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全书 福建卷》求取 ⇩

概述3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3

(一)三年恢复阶段(1949—1952年)3

(二)“一五”发展阶段(1953—1957年)3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4

(一)困难和调整阶段(1958—1965年)4

(二)“文化大革命”和整顿恢复阶段(1966—1978年)5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5年)6

(一)改革突破阶段(1979—1985年)6

(二)协调发展阶段(1986—1990年)7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1—1995年)8

第一章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11

第一节土地资源11

一、地貌与土地类型11

(一)地形地貌11

(二)土地类型11

1.山地11

2.丘陵与盆谷地12

3.平原与岗台地12

4.河流12

二、土壤资源12

(一)地带性土壤12

1.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12

2.垂直地带性土壤分布12

(二)土壤类型13

1.砖红壤性红壤13

2.红壤13

3.黄壤13

4.石质土13

5.紫色土13

6.黑色石灰土13

7.新积土13

8.风砂土13

9.潮土13

10.山地草甸土13

11.滨海盐土13

12.水稻土14

三、耕地资源14

(一)耕地类型及分布14

1.平洋田14

2.山垅田14

3.山排田14

(二)耕地质量14

(三)耕地演变14

四、非耕地资源15

(一)林地15

1.有林地15

2.林区15

(二)园地15

1.果园15

2.茶园16

3.桑园16

4.热作园16

(三)牧草地16

1.草地类型16

2.草地资源分布16

(四)水域16

1.江河16

2.水库16

3.河沟16

4.湖泊16

5.池塘16

五、评价16

第二节气候资源17

一、气候资源特点17

(一)热量资源丰富,类型多样17

(二)水分资源充沛,降水分配不均17

(三)光资源尚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17

(四)地形气候复杂多样17

(五)气象灾害频繁18

二、气候资源分布18

(一)热量资源18

1.气温分布18

2.最冷、热月平均气温18

3.日较差18

4.地温18

5.生长季热量资源18

6.冬季热量资源18

(二)降水资源18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配18

2.降水量的年际差异与相对变率18

3.降水的保证率18

4.降水量随地形和高度变化19

(三)光资源19

1.太阳总辐射19

2.散射辐射19

3.生理辐射19

4.日照时数19

(四)风力资源19

1.风能19

2.风向与风速19

三、农业气候区19

(一)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19

(二)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20

(三)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区20

第三节水资源20

一、水资源总量20

(一)地表水20

(二)地下水20

(三)水资源总量21

二、水资源分布21

(一)降水分布21

1.闽北高值区21

2.闽东高值区21

3.闽中高值区21

4.闽西高值区21

(二)径流分布21

1.闽江21

2.九龙江21

3.汀江22

4.晋江22

5.交溪22

(三)地下水分布22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22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22

