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读书笔记 第1卷 寄居录 琼东杂记 侍养录 景西杂记 纂史随笔》求取 ⇩

寒假读书记1

寄居录5

寄居录(一)八年九月5

曲中说白5

「者」字的作用5

「周」字之义6

伤女工诗6

寇莱公答妾诗8

康熙论骈文弊害8

南海8

「祀」与「年」不必细分9

〈尧典〉「柔远能迩」之出处9

「臣妾」即奴隶9

起兴与诗义无关10

童谣应验之故10

《诗经》中之「皇」与「帝」11

垂与〈离娄〉15

稷山与秽山15

《诗》、《书》中之「文武」与文王武王15

「天王」之称出现在东周16

君阶之演进16

伯与帝王18

迟任与周任18

春秋时诸侯相见亦称「朝」18

寄居录(二)九年三月19

东汉人言父母自感情欲19

分类20

图画总目21

《尚书》各篇22

《庄子·内、外、杂篇》之著作者23

《庄子》中之天人神人圣人至人26

以《老子》语解《庄子·天下》篇中论老聃语30

益与禹启之关系38

周昭王南征39

皋陶决狱39

《楚辞》中之州39

〈离骚〉中之皇40

〈离骚〉中之帝40

〈离骚〉中之倒装句41

《楚辞》中之皇与帝41

绍兴之黄帝舜禹古迹44

琼东杂记58

琼东杂记(一)九年十月58

毁古与考古58

历代著作目59

经世大典60

「搏」与「抟」之互误60

章学诚61

眼镜传入中国62

履与靴63

帝王陵墓63

传世晋人书多出唐人手64

戏曲与剧目65

唐人神话本佛经66

道教66

嘉瑞之实际67

青庐68

六朝妆饰68

九品中正69

江颖年论美术家70

扬雄与桐城派文71

礼教71

黄帝史官72

《尚书》质疑73

杨慎74

果?与螟蛉74

尧禹伐国77

发冢78

江颖年论美术78

清高宗之奢侈79

明代兵书81

子夏老寿83

古人称数83

目录书之七分法与四分法83

功过格84

汉人处家之伪85

徐润第以《易》解《庄》85

范钦藏书与刻书87

陈第藏书88

钱绎《方言箋疏》89

陈梓论风水与拖亲89

姚际恒《礼记通论》91

「南渡世家」91

琼东杂记(二)十年一月-六月十日毕94

钱玄同论宋崔康之学94

胡应麟《类稿》95

客家族96

记历史博物馆所见96

结构谨严之戏剧98

崔述论《尚书》98

火葬98

学派之整理99

赵汝谈疑古99

清初地理学100

明代女子谋略100

淫杀牵涉道学101

满洲风俗103

南方人生活104

盐商104

江苏布政司沿革105

才子与举子106

萧穆著作及叶燮文集107

影戏111

道家与道教111

〈王制〉111

丛书目录与序跋112

古书目112

作文与作史113

宋代礼书与家族制116

吴大澂116

宋版未必善116

赠诗与苦海117

徽人迁苏117

侍养录122

侍养录(一)十年六月122

中国天文学不发达之故122

作史者存善去恶123

脱离现实之?倣124

黄震评苏辙《古史》124

著述呈上览126

啖赵转变风气126

党同伐异之著作126

刘敞转变风气127

契丹书禁127

《晋书》丛?127

南宋初四川刻史128

皇甫谧萧子显之户口记载128

欧阳脩宋祁修史态度128

马总刘轲记太古事129

《通鉴》不采俊伟卓异之说129

宋代所编古代史130

唐以开道越嶲致边患130

柳璨驳《史通》131

唐六典官制复重131

《宋皇室》奉黄帝为祖132

家传多不可信132

谱牒之学133

《崇文总目》有繁简二本133

《通鉴》误采《子思子》134

「子莫执中」之两解134

宋代疑《孟子》书135

鬻子长寿之故136

苏辙以佛学注《老子》136

《事始》等书137

小说分志怪褒贬二类137

刘知几疑《世说新语》138

宋代禁书138

