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读书笔记 第3卷 忍小齐笔记 遂初室笔记 郊居杂记 旅杭杂记》求取 ⇩

忍小斋笔记1143

忍小斋笔记十八年八月时在苏州1143

东西汉治学目标异同1143

《孟子》中之五德终始说观念1144

〈尧典〉後于〈禹贡〉1144

〈书序〉无〈伯禽〉1145

《中庸》不取篇首字命名1145

汉人在社稷外另立后土祀1146

篇名与书名1146

《孟子》、〈尧典〉称尧为「帝」1147

〈尧典〉无五岳1147

《楚辞》中之〈玄鸟〉、〈生民〉故事1147

「群后」1148

共工1149

〈吕刑〉杂论1149

各国之祖推至上帝1150

皇、帝演变分三期1151

《论语·才难》章晚出1151

飞龙与龙1152

〈尧典〉、《吕览》之中星1152

公侯子孙复其始1152

汉以前古史资料之类别1153

「帚女」即归女1156

继周者应为水德1156

九皇1157

创造古史为适应环境1157

西汉中叶所创古史不占势力1157

黄帝之变化1158

河与乔岳1158

古史系统之伸展1158

神与鬼1159

神与人1160

西皇1160

西汉时之太一与天一1161

禅与壇1162

〈曲礼〉与〈尧典〉、〈皋陶谟〉1162

儒学与古书1163

五岳与封禅1163

郊祭天地由于封禅之蔽1165

秦、汉疆域反映为古史四至1166

〈尧典〉九官之前身1167

南岳自灊移衡1167

《周易》与阴阳家1168

《鶡冠子》中之古史说1168

打破围墙之次第1169

有日无年月之记载1172

舜故事之扩大由田齐1172

羲和与重黎之分析1172

《古今伪书考》长处1173

王名演进表1173

五德终始说之变化1175

五帝异说表1176

景县之社1178

汉、宋、清学关系表1178

城墙中之小棺1179

袂与玦1180

杨惠之塑像1180

遂初室笔记1183

遂初室笔记(一)1183

社稷五祀之先後系统1183

王祎《丛录》1185

霍山为太岳1185

《六国春秋》1186

古史书之今昔看法1186

「莆阳二郑先生六经雅言图辨」1187

为辨〈虞夏书〉当作文字1189

汉武诏中儒家言1190

《世经》与〈月令〉1191

「重黎」1192

五帝所以为一统之君之故1193

「羲和」与「四岳」1193

〈董仲舒传〉与〈尧典〉1194

古史五考1196

〈琅邪刻石〉与〈尧典〉、〈五帝德〉1196

姜、羌为一字1197

秦皇、汉武之统一思想工作1197

昭五端与通三统1198

三次辨伪运动1198

三苗叛入南海1199

古史中最占地位之人与书1199

《易传》与《老子》1200

黄龙见成纪之年1200

廖平作《今古学考》之由1200

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之由1202

汉代学术门户因利禄来1203

今文经、今文说与古文经、古文说1204

清代今文学1205

记钱玄同先生语1206

飞车1206

〈系辞传〉与《史记》语1207

《山海经》中古人世次1207

五帝与土德1207

〈尧典〉、〈皋谟〉与《中庸》1208

《怡春锦曲》目录1212

《浣纱记》中西施歌1215

《琵琶记》中〈琵琶词〉1215

《歌风记》中吴歌1217

社稷祀之实际与倒影1217

刘歆之律历学说1218

五行说与《世经》系统1222

康有为笔记二则1222

玄冥1223

赤帝曰文祖1223

「天之历数」与五德说1224

遂初室笔记(二)十九年二月十二日始记1226

始皇之政与无为1226

赤帝灭白帝1226

刘歆〈移书〉与《史记·年表序》相应1226

《世本》亦古文1227

《古史考》中之制作说1227

纬书与道书1228

《河图》、《雒书》之连称1228

董仲舒之循环论1228

孝、贞道德之确立1230

《楚书》与《郑书》1230

配天1230

夏后相1231

泰皇与泰一1232

天官位上公1232

五行与三正1232

《纪年》为晋人伪作1233

刘歆之学成正统之故1233

近代辨伪之进展1233

章句学迟起1234

刘向《别录》亦有竄伪1234

