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读书笔记 第7卷 上 汤山小记》求取 ⇩

汤山小记4698

汤山小记(一)一九五七年四月4698

道家4698

「亦少褒矣」系旁评4698

穰苴战国人4698

吴起封为西河守即边侯4699

吴起由儒家转法家4700

《史记》记事有日无月4700

「仕于都」4701

商、于十五都4701

秦俗男女无别4701

秦破坏大家庭制度4702

《阴符》4702

司马贞无常识4702

「鸡尸」4703

干遂即邗沟4703

「鄢郢」4704

湣王厚葬明孝4705

燕与胶东4705

苏秦、东方朔故事4706

客卿与相4706

张姓4706

檄制4707

西海4707

夏阳4708

张仪为魏、楚相4708

苏秦张仪故事4709

纣与昆吾亡日4709

祭器4710

战国称侯曰君4710

南面4711

史举先生4711

私徒4712

楚请秦相向寿及用召滑于越4712

秦使张唐相燕4713

燕上谷郡县数4713

魏冉之母4714

华阳4714

第一次外戚之祸4715

陶郡4715

〈孟荀列传〉粗疏4715

「始也滥」4716

「牛鼎」4717

田文相秦4718

魏子与冯驩4718

韩庆与苏代4719

孟尝君品质4719

传舍、幸舍、代舍4720

史公不别号谥4721

孟尝客与平原客4721

毛遂、蔺相如与曹沫4722

称楚先王为帝与秦、齐之帝4723

黄歇引《诗》、《易》4723

战国战争惨状4724

邓林4724

郡与县4725

4725

黄歇与吕不韦故事同型4726

〈吴俗传〉4726

「朱莫」与「朱亥」4727

范睢说秦王,前段系传奇4727

范睢个性4728

越国鄙远4729

敬称在名下加子父公4730

引《诗》、《书》易混4730

「齧」字误析为「刺齿」二字4731

乐毅以齐七十馀城为郡、县4731

乐毅书札当得于赵4731

黄老学派在赵、齐、燕之发展4732

城与都4733

九宾4733

上左与上右4734

赵奢收平原君租税4734

完士4735

「东向而朝」4735

封尉文,号信平4735

李牧居代雁门4736

莫府4736

赵、魏兵制4737

匈奴属国4737

淖齿守莒4738

老弱之军4738

传後附益4739

辛树帜〈禹贡制作时代的初步推测〉节目4739

致树帜书4741

「子童」与「孺子」4742

汤山小记(二)一九五七年五月4744

叟与落苏4744

唐景崇《新唐书注》4744

近代广西史学者4746

汤山小记(三)一九五七年六月4750

镇都县歌墟(抛彩球)4750

在广西民间文艺会演中所见之抛彩球4751

王之涣诗「黄沙」误为「黄河」杜甫诗「天闚」误为「天阙」4752

《白蛇传》出于〈西湖三塔记〉话本4753

岐山与周都4755

虢仲、虢叔封国所在4756

古莘氏分布甚广,「莘」与「华」因字形近而致讹4757

山陵间为「衍」4758

龙门山即晋望梁山4759

夏阳与华池4760

有扈不在鄠县4760

大荔戎当在洛水上游4761

荡社与唐杜氏;汤陵、汤台即唐杜氏遗迹4762

程与毕4763

岐山邵亭为召公邑4764

骊山即蓝田北山4765

浐水即荊溪是否别有荊山4765

咸阳与长安4766

灃水4768

镐水4768

长乐宫为东朝廷4769

郑国间秦事可疑4769

汤山小记(四)一九五七年七月时转青岛4772

泷川《史记会注》之批判4772

华原、华池与夏阳4774

华、夏二字之分合4775

〈房中祠乐〉4775

邹子乐〈西颢〉与少昊4777

西汉末之雅乐与郑声4778

象人4780

〈艺文志〉歌诗与〈礼乐志〉乐员之比较4780

四会4781

〈国风〉与今小曲4782

郢与郢客4782

申公与楚元王之诗学4783

司空主罪4785

《尔雅》出《鲁诗》学家纂辑4785

翼奉请迁都及宗庙以亲疏迭毁,郊祀迁至国都4786

贡禹请改定制度,出宫女,免官奴婢,止赎罪及入谷补吏,废五铢钱,罷郡、国庙4789

《尚书》中两处赎刑可疑4793

武帝立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与匡衡等请祭天南郊、祭地北郊4794

韦玄成、匡衡等请庙、寝、园以亲尽迭毁与其波折4797

郑注〈王制〉说「天子七庙」不可通4807

支庶是否可以祖其所自出4807

今、古文家论宗庙之制十四事4809

秦汉政府对强宗豪族之措施4813

巫、觋与圣4814

复姓改为单姓4815

绘画史、瓷器史之辨伪4815

汤山小记(五)一九五七年八月时客青岛4817

〈郑语〉「前华後河」4817

古本《纪年》「晋文侯二年,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为误说,以〈郑语〉校之可见4818

郑武公通叔妘,在幽王时,灭郐在平王时:《史记·郑世家》误记其事于郑桓公世4819

〈二南〉在豫州南境及荊州之域,〈南〉为南方之乐4819

邶、鄘、卫所都并在朝歌故季札同谓之〈卫风〉4820

禹所导河、商所竭河、周所徙河;商河东行漯川,周定王时别漯而东北行4821

霍山之珠即玉4824

〈河渠书〉「引河北载之高地」说可疑4825

「禹厮二渠」即商末河之改道4826

「浮于济、漯,达于河」,为周定王河徙後事4826

〈西次三经〉之「稷泽」,〈海内西经〉及〈海内经〉之「后稷葬」,《淮南·地形》之「后稷垅」皆推至极西;毕沅引而近之4827

有穷国,《山海经》在西方,《左传》在东方4827

槐江山之「平圃」为,「?圃」之误文,即悬圃;玄止水即黑水4828

槐江山之「滛水」为「瑶水」之误文,即瑶池4829

《山海经》之「帝」皆天帝4829

毕沅坚持昆仑在肃州说,谓小昆仑为大秦国山;郝懿行说「恒山」非山西之恒山,乃「桓山」之?4830

《山海经》中之「乐风」4832

孟涂为夏大巫,所居曰大巫山;听巴人讼4832

《山海经》以图文为经,今之经文为传4833

郭璞以海外、海内各有昆仑,而以〈海内西经〉所云为小昆仑毕沅以〈海外南经〉所云方丈山以〈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所云为肃州昆仑以〈海内东经〉所云为大秦山4834

