痈、疽、疔、疖36

五、望小儿食指络脉37

(一) 络脉的概念37

(二) 望络脉的方法37

(三) 临床意义38

1. 正常形色38

2. 病理性变化及主病38

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38

(一) 望痰38

七、望舌39

(五) 望呕吐物39

(二) 望涎39

(三) 望涕39

(四) 望唾39

(一) 舌诊的临床意义40

1. 判断正气盛衰40

2. 分辨病位深浅40

3. 区别病邪性质40

4. 推断病情进退和预后40

(二) 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40

1. 舌与脏腑的关系40

1. 方法41

2. 注意事项41

(三) 舌诊方法及注意事项41

2. 舌诊原理41

(四) 舌诊内容42

1. 望舌质42

2. 望舌苔45

3.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观察48

第二节 闻诊58

一、听声音59

(一) 正常声音59

(二) 病变声音59

1. 发声59

2. 语言60

3. 呼吸61

8. 太息63

7. 暖气63

9. 肠鸣63

5. 呕吐63

4. 咳嗽63

6. 呃逆63

二、闻气味64

(一) 口鼻之气64

(二) 病体之气64

(三) 排出物之气64

(四) 病室之气64

第三节 问诊68

一、问诊的重要意义69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69

(一) 问诊的方法69

1. 围绕主诉,全面诊察69

4. 危重病人,扼要询问70

(二) 问诊的注意事项70

2. 系统灵活,分清主次70

3. 问辨结合,减少盲目70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71

(一) 一般情况71

(二) 主诉71

(三) 现病史72

(四) 既往史74

(五) 个人生活史74

(六) 家族史75

四、问常见的现在症状75

(一) 问寒热75

(二) 问汗液80

(三) 问疼痛82

(四) 问头身症状83

(五) 问胸胁脘腹症状85

(六) 问耳目症状88

(七) 问口渴90

(八) 问饮食异常91

(九) 问口味异常93

(十) 问睡眠94

(十一) 问大便95

(十二) 问小便97

(十三) 问妇女99

(十四) 问小儿101

第四节 切诊110

(一) 脉诊的概念112

(二) 脉诊发展概况112

一、脉诊112

(三) 脉象形成的原理113

(四) 脉诊的部位114

(五) 寸口诊法116

1. 寸口脉的部位及分部116

2. 寸口诊病的原理116

3. 寸口脉分候脏腑117

4. 寸口诊脉的临床意义119

5. 寸口诊脉的方法120

(六) 正常脉象121

1. 正常脉象的形态和特点121

2. 正常脉象的生理性变异121

(七) 病理脉象122

1. 浮类脉123

2. 沉类脉124

3. 迟类脉125

4. 数类脉126

5. 虚类脉127

6. 实类脉129

【附】131

1. 脉象鉴别131

2. 败脉诊法132

3. 相兼脉与主病134

4. 诊妇人脉134

5. 诊小儿脉135

6. 脉症顺逆与从舍135

1. 按肌肤137

(五) 内容137

(四) 注意事项137

(三) 临床意义137

(二) 手法137

(一) 概念137

二、按诊137

2. 按手足138

3. 按胸腹138

4. 按俞穴139

第二章 八纲150

概说150

一、概念150

二、沿革150

三、重要性151

第一节 表里辨证151

一、表证152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153

二、里证153

【附】半表半里证154

第二节 寒热辨证154

一、寒证154

二、热证155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156

第三节 虚实辨证156

一、虚证156

二、实证157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159

第四节 阴阳辨证159

一、阴虚证160

二、阳虚证160

三、亡阴证161

第五节 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162

四、亡阳证162

一、证候相兼163

(一) 表证与寒热虚实相兼164

1. 表寒证164

2. 表热证164

3. 表虚证164

4. 表实证164

5. 表寒证与表热证、表虚证与表实证的鉴别要点165

(二) 里证与寒热虚实相兼165

1. 里寒证165

2. 里热证165

3. 里实寒证与里虚寒证,里实热证与里虚热证的鉴别要点166

二、证候错杂166

(一) 表里同病166

4. 表里俱实167

3. 表里俱虚167

2. 表里俱热167

1. 表里俱寒167

(二) 寒热错杂168

1. 表里寒热错杂168

2. 上下寒热错杂168

(三) 虚实错杂169

1. 表里虚实错杂170

2. 上下虚实错杂170

三、证候转化171

(一) 表里转化(表里出入)171

2. 热证转化为寒证172

1. 寒证转化为热证172

(二) 寒热转化172

2. 里邪出表172

1. 表证入里172

(三) 虚实转化173

1. 实证转化为虚证173

2. 因虚证导致实证173

四、证候真假173

(一) 寒热真假173

1. 真寒假热证173

2. 真热假寒证174

(二) 虚实真假174

1. 真虚假实证174

2. 真实假虚证174

3. 辨别证候真假的要点174

一、概念184

第三章 辨证184

二、各种辨证方法的特点及相互关系185

第一节 病因辨证186

一、六淫、疫疬病辨证186

二、七情病辨证190

三、饮食、劳逸病辨证191

四、外伤病辨证192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195

一、气病辨证197

(一) 气虚证197

(二) 气陷证198

(三) 气滞证199

(四) 气逆证200

(一) 血虚证202

二、血病辨证202

(二) 血淤证203

(三) 血热证204

(四) 血寒证205

三、气血同病辨证207

(一) 气血两虚证207

(二) 气滞血淤证208

(三) 气虚血淤证209

(四) 气不摄血证210

(五) 气随血脱证211

四、津液病辨证212

(一) 津液不足证212

(二) 水液停聚证213

1. 水肿213

2. 痰饮证216

第三节 脏腑辨证225

(一) 概说22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228

(二) 常见证候229

1. 心气虚229

2. 心阳虚与心阳暴脱230

3. 心血虚232

4. 心阴虚233

5. 心脉痹阻233

6. 心火亢盛234

7. 痰迷心窍235