《古今前定录》139

记同时事尚不可信139

五行与卜筮140

宋人谈兵140

黄石公作〈望江南〉词141

类书起于徵事141

《兔园策》141

算学入艺术142

伯乐王良等著书142

解剖刑人143

单方143

佚书得于高丽143

禅宗盛于唐末五代144

释家吸取道家言144

天台贤首慈恩三宗互相诘难145

《道藏》中之神人著作146

晁公武论道教150

文人生活之不自由151

谭愈辑《扬雄集》151

闽人北官之始151

歇後语入诗152

唐代之文才与实学152

作碑文索酬153

宋敏求编金石文字153

许洞反滥调154

黄大舆为韩柳文作谱154

《绍兴正论》录反秦桧人物155

宋代史评155

宋俗杀子155

《汉官仪采选集》156

《太上感应篇》156

王雱主诛异议156

宋《春秋》学盛由于外患157

「微子去之」兴「面缚衔璧」157

《郡斋读书志》之版本157

苏州藏书家160

傅增湘藏书校书162

考据三途163

侍养录(二)十年六月166

邵懿辰论诗文集166

明内侍衙门166

纳兰成德168

徐乾学记购书168

江宁志书168

《续经籍考》169

《江苏艺文志》169

曹寅藏目录书170

《清内阁旧藏书目》171

《四库全书》172

《四库全书总目韵编》173

萧穆174

苏州惠氏174

徐藏家世175

南巡害民176

京师图书馆目录书177

天津图书馆目录书180

孙星衍《祠堂书目》180

《崇文总目》中目录书181

江南图书馆目录书183

目录书汇编183

月中影184

《四库全书》184

影印《四库全书》事185

李翱集185

《儒志编》186

唐代藏书之盛186

古音学187

冯桂芬187

苏州文化188

玩弄文字189

《四库全书》造成之学风189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190

崔述诗191

严可均论藏书191

湖州文化193

殷周遗器与经学194

辽金元石刻证史195

王颂蔚事略195

日本海外侵略197

清史资料201

王柏疑古202

蔡元培试卷203

恶人事无可稽203

侍养录(三)十年七月206

清代目录学206

清史事记载之少206

遗老208

王充主通今古209

江苏舆图209

江苏水政212

民国毁弃史料213

题名214

园林215

书目以人为次217

沈修218

辑佚书219

治史法219

清儒之信古219

贞女221

文集应有分类汇编221

俞正燮治学法222

喻长霖记清末学制及时人心理223

谭献论诗文集224

册与卷224

文字不分骈散225

阮元创沟通汉宋学风226

古墓226

版筑227

诸天及他神228

张天师与祀典228

赛会229

战国诸子229

文集与杂记229

裙子230

230

侍养录(四)233

苏州音233

家谱234

苏州喫茶人234

道教宗旨235

古今人对书籍观念之异237

宋代之吏238

「道家」名之由来238

中国文士作佛经239

马端临之学239

纬书与道书240

子思与孟子240

战国时国君好士情况240

中世纪思想241

法琳《甄正论》饥道书242

道一风同之害事243

范蜀公疑《孟子》243

胡安国论事歪曲《春秋》244

晁公武与刘光祖244

宋代四川福建文化245

苏州陆顾二姓245

宋太祖利用降王旧臣脩大书246

宋代地方诗文集246

佛老以孔子为其弟子247

韩愈〈原道〉247

诗补史缺247

对于文学作品之附会248

经与文不可隔绝249

游艺场251

清代前叶满人改汉姓252

《批本随园诗话》之作者252

清代贵胄之有学艺者253

景西杂记257

景西杂记(一)十年九月十一日257