3.碳酸盐岩类岩溶含水岩组22

4.岩浆岩类裂隙含水岩组22

5.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22

三、水质22

四、水能资源23

五、评价24

第四节海洋资源24

一、海域24

(一)水域划分24

1.沿岸水域24

2.近海水域24

3.外海水域24

(二)渔场25

(三)港湾港口25

二、浅海滩涂资源25

(一)滩涂类型26

(二)资源现状26

三、海岛资源26

(一)海岛资源调查26

(二)海岛数量与分布26

(三)海岛资源利用27

四、潮汐能27

(一)潮汐能分布27

(二)潮汐能利用27

五、评价28

第五节生物资源28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28

(一)粮食作物28

1.水稻28

2.大小麦28

3.甘薯28

4.大豆28

(二)经济作物29

1.甘蔗29

2.黄红麻29

3.烟草29

4.油菜29

5.花生29

(三)蔬菜作物29

1.福鼎槟榔芋29

2.芦笋29

3.宁化牛角椒29

4.建宁“西门莲”29

(四)花卉29

1.漳州水仙花29

2.建兰29

3.茉莉花29

(五)果树29

1.龙眼30

2.荔枝30

3.枇杷30

4.香蕉30

5.柑桔30

6.菠萝30

7.橄榄30

(六)茶树30

1.铁观音30

2.武夷岩茶30

3.黄金桂30

4.茉莉花茶30

5.肉桂30

6.白毫银针30

7.天山绿茶30

8.八仙茶30

二、森林资源30

(一)植被30

(二)林木资源30

(三)特有珍稀树种31

(四)蓄积量31

三、畜禽资源31

(一)地方畜禽品种31

1.牛31

2.羊、兔31

3.猪31

4.鸡31

5.鸭、鹅31

(二)引进畜禽品种32

1.牛32

2.猪32

3.羊32

4.兔32

5.禽种32

四、饲料和牧草资源32

(一)饲料资源32

1.植物类饲料32

2.动物性饲料32

3.矿物质类饲料33

(二)牧草资源33

1.野生牧草33

2.引进牧草33

3.主要推广的优良牧草33

五、淡水生物资源33

(一)鱼类33

1.鳗鲡33

2.香鱼33

3.鳜鱼33

4.太湖新银鱼33

5.罗非鱼34

(二)虾、蟹类34

1.罗氏沼虾34

2.红螯蟹34

3.中华绒螯蟹34

(三)两栖类34

1.棘胸蛙34

2.牛蛙34

(四)爬行类34

六、海洋生物资源34

(一)海洋水产资源34

1.鱼类34

2.蟹类34

3.虾类34

4.头足类34

(二)滩涂水产资源34

(三)红树林资源36

(四)药用海洋生物资源36

七、野生动植物资源36

(一)野生植物资源36

1.工业原料植物36

2.野生食用植物36

3.植物药材36

4.濒危植物37

(二)野生动物资源37

八、微生物资源37

(一)食用菌37

1.蘑菇37

2.香菇37

3.银耳37

4.竹荪37

5.其它种类37

(二)药用菌37

(三)微生物农药37

(四)微生物肥料37

九、经济昆虫与天敌资源38

(一)天敌昆虫资源38

1.水稻害虫天敌38

2.蔬菜害虫天敌38

3.果园害虫天敌38

(二)食用昆虫资源38

(三)药用昆虫资源38

1.蜜蜂38

2.五倍子39

3.斑蟊39

4.蝉蜕39

5.蚱蝉39

(四)工业原料昆虫资源39

1.绢丝昆虫39

2.五倍子蚜39

3.白蜡虫39

4.紫胶虫39

第六节农业环境39

一、农业环境现状39

(一)大气环境39

(二)水环境39

(三)土壤环境39

1.污灌39

2.农药、化肥残留40

3.固体废弃物污染40

(四)地域农业环境评价40

(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40

二、农业环境保护与建设41

(一)植树造林41

(二)兴修水利,改善土壤环境41

(三)防止水土流失,实行封山育林41

(四)生态农业试点41

(五)生物防治41

(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41

(七)农业环境保护与监测41

三、农业环境变化趋势42

(一)水污染趋势42

(二)大气污染趋势42

(三)农药、化肥污染趋势42

(四)农业环境变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42

(五)乡镇环境质量趋势与发展目标43

第七节农业自然灾害43

一、农业气象灾害43

(一)干旱43

1.时间分布43

2.空间分布43

(二)洪涝43

(三)台风、大风44

1.台风44

2.大风44

(四)寒害和冻害44

1.春寒44

2.五月寒44

3.秋寒44

4.霜冻44

5.冰雹44

(五)1949—1995年气象灾害44

二、粮食作物病虫害45

(一)成灾种类45

1.水稻螟虫45

2.稻飞虱45

3.稻纵卷叶螟45

4.稻瘿蚊46

5.稻瘟病46

6.稻纹枯病46

7.稻白叶枯病46

8.麦类锈病46

9.麦类赤霉病46

10.甘薯小象甲46

11.甘薯瘟46

(二)成灾原因46

1.耕作制度46

2.品种46

3.气候46

4.天敌46

5.检疫制度46

(三)防治对策46

三、森林病虫害47

(一)主要森林病虫害47

1.用材林病虫害47

2.经济林病虫害47

3.防护林病虫害47

(二)成灾原因和防治对策47

1.成灾原因47

2.防治对策47

第八节农村能源47

一、能源资源构成48

(一)生物质能源48

1.薪柴48

2.秸秆48

3.人畜粪便48

(二)常规能源48

1.小水电48

2.乡镇煤矿48

(三)自然能源48

1.太阳能48

2.地热48

3.风能和潮汐能48

二、能源资源质量特征与分布48

(一)薪炭林48

(二)热资源48

(三)小水电48

(四)小煤矿48

(五)太阳能48

(六)地热49

(七)风能与潮汐能49

三、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及评价49

(一)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工作49

(二)薪炭林基地建设49

(三)沼气池推广普及50

(四)小水电建设51

(五)小煤矿开发51

(六)其它新能源开发51

1.太阳能51

2.地热51

3.风能51

第九节农业区划51

一、发展历程52

二、综合农业分区53

(一)闽西北山地丘陵盆谷粮林茶果区53

(二)闽东北中低山林茶粮区53

(三)闽东、闽中山地丘陵平原渔粮茶果牧区53

(四)闽西南低山丘陵盆谷粮林烟果区54

(五)闽东南平原丘陵经作粮果茶渔牧区54

(六)闽南丘陵平原经作果粮渔牧区54

第二章农村社会经济条件55

第一节农村人口与劳动力55

一、总人口与农村人口55

(一)总人口与农村人口增长55

(二)农村人口分布56

(三)农村人口性别结构56

(四)农村人口年龄结构57

(五)农村人口文化素质57

二、农村计划生育57

(一)发展历程57

1.试点推广阶段(1962—1970年)57

2.普遍开展阶段(1971—1978年)57

3.持续发展阶段(1979—1982年)57

4.稳步提高阶段(1983—1995年)58

(二)农村计划生育成效58

1.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增长58

2.总和生育率逐年下降58

3.人口年龄结构开始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化58

4.减少了社会负担58

5.减轻了人口投资压力58

6.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口素质的提高59

三、农村劳动力59

(一)农村劳动力增长59

(二)农村劳动力分布59

(三)农村劳动力性别结构59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59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60