汉人之愚1234

少皞与〈帝系〉1235

自竄自证1235

三统说反对亥正1235

〈月令〉入《吕览》之经过1236

义帝、成帝1237

汉由土德改火德1237

辨古帝王名号之进展1238

汉武时之伪经1239

王莽命崔发本〈系辞传〉1239

反应的改制与玄学的改制1239

赤乌衔珪1240

《墨子》与阴阳家1240

王莽时之火尽土代1241

王柏改定閟宫1241

九黎故事1243

炎黄之裔1243

九皇与六十四民1244

周贬帝号为王1246

汉初无刘为尧後说1246

汉之和亲可以推想帝乙归妹1246

古礼与秦仪1247

五帝异乐1247

三王不同礼为三统说之起源1248

汉袭秦正朔1248

《史记》记《尚书》事不可信1249

〈象传〉出〈彖传〉後1250

「厉无咎」语之比较1250

「夕惕若」语之比较1252

「凶」与「无咎」连言1253

「滕口说」1254

「从一而终」1254

「攸往」为「攸行」之误1254

易字说经1255

「背」改「止」1255

〈系辞传〉之「子曰」1255

〈文言传〉之杂乱不通1255

〈彖传〉与〈说卦传〉合1256

〈彖传〉与〈象传〉1256

经、史中之五德三统说与谶纬之成分1257

汉阳诸姬1258

眭孟、蓋宽饶之禅让说1258

魏相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言五帝1259

匡衡用〈月令〉1259

谷永言汉道微绝1259

甘忠可言更受命1260

刘向、谷永言天命不私一姓1261

李寻学〈洪范〉、〈月令〉1262

汉州与〈尧典〉1262

王肃与刘歆、郑玄之关系1263

伪经非「新学」可限1264

班彪《别录》1264

班固省《太史公》四篇1264

〈尧典〉外之中庸论1265

继统法之一式1265

吴虞远近1266

受命与革命之方式1267

荀子之制作说1268

音律之见、盛、衰1268

祖神为共工之子修1269

齐顷公欲尊晋为王1270

伯翳为皋陶子1270

京、孟、费之《易》不分1271

〈月令〉非周公作1272

高诱之三皇说1272

史书之缺失与修改1272

董康刻书之补缀1273

张衡之三皇、五帝说1273

姜嫄与帝?1274

《二十四孝》之作者1274

汉人之皇帝观念1274

五帝异说表1275

王莽时之古史系统1276

朱熹疑《今文尚书》1277

王氏、公孙氏等来源非一1277

填星色黄1278

名义之父与实际之父1278

对于〈月令〉中五帝、五神来源之各家说1279

句芒与颛顼或少皞之关系1281

图书1281

五德说与三统说之关系1281

昆仑与浑沦、浑沌1282

手段与目的1282

少康中兴说1283

〈月令〉中之先帝1283

郊居杂记1288

郊居杂记(一)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始记1288

武王与三年之丧1288

皇父1288

三传背景1289

《淮南》尧佐与〈尧典〉异1289

月光由日照1290

虞与陶1290

《五行问》1291

《古今考》1291

皇帝1291

汉高祖父母1292

吴与虞1294

陕西多筍1295

侯伯与伯男1295

辛甲1296

庙社1296

唐叔之封1296

孟侯与长公1297

不才子1297

十二辰方位1298

三代与四代1298

孔、墨、杨、孟1299

秦汉大势与其文化1299

汉初谶纬1300

「余小子」与「小子王」1301

〈召诰〉与〈洛诰〉1301

《史记》取《吕氏春秋》1302

《礼记》引《易》1302

《春秋》无楚、吴、越王葬1302

殷高宗与三年之丧1303

圣人与天子1304

〈礼运〉反礼1305

孔悝鼎铭1306

《礼记》引《尚书》文字不同1306

《礼记》言周初追王相牴牾1306

《伪古文尚书》中之周公1307

〈书序〉非刘歆伪造1307

解孟侯为迎侯之非1308

夏赎刑1309

《墨子》中之制作说1310

尧、舜、禹皆死边方1313

尧、舜亦在三代中1314

句芒、蓐收之始见1314

《墨子》中之《尚书》1315

《墨子》以夏为最古1316

