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方法论》求取 ⇩

绪论 以真正哲学的方式研究和发展哲学1

一、透视来自“非哲学”的诘难1

二、正视来自市场经济的挑战5

三、探寻哲学发展的突破口7

四、建构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思路11

第一编 元哲学问题研究17

第一章 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能17

一、哲学的性质17

1.探寻哲学研究的“阿斯米德点”17

2.哲学是什么?--历史的解答19

二、哲学的特点24

1.哲学不是什么24

2.哲学思维的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29

3.哲学思维的致极性和超越性32

4.当代哲学研究的问题域35

三、哲学的功能39

第二章 哲学形态学的思路与方法44

一、问题的提出44

二、哲学形态学的基本规定46

三、哲学形态学的研究方法49

第三章 哲学研究法的探索与建构52

一、选准哲学改革的突破口52

二、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的再探讨56

三、哲学研究法的基本规定63

1.哲学研究客体的特殊性质及其对研究方法的特殊要求64

2.哲学研究主体的特殊结构及其对研究活动的影响65

3.哲学研究过程的特殊模式及其方法论意义66

4.哲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群及其建构途径66

四、现代科学方法论及其哲学意义68

第四章 强化哲学研究的主体意识71

一、确立哲学家的主体地位71

二、强化哲学研究的批判意识73

三、强化哲学研究的超越意识77

四、强化哲学研究的世界意识79

五、强化哲学研究的个性意识81

六、强化哲学研究中的“学科群”意识85

第二编 哲学思维的发生与演进研究93

第五章 哲学思维方式的系统发生93

一、哲学研究中的“寻根”意识93

二、研究哲学思维系统发生的几个前提和方法问题98

1.确定哲学思维系统发生的基本标志98

2.确定哲学思维发生研究的历史起点102

3.把握史前文明的发展进程104

4.从哲学思维的发生学视角来看古代神话106

三、神话思维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113

1.神话思维与原始思维113

2.从物我原始同一到最初的自我意识116

3.由动物的高级心理到人的感情120

4.由体感认知到观念联想122

5.由动作符号到表象符号126

四、神话思维的局限及向哲学思维的跃迁129

1.神话思维与哲学思维129

2.由不自觉的自我中心化到客观化反思133

3.由情感联想到理智批判135

4.由原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140

5.由直观表象符号到抽象概念符号142

第六章 本体论思维和研究方式147

一、哲学研究中的“历史”意识147

1.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哲学史研究方法总览147

2.立足于现代哲学的思想高度去把握哲学史153

3.立足于哲学发展的共性来考察历史上哲学的个性155

4.立足于历史上哲学的本来含义来阐发其现代意义160

二、本体概念的提出和本体论的形成162

1.由关注世界“起源”问题到关注万物的“始基”问题163

2.由感性素朴思维到抽象概念思维165

3.“原子论”与“理念论”的对峙与冲突167

4.亚里士多德的本体概念界说169

三、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构架171

1.哲学以研究本体为已任172

2.本体是存在的中心174

3.本体具有可知性176

4.探寻终极存在--本体论研究的根本目标177

四、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演进与诘难185

1.亚氏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历史地位185

2.本体论解释方式的内部分化与演进191

3.本体论和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诘难198

第七章 认识论思维和研究方式202

一、由本体论中心到认识论中心203

1.审度本体论探究的认识论基础204

2.适应社会变革的理性需要206

3.总结自然科学发现的认识论机理207

4.确立新的哲学观209

二、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基本构架211

1.认识论的提问方式及问题域211

2.由关注本体到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与统一214

3.设定和界说认识对象218

4.反省和测度主体认识能力223

5.设置和界定认识目标228

6.探寻普遍必然性知识的真实来源和可靠途径239

7.制定达到科学真理的有效方法244

三、认识论思维方式的诘难与演进250

1.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发展与演进251

2.认识论思维方式的诘难253

第八章 主体论思维和研究方式257

一、由“客体中心”到“主体中心”259

1.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259

2.超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极限”262

3.超越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264

4.由独断论转向批判论268

二、主体性思维和研究方式的基本构架271

1.以主体自我批判为全部哲学批判的出发点271

2.立足于主体能力及其限度来考察世界本原问题273

3.以主体能动性来说明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发展274

4.从主体的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来说明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280