1.徘徊阶段(1949—1978年)60

2.起步阶段(1979—1981年)60

3.迅速转移阶段(1982—1995年)60

第二节华侨、外籍华人及港、澳、台同胞61

一、华侨、外籍华人与港、澳同胞61

(一)历史渊源61

(二)支援家乡建设62

1.投资实业62

2.兴办公益事业62

3.捐资支援家乡建设64

(三)侨汇与侨汇保护政策64

(四)归侨安置及生产建设64

二、台胞65

(一)闽台历史渊源65

(二)闽台交往66

第三节农业投入与农村金融保险68

一、农业投入68

(一)政府支农投入68

1.财政直接支农投入68

2.财政间接支农投入70

3.其他形式和渠道的支农投入70

(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71

(三)农村集体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72

二、农村信贷72

(一)发展历程72

(二)评价与展望73

三、农村保险74

(一)50年代74

(二)改革开放以后74

第四节农田水利75

一、发展历程75

(一)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计划阶段(1949—1957年)75

(二)“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恢复阶段(1958—1965年)76

(三)“文化大革命”和恢复发展阶段(1966—1978年)76

(四)改革开放阶段(1979—1995年)76

1.建设“五大防御体系”77

2.完善农田水利设施78

3.加强饮水工程建设78

二、骨干工程78

(一)蓄水工程78

(二)引水工程78

(三)防洪工程78

(四)提水工程78

(五)围垦工程78

三、评价与展望79

(一)建设成就79

1.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79

2.提高了防洪防潮能力79

3.治理了许多涝渍地79

4.缓解了城乡供水困难79

5.围海造田增加了耕地79

6.增强了水利设施综合服务功能79

(二)人才与技术79

(三)存在问题80

(四)前景展望80

第五节农业机械化81

一、发展历程81

(一)起步阶段81

(二)普及阶段82

(三)持续发展阶段83

二、发展水平84

(一)1978年以前84

(二)改革开放以来85

三、农业机械工业85

(一)发展历程85

1.恢复发展和“跃进”阶段(1951—1958年)85

2.稳步发展阶段(1959—1977年)85

3.发展新阶段(1978年以后)86

(二)产品开发86

(三)重点企业86

1.福建拖拉机厂86

2.南平拖拉机厂86

3.福建机器厂86

4.龙溪机器厂86

5.福州动力机厂86

6.龙江集团公司86

7.平和农用运输车厂86

8.龙马集团公司87

四、农业机械拥有量87

(一)拖拉机保有量87

(二)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87

(三)农机具拥有量87

(四)农副产品加工和畜牧机械拥有量87

(五)农业运输机械拥有量87

(六)收获脱粒机械拥有量87

(七)插秧、喷雾、推土等机械拥有量88

五、评价与展望88

(一)地位与作用88

(二)历史经验88

(三)前景展望88

第六节农村电气化89

一、发展历程89

(一)发展阶段89

(二)主要成就90

二、农村电气化县建设90

(一)第一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90

(二)第二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90

三、农村电气化水平91

(一)人均用电量91

(二)耕地用电量91

四、评价与展望91

(一)评价91

(二)展望92

第七节气象事业92

一、发展历程92

(一)恢复与创建阶段(1949—1954年)92

(二)大力发展和调整巩固阶段(1955—1965年)92

(三)严重干扰和破坏阶段(1966—1976年)93

(四)改革开放和振兴阶段(1977—1995年)93

二、为农业服务93

(一)灾害性天气预报93

(二)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93

(三)人工降雨93

(四)农业气象实用技术应用93

三、现代化建设94

(一)气象综合探测系统94

(二)气象信息网络系统94

(三)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94

(四)气象系统服务手段94

四、评价与展望94

第八节农用生产资料94

一、化学肥料94

(一)化肥使用94

(二)化肥生产95

1.氮肥生产95

2.磷肥生产96

(三)化肥调进96

二、化学农药96

(一)供应使用96

(二)农药生产97

三、农用薄膜97

(一)供应使用97

(二)农膜生产97

四、评价与展望97

第九节农村交通与邮电通讯98

一、交通建设98

(一)公路建设98

1.扶持贫困县乡村建公路100

2.多渠道集资建公路100

(二)铁路建设100

(三)水路建设100

(四)民航建设101

二、邮电通讯设施建设102

(一)邮政建设102

(二)电讯建设102

第三章农村生产关系变革103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生产关系103

一、土地占有情况103

二、封建半封建的经济剥削关系104

(一)地租104

(二)高利贷104

(三)苛捐杂税105

三、封建统治与压迫105

四、农民生产、生活情况105

第二节农村土地改革105

一、苏区的土地革命斗争105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106

(一)发展历程106

1.1950年春夏是准备阶段107

2.1950年秋收后到1951年秋收前,是土地改革全面展开到基本完成阶段107

3.1951年秋收后到1952年春耕前是土改的复查阶段107

(二)主要经验107

1.土改与剿匪、镇反、生产相结合107

2.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107

3.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贯彻执行中央制定的土地政策107

(三)主要成就108

第三节农业生产互助合作109

一、互助组109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12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14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116

第五节农村供销合作与信用合作119

一、农村供销合作119

(一)创建振兴阶段(1952—1957年)120

(二)曲折变化阶段(1958—1978年)120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5年)121

二、农村信用合作122

(一)创建普及阶段(1951—1956年)122

(二)曲折前进阶段(1957—1978年)123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5年)124

第六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25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126

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27

三、股份合作制128

(一)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128

(二)渔业股份合作制128

(三)林业股份合作制129

四、农业产业化129

第四章农业生产水平131

第一节农村产业结构131

一、发展历程131

(一)缓慢变动阶段(1950—1978年)131

(二)大调整阶段(1979—1995年)131

1.种植业结构调整132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132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33

二、农村产业结构布局134

第二节种植业135

一、发展历程135

(一)新中国成立前135

(二)新中国成立后137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137

2.波动徘徊阶段(1958—1978年)137

3.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5年)138

二、生产水平138

(一)粮食作物138

1.水稻139

2.薯类139

3.麦类139

4.豆类139

(二)经济作物140

1.甘蔗140

2.食用菌140

3.烟草140

4.油料140

5.黄红麻141

6.花卉141

(三)果、茶、橡胶141

1.水果141

2.茶叶142

3.蚕桑142

4.橡胶143

5.龙舌兰麻143

(四)其他作物143

1.蔬菜143

2.药材143

3.绿肥143

三、耕作制度改革143

(一)间(混)作改连作144

(二)稻田轮作144

(三)稻田间套种144

(四)发展再生稻144

(五)丘陵旱地间套轮作144

(六)幼龄果、茶、林间套种144

四、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44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44

(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144

(三)现代科技推广应用145

(四)实施“粮食工程”和“果茶工程”146

(五)兴办现代加工业146

(六)发展创汇农业146

五、评价与展望146

(一)评价146

(二)发展方向146

(三)工程措施147

1.粮食工程147

2.种子工程147

3.果茶工程147

4.菜篮子工程147

第三节林业147

一、发展历程147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148

(二)“大跃进”与调整阶段(1958—1965年)148

(三)“文化大革命”和恢复发展阶段(1966—1978年)149

(四)改革开放阶段(1979—1995年)149

1.加强森林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执法机构149

2.开展林业“三定”工作,推动林业股份合作经营149

3.放开搞活,改革林业管理体制149

4.加强林业科技、教育,促进科技兴林150

5.实施林业“三五七”工程,实现绿化八闽的宏伟目标150

二、生产水平150

(一)林地林木资源151

(二)林木种苗151

(三)植树造林152

1.用材林152

2.防护林152

3.经济林153

4.竹林153

5.薪炭林154

6.飞播造林154

7.绿化植树155

(四)育林155

1.封山育林155

2.中幼林抚育155

3.低产林改造155

(五)森林工业155

1.木材生产156

2.木材加工156

3.林产化工156

4.多种经营156

三、森林保护156

(一)保护森林157

1.防火护林157

2.防治森林病虫害157

3.防治乱砍滥伐157

4.保护野生动植物157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158

(三)开辟森林公园158

四、林业经营与林区改革159

(一)林业经营159

1.国有林经营159

2.集体林经营159

3.农户承包和个体经营160

(二)林区改革160

五、评价与展望161

(一)评价161

(二)发展方向161

1.基本思路和战略布局161

2.发展目标161

3.发展重点162

第四节畜牧业162

一、发展历程162

(一)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163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163

1.“大跃进”和调整阶段(1958—1965年)163

2.“文化大革命”和恢复发展阶段(1966—1978年)163

(三)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5年)163

二、生产水平164

(一)养猪业164

(二)养牛业164

1.役牛和肉牛165

2.奶牛165

(三)养羊业165

(四)养禽业165

(五)养兔业165

(六)养蜂业166

(七)珍禽166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166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66