《墨子》中言凤鸟不出1317

《墨子》中之五行说1317

《墨子》中之九鼎故事1319

〈尧典〉与〈帝系〉不可统一1319

〈尧典〉与汉制1320

战国、秦、汉间之大系统文字1320

商与玄白1320

六经皆史与微言大义不可为分别今古文之标准1321

作网者1321

《大学》、《中庸》与〈尧典〉、〈皋谟〉1321

前马1324

《史记》与《吕氏春秋》所录商事之比较1324

称殷为郼1330

师涓时代1331

吴歌借字寓意1331

世官与世禄1332

百工与百官1332

五音与八音1332

孟子折衷1333

郊居杂记(二)二十年三月十四日始记1335

孔子遇君、收徒之数1335

孔子未为鲁摄相1335

《吕览》言禹以德化三苗1336

绿图幡薄合谶纬之先1336

《吕览》引《孝经》1337

孔、墨梦文王、周公1337

作礼乐者是否必为天子?1338

太公五世葬周1338

春秋时历法之疏1338

秦皇一统与〈尧典〉1339

始皇巡狩与祭祀1340

游徙卦1341

秦有朔方、交州地而无其名1342

对于统一之称颂1343

〈尧典〉三本子1344

嵩山但称嵩高1345

朔方别为州1345

论〈尧典〉三本1345

胎教1347

邹衍与管子1347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1348

酃县炎帝陵庙1349

《史记》记孔氏古文与〈伪传序〉之鲁共王发得古文经传1353

「五子之歌」本作「五观」1354

《淮南》记舜始作室1354

《淮南》引〈尧典〉、〈皋谟〉而言尧事仍与今本〈尧典〉异1355

战国〈泰誓〉与〈皋陶谟〉为同时代作品1355

孟子记尧舜事与今本〈尧典〉之比较1356

孟子言契为尧命1364

孟子以尧、舜为非禅让,无以解于今本〈尧典〉1365

孟子不言垂、夔1366

孟、荀曲解禅让1366

《荀子》与〈尧典〉同用〈多方〉语1366

象刑之反对与承认1367

《慎子》与《尚书大传》言象刑1368

荀子言五帝无传人与传政1368

古中国疆域不广与其突广1369

秦未统一时之插花地1370

荀子驳禅让说1370

舜之遗迹1371

各书所载尧、舜臣1371

《荀子》引《尚书》1374

〈吕刑〉疑仿〈康诰〉作1375

汉代金作赎刑1375

孝妇冤死之故事1376

太皞与伏羲非一人1378

《荀子》中与〈尧典〉、〈皋谟〉相似语1379

《荀子》当提〈尧典〉而不提1379

战国诸子引〈吕刑〉而不及其赎刑1380

汉武之政治状况与〈尧典〉1380

司马相如生卒年1381

汉文诏当提〈月令〉而不提1381

「哉」字结句1382

〈妬花歌〉1382

八股文之体制1383

李塨斥辨伪1383

幕与句芒1384

图书1384

〈禹贡〉缺言之地1384

郊居杂记(三)首七页在济南写,二十年八月九日续记1387

八索1387

蛇种与蛇衣1387

《楚辞》、《诗经》误字1388

古人名字1390

汉武帝年表1393

汉武时事与〈尧典〉之比较1402

《史记》录〈尧典〉1403

汉武时社会要求与〈尧典〉1404

汉武功绩之经济基础1405

汉武欲效唐、虞之治1406

汉武以古典名新地1406

〈尧典〉扩大〈禹贡〉疆界之故1407

〈王制〉「五岳」1408

十三州各家说1408

汉武新立郡年表1413

嵎夷所在三说1415

董仲舒要求更化、改制为今本〈尧典〉出现背景1415

汉武变更制度为後世法1416

刘安谏击闽越证今本〈尧典〉尚未出1417

秦通西南夷,立郡县1418

武帝穿渠与〈尧典〉「濬川」1418

主父偃谏伐匈奴证今本〈尧典〉尚未出1419

匈奴河南地名新秦中,不名朔方1420

立乐府,次初诗,合八音之调1421

王侯朝觐以皮币荐璧即〈尧典〉「辑瑞」、「班瑞」1421

卫青等在匈奴地封禅、通渠置田官1422

封三皇子策模倣《尚书》1422

腹诽与〈皋谟〉1423

封姬嘉、置均输与〈皋谟〉1424

通西域与〈尧典〉「宅西」1424

汉武巡守及其祠祀等事1425

汉武时之明堂1435

望祀虞舜与「陟方乃死」1436

雍正时重修曲阜孔庙及于孔林古墓获得竹简1436

华山与崆峒山,汉武时何以不称为西岳?1437

〈封禅文〉十月郊祀不称正月1437