5.从审美判断和审美鉴赏力来考察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285

三、主体性思维方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290

1.费希特:“绝对自我”290

2.谢林:“绝对同一”294

3.黑格尔:“实体即主体”296

第九章 实证论思维和研究方式300

一、由思辨哲学到实证哲学301

1.反对思辨哲学传统301

2.拒斥形而上学302

3.重塑经验主义的哲学传统304

4.确立实证哲学的实证科学基础304

5.适应社会变革与社会建构的现实要求306

二“实证论”思维和研究方式的基本构架306

1.确立哲学研究的实证目标306

2.以经验现象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308

3.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哲学思维的最高原则309

4.探索达到实证认识的方法论途径311

三、实证论思维方式的演进与诘难313

1.实证论思维方式的演进313

2.实证论思维方式的诘难323

第十章 人本论思维和研究方式326

一、人本论思维和研究方式溯源327

1.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327

2.希伯来文化寻踪329

3.基督教的非理性意识333

4.古典人本主义336

5.现代人本主义340

二、人本论思维和研究方式的基本构架342

1.承认本体论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342

2.以人为世界之本344

3.以非理性为人之本346

4.主张非理性的方法349

三、人本论思维方式的启示与诘难演进354

1.人本论思维方式的启示354

2.人本论思维方式的诘难355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59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与发展35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形成与建构359

1.人类幸福与哲学理想360

2.超越黑格尔唯心主义365

3.超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36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372

1.实践标准讨论与哲学观念的变革373

2.近2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民的主要成就及其基本经验375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38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新唯物主义383

1.坚持世界统一性研究的现代意义383

2.坚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386

3.强调“新唯物主义”的独特规定38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唯物主义38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的唯物主义391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道的唯物主义394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398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401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意识401

二、反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405

三、反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411

四、反思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哲学背景417

五、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反思421

第十四章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基本原则424

一、实践性原则:强化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以唯物主义方式辩证地、历史地解释世界而且人道地、实践地改造世界的社会功能424

二、客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应当是人与世界关系及其当代特点的哲学抽象431

三、主体性原则:以人作为主体而对人属世界的自觉能动掌握和对属人世界的自觉能动创造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436

四、系统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应当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分支有机组成并处于动态演进之中的哲学学科群439

五、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结构应当成为人与世界关系总体性结构的逻辑再现445

第四编 分支哲学和问题哲学研究451

第十五章 实践的唯物主义及其当代意义451

一、探索唯物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451

二、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合理形态的辩证法457

1.实践的唯物主义对旧哲学的超越性458

2.实践与辩证法的革命性460

3.实践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性462

4.实践和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性464

5.实践与人的普遍性466

三、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强化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469

第十六章 本体论的兴衰与哲学观念的变革475

一、考察本体论命运的基本思路475

二、本体概念的形成与哲学思维的发生476

三、本体论的沉浮与哲学观念的历史演变477

四、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论争479

五、本体论追寻与哲学思维的至极性和超越性484

六、“本体论复兴”与我国哲学变革486

第十七章 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辨析491

一、主体性探讨的实质和背景491

二、主体、客体概念的探微与辨析495

三、从功能角度考察主体--客体关系499

四、人的多重规定与主体的整体性功能502

五、人的主体性的内在根据505

六、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规定508

第十八章 现代认识论研究的基本趋向514

一、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透视514

1.我国认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514

2.认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515

3.深化认识论研究的现代意义518

二、深化认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520

1.强化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深化认识论研究的根本宗旨520

2.探索符合认识本性的理解方式523

3.追溯人类认识的系统发生和个体发生526

4.关注主体的自觉能动活动531

5.在个人的意识活动和社会文化交往的统一中揭示认识机制534

6.建构多项式和多级中间变量的复合认识模型535

7.关注认识过程的时间特性537

8.重视认识演进的社会化过程539

9.阐释实践观念与人类认识向着实践目的的运动541

10.知、情、意与真、善、美、利的具体历史统一543

第十九章 社会认识论的建构与拓展546

一、社会认识论的探索与建构546

1.我国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546

2.社会认识论第一期研究的主要成果548

二、社会认识方法论的拓展与构想554

1.社会认识论研究的10个难题554

2.社会认识方法论研究构想561

第二十章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构想565

一、从社会认识论到人文社会科学哲学565

二、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几个前提与方法问题568

1.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统一性问题568

2.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规定569

3.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性质570

4.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71

三、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构架573

1.学科界说573

2.当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我们的回应573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思想及其现代阐发576