8. 痰火扰心237

9. 小肠实热238

(三)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238

(一) 概说240

【附】心与小肠病证归纳简表240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240

(二) 常见证候241

1. 肺气虚241

2. 肺阴虚243

3. 风寒束肺244

4. 寒邪客肺244

5. 水饮停肺245

6. 痰湿阻肺246

7. 风热犯肺246

8. 热邪壅肺247

9. 燥邪犯肺248

10. 大肠湿热249

12. 肠虚滑泄250

11. 大肠液亏250

(三) 肺与大肠病辨证要点251

【附】肺与大肠病证归纳简表253

三、脾与胃病辨证254

(一) 概说254

(二) 常见证候255

1. 脾气虚255

2. 脾阳虚256

3. 中气下陷257

4. 脾不统血257

5. 寒湿困脾258

6. 湿热蕴脾259

7. 胃阴虚260

8. 食滞胃脘260

9. 胃实寒证261

10. 胃虚寒证262

11. 胃实热证263

(三) 脾与胃病辨证要点264

【附】脾与胃病证归纳简表266

四、肝与胆病辨证266

(一) 概说266

(二) 常见证候268

1. 肝气郁结268

2. 肝火上炎269

3. 肝血虚270

4. 肝阴虚270

5. 肝阳上亢271

6. 肝风内动272

7. 寒滞肝脉275

8. 肝胆湿热276

9. 胆郁痰扰277

(三) 肝与胆病辨证要点278

【附】肝与胆病证归纳简表280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81

(一) 概说281

(二) 常见证候282

1. 肾阳虚282

2. 肾阴虚283

3. 肾精不足284

4. 肾气不固285

5. 肾不纳气286

6. 膀胱湿热286

(三) 肾与膀胱病辨证要点287

【附】肾与膀胱病证归纳简表288

六、脏腑兼证289

(一) 概说289

(二) 常见的脏腑兼证289

1. 心肾不交289

2. 心脾两虚290

3. 心肝血虚291

4. 心肾阳虚292

5. 心肺气虚292

6. 脾肺气虚293

7. 脾肾阳虚294

8. 肺肾阴虚295

9. 肝肾阴虚296

11. 肝胃不和297

10. 肝脾不调297

12. 肝火犯肺298

第四节 经络辨证311

一、十二经脉病证312

(一) 手太阴肺经病证313

(二) 手阳明大肠经病证313

(三) 足阳明胃经病证313

(四) 足太阴脾经病证313

(五) 手少阴心经病证314

(六) 手太阳小肠经病证314

(七) 足太阳膀胱经病证314

(八) 足少阴肾经病证314

(十一) 足少阳胆经病证315

(十二) 足厥阴肝经病证315

(十) 手少阳三焦经病证315

(九) 手厥阴心包经病证315

二、奇经八脉病证318

(一) 督脉病证318

(二) 任脉病证318

(三) 冲脉病证318

(四) 带脉病证318

(五) 阳维阴维病证319

(六) 阳痒?阴?病证319

第五节 六经辨证323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324

(一) 太阳病证325

1. 太阳经证325

2. 太阳腑证326

1. 阳明经证328

(二) 阳明病证328

2. 阳明腑证329

(三) 少阳病证329

(四) 太阴病证330

(五) 少阴病证331

1. 少阴寒化证331

2. 少阴热化证332

(六) 厥阴病证332

(三) 传经333

3. 表里传333

1. 循经传333

2. 越经传333

(二) 并病333

(一) 合病333

二、六经病的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333

(四) 直中334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340

一、卫气营血病证的分类341

(一) 卫分证候341

(二) 气分证候342

(三) 营分证候343

(四) 血分证候344

1. 血分实热344

2. 血分虚热344

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345

第七节 三焦辨证350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352

(一) 上焦病证352

(二) 中焦病证353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355

(三) 下焦病证355

第四章 诊断与病案359

第一节 四诊与辨证的运用359

一、辨证要点359

(一) 四诊要求全面真实359

(二) 围绕主症进行辨证360

(三) 次要症状有时也是辨病的关键360

(四) 从病变发展中辨证361

(五) 辨证、辨证的有机结合361

二、八纲辨证及其它辨证的运用361

三、外感病与杂病的辨证362

第二节 病案362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362

(一) 内容363

二、中医病案的特点363

三、中医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363

(二) 病案书写要求364

四、病案的事理364

五、病案的书写格式364

(一) 住院病案格式的内容和要求364

(二) 住院病程记录366

(三) 门诊病案366

〔附录〕369

附一:《中医诊断学》自学方法指要369

附二:《中医诊断学》主要参考书简介371

附三:《中医诊断学》记诵歌诀379

附四:《中医诊断学》考试题解选载414

附五:《中医诊断学》诊法客观化研究思路与方法简介447

1990《中医诊断学自学指导》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崇孝主编 1990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4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4
中医诊断学(198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5
中医诊断学(202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2020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3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3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解题指导(1992 PDF版)
中医诊断学解题指导
1992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