〈禹贡〉称霍山为岳,何以汉代不为岳?1437

郊居杂记(四)二十年八月十四日始记1440

秦皇、汉武之巡狩与封禅1440

秦、汉巡狩时诸侯之有无1443

司马相如〈封禅文〉与〈尧典〉1444

司马相如〈封禅文〉之分析1445

扬雄〈剧秦美新〉谓王莽政治可补〈舜典〉1447

朔方为白羊所居1448

汉文行事开武帝之先1448

汉武帝与〈尧典〉1449

汉武诏引〈皋陶谟〉1451

十三州名之由来;十三部刺史与〈尧典〉「十有二牧」1452

封禅限于泰山;华山不称西岳1453

〈小雅·出车〉之朔方1454

〈小雅·六月〉之焦穫、镐、方、太原1456

王国维释玁狁地1460

王国维释?京1464

镐为镐京1466

焦在陕县1466

朱熹释〈六月〉诗1467

顾炎武释太原1468

赵翼说汉武帝之武功1470

《史记》苏秦说燕文侯时之燕境未必可信1472

赵武灵王之略地1474

郊居杂记(五)二十年八月十六日始记1478

重、黎与羲、和1478

汉代大典对于司马迁父子之刺戟1478

汉初文化1479

魏源释焦穫、镐、方1480

《史记》删、译〈尧典〉1483

〈尧典〉、《史记》说舜年岁之不同1484

董仲舒言改制1486

董仲舒生卒年1488

董仲舒所言王道与〈尧典〉及武帝行事1489

董仲舒所言之三载考绩1490

武帝封周子南君与董仲舒说1490

董仲舒书与〈王制〉1491

董仲舒说以正月上辛祭天与〈尧典〉1491

张汤问董仲舒语与〈明堂位〉1492

董仲舒说郊祭不引〈尧典〉1494

董仲舒说执贽1494

董仲舒说求雨祭共工、蚩尤、后稷、少昊、玄冥1495

幽都与幽洲1496

汉初王国与〈尧典〉群后1496

〈尧典〉之来源1497

璿玑玉衡为武帝时事1497

象刑与五刑、官刑之冲突1498

焦、穫与焦、曲沃1499

姜姓与四岳1499

焦、穫为嶕峣、濩泽1502

太王所避之地即燕京之戎,燕在汾水流域1505

地名层化1506

冀国与冀州1506

《左传》中所引《尚书》多出战国人手1507

两周戎侵京师1507

春秋时文言、白话已分途1508

「崔氏出奔卫」1508

春秋时无往非世官1509

选亲与选旧1510

俘虏作军率、令尹1510

舆人服官政1511

魏献子任十大夫1512

「七姓从王」1512

「胙之土而命之氏」1513

「九世之卿族」1514

得罪之人其子孙仍为世官1514

宗法制与世官1514

吴沟通江、淮1515

吴之海师北侵1515

伯与侯、牧1516

《春秋繁露》引《孝经》1517

越霸中原1518

《春秋繁露》引《尚书》1518

巡守两义1520

郊居杂记(六)二十年八月十九日始记1521

〈尧典〉不避汉讳1521

鄗与镐1521

《墨子》记〈河图〉1522

武王得黄瑞1522

「舜见瞽叟就然,此时天下圾乎」1523

墨非儒1523

墨非命,但未及终始五德1524

孔後孟前之儒1524

颛顼直接黄帝1525

周初疆域与檮杌1525

九数与地1526

「虞舜」与「晋重」1526

叔向与子产论刑,〈尧典〉、〈皋谟〉、〈吕刑〉言刑1527

「五宅三居」与「五等爵为三等地」1529

烦厚氏与蚩尤1529

太王、王季、文王之寿1530

殷妖与纣恶1530

〈武韬〉言自柏皇氏至舜1531

〈武韬〉中之尚贤论1532

《太公兵法》中之天一故事1532

葵丘命辞之不同1533

苏秦劝秦称帝1534

秦之去帝号由于齐强1535

唐、虞、夏书之作者1535

孟子言民时而不及〈尧典〉1536

〈尧典〉袭《诗》、《论语》1537

「放勳」为尧号抑尧德;「曰若稽古」语例1537

〈皋谟〉袭《孟子》1538

〈皋陶谟〉与〈尧典〉字句同1538

〈禹贡〉不以江为界1538

〈尧典〉袭《论语》1539

「共工」为人名又为官名1539

郑玄强沟通〈尧典〉与《周礼》1540

「庸违」与「康回」1540

与刖1541

〈尧典〉袭〈康诰〉1541

盘古故事杂有浑天说1541

太一为上帝1542

〈尧典〉〈王制〉之「类」由〈大雅〉来1542

〈大禹谟〉分段1542

〈尧典〉之「询」与「咨」为春秋时语1543

「诗言志」1543

皋陶子1544

「月躔二十八宿」1544