4.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何以可能的对象性前提研究578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578

第二十一章 价值论与人生价值的特点582

一、价值论研究的回顾与透视582

1.我国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582

2.价值论研究中尚存的主要问题584

3.深化价值论研究的现代意义585

二、深化价值论研究的几点构想586

1.从功能和效应角度考察价值及其本质586

2.立足于价值事实来研究价值评价587

3.创造理想世界是人的最高价值追求590

4.激发和提升人的价值追求--价值论研究的独特社会功能592

三、人生价值的特点与人生科学的研究方法594

1.人生科学的基本规定594

2.人生价值的十对特点596

第二十二章 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特点607

一、深化评价论研究的理论层面607

二、“社会评价”的问题域及其研究意义609

三、从评价论角度来看社会客体的价值特点613

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613

2.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614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615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616

四、社会评价的基本特点616

1.评价主体与价值事实自我相关617

2.社会评价标准本身蕴含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和歧义性618

3.社会评价中合理度的差异620

五、探索社会评价的科学化途径620

第二十三章 深化文化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623

一、文化研究的回顾与透视623

1.关于近年来“文化热”的反思623

2.文化研究中的两极对立模式及其表现625

二、深化文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627

1.坚持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627

2.发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化人类学思想628

3.探索适合文化特点的研究方式629

4.强化文化研究中的历史意识630

5.探索跨文化的理解模式与超越途径631

6.多视角揭示文化运行的内在机制633

7.坚持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性原则634

8.建构文化研究方法论635

三、马克思的文化人类学思想640

1.文化发生:自然物质世界的长期历史进化及向着人的文化世界的生成运动640

2.文化本质: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641

3.文化主体:人的多重规定642

4.文化创造:劳动实践在人类文化创造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644

5.文化变异: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及其扬弃645

6.文化境界: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与创造646

7.文化进化:共产主义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648

四、“文化围城”与比较文化研究649

1.比较文化研究中的“围城”现象及其实质650

2.跨文化隔障的多方位透视651

3.探寻比较文化研究的合理性及其实现途径655

第二十四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659

一、儒学及其当代命运659

1.近年来儒学热的实质和背景659

2.透视儒学命运的方法论问题660

3.“儒学复兴”是否可能?663

4.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665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668

1.现代化的含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668

2.传统的含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672

3.中国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675

4.中国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超越678

5.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681

6.三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化进程683

7.关键是人的现代化687

第二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思路690

一、全方位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690

1.拓展视野,多层次透析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690

2.转换视角,多层次综观“中国特色”697

3.调整思路,多测度揭示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的内在协调机制701

4.紧扣主线,多测度考察人的全面发展705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707

1.从民族自我意识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思想707

2.民族自我意识的升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710

3.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结构718

4.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道路与毛泽东思想的功能722

5.民族进步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72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发展人的个性727

1.确立社会进步的个体性基础727

2.造就丰富的个性728

3.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创造潜能730

附录 探索一条个性化的哲学研究道路732

后记748

1998《哲学研究方法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欧阳康著 1998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1987 PDF版)
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
1987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哲学史方法论研究(1984 PDF版)
哲学史方法论研究
1984
哲学史方法论研究(1984 PDF版)
哲学史方法论研究
1984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988 PDF版)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1988 北京:华夏出版社
文学研究新方法论(1985 PDF版)
文学研究新方法论
1985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科学方法论研究(1983 PDF版)
科学方法论研究
1983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佛学研究方法论(1983 PDF版)
佛学研究方法论
1983 台湾学生书局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哲学论文第1卷(1992 PDF版)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哲学论文第1卷
1992 北京:商务印书馆
哲学方法论(1990 PDF版)
哲学方法论
1990 北京:北京出版社
哲学方法概论(1994 PDF版)
哲学方法概论
1994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科学研究方法论(1988 PDF版)
科学研究方法论
198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科学研究方法概论(1986 PDF版)
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1986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伦理学研究方法论(1992 PDF版)
伦理学研究方法论
1992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哲学方法概论(1998 PDF版)
哲学方法概论
1998 北京:民族出版社
哲学方法论(1992 PDF版)
哲学方法论
1992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