汜林一地化为四地4835

《海经》校文之「一曰」、「或曰」4836

〈海外四经〉体例不画一4836

〈海外西经〉之巫;女丑之尸即《左传》「焚巫、尪」之类4837

《海经》以二表示多数4839

《海经》中之尧葬4839

上帝宠??4840

〈海内北经〉中昆仑虚分南、北;今脱北所有文4841

《海经》中所记燕、齐海上开拓之史迹与其所得之实际知识4841

郁州疑即〈尧典〉郁夷4842

霸水之名由秦穆霸西戎来4842

汉工官所在地4843

荥水在汉已无可指实4843

敖仓与当时水道4843

卞本小水,後与济、浪汤渠、菑获渠、获水结合而成巨川4844

泗水与菏水的混称及其入淮地点之改变;黄沟与菏水之别4845

东夷仁,故有君子国4849

精卫衔木石以堙东海4849

鲧作城说由作隄来4850

汉涅县非「涅氏县」,涅水得名由于涅石,见〈北山经〉4850

昭馀祁九泽与〈北山经〉长泽、泰泽、少泽、黄泽、海泽、泜泽等当有关系4851

三桑无枝见〈北山经〉及〈海外北〉、〈大荒北经〉4852

「錞」为障义;西海、北海4853

三封方与三封县4854

「采」为文采之石;「来」为玉属4854

《海经》中不死民与长寿人4855

外国青料;穆王西征之铸器与其所求索4856

〈海外南经〉首一「其」字不知何指4857

《山海经》组织当在《诗经》後,《楚辞》前4857

被发之俗为西方诸部族所同4858

〈海外北经〉之积石山在东方,〈西山经〉与〈海内西经〉之积石山在西方;或为河之所出,或为河之所入4859

〈海外北经〉「自东北陬至西北陬」当改为「自西北陬至东北陬」4859

《海经》中之黑人;朝鲜、天毒所以并列北海隅之故4860

〈海内四经〉排列之错误4860

小川琢治正定〈海内四经〉文4861

《山经》中山神分三级:帝、冢、神4865

〈海外西经〉「九代」为「九成」之?4866

从〈武观〉、〈天问〉、〈归藏〉观夏后启,为淫荒失国之主;〈五子之歌〉附会〈离骚〉,归狱太康4867

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刘承幹序4870

汤山小记(六)一九五七年九月客青岛4873

徐元诰《国语集解》自序4873

《国语》刻本4875

鲧有鄣洪水之大功,故为夏后氏郊;禹修鲧之功,其事无异4875

楚灵作台,变鲧、禹之功4876

徐元诰解「沮、汾」大误4877

孟、荀言「禹抑洪水」,犹是障义4877

〈郑语〉虢,郐邑名;「前华」当作「前颖」4878

「齐子」,〈敝笱〉属女,〈载驱〉属男4880

《尔雅》袭《毛传》及《大学》4880

〈宛丘〉,卫序与《毛传》异,箋从序反传4881

「南方之原」即宛丘,毛传误说为原氏,与「子嗟」、「子国」妄说为父、子二人同4882

东华城4883

「嘏」为神致福于主人之辞4884

〈素冠〉非刺不能三年丧4886

删《诗》、《书》之说由删《春秋》来4890

〈季札观乐〉一篇作于战国後期4890

两汉人皆以〈关雎〉为周衰时作,独《毛诗》推至周初兴时,蓋受〈季札观乐〉语之启发4891

宣王时召公开闢南土,故有〈周南〉、〈召南〉之新乐调4893

周南即许召南即召陵4894

〈大武〉不必演一时事4895

孙作云研究《诗经》论文4896

「雅」与「夏」4896

汉人「通经致用」之自相牴牾4898

基辅史前遗址之圆形屋4899

《毛传》「简书救鄰国」说取自《左传》4900

〈诗序〉谓〈有杕之杜〉为「劳还役」亦取《左传》4900

《仪礼》不可以解《诗》4901

〈彤弓序〉取《左传》之非4902

〈鸿雁〉为东迁时筑城诗4902

〈节南山〉作于东迁後4903

〈正月〉亦作于东迁後4905

〈雨无正〉亦作于东迁後4906

〈尧典〉袭〈大明〉4907

文王作丰时已掘沟护城4907

王尸称「公尸」;〈既醉〉为尸致之嘏辞4908

天帝谆谆然命文王取妇与伐崇为「文王受命」之说所自来4908

耄年亦可称「小子」4909

〈抑〉与〈懿戒〉是一是二4910

〈桑柔〉亦东迁时诗;「立王」殆即攜王4910

〈云汉〉与〈十月之交〉同,亦东迁後诗;〈瞻卬〉同4911

凡诗皆可称「风」4911

〈崧高〉城申,〈烝民〉城齐,〈韩奕〉城韩:均在宣王时4912

〈召旻〉之作远在〈江汉〉後,而编次相近,足见诗篇次第非时代次第4912

〈瞻卬〉已有官僚经商之事4913

〈大武〉与〈武宿夜〉4913

〈象〉与〈武〉配合而成舞,非两种孤立之舞4915

《周官·九夏》中惟〈肆夏〉为实有,馀杜撰者六,妄加「夏」名者二4917

〈宾之初筵〉,《韩诗》以为卫武公饮酒悔过,卫序以为卫武公刺时4918

〈六笙诗〉不必有辞4919

「同」有集合、交合二义4919

〈燕世家〉不及召穆公,亦未举康公谥4920

〈干旄〉「郊、都、城」以地位轻重为次4920

鲁、卫俱有地名楚4920

〈典礼〉「西方为上」与「南方为上」,「南」疑「北」误4921

「寒」为室之西北隅4921

姚炳《诗识名解》4923

沱江锁应龙之传说4923

鲤跳龙门之传说4924

《易》与《诗》状物均自下而上4925

〈汝坟〉、〈甘棠〉之时代4926

《古籍考辨丛刊》第三集拟目4926

吕戏与茂腔4927

闺女恋爱歌谣4928

王灏刻《畿辅丛书》4928

汤山小记(七)一九五七年十月在青岛4931

《三百篇》中趁韵文字4931

趁韵之一因为乐之复奏4932

晁说之与章俊卿4933

后妃成习套4933

古人嫁娶必于秋冬,郑误据《周官》为仲春4934

「鹊巢鸠占」不必穿鑿4934

以《礼》解《诗》之是非4935

〈摽梅〉乃卿大夫为君求庶士之诗4936

〈击鼓〉为卫穆救陈、为宋所伐之事4936

《诗》义无迳可寻者当存疑4937

〈二子乘舟〉与伋、寿事不合4937

《左传》说〈卷耳〉4938

〈柏舟〉与〈卫世家〉记共伯事无涉4939

古「圣」字不甚重4940

古器物学促进经学4941

〈诗序〉杂湊《左传》、〈乐记〉说〈桑中〉4941

〈诗序〉据庄姜後事说其初嫁之非4942

「谖草」传讹为忘忧草之经过4943

姚际恒治学之忠实态度4944

姚际恒驳朱熹所指之「淫诗」,但亦补出朱熹所未指之「淫诗」,见其无宗派成见4944