1.猪良种繁育166

2.禽良种繁育166

3.牛良种繁育167

(二)兽医防疫体系建设167

1.兽医防疫机构、队伍167

2.防治措施及其效果167

3.兽药生产、经营与管理167

(三)饲料生产体系建设167

1.饲料工业167

2.牧草生产与草地改良168

(四)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168

(五)规模经营与产业化建设168

1.专业户养猪168

2.集约化养禽169

(六)城市畜禽生产基地建设169

四、评价与展望169

(一)评价169

(二)发展目标170

(三)潜力优势170

第五节水产业170

一、发展历程171

(一)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171

(二)徘徊停滞阶段(1958—1978年)171

1.“大跃进”时期171

2.调整时期171

3.“文化大革命”时期172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5年)172

1.建立以渔船为独立生产经营单位的体制172

2.落实“责任滩”为主的水产养殖责任制172

3.大力推行股份合作渔船为主的渔业股份合作制172

4.放开水产品流通172

5.调整生产布局173

6.加强对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174

7.加快发展水产科教事业174

二、生产水平174

(一)海洋捕捞业174

1.渔场174

2.作业方式175

3.远洋渔业176

4.渔船渔港176

5.连家船渔民176

(二)海水养殖业177

1.鱼类养殖177

2.虾蟹养殖177

3.贝类养殖177

4.藻类养殖178

5.苗种生产178

(三)淡水捕捞业179

(四)淡水养殖业179

1.生产方式179

2.特种养殖181

(五)水产品保鲜加工182

1.水产品保鲜保活182

2.水产品加工182

3.水产品综合利用183

三、渔政渔港监督管理183

(一)渔政管理183

(二)渔港监督184

(三)渔船检验184

四、评价与展望184

第六节乡镇企业186

一、发展历程186

(一)孕育阶段(1978年以前)186

(二)再创阶段(1978—1983年)186

(三)发展阶段(1984—1991年)187

(四)腾飞阶段(1992—1995年)188

二、生产水平188

(一)产业结构188

1.第一产业189

2.第二产业190

3.第三产业190

(二)主要产品产量191

(三)超亿元乡镇192

(四)企业布局194

三、发展模式与特点195

(一)发展模式195

1.侨乡带动模式195

2.城乡结合模式196

3.“草根工业”模式196

4.资源开发模式196

(二)发展特点197

1.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金197

2.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197

3.开发国内、国外两大资源198

四、评价与展望198

第七节国有农垦企业199

一、发展历程199

(一)新中国成立前199

1.管理机构199

2.办场形式与规模200

3.垦荒和生产经营200

(二)新中国成立后200

1.创办开拓阶段(1949—1957年)200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200

3.“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年)200

4.改革发展阶段(1977—1995年)200

二、生产水平202

(一)农业202

1.粮食202

2.茶叶202

3.水果202

4.橡胶、剑麻202

5.林业202

6.畜牧202

7.渔业203

(二)工业203

1.生产规模203

2.行业和产品结构203

3.技术改造204

4.创优工业产品204

(三)建筑业204

(四)第三产业204

1.商业204

2.运输业204

3.房地产开发204

(五)基础设施建设204

1.机械设备204

2.水利设施204

三、评价与发展方向205

(一)农垦经济评价205

(二)发展方向205

(三)实现发展目标的有利条件205

第五章农业综合开发206

第一节概述206

一、发展历程206

(一)启动阶段(1978—1985年)207

(二)普及阶段(1986—1990年)207

(三)发展阶段(1991—1995年)207

二、主要成效208

(一)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208

(二)建立了一批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208

(三)培植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209

三、基本经验与典型209

(一)基本经验209

(二)典型介绍210

1.芝麻观模式210

2.漳浦县“农业中心”山海综合开发模式210

3.南靖县“四轮齐驱”山地开发模式211

第二节山的开发211

一、国家立项的山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11

二、红壤开发项目212

(一)第一期项目212

(二)第二期项目212

三、果茶工程213

四、“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213

五、速生丰产林工程214

六、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214

七、绿、麻竹工程214

八、花卉基地215

九、农业大观园215

1.厦门市“华厦神农大观园”215

2.福州市“鼓岭农业大观园”215

3.莆田市“南山农业大观园”215

4.泉州市“马甲农业大观园”215

5.泉州市“安溪清水岩农业大观园”215

6.漳州市“华安九龙农业大观园”215

7.龙岩地区“连城县农业大观园”215

8.三明市“将乐玉华农业大观园”215

9.南平市“武夷山农业大观园”215

10.宁德地区“福鼎市太姥山农业大观园”215

第三节海的开发216

一、浅海滩涂开发项目和重要淡水养殖项目216

(一)水产基地建设216

(二)人工放流增殖水产资源开发216

(三)对虾高产精养开发217

(四)牡蛎高产高效大面积养殖开发217

(五)鳗鱼养殖业开发218

(六)单雄性罗非鱼技术开发218

(七)海淡水名特优新产品开发218

二、外海远洋捕捞项目218

(一)海虾类和鲐鲅鱼类资源开发219

(二)鱿鱼业的开发219

第四节田的开发220

一、商品粮基地建设220

二、粮食工程220

(一)七项主体工程220

1.中低产田治理工程220

2.围垦、垦荒工程220

3.旱地粮食工程220

4.冬季粮食工程220

5.吨粮田开发工程221

6.再生稻工程221

7.种子工程221

(二)四项配套工程221

1.肥料工程221

2.水利农机工程221

3.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221

4.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221

三、中低产田改造221

(一)“三农”协作攻关,改造中低产田221

(二)国家立项中低产田改造221

四、冬季农业开发222

(一)水田冬季农业开发模式223

1.冬种蔬菜、蘑菇223

2.冬闲田搭棚规范化高产栽培食用菌223

3.冬种饲料作物,发展禽畜鱼223

4.冬种稻底麦223

(二)旱地冬季农业开发模式223

1.丘陵旱地甘蔗冬季套种甜椒223

2.丘陵旱地冬种蔬菜223

第五节庭院开发223

一、发展历程223

二、主要模式224

(一)种植型224

(二)养殖型224

(三)加工型224

(四)综合型225

第六节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发225

一、粮油225

(一)兴化米粉干225

(二)桐口粉干225

(三)连城地瓜干225

(四)长汀豆腐干225

(五)衙口花生225

(六)龙岩咸酥花生225

(七)古田红曲225

二、果类226

(一)兴化桂圆干226

