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求取 ⇩

第一编 史学篇1

编中国历史之中心问题3

蕃姓与汉姓5

统一之要求、口号与实现6

中国古代历史的总趋势7

三个三、五9

三皇五帝10

尧传说中之都城(平阳、晋阳、济阴、中山)12

陶唐14

晋、齐、楚、越之舜迹16

18

战国人已疑禹不称帝19

禹、夔、鲧20

同山族之蛇图腾22

禹诞23

鲧殛而禹兴25

《兼爱》中言禹治水26

共工28

29

三代异制30

泰山与夷、夏之争31

夏东向发展,故与夷人多关系33

夏都均在河南,山西之为大夏当在夏亡后34

夏地之所以广35

大夏36

西夏即大夏,为汤灭夏后所建之国38

大夏与睹货逻39

夏族起源与发展40

甲骨文中之王亥42

殷人自西徂东43

商承夏祖,周承商祖45

盘庚自奄迁殷恐与东夷有关46

殷、周年历无法确定48

成周与王城51

“诸夏”与“蛮、夷、戎、狄”52

夷、蛮、戎、狄与东、南、西、北53

周族东渐54

戎地化为周邑56

赤狄与白狄之疆界57

七国所得之异族血统59

海滨文化与大陆文化60

鸟夷以鸟为图腾61

鸟夷63

飞廉神禽与鸟夷66

秦墓与周墓67

龙凤68

申为西方大国70

西方传说由戎人之迁而东移72

春秋形势74

诸夏集团76

春秋时代重要之会盟及战争78

七国广袤82

战国时强国干涉弱国内政84

齐、鲁立国精神85

齐、鲁妇女道德之异86

孟尝君品质88

范睢个性89

第一次外戚之祸90

赵贵妇人;周爱老人;秦爱小儿91

贱老与烝报92

秦人无嫡庶之别94

封建与井田之矛盾95

时代潮流与改革96

天子建诸侯之观念,在秦,汉问绝难打破97

秦、汉间所谓“王天下”还是封诸侯100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不能并立101

昭君嫁呼韩邪正值汉强匈弱之际104

冒顿所并国105

“滇越”是缅甸或暹罗106

《地理沿革小史》提要108

地理沿革之资料110

战国人地理知识112

商品流通与地理知识113

汉舆地图著外国地114

司马迁在庐山所见之九江115

九州116

鬼方与九州117

春秋时郡制之酝酿118

郡与县119

“郡”字义120

集权制与分权制121

郡之始义及其发展122

河济间记载旷绝之故126

栈道有四127

六大在五官上129

卜、祝之由尊而贱133

夏祝、商祝、周祝135

社祀138

古诸侯有守山川与守社稷二类139

搜以治兵,非为祭山141

冬季狩猎143

顺承王记秋操事145

春秋为用人葬与用俑葬之交替期146

今、古文家说“九族”147

馀子中能出才士153

封建社会中之长子与馀子155

馀子156

“大师”二义159

耄年亦可称“小子”161

瞽、瞍、矇之别163

伯、仲、季皆仅一个而叔数无限164

家谱165

陡氏宗谱166

顾氏168

毁古与考古169

古人口用器物当作考定171

关于山东博物馆之商讨173

新出土文物与文献之结合175

第二编 典籍篇177

经与礼179

当时记载与事后记载181

引《诗》、《书》易混182

《易》与《诗》状物均自下而上183

删《诗》说之非184

旧有者为小,新起者为大186

有声无词之乐调187

起兴之与下文不相关者188

采野生植物非必妇女事189

《尚书》可分三组191

朱熹分《尚书》文字为两派194

《尚书》中几篇大文字195

韵文体之《尚书》196

<尧典>三本子197

<禹贡>不以江分界198

地理脱离数术形法自<禹贡>始199

<吕刑>疑是楚王刑书201

《春秋》与《左传》202

《春秋》之褒、贬204

《左传》中有必不可编年之文206

《左传》中之楚国文学207

季札观乐一篇作于战国后期208

《三坟》、《九丘》210

《国语》与《左传》211

<晋语>中杂入战国时语212

《纪年》始夏与始黄帝213

《山海经》赖《涿冢书》而传215

《韩非·十过》与《楚辞》217

西汉三言诗与《楚辞》218

《史记》、《汉书》取舍之异219

邵晋涵论《史记》、《史记》评价220

《史记》尊王222

史载评语223

邹阳书中故事多失传224

史迁用六国史料未尽225

史迁缺作列传人物226

现代《史记》工作;泷川资言简史227

古编年史三种230

《史记》中之戏剧性故事231

<周本纪>之缺点及其改作方法233

李陵得名之故236

<季布栾布传赞>与<报任少卿书>237

《律书》必是兵书238

第三编 学术篇239

三次辨伪运动241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242

疑古思想之由来243