伯夷为颛顼师1544

〈孝行览〉与〈尧典〉、〈皋谟〉1545

鲁取齐徐州1545

「马郡」即代郡1546

〈尧典〉「万邦」之由来1546

汉〈郊祀歌〉中之「邹子乐」1546

乘龙1547

汉之数与色1548

汉〈郊祀歌〉中之太一1548

「后皇」1548

冀州1549

龙与夔俱为乐官1549

「四鄰」1549

「玄德」1550

鲁祭上帝、先王之期1550

子服景伯语中之「牧」1551

〈采薇〉、〈出车〉、〈六月〉、〈采?〉四诗之时、地、人、事1551

〈尧典〉与《左传》中之「顽、?」1553

甘延寿引〈月令〉1554

刘向引〈六月〉诗用毛说1554

莽将严尤引〈六月〉诗1555

晋惠公许秦地1555

「王子朝入于尹」1556

〈六月〉诗地略图1556

郭璞释阳陓、焦穫同在一境之非1558

〈五帝德〉中之九数1558

〈尧典〉考绩年数之矛盾1558

今本《竹书纪年》根据〈尧典〉事定年1559

〈天问〉中之「南岳」1560

东汉末交趾与交州名称之歧1560

九卿兼牧为汉末制1561

两汉刺史人名1562

灵帝时似不名交州1563

建安以前无交州称1564

光武时名交州1564

钱大昕论「司州」名及刘熙事1565

蕃姓与汉姓1566

《左传》、《汉书》同以成败论人1567

编中国历史之中心问题1568

李宝洤之朴学工作1569

「夫二三子」即彼二三子1570

汉石经之「?刽」1570

刘銮塑始毁于雍正时地震1570

「钦明文思安安」本〈曲礼〉1571

拟《尚书》讲题1571

郊居杂记(七)二十年九月九日始记1573

「西域」与「西国」1573

汉武卜发貳师下鬴山之反缪1574

汉于西域屯田继承匈奴遗事1574

汉武欲上参尧舜1575

元朔举孝廉诏与〈尧典〉求人1575

元朔赦天下诏之「内长文」1576

元狩六年之初作诰1576

「西蛮、北夷」1576

元封二年封泰山後朝王、侯,受郡、国计1577

「州郡」字始见诏书1577

称西域曰「西极」1578

太始二年班瑞诸侯王1578

汉代读书次第1578

宣帝、班固美武帝1579

西汉诏引〈尧典〉1580

大、小夏侯《尚书》立学时代1580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1581

「告祠高庙」与「格于艺祖」1581

各家中星说1582

〈九歌〉中之「九」1586

〈招魂〉篇之幽都1587

曲沃有三1587

汉以前之州名1589

扬州疆界1590

营州即青州1590

〈职方〉青州包〈禹贡〉徐州,〈职方〉兗州包〈禹贡〉青州1590

〈尧典〉骈俪语1591

笃马河非九河之一1591

郊居杂记(八)二十年十月十七日始记1593

火中与火出1593

驩兜与四岳不同罪1594

浮石、会稽所在1594

郊在《春秋》中为四月,而董仲舒说与〈尧典〉并在正月1595

〈立政〉与〈尧典〉1596

「宅南交」下当云:「曰冥都」1597

象耕、鸟耘1597

三年丧两说1598

春秋时之鄗1598

春秋时之焦1599

春秋时之曲沃1600

《仪礼》之阶级及其佚篇1602

水之左右,随流所向言之1604

「司土」作「司徒」出战国,「司工」作「司空」出汉;〈尧典〉分「司空」与「共工」为两官,沿此误1605

〈月令〉与〈尧典〉中星之异,郑、孔以初见与毕见讲之1607

二十八宿之度数1609

《夏小正》、〈尧典〉〈月令〉中星比较表1611

孔广森释《夏小正》星象1612

《夏小正》记星象不求备,且记不见之星1616

峣山与薄落水1617

〈尧典〉暘谷由《海经》汤谷来1618

《海经》所记外国皆战国情况1618

〈尧典〉「五服三就」说出《国语》1619

《山海经》中四岳名1620

益疑即《海经》之噎1621

天有四维1621

天数十二由六律、六吕来1623

八音以和神人1624

十二律表1625

〈尧典〉与《中庸》1626

彭祖、颛顼、禺强之得道1627

五代与七代1627

《管子·幼官》与〈幼官图〉1628

问玉1629

周御玁狁之三器1630

晋国之三年丧1630

空同氏1631

赵之鄗1631

姚与嬴疑一姓1632

肥义言「舜舞有苗」1632

〈赵世家〉中之神话1633