(二)荔枝干226

(三)桂圆大补液226

(四)永泰李干226

(五)金柑系列加工品226

三、茶叶226

(一)观音健胃茶226

(二)玄米茶226

(三)中国238——减肥健美茶226

(四)白莲窠牌一级闽北水仙茶226

四、林竹226

(一)紫胶226

(二)栲胶226

(三)山苍子油226

(四)连城宣纸226

(五)福建土纸226

1.京庆纸226

2.大连纸226

3.将乐白莲纸226

4.治平玉扣纸226

5.石城永利纸226

(六)笋干226

五、畜牧226

(一)荣兴牌肉脯干226

(二)石马牌肉松、油酥肉松、猪肉脯227

(三)鼎日有牌油酥肉松227

(四)武平猪胆肝227

(五)沙阳板鸭227

(六)一路发牌保鲜松花蛋227

(七)无铅无泥含锌皮蛋227

(八)龙文塔牌松花皮蛋227

六、水产227

(一)三F牌冷冻烤鳗227

(二)烤鱼片227

(三)鱼翅227

(四)福州鱼丸227

(五)深沪鱼丸227

(六)崇武鱼卷227

(七)连江丁香鱼227

(八) AAA (H)牌冷冻对虾系列产品227

(九)幼滑虾酱227

(十)仿蟹肉227

(十一)石井蚝油227

(十二)平潭蝴蝶干228

(十三)琼胶228

(十四)紫菜饼228

(十五)海带结228

(十六)土笋冻228

七、食用菌228

(一)蘑菇228

(二)香菇228

(三)猴头菇228

(四)银耳228

(五)竹荪228

八、蔬菜228

(一)永定菜干228

(二)上杭萝卜干228

(三)腌渍萝卜干228

(四)芦笋罐头228

九、南药228

(一)巴戟天228

(二)柘荣太子参228

(三)建莲229

第六章农业科学技术230

第一节发展概况230

一、管理机构230

二、科研机构231

(一)萌芽阶段231

(二)创业起步阶段231

(三)曲折发展阶段232

(四)迅速发展阶段232

1.农业233

2.林业233

3.畜牧233

4.水产233

三、农业科研体制改革234

(一)改革拨款制234

(二)推行所长负责制234

(三)贯彻“双活”方针234

四、农业科研条件235

五、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235

第二节科研成果与水平236

一、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236

(一)种植业236

1.农作物品种资源征集236

2.良种选育236

3.农作物栽培技术239

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240

(二)林业241

1.资源调查241

2.良种选育与苗木培养242

3.树种引进与利用242

4.栽培技术243

5.病虫害防治243

(三)畜牧业243

1.良种选育与杂种优势利用243

2.兽医科学244

3.饲料245

(四)水产245

1.资源调查245

2.增养殖与人工育苗246

3.捕捞技术247

(五)食用菌247

1.蘑菇247

2.香菇248

3.银耳248

4.其他食用菌249

(六)获国家、省级奖励项目249

二、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253

(一)组织培养253

(二)遗传工程254

(三)家畜胚胎移植254

(四)电子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254

(五)农业科技园区254

1.福州荆溪农业科技园区254

2.泉州马甲农业科技园区255

3.宁德地区农业科技园区255

4.厦门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255

三、农业软科学255

第三节农业技术推广256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256

(一)发展历程256

(二)建立省、地、县、乡四级农科网257

(三)重点加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257

(四)队伍建设258

二、主要推广成就258

(一)农作物258

1.水稻258

2.甘薯259

3.果树259

4.茶树259

(二)林业259

1.树种与造林259

2.育苗技术260

3.森林保护260

(三)畜禽260

1.良种推广260

2.畜禽疫病之防治260

3.猪饲料与饲养技术260

4.牛的饲养与牧草260

(四)水产261

1.贝类育苗与养殖技术推广261

2.海水鱼虾类养殖与人工育苗261

3.淡水养殖与人工育苗261

4.藻类人工育苗与养殖261

三、星火计划262

(一)工作进程262

(二)主要成效262

1.培育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262

2.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63

3.促进星火技术产品走向世界263

4.服务粮食工程和菜篮子工程263

四、丰收计划263

(一)组织管理263

(二)实施效果264

1.农业264

2.水产264

(三)主要经验264

1.加强组织领导264

2.典型引路264

3.增加项目资金投入264

4.加强技术培训264

5.适时组织检查评比265

五、农村科学普及265

(一)建立科普网络265

(二)深化科普内容265

1.开展科普宣传活动265

2.提高科普档次266

3.开展“讲、比、建”活动266

4.发展全程服务266

(三)造就“乡土”人才266

第四节农业标准化建设267

一、发展历程267

(一)初始阶段267

(二)发展阶段267

1.农业267

2.林业267

3.水产267

(三)提高深化阶段267

1.农业268

2.林业268

3.水产268

二、推进综合标准化268

三、建设标准化示范县268

(一)组建领导机构269

(二)制定试点工作计划269

1.农业269

2.林业269

3.水产269

(三)普及标准化教育269

(四)成效269

1.农业269

2.林业269

3.水产269

第五节建设科技示范乡镇270

一、发展历程270

二、主要成效和经验270

(一)建立新型农村科技体系270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71

(三)培养造就一批新型农民271

(四)增加乡镇和农民收入271

三、科技示范乡镇的发展模式271

(一)生态农业型272

(二)资源系列开发型272

(三)滩涂养殖型272

(四)乡镇企业密集型272

(五)技改挖潜型272

(六)技术密集型272

(七)出口创汇型272

(八)利废再生型273

第六节农科教结合273

一、组建协调机构273

二、搞好试点示范273

三、组织实施农科教项目274

(一)粮食生产274

(二)“菜篮子工程”274

(三)林业274

四、实施农技培训274

第七章农业教育275

第一节高等农业教育275

一、发展历程275

(一)新中国成立前275

(二)新中国成立后275

二、高等院校276

(一)福建农业大学276

(二)福建林学院277

(三)集美大学水产学院278

三、教育教学改革278

(一)改革招生制度279

(二)多形式、多层次办学279

(三)加强校外实践教育279

(四)教学与科研、推广相结合280

1.推广良种280

2.推广栽培技术280

四、成人教育280

(一)函授教育280

(二)干部专修科281

(三)夜大学281

(四)成人脱产班281

(五)自学考试281

(六)联办业余大专班281

(七)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81

第二节中等农业教育281

一、发展历程281

(一)新中国成立前281

1.农业281

2.林业281

3.水产282

(二)新中国成立后282

二、普通中专教育282

(一)改革招生与分配制度283

(二)调整专业设置283

1.农业学校283

2.林业学校283

3.水产学校283

(三)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283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84