疑古思想由于封建势力之下降而产生245

科学思维与宗教、神话之联系;向新的知识领域探索之不易247

《古史辨》与史料学249

战国时四大事251

创造古史为适应环境253

战国共术之古史255

五胡托中国古帝256

万章疑古史257

齐国为故事发源地259

汉人整齐故事手腕260

崔述对故事之取舍态度261

神与鬼262

古人口中之虚数264

武乙、纣、宋康王相同之故事266

齐太公故事269

赵谶270

息夫人故事272

《文昭关》与《武昭关》274

孔子遇难;子路与张飞、李逵276

望梅止渴与青梅煮酒两故事277

由海关孟姜女庙279

捣练诗与送寒衣故事281

李师师、李香君殉国?283

钟馗故事285

安源煤矿工人运动中之神话287

《天方夜谈》与中国故事289

研究中国古史必由经学入手291

经学史294

经学清理工作296

《四库全书》造成之学风298

清代迄今之治学目的299

今人与前人读书之不同300

近三百年学术可分四阶段301

清代校勘学分二级302

义理、考证、词章三学303

学案305

刘、庄、徐遗著306

清代扬州学派307

王、段、俞三家著作之高下309

近代治古典之数巨子311

清代学术的历史背景313

近百年学人无记载318

《刘申叔遗书》卷帙之富320

记崔适先生321

钱玄同先生324

曾运乾及其他326

钱海岳传略327

零碎资料与系统知识328

浪口村随笔序329

林下清言序338

第四编 文化篇341

战国时顺时势与逆时势之学派343

孔、孟论王、霸之异345

孔子与儒教、儒教与道教347

孔庙从祀为各时代学术思想之反映349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之年代351

法、道两家论尚贤之弊353

吕思勉论齐学354

邹衍与祀家之推的方式358

纵横家保存战国及汉初史料359

黄老学派在赵、齐、燕之发展360

和与同361

性不能判善恶363

淫、杀牵涉道学364

才子与举子367

信命运之故369

中国天文学不发达之故370

中世纪思想372

中国宗教373

重鬼神而轻现实374

现代风水说375

东汉人言父母自感情欲377

汉人处家之伪379

礼制和感情的矛盾380

功过格382

六艺383

经与文不可隔绝388

诗补史缺390

对于文学作品之附会391

纬书与经学392

史书之缺失与修改393

桐城派评点394

《古今图书集成》之版本395

《清实录》397

黄奭辑逸书398

王灏刻《畿辅丛书》400

上海白云观《道藏》402

清末至日本访书者403

书价论斤404

与冯沅君讨论古书用韵406

战国韵文407

文言改为白话409

口语与文言411

成语难解413

方言中之颠倒成文及一名敬鄙之异414

中国语非单音节416

“朝”不必指晨418

玩弄文字之扁额420

尺牍书“左空”421

《千百年眼》422

《古文观上》423

《三国演义》、《水浒传》之政治背景424

《?本??诗话》之作者426

分类本《聊斋志异》428

冯梦龙著述430

湖南巫师432

孟涂为夏大巫,所居口大巫山;听巴人讼433

巫相434

《庄子》中之巫436

《楚辞》中之巫438

医家之秘密作风与自由思想440

巫医兼施442

明代科场关节,为普通事443

京官不能自给,常从外官乞贷,自唐至清末皆然445

清崇文门监督一职,日可得贿二万元,其收入供宫廷脂粉447

歙商迁苏、杭448

杭商胡雪岩451

吴中三名妓454

杭州之汴京化456

太监与庙宇458

记历史博物馆所见459

“天涯海角”与苏东坡461

湛江湖光岩李纲题字463

苏州城河464

利屣与缠足465

中关村名义467

地名之变与迁468

牛马多畜牝470

十二生肖无鹿472

第五编 艺术篇473

全本戏与折子戏475

宋代说平话时不止一人478

明杂剧479

民国的小戏480

近代剧种之优劣483

豫剧向陕、甘发展484

茂腔戏,湘剧486

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之斗争488

王夫之鄙视民间文艺490

江颖年论美术491

故宫绘画馆所见493

变文名义495

书法通画理496

何绍基与杨翰497

杨惠之塑像及其保存499

古代之舞501

智化寺京音乐502

园林503

顾颉刚年谱简编506

跋:为创建中国现代史学奠立第一块基石510

1998《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顾颉刚著;顾洪编 1998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