〈葛履〉兴义难明4946

斯螽、莎鸡、蟋蟀非一物4946

从《孟子通论》上见《九经通论》之次4947

《诗经通论》有王笃增益语4948

姚氏能从人情上为诗人著想4948

「诵《诗》」与宋人舞中之「念」4949

从乐中求《诗》4953

〈二南〉与吹、唱、舞4953

〈周南〉与〈小雅〉中之「南」4954

「群黎、百姓」4954

焦、穫不在池阳4955

以焦穫为在池阳故郭璞以杨燖为弦蒲4956

公、侯之位及其生活4957

姚际恒说璋、瓦4958

「维号斯言」与「河宗号之」4958

姚氏《今古文尚书通论》4959

「握粟出卜」4959

《庸言录》论「八字」4960

〈出车〉第五章疑羼入4960

〈雅〉中召穆公之开闢南土4961

「西南其户」4961

春秋时人脱口《诗经》语4962

名词下置「斯」字4962

「季女」与「孟姜」4962

〈笙诗〉有无辞问题4963

「胡」通「瑕」,京兆尹湖即晋之瑕,与郑武公灭胡无关4964

高士奇江永说瑕地所在俱非4966

〈中次六经〉之狱4967

华山即桃林4968

「泰头之山」即「共山之首」4968

〈尧典〉「四岳」非一人4969

四岳佐禹治水之说所由来4969

唐蒙由蜀通南越之水、陆两道4969

董安于筑晋阳之军事设备;赵衰子以铜柱质为矢镞4971

智伯攻晋阳兼灌汾、晋二水4971

大夏4972

〈兼爱〉中言禹治水4973

冀州指中土4974

南夷4975

〈抑〉称厉王为「小子」4975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不能并立4976

贯胸国即穿胸人4977

不死民即瓮人4977

西申在圁、洛间4978

公尸4979

「媚于庶人」4979

大曲与鼓子词可证〈大、小雅〉之分4979

「老夫」与「小子」4980

〈古今人表〉为《补史记》之表4980

《韩诗》以〈二南〉为房中乐4980

采野生植物非必妇女事4981

《清实录》4982

茂腔戏4983

湘剧4983

丧歌4984

古代之舞4984

大麦岛石老人4985

加级鱼4985

贝殼有孔;古代丝织品仿贝殼图案4986

《尔雅》中之贝类4986

「文贝仍几」即嵌螺钿4987

汤山小记(八)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在青岛4989

《山海经广注》之图4989

吴泽4990

教山乾河4991

前山槠木4991

泰戏、虖沱、徒骇三名之关系4992

不周与崑仑之方位4993

柜山之鴸4994

〈北次三经〉之实际性及其注河之水4994

倭属燕4995

夏地之所以广4996

商、周与氐羌4996

犬戎家长制4997

禹馀粮4997

人化鱼4998

鱼妇颛顼4998

河南称冀州4999

泗上4999

《毛诗》以「训、诂」命名取义《尔雅》4999

九州5000

冀州5000

徐州5001

幽州5001

扬州5001

营即青5002

燕与梁山5002

蜀与吕5003

5004

5004

梁与梁州5004

累代水利说为禹绩5005

古汉水与今有异5006

江、淮交通5006

「均」即「?」5007

淮、泗入江5007

建都冀州之故5008

桑钦与〈禹贡〉5008

河、济间之西河5009

魏与三河5009

田分九等由于地势高下5009

鲜虞与中山5010

中山疆域5011

「诸夏」与「蛮、夷、戎、狄」5011

中山崇信墨道5012

墨子法禹5012

墨与宋及中山之关系5013

〈甘誓〉与五行5013

《六译先生年谱》5014

廖平奉孔子为教主之故5015

刘文淇《左氏旧注疏证》5016

「四海」5016

张仪「取陕」未详其地5017

「虏」谓敌人与奴隶5017

李斯劾赵高书中之宰予与韩玘5018

战国时之「名士」5018

「苴」与「巴」是一是二5019

须贾请屏于胡、貉之地5020

蔡泽、黄歇引《易》5021

〈田单传〉「太史公曰」之後一段记事未知谁作5021

「颂」与「容」5021

「七」与「十」之误5022

鲍焦采蔬与夷、齐采薇5022

邹阳「封比干之後修孕妇之墓」出杂湊5023

〈吕不韦传〉与《战国策》甚多不合5023

史迁乱写之例——吕不韦与孟尝君同时5024

赘壻与出夫5025

唐人所见《战国策》已录〈荊轲传〉5025

六国垂亡时之幻想5025

战国时丧仪之隆重;春秋时晋人行三年丧5026

丧礼因阶级而不同,孟子乃云「自天子达于庶人」5028

战国时儒与巫为富家张扬丧事5029

「五泰」即祝、宗、史、卜、士5030

丧中歌舞俳优;挽歌5031

齐邑屋州闾乡曲之制5032

李兆洛诋郑玄5033

许、郑异同5034

秦、汉制与三代制有因有创5035

状元为人世极荣系宋太宗造成5036

明代宫廷中尚演参军戏5037

文天祥〈正气歌〉以石介〈击蛇笏铭〉为蓝本5037

吕剧名义5038

汉武有意使方士与儒生合流5039

年来所发古墓,尸多不腐,由于丝绵作殓衣5039

山西人测验新妇5039

元末一部份蒙古人居南通5040

《醉翁诗录》中分说话人为八类5040

稀姓5042

汤山小记(九)一九五八年四月5043

《百花记》之改编5043

刘敞据《山海经》言「駮」5044

能舞之马5045

杜环《经行记》中之寻寻烝报5045

花儿5046

黄帝战胜四帝5048

剑桥格芮非司来询《孙子》书之年代5048

高诱谓燕姓姚5054

「炮烙」为「炮格」之误,格为名词5054

《淮南》对三年丧之歧说5055

古人哭法5056

「夫」即「彼」5056

饮器5056

「牛马走」为「先马走」之误5057

〈礼运〉为子游学派所作;其中有五行说,为子思、孟轲所信5057

〈彖传〉之中心思想为「时」,与〈礼运〉合5059

〈礼运〉、〈礼器〉、〈郊特牲〉为一篇5059

〈礼运〉非《荀子》後学作5060

〈彖传〉、〈象传〉多言「中」与,《中庸》合;《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四篇皆出子思後学5061