三、成人教育284

(一)农业主管部门办学284

1.福建省农业干部学校284

2.福建省林业干部学校284

3.福建省水产技术干部学校285

(二)高等农业院校附设成人中等农业教育285

(三)科研部门开办成人再教育285

(四)各地(市)农业学校开办成人教育285

(五)地(市)农业行政、技术推广部门开办成人教育285

(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办成人教育285

四、职业技术教育286

(一)农业286

(二)林业287

(三)水产287

1.福建省水产技术学校287

2.水产职业中学(班)287

第三节初等农业技术培训287

一、发展历程287

二、农业干部、职工学校培训班288

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88

四、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288

五、绿色证书工程289

六、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89

第四节农村教育290

一、发展历程290

二、改革农村教育体制290

(一)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290

(二)教学改革291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291

2.不断探索适合农村的教育教学形式291

3.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291

(三)改善农村办学条件291

(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292

1.发展师范教育292

2.改革招生制度292

3.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和进修292

4.改善教师待遇292

三、幼儿教育292

四、小学教育293

五、中学教育293

六、扫盲教育293

第八章闽台及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295

第一节外资利用与农业引进295

一、外资利用295

(一)外商投资295

1.发展历程295

2.制定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法规296

3.外商投资主要方式296

4.外商投资特点296

(二)国际银行贷款296

(三)外国政府贷款297

(四)国际农业援助及外国政府赠款297

二、农业引进298

(一)品种引进298

1.种植业298

2.畜牧业298

3.渔业298

4.林业298

5.农药及生产调节剂299

(二)技术引进299

(三)设备引进299

1.农牧业299

2.水产业299

3.林业299

4.农业科研、教学设备299

5.气象299

第二节国际农业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299

一、出国出境考察、交流300

(一)省级领导300

(二)农业各部门300

1.农牧业300

2.水产业300

3.林业300

4.水利、水电300

5.气象301

6.农机301

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301

三、出国研修、培训301

四、外国专家来闽考察、交流301

(一)农牧业301

(二)水产业302

(三)林业302

(四)水电302

(五)气象302

(六)水土保持302

五、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研讨303

(一)农牧业303

(二)水产业303

(三)林业304

(四)水利、水电304

(五)气象304

(六)水土保持304

六、国际合作304

第三节农业国际贸易305

一、农产品出口贸易305

(一)发展历程305

(二)建立多层次的出口经营体系305

(三)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306

1.十大农产品出口生产体系306

2.基地建设主攻方向306

3.增加基地建设资金投入307

(四)加工品出口占主导地位307

(五)优势产品日益大宗化308

(六)市场遍及世界五大洲308

二、农产品进口贸易309

三、开展招商活动,推进对外贸易309

第四节技术援外与劳务输出、境外企业310

一、技术援外310

(一)茶叶310

1.马里茶叶试种项目310

2.缅甸茶叶生产考察和技术指导项目311

3.阿富汗茶叶试种项目311

(二)水稻311

1.马里水稻生产项目311

2.圭亚那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项目311

3.哥伦比亚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农场项目311

(三)甘蔗311

1.多哥甘蔗试种项目311

2.塞拉利昂农糖联合企业援建项目311

3.马里甘蔗生产项目311

4.扎伊尔甘蔗生产项目311

(四)水电、沼气311

1.赤道几内亚水电项目311

2.布隆迪沼气技术合作服务项目311

二、劳务输出312

三、境外企业312

1.闽非渔业公司312

2.秘鲁超富渔业公司312

3.贝劳中远渔业公司312

4.华西木材工商股份公司312

5.葡国木材加工业公司312

6.农业技术开发项目313

第五节闽台农业交流313

一、农业交流313

(一)发展历程313

(二)农业交流团体313

(三)台湾农业研究314

(四)科技学术交流314

1.海峡两岸农作物改良研讨会314

2.海峡两岸昆虫学研讨会314

3.东山·闽台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恳谈会314

4.闽台校友农业科技座谈会314

5.海峡两岸保护野生动物学术研讨会315

6.95'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发展研讨会315

7.海峡两岸亚热带水果产销研讨会315

8.东亚中尺度气象与暴雨研讨会315

9.海峡两岸防汛抗旱救灾技术交流研讨会315

10.专业考察、专题报告315

二、农业引进315

三、农业贸易316

四、台胞来闽投资办企业316

五、农业合作317

第九章农村市场与农产品流通318

第一节农产品流通体制318

一、自由贸易阶段318

二、计划购销阶段318

(一)分类管理319

(二)统购统销319

(三)分派交售319

(四)议购议销320

三、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320

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评价321

(一)流通规模321

(二)价值规律作用321

(三)市场效果321

第二节主要农产品流通321

一、粮油流通321

(一)从自由贸易到计划购销322

(二)从计划购销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23

1.逐步调减征购任务323

2.改统购为定购323

3.实行多渠道经营324

4.由高度集中转向分级管理包干责任制324

二、水产品流通325

(一)自由交易阶段(1949—1955年)325

(二)计划调拨、统购统销阶段(1956—1983年)325

1.省内销售325

2.省外调拨325

3.出口创汇325

(三)市场调节阶段(1984年以后)326

三、生猪流通326

(一)自由购销到统购统销阶段(1949—1955年)326

(二)派养派购阶段(1955—1985年)326

(三)议价收购到市场调节阶段(1985年以后)327

四、茶叶流通327

(一)收购327

(二)销售328

五、主要果品流通328

(一)柑桔328

(二)桂圆和荔枝329

第三节农产品价格329

一、农产品价格改革329

(一)调整理顺关系329

(二)放开价格330

(三)宏观调控330

二、农村物价指数330

(一)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330

(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331

(三)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331

三、主要农产品与日用工业品交换比价332

四、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分类指数332

五、主要农产品内部比价333

第四节农村市场333

一、农村市场变迁333

二、城乡集贸市场335

(一)集贸市场的演变335

(二)集贸市场建设335

1.集市贸易规模迅速扩大335

2.建设多功能的集贸市场336

(三)集贸市场管理336

1.依法管理336

2.管理上市商品336

3.管理经营活动和市场秩序336

4.推行规范化管理336

三、边贸市场336

四、农村个体商业337

第五节典型市场337

一、漳州天宝香蕉市场337

(一)发展历程337

(二)市场效益338

1.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338

2.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338

3.带动农村各业的发展338

二、古田县食用菌专业市场339

(一)形成背景339

(二)发展历程339

(三)市场规模339

(四)市场效果339

三、南安市官桥粮食专业市场340

(一)形成与规模340

(二)经营与效益340

四、同安县闽南果蔬批发市场340

五、永春县柑桔市场341

(一)做法341

(二)成效342

六、福州南方果品批发市场342

第十章农村收益分配与小康建设343

第一节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343

一、互助组时期的收益分配343

(一)耕作互助343

1.劳动力互助343

2.牛工互助344

3.农具互助344

(二)互助分配344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收益分配344

(一)初级社的收益分配344

1.土地分配344

2.耕牛分配345

3.股份分配345

4.副业分配345

5.公积金、公益金的提留345

6.包耕分配345

(二)高级社的收益分配346

1.包工包产346

2.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346

三、农村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346

(一)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346

(二)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346

(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347

1.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的收益分配347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收益分配347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收益分配347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收益分配347