文言改为白话257

旧剧中之打鼓者258

大鼓书258

元杂剧演法259

宋元乐调260

腔调260

大鼓书与快书261

《批本随园诗话》中之满族官僚262

乾隆南巡之耗民力264

孟子之王政265

孔孟论王霸之异265

孔孟对「博施济众」态度之异267

《洛阳伽蓝记》268

明太祖敌视《孟子》268

孔子与老子之关系269

司马光在策问中批评王安石270

司马光疑《孟子》271

禹之生卒地272

景西杂记(二)此册放在研究所中277

康熙时俸给之薄与物价之廉277

元代官书至清多散亡277

金圣歎的势力278

清初辨伪趣剧279

阎若璩记淮安风俗280

马骕280

清初辨伪者及其著作281

阎詠刻其父若璩《朱子古文书疑》281

《论语》中的古史资料282

《春秋·隐九年》「大雨雪」《左传》作「大雨霖」290

隐公时郑已有兵车290

春秋时诸侯婚姻不合礼家之说291

《传》、《注》敷衍经文处291

杜预乱解「孟子卒」292

春秋时都城范围292

杜预解「焚咸丘」293

左丘明非鲁人293

「浚洙」294

笔削鲁史时之误删294

《春秋》为「断烂朝报」已成定讞295

景西杂记(三)297

《陶庵梦忆》297

追忆生活之名著297

苏州乳酪298

瘦马298

窃《永乐大典》299

《水浒》戏299

明代妓女300

男娼300

戏剧布景301

胡瑗蓄侍姬302

画粥饭302

《悦心集》302

罗振常校勘古书303

王梵志诗305

《清诗话》305

陈士珂《家语疏证》306

高似孙〈战国策考〉306

王世贞论古与伪造古书307

王世贞辨伪309

王世贞记明初文学310

王世贞记明代事311

王世贞仿古311

内阁大库藏书311

陆心源藏书312

丁雄飞与黄虞稷藏书313

缪荃孙314

范当世论文314

文用晦字316

四库馆之开316

郑樵《诗辨妄》317

〈诗序〉深文周纳318

文学与治国319

《诗经》中之情诗与孔子删定说之矛盾;〈诗序〉之附会319

伏生传《书》之异说322

万斯同为伪《古文尚书》辨护322

辨伪与闢辨伪323

新出伪书324

康熙帝市恩汉人324

厚古薄今325

湖南开化迟325

士大夫尊己抑妇女326

清儒与疑古327

南北妓327

舜故事与戏剧规格328

周公之年329

北京改街巷名329

相和歌330

万斯同非朱熹言《易》330

宋学与清学331

伪书不能废331

曹寅与《铁冠图》剧331

黄寿南论药与香332

妇女新装333

上海古史编辑局333

黄震《日抄》333

商盘记江西风俗335

景西杂记(四)十年十月卅一日337

隶与楷337

「讽籀书」337

南唐文化338

《粤风》339

疆域观念之扩大339

崑仑出想象340

弱水340

吴越田赋340

唐禁女乐341

唐代戏剧341

唐代婚丧俗之奢侈342

上海出版界之捣乱时代344

〈关雎〉与〈泽陂〉344

〈毛诗序〉之谬346

「王逃熄而诗亡」347

〈葛覃序〉之牴牾347

〈桃夭序〉348

〈汉广、行露序〉348

〈周南、召南〉348

〈诗序〉中不著名之人349

〈江有氾〉349

〈野有死?〉349

〈何彼穠矣〉350

〈麟趾〉与〈驺虞〉350

〈凱风〉351

归宁351

〈南陔〉等笙诗352

〈小雅〉正变353

〈六月序〉353

〈序〉与《诗》相反353

作序与详籤354

〈皇矣序〉354

美刺354

〈诗序〉徵事355

《图书集成》中之《诗辨妄》与郑樵《诗》说之矛盾357

汉人解《诗》359

宋儒自出新意359

以《诗》徵事易谬359

汉宋儒说《诗》之结果360

〈诗序〉作法360

徐蕆361

《诗辨妄》361

〈周南〉属文王抑周公362

《诗》学家之成见362

《阴符经》363