〈坊记〉、〈表记〉、〈缁衣〉共为一篇;《中庸》作于《孟子》後5062

朱熹释「所以行之者一」远胜郑玄5063

树帜研究〈易传〉,其目的在于求其在儒家中属于何派5063

西河为西周王畿,亦为姜氏之戎所居5064

贾人将兵5065

汉初妇人封国5066

前代史料已失者,滑湛竟于日旁占验得之5066

青门与青州5067

大县与名都5067

齐都、邑大夫5068

夏王畿止于今山西南部,不及太原5068

《史记》书卫戚邑都作「宿」5069

都与邑互称5070

史迁殆未见〈吴语〉与〈越语上〉5070

史迁书「谭」为「郯」5070

《索隐》释「庸职」异想天开5071

春秋时卿大夫皆可称「公」5072

春秋时君、臣不必属于两阶级;虽为人臣,仍是贵族5072

锺巫与鍼巫5072

蒙县有箕子冢5073

「父师、少师」非箕、比5073

何休《公羊注》误释「屈产」5074

吴边邑大夫为郡制滥觞5074

《索隐》误释「子晣」5075

襄子谶「二国」为并、代,皆子姓5075

周之分为东、西由外力5076

「欧代」即「欧脱」,《索隐》误释5076

宰相燮理阴阳为阴阳家学说5077

北方郡、县5077

同母为宗5078

封国时奏地图5078

王劭史学;以《纪年》校《史记》5079

委死之质5080

秦都、乡、邑、聚;小都与大都之别5080

二县有十五都5081

「弃灰于道被刑」5082

卿大夫称「主」5083

方轨与方舟5083

徐广说「秦兵不敢闚函谷关」年数5084

「战国」之名始见〈苏秦传〉5084

史迁用六国史料未尽5084

秦高商之战不见史,足徵六国史事残存者少5085

「蒲守」可疑5085

魏有百县5086

秦之侯5086

〈孟子荀卿列传〉写得不成文理5087

「子」与名可上属,亦可下属5087

《索隐》引《纪年》证《史》,不如王劭5088

〈孟尝君传〉「过市朝者」,「朝」为衍文,《索隐》强解5088

劫盟为战国时风气,曹沫时无此5088

东面与南面5089

纵横家保存战国及汉初史料5090

「一经两海」5090

战国南海珍奇至北方,加速统一要求5091

〈范雎传〉之戏剧性5091

战国时尚以「孺子」为对于成人之暱称5092

《说苑》记荀息谏晋灵公5093

巴比仑空中花园传说在公元前六、五世纪传至中国5093

三苗与东夷关系5094

《史记三家注》所录《战国策》文保存晋、唐本面目5094

唐以前「糖」皆糟;沙糖自唐太宗时入中国5095

《尚书》在政治上所起作用5095

展子虔图拔河戏5096

明代南戏之四大骨幹;清代崑腔、弋阳腔、高腔之关系,正宗与非正宗之戏剧5096

吴入郢为阖闾、夫?功,与孙武、伍员无关;郑廷玉楚昭公剧之渲染5099

《燕青博鱼》剧;枭、卢、雉、犊为胜负之采5100

「六博」为六箸十二棋,六白、六黑5101

汤山小记(十)一九五八年八月5105

战国时强国干涉弱国内政5105

〈张仪传〉矛盾5105

「舫船」并两船5106

战国时之「吴人」5106

秦以「主」称楚王5106

战国时秦称关东六国为「中国」5107

「群后四朝」与汉制5107

「汨徂南土」与〈汨作〉5108

「诸生」为「诸老先生」之简称5108

长安与咸阳为一地5108

汉帝干涉人家庭事,老妇更嫁5109

汉以烝为重罪5110

楚、汉时分吴与会稽为二郡5110

陈豨为梁宛朐人5111

东胡王卢氏5111

陈豨将多贾人5112

「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点句5112

陈馀不用奇计与宋襄同5113

「弥融爚」与「偭?獭」5113

「谶」与「筴」5114

沈濂《怀小编》论陆机引《纪年》入文5114

代哭之礼5115

律为度、量、衡及法令之本5116

「娖促」即「断断」5117

〈张丞相传〉有二赞;後一赞为成帝时人作5117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表〉,在补作中为佳著5118