(一)农户包干分配347

(二)集体统一核算分配347

(三)股份制分配347

五、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348

第二节农户收入348

一、农户总收入348

(一)总收入水平348

1.起步阶段348

2.缓慢增长阶段348

3.快速增长阶段349

(二)总收入构成349

1.从集体得到的收入349

2.家庭经营收入349

3.其他非生产性收入349

二、农民纯收入349

(一)纯收入增长历程349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位次350

(三)各地、市、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350

第三节农民生活351

一、发展阶段351

二、生活水平分析353

(一)消费支出353

(二)消费结构353

(三)消费质量353

(四)食品353

(五)衣着353

(六)居住353

(七)用品353

(八)文化生活354

第四节农村社会福利354

一、政府救济354

(一)自然灾害救济354

(二)社会救济355

1.困难户救济355

2.“五保”户供养355

(三)精减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356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56

三、优抚安置356

(一)优抚356

1.群众优待356

2.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357

3.国家抚恤和补助357

4.伤残抚恤358

(二)复员退伍安置358

第五节农村扶贫359

一、扶贫前贫困地区状况359

(一)贫困状况359

1.贫困地区分布特点359

2.贫困县359

3.贫困乡(镇)359

(二)贫困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359

1.自然条件差,资源有待开发359

2.经济发展速度慢,农民生活水平低360

3.教育落后,缺医少药360

4.交通不便,信息闭塞361

5.生产资金不足,无法扩大再生产361

二、扶贫政策361

(一)扶贫政策措施361

(二)扶贫项目管理362

三、扶贫成效362

(一)收入水平362

(二)综合实力362

(三)开发性生产363

(四)外向型经济363

(五)基础设施建设363

(六)人口素质363

四、扶贫经验363

(一)领导363

(二)宣传363

(三)资金363

(四)项目364

(五)社会扶贫364

(六)科技364

(七)造福工程364

(八)监测365

第六节农村小康建设365

一、建设历程365

二、进程评价365

(一)监测365

(二)进程366

1.省级农村小康进程366

2.地(市)农村小康进程367

3.县(市、区)农村小康进程367

(三)存在问题368

1.小康进程不稳定368

2.小康进程不平衡368

3.几项指标差距大368

三、前景展望369

(一)省级小康进程369

(二)地(市)级小康进程369

(三)县(市、区)级小康进程369

第十一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370

第一节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370

一、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农村思想教育370

(一)进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教育370

(二)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370

1.派出大批干部到农村宣传总路线370

2.宣传推广华安县合作化教育经验371

(三)开展学雷锋、学张高谦活动371

1.广泛、深入地学习和宣传雷锋精神371

2.开展学习、纪念张高谦的活动371

(四)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四清”运动371

二、改革开放时期农村思想道德教育372

(一)开展农村“四、三、二”教育372

(二)进行反走私、反腐蚀教育372

1.树立四颗“海上明珠”典型,进行反走私教育372

2.查禁黄色录像,开展反腐蚀教育372

(三)新时期学雷锋、学先进活动373

(四)开展“六提倡、六反对”活动373

(五)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373

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375

四、农村法制教育375

(一)农业立法375

(二)普及法律常识教育376

五、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77

(一)主要措施377

1.加强指导377

2.派出工作组377

3.加强检查督促377

(二)主要成效377

第二节农村文化378

一、发展历程378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379

(一)芳草计划379

(二)国家文化事业379

(三)农村群众文化生活379

(四)农村文艺创作379

(五)农民群体读书活动380

三、民间艺术380

(一)民间节俗380

(二)民间戏曲381

(三)民间曲艺381

(四)民间舞蹈382

(五)民间美术383

(六)民间踩街游艺383

四、文物古迹383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文物的普查、抢救、保护383

(二)宣传“文物法”,打击文物走私犯罪活动384

(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4

五、广播电视385

(一)广播385

1.无线广播385

2.有线广播385

(二)电视386

1.无线电视386

2.有线电视386

第三节农村卫生387

一、发展历程387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387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387

二、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387

(一)县医院387

(二)乡镇卫生院387

(三)村卫生所388

(四)预防保健机构388

三、预防保健388

(一)鼠疫防治388

(二)霍乱防治388

(三)天花防治389

(四)麻疹防治389

(五)百日咳防治389

(六)脊髓灰质炎防治389

(七)血吸虫病防治389

(八)丝虫病防治389

(九)疟疾防治389

(十)碘缺乏病防治389

(十一)麻风病防治389

(十二)性病防治390

(十三)工业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390

(十四)食品卫生390

(十五)职业病防治390

(十六)放射卫生390

(十七)新法接生390

(十八)围产期保健390

(十九)儿童系统保健390

(二十)初级卫生保健390

四、中医事业391

(一)中西医结合391

(二)发掘和整理名老中医经验391

(三)中草药391

(四)示范中医院建设391

五、爱国卫生运动391

(一)除害灭病391

(二)卫生县城、乡村创建活动391

(三)改水改厕391

(四)健康教育391

六、农村卫生改革392

(一)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办医392

(二)改革卫生管理体制392

(三)经营机制改革392

(四)改革补偿机制392

(五)医疗保障制度改革392

(六)医疗卫生对外合作393

(七)城市支援农村393

(八)稳定农村卫生技术队伍393

第四节农村体育393

一、发展历程393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393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393

二、农民体育运动会394

(一)全省农民运动会394

(二)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395

1.参加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395

2.参加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395

三、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395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395