求是与信古364

赋诗赠答之断章取义365

毛郑王三家说《诗》365

《齐诗》与〈纬候〉367

景西杂记(五)十年十二月三日369

郑玄以《纬》解诗369

地理与文化370

治学态度370

前人治《诗经》法371

陆玑《诗疏》非原书371

黄启兴《诗考》372

清人治学之附会372

《左传》记事有因曲解《春秋》书法而枝生者373

《诗经》赖汉人附会而传374

范家相说《诗》376

陈启源只敢对宋人献疑377

文王受命改元称王问题378

前代〈文苑传〉之不合理379

郑樵以歌比《诗》379

《诗经》用韵380

葛工380

疑古之不彻底380

《诗三百篇》著作时代381

《诗经》辑集时代381

两〈谷风〉之比较382

故事主题383

《林黛玉日记》384

彭翼仲384

《宋史·艺文志》之谬385

「《诗》三百」385

保存与整理385

汉人治《诗经》法386

宋代蜀中平民文学387

烟草入中国387

记方言书388

汉人沟通群经388

纣恶389

《诗经》的原则389

〈白驹〉与〈有客〉390

〈诗序〉391

以礼说《诗》与以韵说《诗》392

书籍分类392

程颐论〈诗序〉393

程颐论《诗》与理395

书必亲定398

郑樵《春秋传》398

郑樵重《尔雅》405

景西杂记(六)十一年二月四日408

郑樵与《六经奥论》408

《六经》字音409

《奥论》论《注》《疏》409

欧阳修411

孔颖达412

《奥论》论《笙诗》412

《奥论》论起兴412

秦学两说414

《宋史·艺文志》之谬415

〈小星〉诗之附会415

朱彝尊辨删《诗》416

〈诗序〉不可信417

「三百五篇当谏书」418

朱熹评程颐说《诗》419

朱熹评欧阳修说《诗》419

朱熹评张载说《诗》420

明学由宋返汉420

惠周惕《诗说》之善421

宋曹粹中辨〈诗序〉出《毛传》後424

〈韩诗序〉、〈鲁诗序〉与〈毛诗序〉425

袁枚造故事以讥汉宋学427

《郑志》论《诗》434

梁鸿思想436

赵坦论删《诗》436

〈杕杜〉与〈有杕之杜〉437

《韩、鲁》诗以〈黍离〉属〈卫风〉438

麦秀诗出于〈毛诗序〉既行之後439

苏州妓院439

太平天国前後之苏州市面440

〈摊簧〉与〈宣卷〉442

任侠与帮会442

孔子时无五伦说443

景西杂记(七)十一年二月廿一日445

全本戏与折子戏445

学者之惑446

郑樵创造力447

忘未辑入《诗经》之诗448

大鼓与小曲448

明代中西交通与输入物449

知识不可离开实际生活449

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之斗争450

疑孟子书451

胡安国改造胡寅451

庄暗香绝弦451

书吏改字453

夏年之异453

汉调455

冲喜456

郑樵学术456

梨花大鼓457

诗歌作者之?传458

功令缚人459

史仲彬故事459

元代刻书460

萧吉说「水」字461

日本僧寂照留吴不归461

倭寇462

钱谦益附会杜诗462

《四书改错》463

象刑463

京音大鼓464

所谓「原本《老残游记》」465

新出伪书466

纂史随笔469

纂史随笔(一)十一年四月廿日469

现代道教469

入主出奴之学风470

家忌与毁庙470

《慈湖先生遗书钞》470

明神宗与鸦片471

信命运之故472

战国时顺时势与逆时势之学派472

齐国多野语之故472

礼之整理473

汉代之改制派与训解派473

汉儒说殷制474

管仲变古之经济基础474

《宣和遗事》474

亡国之君之建筑474

郑玄对〈盘庚〉之瞽说475

讬神改制475

帝王年数与其善恶475

〈盘庚〉与〈多方〉476

巡守之劳民476

天不变476

中国宗教476