吴、越衣饰1633

秦受齐迫罷帝,反地于赵、魏1634

北陵与南陵1634

〈商颂〉与正考父之关系1634

朱彝尊误解兴诗1639

郊居杂记(九)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记1641

〈乐记〉与《吕氏春秋》语合1641

〈尧典〉与〈乐记〉用字相似1642

商与水德1644

〈皋陶谟〉本〈吕刑〉1644

郑《箋》从《史记》、异毛《传》1645

后稷为司马,郑《箋》出谶纬1645

虞包尧、舜1647

唐、虞非相承之时代1647

地之分画1647

〈成相〉说共工为禹所逐1648

彭祖长寿说1648

《说文》戈部诸文1650

墨子时不信鬼者已多1650

楚与齐、卫用殷正,晋、魏用夏正1651

卫聚贤论〈皋陶谟〉1651

卫聚贤论尧、舜故事1653

卫聚贤论〈甘誓〉1656

「以三为五,以五为九」1661

五帝、五神之异说1661

汉〈郊祀歌〉之「夔、龙舞」1663

「六亲」1663

秦都邑及其年代1664

秦所立畤1665

李荣陛《厚冈文集》1667

陈澧论《论语》与〈皋陶谟〉关系1667

赵翼、陈澧均以「月正元日」下为〈舜典〉1667

以四岳为一人始于孔平仲1668

《管子》与〈月令〉1668

大一与大阴1669

牛问夔答1669

牛弘、沈作喆论〈月令〉1670

三皇、五帝各家说1671

牛弘释「稽古」为考古1672

《世本注》;〈帝系〉为《世本》之一篇1672

「简狄在台?何宜」1673

别本《礼纬含文嘉》1674

直录口说与史官撰述,《尚书》二体均备1675

黄帝画九州1676

「灃水攸同」之来历1677

〈禹贡〉有「西戎」;夷不专属东,蛮不专属南,狄不见1677

导山与导水之关系1677

黑水为一水1678

〈禹贡〉之「既」与下文关系有不同之三式1679

〈禹贡〉但称霍山为「岳」1680

〈禹贡〉土色未受五行影响1681

赵地当天下之中1681

〈禹贡〉之「丘」1681

《伪孔传》多同马融1682

杨惠之塑壁与郭熙影壁1682

以甓甃城在宋後1682

乐毅拒为赵伐燕疑出原本《战国策》1683

郊居杂记(十)二十一年一月南归时记1685

纳言与尚书1685

九官与九卿1686

五藏与五行之前後期说1686

《淮南》之五藏说1689

四载异说1690

《淮南》引〈皋陶谟〉1692

古书名称之不固定1692

《淮南》思想来源1693

〈皋陶谟〉与〈尧典〉之牴牾1694

韩非「五蠹」说1694

《淮南》易《吕览》语为〈尧戒〉1695

墨家出于清庙说之由来1695

关尹子为列子师1696

慎到学说1696

秦前有七十一代1697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之年代1698

《吕览》中之慎到说1700

《吕览·正名》疑取尹文书1700

汉前之四极1701

老子书出汉前1701

露筋祠之各种解释1702

汉十三州之各家说1703

汪士铎说汉雍、交州1706

《敦煌卷子目录》1707

《庄子》外、杂篇引用《老子》书1708

《新语》引《易传》1709

《管子·心术、白心》与《老子》书相似处1710

「象恭滔天」1711

「天下」之扩大1712

戴钧衡《书传补商》1712

杀人厌胜之俗1715

解、蒲间南、北、东三面高而西为下1716

陈师道疑《老子》最早1716

〈诅楚文〉与〈泰誓〉〈牧誓〉1716

陈鳣世系及其著述1717

吴中山歌1719

五大夫1720

《诗纬集证》1720

扬雄〈州箴〉与莽制1720

宋人詠杨惠之塑像1721

清明上河图1724

范钦辑谣谚1724

屯留县兰桥传为尾生遣迹1725

张澍〈读山海经诗〉及〈黔苗竹枝词〉1725

贯休画十六罗汉1726

宋代孟姜庙石刻1726

梅鷟1727

十二生肖无鹿1727

黄山名义1727

郊居杂记(十一)二十一年八月八日始记1729

《管子》中地方制度1729

《仪礼》中之皇1731

扬雄赋中之三皇1732

戴圣事逃1734

汉代新姓1734

汉代财政1735

邹衍书1735

汉代之父母丧服1736

窦太后与黄、老1737

刺史与州牧1738

延登赞1739