秦、汉人对蚩尤之好感5118

〈朱建传〉「语在黥布语中」,与〈黥布传〉不相应5119

〈朱建传〉「听梁父侯遂反」两种读法5119

〈郦生传〉後复有一段补叙郦生事为後人补写旧文5120

〈傅靳蒯成传〉为得见汉初功臣簿者钞撮成篇,必非史公著5120

战国、秦、汉间封君分嘉号与实封两类5121

冒顿妻群母5121

徙诸田、昭、屈、景、怀入关5122

矢、石之石疑由炮发5122

叔孙通朝仪与〈王会〉5123

「家人子」与「家人言」5123

〈季布栾布传赞〉与〈报任少卿书〉5124

汉人生祠5124

卫宏谓伏生不能正言,使女传言教错,致《尚书》难读5125

《史记》异文之多5126

「先」与「生」5126

汉初鬻官制5126

医者薄巫5127

医术、礼制推之古圣人5127

医家之秘密作风与自由思想5128

汉初才女价格5128

郭嵩焘论「三归」5129

汉「公乘」犹宋以来「员外」5130

医中「圣儒」5130

汉初吴国地广人稀5132

汉初江南属东越范围5132

田蚡贪汙5133

工、商、医、巫非「良家」5133

西汉以九品论人5134

《史》、《汉》不为羌人作传5134

獯鬻妻桀众妾5134

赵贵妇人;周爱老人;秦爱小儿5135

〈匈奴传〉记周初事多谬5135

秦境东展之次第5136

山戎不在燕北5138

〈匈奴传〉引《诗》之谬5139

狄境5140

白狄、赤狄界河5140

「绲戎」与「混夷」5141

王城5141

句注北之并、代5142

秦塞所终5143

青氐、白氐5143

胡用汉名:汉用胡名5143

「?林」与「襜褴」5144

冒顿所并国5144

东胡、匈奴剃发5145

汉舆地图著外国地5145

翰海与大幕5146

张文虎校《史》之粗5146

回中即盘坡5147

楼烦与白羊5147

任侠之势力5148

养士之政治目的5149

平原君与虞卿为魏齐犯难5150

造舟于河5151

周代文分口语、文言两体5151

白羊、楼烦5152

朔方与什贲5152

汉、胡名5153

公孙弘三年丧5153

汉儒之陋5153

主父偃论胡事5154

代、谷5155

严安上书事录《汉书》补《史记》5155

《史记·严安传》录邹子说5156

宋人杂剧图5156

胡瓌卓歇图5157

马远踏歌图5157

宋人大傩图5157

李嵩骷髅幻戏图5157

宋文洛神赋图5158

元人揭钵图5158

元人村农嫁娶图5158

元人龙舟夺标图5158

刘松年四景山水5159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自题5159

李唐采薇图5159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朱元璋题5160

元皇姊藏书画5160

唐山评剧5160

评书艺人说新书5161

吹叶5163

扁担挑走山5163

一年当两年5164

詠七夕新歌5164

三十六计5165

三十六数5166

会长大的山5167

汤山小记(十一)一九五八年二月在北京5169

北发5169

鸟夷与岛夷5170

《孔传》改「鸟夷」为「岛夷」5171

扬州鸟夷5171

鸟夷以鸟为图腾5172

修武吴泽即「虞」,舜为东夷5173

夏立国雒滨5173

「无罪」与「无害」5174

秦刻石重孝道5174

秦刻石言男女有别5175

秦刻石言「定法」、「明法」、「奉法」5176

秦刻石重视农业生产5176

秦刻石言「匡俗」、「省俗」、「濯俗」5177

秦刻石言任官5178

秦刻石言等级5178

秦刻石言统一後人民生活5178

《中庸》、〈五帝德〉袭秦刻石文5179

秦刻石与〈五帝德〉言时5181

秦刻石与〈五帝德〉言教诲5181

秦刻石文字异同5182

「圣」属理智5182

大夏在正北5183

《史记》录〈五帝德〉,增「姓公孙」5183

陈健伟论五德终始说之政治意义5183

陈启天分《商君书》为七类5188

〈垦令〉篇纲要5190

军市与军妓5194

〈开塞〉篇之历史观5194

〈徕民〉篇之土地制与〈王制〉异5195

「飞鸟」与「禽兽」为对文5196

〈外内〉篇言「边利尽归于兵」足证设郡之故5196

馀子5197

〈农战〉篇与〈王制〉之贱工思想5198

〈去彊〉篇之十三数5198

从〈垦令〉知当时女乐之盛5199

「下比」5199

乡侯之始5200

〈主父偃传〉後人增改语5200

一岁二时田、三时田、四时田5201

春秋、战国界线5201

「濊州」5202

严安事增入〈主父偃传〉5202

徙民茂陵5203

西河、北河5203

小月氏5204

《史记》中称「天子」、「上」与「武帝」5204

「尧、舜放逐骨肉」5204

汉舆地图5205

秦亡之故5205

徐福王海外5206

「与王御婢奸弃市」5206

〈淮南王传〉录伍被供辞5207

琨珸5207

日者丑态5208

日者与游士同风;日者之解嘲5208

卜家言之不统一5209

越王句践以卜致霸5209

文王演爻5210

「射干」有动、植二义5210

「獌狿」重出5210

齐国海上交通5211

蜚廉状貌5211

解豸触不直5212

猛氏疑即熊猫5212

巴俞舞5213

汉乐府中多少数民族之乐5213

楚声哀急5213

〈小、大雅〉之材5214

东第5214

斯榆与苞满5215

禹治洪水,堙、疏二术并用5215

九天之名5216

「灵圉」5216

司马相如欲以汉事「成《春秋》一艺」5217

汉囿有驺虞5217

〈封禅文〉扬汉抑周5218

〈难蜀父老〉写西夷内属之诚5218

相如文之夸大5219

剑论5219

云梦5220

〈相如传〉张揖注5221

獌狿长百寻5222

阳子、孅阿5222

「曼姬」5223

〈子虚〉、〈上林〉「删取其要」5223

〈子虚〉、〈上林〉为一篇文5224

《吴越春秋》说《山海经》作者;霍山为岳5224

唐尧与崇山5225

崑仑即阿耨达山,为释氏所创5226

大秦小崑仑5227

弱水有女国北、大秦东、西三说5227

崑仑、西王母多异说之由5228

汉人心目中之西海、北海5229

任何主题都有不同材料之选择与评价5229

汤山小记(十二)一九五八年十一月5231

秦以前之寡妇5231

商、亳在西方5232

驺虞为官名,驺吾为兽名5234

《诗古微》之宋学渊源5237

佚礼扶微之宋学渊源5238

禹堙洪水5239

前人推测《山海经》作者5240

西王母传说由条枝传来5241

兵、刑之官皆曰尉5241

《易林》改四岳为五岳5242

《易林》中之太乙5242

「作壹」5242

「大郡曰守,小郡曰尉」之非5243

「扬越」不可解为扬州之越5244

秦、汉间之分州观念5245

自号武王、武帝5245