五、农村体育先进集体395

六、拓宽经费来源渠道396

第十二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397

第一节农村党支部397

一、发展历程397

(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397

(二)第二阶段(1957—1965年)397

(三)第三阶段(1966—1976年)398

(四)第四阶段(1977—1989年)398

(五)第五阶段(1990—1995年)398

二、建设与成就398

(一)建设情况398

(二)主要成就399

1.党支部战斗力明显增强399

2.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培训工作取得成效399

3.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399

4.村级组织建设日趋配套完善399

三、基本做法399

(一)选准支部书记,建好支部班子399

(二)围绕“奔小康、建新村”开展党的工作400

(三)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400

(四)重视村干部培养和新党员的发展工作400

(五)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400

第二节农村基层政权组织40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基层政权401

(一)封建社会时期401

(二)民国时期401

(三)革命老根据地时期40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基层政权40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402

(二)人民公社时期403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404

第三节村民委员会404

一、村民委员会建立及其职责404

二、村民委员会建设404

(一)民主选举404

(二)民主决策404

(三)民主管理404

(四)民主监督405

三、村民自治示范活动405

(一)第一轮村民自治示范活动405

1.民主选举得到规范,干部素质明显提高405

2.民主制度得到建立和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加强405

3.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公益事业迅速发展405

4.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国家交办的任务落到实处406

5.村民小组建设得到强化,基础作用充分发挥406

(二)第二轮村民自治示范工作目标与标准406

第四节乡村集体经济组织407

一、组织沿革407

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407

(一)主要做法407

1.健全机构,严格建章立制407

2.落实政策,完善承包合同407

3.创办实体,增强集体实力407

4.拓宽领域,强化服务功能407

5.党政重视,部门密切配合408

(二)主要成效408

1.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408

2.发展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408

3.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服务功能有所增强408

4.拓宽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408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409

第五节其他群众组织409

一、共青团409

(一)领导班子建设410

(二)团员队伍建设410

(三)“服务万村行动”410

1.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10

2.“三位一体”配置410

3.农村青年服务组织410

4.“城乡结对”活动410

二、妇代会410

(一)妇代会建设411

(二)主要活动411

1.精神文明活动411

2.“双学双比”活动411

3.“两地”建设411

4.“手拉手,一帮一”活动411

三、民兵组织411

四、农村专业协会412

(一)组成方式412

(二)主要职能412

1.科技咨询与培训412

2.信息服务412

3.筹集资金412

4.中介服务412

(三)地位与作用413

第十三章地(市)县农村经济414

第一节地(市)农村经济414

一、福州市414

二、厦门市417

三、漳州市420

四、泉州市422

五、莆田市425

六、龙岩地区428

七、三明市430

八、南平市433

九、宁德地区435

第二节县(市)农村经济438

一、福清市438

二、罗源县440

三、同安县442

四、龙海市444

五、平和县445

六、晋江市447

七、永春县449

八、莆田县451

九、龙岩市453

十、尤溪县454

十一、建瓯市456

十二、福鼎市458

第十四章农业机构460

第一节农业管理机构460

一、省级农业管理机构沿革460

二、省级农业管理机构461

(一)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461

(二)福建省农业厅462

(三)福建省林业厅463

(四)福建省水产厅463

(五)福建省水利水电厅464

(六)福建省乡镇企业局465

(七)福建省气象局465

(八)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465

(九)福建省农业区划委员会466

三、与农业相关的管理机构466

(一)福建省供销合作社466

(二)福建省粮食厅466

(三)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467

(四)福建省农业机械管理局468

第二节省直农口各厅局所属企事业单位468

一、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所属企事业单位468

二、福建省农业厅所属企事业单位468

三、福建省林业厅所属企事业单位469

四、福建省水产厅所属企事业单位469

五、福建省水利水电厅所属企事业单位470

六、福建省乡镇企业局所属企事业单位470

七、福建省气象局所属企事业单位470

八、重点企业选介470

第三节农业科研机构474

一、省级农业科研机构474

(一)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474

(二)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474

(三)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475

(四)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475

(五)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475

(六)福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475

(七)福建省农科院地热农业利用研究所475

(八)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475

(九)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475

(十)福建省农科院农牧业与红萍生物技术研究中心475

(十一)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475

(十二)福建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476

(十三)福建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476

(十四)福建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476

(十五)福建省蚕桑研究所476

(十六)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476

(十七)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476

(十八)福建省亚热带园艺植物研究中心476

(十九)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476

(二十)福建省粮油科学技术研究所476

(二十一)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476

(二十二)福建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477

(二十三)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477

(二十四)福建省水轮泵研究所477

(二十五)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477

(二十六)福建省农村金融研究所477

(二十七)福建农学院红壤开发利用研究所477

(二十八)福建农学院甘蔗综合研究所477

(二十九)福建省水产研究所477

(三十)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477

(三十一)福建省海洋研究所477

(三十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478

二、地(市)农业科研机构478

(一)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478

(二)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478

(三)厦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478

(四)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478

(五)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478

(六)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478

(七)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478

(八)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478

(九)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478

(十)龙岩地区农业、烟草科学研究所478

(十一)宁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479

(十二)龙岩地区稀土科学研究所479

(十三)三明市蔬菜研究所479

(十四)三明市真菌研究所479

(十五)三明市林业科学研究所479

(十六)龙岩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479

(十七)闽东水产研究所479

(十八)莆田市水产科学研究所479

(十九)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479

(二十)厦门市水产科学研究所479

(二十一)闽东海珍品开发研究中心479

(二十二)福州市农药科学研究所480

(二十三)漳州市农药科学研究所480

三、县级、民营农业科研机构480

第四节 农业学会、协会、研究会482

第五节高中等农业院校487

一、高等农业院校487

二、中等农业学校487

三、成人中等农业(技术)学校488

附录一农业大事记492

附录二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资料501

后记507

1997《中国农业全书 福建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福建卷》编辑委 1997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农业全书  吉林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吉林卷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贵州卷(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贵州卷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
1994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1992年09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
1992年09月第1版 农业出版社
福建农业大全(1992 PDF版)
福建农业大全
1992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网络计划技术(1993 PDF版)
网络计划技术
1993 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1988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
1988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1992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
1992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经济真菌(1998 PDF版)
中国经济真菌
1998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水产业卷  上下(1994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水产业卷 上下
1994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气象卷(1986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气象卷
1986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蚕业卷(1987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蚕业卷
1987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经济卷(1991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经济卷
1991 北京: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