罷珠崖为民愿1739

魏相奏与〈月令〉1740

儒生即术士1742

汉人创造置秦前1742

月令与汉学1743

《六纬》1744

九首1745

朱熹论《楚辞》中之兴1745

蔡琰诗1746

〈士冠记〉中之三代制1747

乘无服时成昏礼1747

策与方1747

《仪礼》中之五行意味1748

史兼任卜筮1749

辞多则史1750

侯氏与妇氏1750

大祖与始祖1751

君子为贵族1751

《仪礼》中之五祀1752

泰羹与大筮1752

汉人尊重古物1753

刘向、歆世系1754

刘歆之文学遗传1755

昭帝时之司州?1757

〈月令〉当出成帝时1758

成帝时有土德之徵1759

汉封殷、周後1759

哀帝时限民名田及奴婢1760

汉代民间对于西王母之信仰1761

王莽依《周礼》立官1762

王莽时明堂1762

东汉火德之瑞1763

驱兽作战1764

光武帝解放奴隶1764

光武帝之明堂1766

光武帝减租1767

光武帝不愿开疆拓地1768

东汉时郊祀与〈月令〉1769

〈文始〉、〈五行〉、〈武德〉舞1774

明堂、灵台相距不远1774

三正与三微1775

郊居杂记(十二) 佚1777

郊居杂记(十三)二十一年九月十日始记1777

〈王制〉在〈禹贡〉後1777

织皮1778

雍、梁之西广袤不可纪极1778

〈禹贡〉不以江分界1779

兗州沃衍,前人解「贞」不合1779

沟通江淮,孟子与〈禹贡〉异观1780

「朝宗于海」1780

〈禹贡〉弃幽州之故1781

阳鸟为地名1781

江南、江北均有云、梦1782

〈禹贡〉不识江、汉下流1782

〈禹贡〉之「逾」1783

班固引桑钦书,应劭引《山海经》1783

〈汉志〉有意用西汉地名1783

州为水中之陆1784

颜师古释〈禹贡〉好连句以解1784

地与州不相应1785

〈职方〉缺梁州1786

幽州不当有泲1786

鄜畤不在雍五畤内1786

〈禹贡〉、《山经》无五岳观念1787

雍州肥饶1787

〈王制〉取〈禹贡〉1788

云梦为一泽1788

《古文尚书》袭误本《说文》1788

《尔雅·释地》非殷制1789

〈汉志〉用东汉地名1789

〈汉志〉不用东汉地名1790

营丘所在两说1790

定王时河徙1791

「三辅、三河、弘农」无一总名1792

王闓运论〈禹贡〉涉水词及州名1792

《史》、《汉》、《书·古文训》之〈禹贡〉文字同异1793

〈职方〉地犬牙相错1796

瓯、闽1797

日人阴谋之五个圆圈1797

周代东西都之面积1798

越姓之争1798

敦煌所出《尚书》1799

〈职方〉与〈禹贡〉校1800

大伾1800

谢西九州1801

十二次、十二土与十二州1802

林昌彝论清代尚书学1802

朱熹论《孟子》与《周礼》王制不同制1803

孔子究否接尧、舜之统1803

职方不可合于〈王制〉1804

春秋大势1807

春秋时灭国1808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1809

西夷与北狄1810

研究孙诒让《周礼·职方氏·正义》之题目1810

「墓而不坟」1811

马国翰辑邹衍书1811

将与将决战定胜败似出少数民族1813

唐人之谱曲与填词1815

唐洛阳寺观中之艺术1816

狄惟谦打杀郭天师1818

史地书籍之作用1819

〈思凡〉与〈孽海记〉1820

《说文》中之制器故事1821

《说文》以祭黄帝之祠说为黄帝自筑1821

郊居杂记(十四)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始记1824

《尔雅》九州以水分1824

《尔雅》兼受《吕览》、《淮南》1824

《尔雅》九州与十薮1824

孔子知夏、殷,是觉非知1826

燕在山西境1826

臣为君服三年丧1827

赵武灵于何年称王?1828

应劭说郡名1828

四夷方位无定1829

变无主神为有主神1829

《国语》中之虢文公谏包有原始〈月令〉1831

《国语》中之单襄公语为原始的《夏小正》1832

齐桓阏八流之说1832

《诗纬·含神雾》中释地语1833

大九州与小九州1833

《河图·括地象》说地理1833

《地理沿革小史》提要1835