秦移民5246

南越与长沙接境5246

赵佗开拓疆域5247

赵佗子亦为王,《史记》文阙5248

「苍梧秦王」5248

南越与中原同俗5249

虏卖为僮仆5249

「庄」与「严」5249

「驺」与「骆」5250

欧阳氏谱系5250

越人名摇之多;越民徙江西及江苏南、北5251

巴、蜀商人略卖僰人为奴5252

司空主刑徒5252

赵姓改周阳5253

外戚可称「宗家」5253

「申屠」、「胜屠」、「信都」俱为「司徒」之?5253

「无害」5254

张汤始以《春秋》断狱5254

〈大宛传〉言「金城」疑竄入5255

齐或有七十二县5255

〈龟策传〉正文,褚少孙未见5256

〈龟策传〉之趁笔5256

夏、殷卜己弃龟之误5257

右与左5257

庐江郡贡龟5257

「取龟置室西北隅悬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5258

崑仑「玉椟只雉」故事5258

「纣杀周太子历」5259

射天者有武乙、纣、宋王偃三人5259

「圣」但就智言5259

〈补龟策传〉所录卦体本有图5260

以〈货殖传〉校〈禹贡〉、可定〈禹贡〉时代5260

《史记》确定句践为五霸之一5261

陶朱公家5261

夏代中心在颍川、南阳5262

汉代已有棉布5262

边郡疆界不能定5263

卫宏言司马氏为史佚之後,谬5263

大梁与少梁5264

传剑论5264

谈、迁父子为太史令,卫宏、虞喜语谬5265

卫宏、虞喜之所以误5266

史迁时恐已有《纬书》5266

〈律书〉必是兵书5267

属国5267

翰海;霍去病封禅5268

卫宏说阬儒事不可信5268

汉武时人民起义之多5269

月氏以夫人为王5270

「滇越」是缅甸或暹罗5270

狼乳昆莫5271

河西地空十八年乃置郡5272

张骞及其副使所至国5272

盐泽为河源说不知始于张骞抑《山海经》5273

汉以下说河源均同张骞,惟黄宗羲为异5274

徐松否定重源出积石5275

农、虞、工、商为四民;《逸周书》多注意生产语5276

西夏即大夏,为汤灭夏後所建之国5277

计然、白圭之农业经验及其迷信5278

史迁缺作列传人物5278

鬼方与九州5279

中山尧迹5279

平阳、鄄城尧迹5280

齐州闾之会社交公开5281

褚少孙见到〈日者传〉5282

从岁三田与四田上见今、古文家之阶级性5282

汉文帝「三宥然後制刑」5283

汉武帝亦行三宥制5284

汉人以妾为继妻5284

《史记正义》阙文5285

吴干之剑5285

古代城周与人数5285

发恶少年从军5286

《韩诗外传》明言三年丧为儒者所制5286

藏宝之台5287

《韩诗外传》非完书;毛晋刻《韩诗外传》改韩从毛之非5287

拔河5289

眩人与?抵5289

仑头与轮台5290

男子傅脂粉5290

西河大鼓5291

高碑店5291

老调与丝弦戏5291

琴调5292

安国药王庙5292

广东珍珠5293

汤山小记(十三)一九五九年二5295

《世本》以垂为黄帝时人5295

姚鼐〈郡县考〉5296

朱大韶《实事求是之斋经义》5298

朱大韶〈左氏短丧说〉5301

龙、凤图案5307

男子饰妇人5308

〈古诗十九首〉之时代5309

〈古诗十九首〉中之枚乘诗5310

《文选》与《玉台新詠》中之〈古诗〉首数与类别5311

高山族歌首句有音无义5313

汉〈铙歌〉时代及其写定本5313

骑吹曲与鼓吹曲5319

〈苦寒行〉由徒歌转乐歌5320

〈白头吟〉非卓文君作5320

〈五噫歌〉与〈董逃歌〉之和声5321

〈双白鹄〉由乐歌转为五言古诗5322

和声与送声5323

〈折杨柳歌〉之和声5323

〈胡笳十八拍〉非蔡文姬作5323

〈驱车上东门行〉即〈古诗十九首〉之一5324

〈西门行〉由乐府转入〈古诗十九首〉,改长短句为五言诗5324

〈步出夏门行〉为〈陇西行〉之艳辞5326

〈妇病行〉之乱辞有八十字5326

〈陌上桑〉之艳,趋辞皆不传,可证「关雎之乱」5327

平调曲「未歌之前有八部弦,四器俱作」,可证「师挚之始」;〈长安有狭斜行〉为〈平调曲〉之艳5327

杜甫〈兵车行〉取〈企喻歌辞〉5328

〈钜鹿公主歌辞〉为葬音5329

〈紫骝马歌辞〉一问一答5329

〈折杨柳枝歌〉为〈木兰辞〉所本5330

「东光乎,仓梧何不乎」为起乐发声之辞,无意义5330

艳、趋、乱5331

〈鸡鸣〉与〈相逢行〉为一歌之分化5331

〈相逢行〉之作蓋合〈鸡鸣〉与〈长安有狭斜行〉为一篇5332

〈白头吟〉乐歌繁于徒歌5333

〈子夜歌〉肇于晋而盛于宋5334

〈上声歌〉为〈子夜曲〉之改调5335

南北朝时缠足有〈双行缠〉为证5335

艳与趋有歌无舞,与正曲异5335

〈西曲歌〉与〈吴歌〉5336

五、七言诗定型甚迟5337

汤山小记(十四)一九五九年五月5339

「我的孩子」与「孺子」、「小子」5339

秦地木材5340

「郡」字义5341

引漳溉鄴,西门豹乎?史起乎?5342

君臣共命5343

吐蕃事羱羝为大神即羌人以羊为图腾之遗5343

新疆之赤水、黑水5344

「番」与「蒲」5344

太姒为文王继妃5345

「狄之广莫,于晋为都」5345

「神蛇近暴」5345

西施未必为越女,「令随鸱夷以终」为随伍员5346

「察迩来远」与「天下、国、家」5347

吴、越相攻为晋、楚势力之盈缩5347

李笠《史记订补》5348

吴房5348

「黄支、大夏、东鞮、北女」5349

东女国5350

诸侯祀先生5351

唐穆宗自号大唐文武孝德皇帝5351

西藏《法典》5351

《西藏图考》记藏中刑法5356

方与泭为一物5357

姚墟在城阳5358

西汉以昆仑故事为宗教5358

三年之丧无贵贱5359

《周书·月令》与《礼记·月令》异5359

《新唐书》中之吐火罗国5360

「艁舟谓之浮梁」5361

包拯性峭直而又忠恕5361

5362

洛水经两熊耳5362

司州,郦道元误说5363

洛水流域之华山庙5363

益与百虫将军5364

陆浑县中之崑仑西王母5365

三涂有山名与道名两说5365

虢略池5366

禅渚之鲧迹5366

魏人水文记录,晋入斩岸开石5367

人鱼5367

?池亦称彭池5368

「谷、洛斗」5368

郏鄏与鼎门、鼎中5369

曹爽窟室5369

飞廉神禽与鸟夷5370

〈折杨歌〉5371

弱水、弱落水、饶乐水、如洛瓌水为一水;蒙古三音诺颜部亦有弱水5371

东明神话与〈大雅·生民〉5373

夫馀、三韩以腊日为春节5373

夫馀、豆莫娄杀妒妇5374

燕国在朝鲜之拓地5374

特异之人种5376

序曲与艳5376

少数民族之风俗与汉族古代5377

夫妻离合故事之类型5378

梅花大鼓5379

徽州人经商5380