女子之姓名用女旁477

游戏之失传477

朴学为推倒孔学之渐478

孝亲与教子478

法事与拜忏478

送子观音479

幼辈以先死为罪480

巫与释道480

乡村女子与缠足481

苏州小调481

鲁史为尊者讳482

〈尧典〉破绽482

战国以下伪《尚书》483

《左传》成于战国483

重鬼神而轻现实484

京剧鬚生派别484

广东戏485

宗法与丧服486

道教之组织力486

神有性欲487

因无标点而误读487

战国游士与古代故事488

裸行488

〈九辩〉、〈九歌〉488

〈大招〉与〈招魂〉489

道士与帝制489

现代释教490

〈宣卷〉490

现代风水说491

点金与炼丹492

孔子惟欲作君子492

礼教492

时代罪恶493

关亡493

纂史随笔(二)十一年六月三日,十一年七月廿九日记毕495

「博施济众」495

《诗》、《书》非固定书名496

《论语》中之思想496

周代男女关系496

诗的用途497

殷周秦汉间事可作课目497

陈万里谈医学不能进步之原因498

纵横家应正名曰辩士499

汉宋道德观念之区别499

《荀子·成相》篇与戏曲500

杨惠之塑像及其保存500

〈秦郡考〉数目之分配过于齐整502

汉初疆界及其扩展512

清代做八股诗文与考据学的人数比例513

孔子主张与《春秋》之异513

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解放513

汉代政治学说对後世影响极大514

「圣人」在战国514

和尚道士与乐工无别515

宗法制于战国时破坏515

唐人变易姓名516

科举制度的作用516

丧事中「礼忏」516

道德观念的反复517

孔子与儒教儒教与道教517

《孟姜女》由小调到戏剧518

民国时的小戏519

道士521

礼制和感情的矛盾522

纂史随笔(三)十一年七月卅日後附十七年寓广州东山笔记九页525

民国间道士在乡间的势力525

苏州丧礼之「导子帐」525

〈净土忏〉及佛教的坏影响533

一神有数名535

题主礼节535

两浙盐运使所辖盐场与督销局536

《史记》《国策》所记冯谖颇不同540

《庄子·胠箧》篇与《韩非子》540

铜铁在先秦的使用540

〈与郑振铎书〉540

评话《水浒》分前後编541

先秦孝子541

汉夷民族之来源542

从豫言推测《左传》著作年代542

以下十二年五月以後所记从《玉台新詠》推测古诗流传途径543

皮黄戏543

战国秦汉间之「数」544

汉人解释古代词语545

纬书中之科学思想546

〈中候〉以秦官说尧舜事546

〈中候〉附会汉为尧後之说546

〈璇玑钤〉删书之说547

「七星主九州」之说547

郑玄释「夏不田」549

《纬书》与经学549

〈考异邮〉云周天长度550

《淮南子》中数字550

《春秋内事》之「十二次」与「十二分」551

九州说对古史的影响551

由纬书看汉人想像力之丰富552

「帝」为天号552

禹与后稷之关系553

以下为十七年三月记淫声以郑为代表正如伎女以苏州为代表553

书古文训之「?」553

《春秋》与三传之关系554

《公羊传》对「获麟」之神秘解释555

《春秋》何以起于隐公元年555

刘师培论〈书序〉专属古文555

造伪与辨伪之术556

三统改制学说是造伪古史之原则556

五帝由五行来557

黄帝故事的演变次序558

由〈三代改制质文〉篇所见改制方式559

读《汉书·郊祀志》559

1990《顾颉刚读书笔记 第1卷 寄居录 琼东杂记 侍养录 景西杂记 纂史随笔》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顾颉刚著 1990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