宋代之于阗玉及于阗国王1836

邹衍九州说与中国实际面积1838

古今战术相同处1838

《尚书学》拟目1838

九宗与九族1842

邵念鲁《诗经儿课》1843

吴仁杰《离骚草木疏》1843

伏流1844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两解1844

上海白云观《道藏》1846

上海七宝镇得名1846

冶鍊用人身物质以柔之1847

治《左传》之三步骤1847

《左传》中有必不可编年之文1848

《左传》中孔子语之作用1848

晋荀吴灭鼓事两见《左传》1849

《春秋经》与《左传》立场不同1849

古地名难定1849

中国神祇资料1851

伏流1853

山东之崑仑山1853

西王母之侍者1853

喜马拉耶山1854

「舜有臣五人」与九官说1854

两伯夷之清1855

皋陶为瓦器名1855

九河说1855

西陵与东陵1857

一六二六年欧洲人所画中国图1857

漆水1858

刺史与牧1858

綵楼1858

乡亭侯1859

晋大夫迫陈采桑女歌1859

罗敷、孟姜皆由专名变为通称1860

杜甫吴体诗1860

佯狂为巫1862

西秦霸王1862

北大学生分题1862

《诒经堂续经解》1863

董卓笞杀张温以厌胜1864

以天变儆皇帝之效用1864

孟姜女故事有掺入阿刺伯故事之可能1865

苏轼〈陌上花〉1865

?都神像1866

《苏诗》凤翔八观1866

汉代壁画1868

辟通避1868

旅杭杂记1871

旅杭杂记(一)二十三年十月1871

地理沿革之资料1871

王莽五威将与羲、和四宅1873

《老子》言善骑1873

宋李孜反孟子1873

〈尧典〉研究章节1875

汉後争土德之运1878

明代德运有火土两说1879

惊蛰、雨水两节先後有异1879

张角起义时所受五德、三统说之影响1880

汉帝为西皇1880

上古史研究讲义纲目1880

上古史研究讲义拟目1883

梁山在蜀1890

《山阴县志》中之「越」考1890

三皇与太一1892

明代蒙古地名1893

孟姜女立庙运动1894

雪柳1895

张澍集《世本》引陆贾《新语》之伪1896

中国经济、文化有南北两源1897

《左传》地名1897

齐师1898

鲧、禹故事1898

州通周1899

孙蕡临刑诗系後人以江为事敷会1900

扫晴娘为祭女娲之遗风1901

济颠嘬颈事贩自张锄柄1901

伏羲前无君臣之道,天皇等均不足信1902

五代与四代1903

孟加拉村婆子在讲故事後之小歌1903

旅杭杂记(二)二十四年三月1907

四时、五行、九解1907

五藏配五行1908

五藏与五味1909

季夏祀神农1910

房中术与嗣续1910

争皇、帝1911

魏襄王与哀王1911

郑樵1912

《心史》1913

荀卿不以《易》为经1913

氐、羌火葬1915

岷江导江1916

荀卿说四海1916

荀卿言时与〈月令〉近1917

荀卿言明堂1918

州人1919

荀卿言一1920

兼并易、坚凝难1921

三年丧之理论1921

礼三本1923

郊祭并百王1923

荀卿未见〈禹贡〉,〈禹贡〉与〈职方〉之纠缠1924

毕以田1926

避讳1927

朔方郡1928

五女塔与人祖庙1930

梁山泊与会通镇1930

朱思本地图1931

元代「调广海选」1934

朱思本论北海1935

元曲中华夷图1935

《锦绣万花谷》中「统运」1936

战国时重文轻武1938

《黄帝终始传》为谶纬先声1938

孟子言桓、文之矛盾1939

《史记》称〈本纪〉、〈世家〉为「语」1939

汉武有一事,黄帝即多一事1940

祁承?《藏书约》开清学之先1942

元剧《蓝采和》故事1943

祁承?藏传奇1944

小说回目由杂剧题目、正名来1945

下场诗亦由题目正名来1946

1990《顾颉刚读书笔记 第3卷 忍小齐笔记 遂初室笔记 郊居杂记 旅杭杂记》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顾颉刚著 1990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