弋阳腔、青阳腔、宜黄戏、徽戏5381

淮剧《女审》,秦香莲亲杀陈世美5384

汤山小记(十五)一九五九年八月于青岛疗养院5387

地名以小名加于大名之上,如费滑、殷商5387

东山?落氏5388

《水经注》中保存汉代《左传》文字——沙鹿崩5389

狐为近晋大国5390

《水经注》坐实灭项为楚事5390

《水经注》引文十二年《左传》与今本不同5390

命大夫为郡守初型5391

齐有妇人封邑之制5391

齐地之华5392

宋有吕邑、吕梁5392

郦道元、全祖望驳鼎沦泗水之说5393

淇梁为春秋时最大之隄5394

齐引济水为防门5395

晋之固宫与鲁之大庭氏之库5396

棠公为齐县公5396

晋隘道孟门似即白陉5397

东阳、南阳为晋郡先声5397

「邑六十」与「鄙六十」5398

郑之华城5399

「冀之北土」语出战国5400

晋县大夫与周邑大夫5400

潍水至今称淮河5400

下阴与南顿5401

戎地化为周邑5402

无终国先在云中、代郡之境,後迁右北平5402

尧传说中之都城(平阳、晋阳、济阴、中山)5403

雒阳有殷王冢5404

阴戎居地5405

周公在雒阳开阳渠5405

胥靡、丹徒,由卷诸地名皆由奴隶来5405

吴泽5406

县与郡5406

古代多隙地、闲田,国与国不必相接5407

卫封三土5408

并国所在5409

居巢之「居」为前置音5409

殷契居渭南5409

水中有膏5410

「蒲阪」二释5410

坞为突然隆起之原5411

「黄」、「皇」字相乱5411

巡守年数有八年、十二年、五年三说5412

黄河上游之桥5412

西域之铁碳与兵器5414

「县」义三说5414

临洮与大夏县之禹传说5415

《水经注》说西王母遗迹亦在湟水上游5415

大宛马传说之夸5416

「金城」二释5417

《十三州记》释「郡」义;《水经注》分析郡名5417

晋、齐、楚、越之舜逃5418

龙门、砥柱之禹逃;船司空之巨灵逃5419

黄帝鼎湖与周天子祠5420

桃林之曲沃5421

軨桥5421

古冶子杀?砥柱之传说5422

藏冰5423

鉤陈宿兼主兵、刑5423

邬泽又名九泽5424

晋国大桥5424

汾水流域之华5425

宗教宣传中之改造历史5425

靡莫为缅族前身5427

酸枣韩王台有望气、听讼两用5428

子路修水利5429

韦城之驰道、长垣5429

鲁国之微(郿)5430

谷城、谷阳两地之项羽冢5430

九州与九丘5430

吴国引水灭徐5431

徐偃王故事;徐国迁徙之迹5431

濮阳之大冢5432

姚姓5433

河北省南部之濊邑、濊水5433

曹操引漳攻鄴5434

石墨、石炭5434

殷代大桥5435

〈禹贡〉「降水」之争论5435

郦道元误以邬县为卫鞅封地5437

罗汉中之华王尊者5438

「于夺」即「且于之隧」5438

「夫人」与「夫子」5439

《周易·卜爻辞》之编成年代5439

《水浒》为元末明初人作5440

齐太公故事5440

雀鼠谷之鲁般桥5441

由《水经注》校出《史记·秦本记》之误文与误注5442

「孽子」当为「?子」5443

贡禹言古代宫女、秣马之制5443

九州说由虚数成具体5444

汉吕母故事5444

废城称为山,废堤称为冈5445

秦墓与周墓5445

「绱」字由来5446

有声无词之乐调5446

汤山小记(十六)一九五九年十月5449

全祖望〈水经序目〉5449

以远方之物歆动君主,为领土扩张野心之主因;祥瑞说为抑止野心之方术5452

段玉裁论《山海经》之「錞」5454

《说苑》记左史倚相之时代错误5455

「北发」之误5456

北发即真番与满潘汗5457

山、水纠纷与水土保持;周人治水、治山兼而行之5458

肃慎国境;幽州之地在燕开五郡以前已存在5461

「肃慎、燕、亳」之亳疑即蒲姑,为奄君所迁,非齐地5462

西汉〈太誓〉中有〈大武〉之舞5463

西汉〈太誓〉之「乌」与「鵰」5463

战国魏称晋或魏晋5464

5464

丹、犂与蜀有无关系?5465

秦王得地,迁出其人,而以秦人迁入5466

朱熹论「开阡陌」为「决裂阡陌」5466

秦伐赵之道5470

「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之读法5471

〈秦本纪〉中之《秦记》5471

决桥取河雍5472

东周君朝秦5472

带剑之风,前五世纪末始普及5473

徐绍棨〈广雅丛书序〉5473

《诗三百篇》中之趁韵与三节?,後世不瞭此义之曲解5475

山东琴书5478

越族、即仡佬5479

安阳文峰塔与文庙无关5479

智化寺京音乐5480

武威出土《仪礼》竹简5480

书社5481

《文昭关》与《武昭关》5482

方舟,今陕、豫间尚有5483

曹操于渭筑浮桥5484

六律与五声之关系5484

听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之演奏5485

汤山小记(十七)一九六○年一月5485

秦史好用「初」字5485

「凡邦之大?,歌哭而请」,见雩祭中之巫术5486

「入破」即「乱」5492

「些」与「思」同皆为句尾声5493

以苏轼〈卜算子〉傅时事5493

瞽、瞍、矇之别5494

北向户5495

现代《史记》工作;泷川资言简史5495

《史记》本子之存于日本者5497

古编年史三种5503

带剑5503

史言不信5504

古书之序5504

传书不实;巫言为诬5505

郡国图5506

疑古思想由于封建势力之下降而产生5506

封建社会中之妇女5508

封建社会中之长子与馀子5508

鄴为大名,包清漳、濁漳两流域5509

卫自濮阳迁野王5510

楚都皆有郢名5511

《史记》于楚汉事不必全录《楚汉春秋》;《史记》在李善、张守节後尚有竄入之文5513

〈项羽本纪〉之谷水,为睢水抑为睢水支流?5514

朝宿邑与汤沐邑5516

李址麟〈古朝鲜研究提纲〉5517

《管子》书以燧人为命世首王战国时以珠玉为上币5520

《管子》书中之发与朝鲜5521

《管子》书中之四夷名产5522

发国在今吉林境内;辉发国疑即因发得名5523

《山海经》与《史记》中之朝鲜;「列水」疑即今「辽水」「辽水」,疑即今大凌河5524

後汉辽东属国之县多在今辽水之西5526

倭城在今土默特右翼旗5527

贾谊对于封国之矛盾思想5527

贾谊言取与守不同术5528

秦臣言「古者天子七庙」,为汉儒说所本5528

〈过秦论〉三篇之次第;《史记》录〈过秦论〉之复沓5529

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与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之关系5531

夷、蛮、戎、狄与东、南、西、北5532

陈宝神传说由男性化为女性;陕西陈宝神与河南衡山神相结合5533

中霤由复穴来5535

杀马祭神5537

甜水与苦水5538

「合」字可误为「古」,又可误为「今」5538

《史记》文字不检点5539

汉初分封,明认妇女地位5540

京官之奢侈与其举债5540

以?梁妻之哭为歌5542

汤山小记(十八)一九六○年二月5544

殷人以生日名5544

《易纬》中古史年代5544

江陵为蚠、冒熊通所启之濮5545

崤山即华山;湘山所以得预名山5546

汉武帝玉食5547

以大树为社神5548

三节舞与诗篇之三章5548

乱辞5551

「三叠」为三首,非唱三遍5551

合肥将军岭为分水岭,两肥所以合由于古代开运河5552

五色土5554

高句丽为朝鲜王右渠地5555

辽东半岛之营丘城5555

龙鲜水与潮河5556

孤竹与令支5556

「辽」、「黎」、「凌」、「狼」均为同纽通假;辽水为梁水之变文5557

卢龙山开道之难:禹贡之「随山刊木」与「导山」5557

晋北各族之移居东北(燕、貊、肥、无终)5558

地以山氏与水氏5559

燕齐交通之便(沓、新沓、东沓)5559

辽河为古句骊河5560

辽隧与干隧5561

句骊为貊族5561

真番在朝鲜南,非番汗5561

汉人称朝鲜、高丽为「胡」5562

乐浪郡遂成为秦长城所起;遂成亦有碣石5563

带方与镂方;乐浪郡部分在辽东境5563

丰城与北丰5564

前汉与後汉玄菟郡之异5564

「无虑」与「扶黎」、「交黎」与「天辽」之讹变5565

九夷有三说5567

海中人鱼与《山海经》中之人鱼5568

「九夷」与「君子」之三说5571

《四库》本张詠《乖崖集》灭去〈小?歌〉而归罪于《青箱杂记》5572

《刘申叔遗书》卷帙之富5573

元代衣冠与宋不同5574

白糖始嘉靖;糖霜是冰糖5575

革、六、尢三氏5575

明代科场关节,为普通事5576

歙商迁苏、杭5577

季汝梅遗著5578

《论语集注诸儒名字考》5581

秦始皇四至,辽东在北,朝鲜在东5585

彭吴穿濊、朝鲜,置沧海郡,《史记》误字,《後汉书》说不可通5585

号与谥5586

汉代人以居官为姓号5587

汉武帝以天下财富供征伐与封禅5587

《史记》不为西羌立传5588

《史记》不为李克立传5588

越至齐海上交通之便5589

留存《事始》中所载《世本·作篇》5589

前奏曲与序曲之别5590

汤山小记(十九)一九六○年五月5593

楚亡于秦六郡5593

宦为赁傭,以三年为期5595

赵宣子「董逋逃」5596

天子建诸侯之观念,在秦、汉间绝难打破5596

秦、汉间所谓「王天下」还是封诸侯5598

赁傭与奴隶5600

《史记》中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乱用5600

馀子中能出才士5601

《墨子》中无〈尧典〉、〈皋陶谟〉、〈禹贡〉5602

亡国後男女苦役5603

东胡强弱异说5604

《蹵踘书》5605

听、圣同为「?」字5606

春秋笔法5606

镇江〈禹迹图〉石刻5607

卿大夫亦可称「国人」5607

《国语》记事後之批评5608

《前、後汉书》记王昭君事之不同5608

碣石为渤海中所常见5609

朝鲜为东胡中之一国5610

朝鲜侯自称为王,欲尊周室5610

为鸟兽孕乳别四节5611

九夷5611

东明故事与后稷、穆王、宋高宗相类5612

夫馀、马韩人用珠5612

夫馀、高句骊、濊、马韩人祭天之期5613

东北之弱水与黑水5614

夫馀以六畜名官足证少皞以鸟名官5615

夫馀与高句骊之婚俗5615

挹娄人为海盗5616

女国、朱儒国、裸国、黑齿国之传说足证《山海经》5616

夷洲、澶洲与东鳀人5617

秦民四散逃难5618

乌桓与鲜卑之髠头5619

司马迁创造史学优良传统5619

吕思勉论整理笔记及史学论文5621

黄永年论《国语》版本及目录学5623

瀚海与北海5625

欧洲人之寻求东方,中国之冷藏法5626

洪水之事实与传说5626

怪石似玉5633

独立遯世5633

元王国端作《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5634

朝鲜湿水即湿馀水,冽水即武列水,汕水即龙鲜水5635

丁若镛〈朝鲜考〉5636

秦开所破之东胡即朝鲜5637

「不」与「发」5638

燕与朝鲜冽水5639

日月有新故5639

山海关姜女庙5639

「天下第一关」额5641

釀酒与烧酒5641

满族5642

赶尸5642

美洲梅姓华侨5643

汤山小记(二○)一九六○年八月记于庐山疗养院5646

会正与听政5646

刑与德5646

晋自绛迁新田5647

司马迁在庐山所见之九江5648

庐山禹王崖5649

《镜花缘》将禹逃推至海外5650

晋悼公亲与诸侯大夫定贡赋之数5651

晋、楚对中原小国之要求5651

师旷听南、北风以定胜负5652

鄙六十与邑六十5653

杀其人,瀦其宫5653

弹词前有开篇,後有小调5654

人名录音不同5655

十时与十位5655

以事纪年月5656

商与贾一义5657

白居易想像之禹5657

乾唱、乐器伴唱、帮腔5658

孩儿们5658

以金属为赋5659

以人贡5659

「国人」5659

春秋时人分三级5660

以铁名地5660

《御书》与《礼书》5661

春秋为用人葬与用俑葬之交替期5661

满洲妻殉夫葬之俗5662

白居易论兴诗与描写诗5663

唐代苏州之盛5664

乐、舞皆先缓、中舒、後急5664

「洪都新府」5665

馀干、馀杭、馀姚5665

武陵与武林,南昌于汉代为与闽越交通孔道5666

采茶剧《赵氏孤儿》5667

《小五义》中之君山5668

卬、姎即俺5668

伊阙与双阙5669

鲁阙里5670

以兽决狱5670

柬埔寨吴哥窟赖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而发得5671

郭璞七字繇辞5673

奴隶称「民人」5673

统一之要求、口号与实现5674

「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5674

汉人误说唐叔虞封地5675

夔、龙5676

起兴之与下文相关者5676

起兴之与下文不相关者5677

献俘操其右袂5678

「效」为献义5678

「相」为舂米时歌5678

卜与筮5679

立乘5679

书?于方5679

壇与墠5680

六大在五官上5680

卜、祝之由尊而贱5683

夏祝、商祝、周祝5685

战国时已无三世延续之领主5687

鲁昭公在史家与礼家笔下之不同性格5688

「圣」与「知」通用5689

牛运震论《诗》超出家派5690

李光地《诗所》遭清儒排斥5693

牛运震同意程大昌《诗》分〈南〉、〈豳〉于十二国外说5694

《吴越春秋》中之吴、齐水战即《管子》中之越齐水战5694

荊人澭水之败5696

汉人繇役之苦5697

江西「老表」5697

汤山小记(二一)一九六一年二月5700

商品流通与地理知识5700

牛运震以历代文学作品比校《诗经》5701

〈大招〉与邹子乐「灏」字排列之异5705

《周官》随事扩大5707

《史记索隐》与《正义》之关系5707

司马贞与张守节5709

唐弘文、崇文两馆之《史记》学5711

古人著述用前人说而没其名5713

《列女传》讲《诗》文为实事5714

兄没妻嫂5714

息夫人故事5715

以妇侍客宿5716

《管子》非杨、墨5717

圣、智5717

舜四士5717

司命5718

黄帝、唐、虞为「三帝」5718

皇、帝、王、霸5719

春蒐秋狝5719

游士为间谍5720

以水利工程服鄰国5720

受命之符与孔子自歎5721

赞水5722

媒氏5722

铁官计画生产5723

五官技与《诗》、《易》、《春秋》5723

阳山与阴山5724

长城南至海上5725

长城与燕鄣塞5725

秦长城东端三说5726

「不」、「发」皆朝鲜语都邑5728

汉置四郡後之「辽水」即列水5729

浿水数说,汉与朝鲜国境线之浿水即白狼水5729

通古斯语系中之「河」5731

沛水与浿水5732

王险城与险?5732

昌黎与夫黎5735

箕子与朝鲜5735

濊与貊5738

兴国以胜国之祖为己祖5739

各民族之始祖皆无父5739

朝阳西南之倭城5740

桓因与檀君5740

徐渭〈井田解〉5741

帮腔5742

《诗经》中之独唱与合唱5744

叔于田与共叔段无关5745

神话5745

岛夷与卵生神话5747

檀君神话非濊族居河北时所有5747

竹笛5748

辣非味5749

甘、新文物之外流5749

汤山小记(二二)一九六一年四月5751

檀君与朱蒙5751

鸟夷5754

龙、凤图案画5756

以意实定《三百篇》作者之非5757

纪子称侯5758

夷、夏婚俗5758

圣与声5759

壶与瓠5759

《鶡冠子》中之地方组织与其政治5760

边县组织5762

有计画之殖民5763

魏惠王朝周王5764

薛立先王宗庙5764

孟尝君对恋爱事件5765

十二次与十二宫5766

贱老烝报5766

鸟鼠同穴5768

十里一亭5768

「有齐季女」,「有逢伯陵」5769

徐渭论箋《诗》及起兴5770

烝、报之礼5771

《伪孔传》释「华夏」5773

〈殷语〉与〈周语〉5773

呼伦贝尔盟之少数民族5774

牛马多畜牝5775

呼伦贝尔盟之历史、地理5775

《辞海》经学史部门之校正5776

冬季狩猎5777

农耕以牧场为基础5778

蒙古包5779

游牧与定居相结合5779

殷人自西徂东5780

海拉尔曲艺5781

乱弹5782

曲中虚声与实字;阳关三叠5784

《水浒传》地理错误5789

《花田错》与《水浒传》5790

全本戏与折子戏5791

戏剧中狄青性质之分歧5792

《宇宙锋》剧本事5795

嫁与木头人5797

煖孝、煖丧与虞殡5797

〈柳毅传〉地点之眩乱5798

5799

白皮松与栝5799

棉织品之始与黄道婆5800

1990《顾颉刚读书笔记 第7卷 上 汤山小记》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顾颉刚著 1990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顾颉刚选集(1988 PDF版)
顾颉刚选集
1988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顾颉刚全集  40  顾颉刚书信集  卷2( PDF版)
顾颉刚全集 40 顾颉刚书信集 卷2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全集  41  顾颉刚书信集  卷3( PDF版)
顾颉刚全集 41 顾颉刚书信集 卷3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全集  18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3( PDF版)
顾颉刚全集 18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3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全集  16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 PDF版)
顾颉刚全集 16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全集  7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卷7( PDF版)
顾颉刚全集 7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卷7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全集  27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2( PDF版)
顾颉刚全集 27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2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全集  17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2( PDF版)
顾颉刚全集 17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2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全集  39  顾颉刚书信集  卷1( PDF版)
顾颉刚全集 39 顾颉刚书信集 卷1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全集  24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9( PDF版)
顾颉刚全集 24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9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全集  31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6( PDF版)
顾颉刚全集 31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6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全集  30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5( PDF版)
顾颉刚全集 30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5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全集  49  顾颉刚日记  卷6( PDF版)
顾颉刚全集 49 顾颉刚日记 卷6
北京:中华书局
顾颉刚年谱(1993 PDF版)
顾颉刚年谱
199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1998 PDF版)
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
1998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