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求取 ⇩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条件1

第一节 土地资源1

一、地型1

(二) 褐土2

(一) 棕壤2

三、土壤类型2

(九) 海岸滩涂2

(八) 内陆水域2

(七) 水稻土2

(六) 平原滨海盐碱地2

(五) 涝洼砂姜黑土地2

(四) 黄泛平原潮土地2

(三) 山麓平原棕壤褐土地2

(二) 山丘粗骨性棕壤褐土地2

(一) 岩石裸露的山丘2

二、土地类型2

(一) 耕地演变3

四、耕地3

2. 碱土3

(六) 水稻土3

(五) 盐渍土3

(四) 砂姜黑土3

(三) 潮土3

1. 盐土3

(二) 耕地素质4

五、草地4

(一) 山地丘陵草丛草地类4

(二) 山地丘陵灌草丛草地类4

(三) 山地丘陵疏林草丛草地类4

(四) 平原草甸草地类4

(五) 滨海滩涂草甸草地类4

(二) 疏林地5

(四) 未成林造林地5

(三) 天然灌木林地5

(六) 平原沼泽草甸草地类5

(一) 有林地5

六、林地5

(七) 山地草甸草地类5

(五) 苗圃地6

(六) 宜林无林地6

七、内陆水域6

(三) 人均资源少,保护资源已引起重视7

(二) 土地利用程度高,后备资源缺乏7

(一) 山东土地资源条件较好7

八、土地资源条件评价7

第二节 气候资源8

一、光能8

(一) 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8

(二) 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9

1. 四季平均温度分布11

2. 最冷月及最热月温度分布11

(一) 全省热量状况11

二、热量11

3. 极端温度12

(二) 界限温度12

1. 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0℃的初、终日期及累积温度12

2.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及累积温度12

3.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初、终日期及累积温度12

4.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初、终日期及累积温度12

1. 年降水量15

(一) 降水的时空分布15

4. 最晚终霜15

三、降水15

2. 最早初霜15

1. 平均初霜15

(三) 无霜期时空分布15

3. 平均终霜15

2. 降水量的季节分布17

3. 降水日数19

(二) 降雪、积雪日数及初、终期19

(三) 农耕期、作物生长活跃期降水21

(四) 蒸发量和干湿状况22

四、风能22

(一) 年平均风速的分布22

3. 风能季节利用区23

一、水资源量23

第三节 水资源23

4. 风能贫乏区23

(二) 风速的月际变化23

2. 风能的可利用区23

1. 风能丰富区23

(三) 有效风能密度、小时数分布23

(一) 地表水量25

(二) 地下水量25

(三) 客水资源量26

(一) 地表水质28

(二) 地下水质28

二、水质28

(三) 污水处理29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29

(一) 开发利用情况29

1. 地表水的拦蓄利用29

2. 地下水的开采利用30

(二) 水资源管理情况31

(二) 海岸带的面积、气候32

(一) 海岸带的地质、地貌32

一、海岸带32

第四节 海洋资源32

3. 管理工作32

2. 法规建设32

1. 机构建设32

二、海域33

(一) 海域内水文33

(二) 海域内海水化学33

(三) 海域内海洋生物33

(四) 海域内环境质量33

(五) 海域内水产资源33

2. 日照“前三岛”文昌鱼及珍贵生物自然保护区34

1. 长岛海珍品自然保护区34

3. 月湖综合保护区34

三、海岛与海洋自然保护区34

(一) 海岛34

(二) 海洋自然保护区34

一、农作物资源35

(二) 果、桑、茶资源35

(一) 粮、棉、油、烟、菜资源35

1. 果树资源35

第五节 生物资源35

五、海湾港口35

四、盐业及盐化工35

2. 桑柞资源36

3. 茶树资源36

(三) 药用植物资源36

(四) 麻类植物资源36

(五) 名、特、优产品资源36

1. 明水香稻36

2. 曲阜香稻36

10. 花生1737

11. 蓬莱一窝猴37

9. 鲁棉6号37

12. 新泰半蔓37

13. 栖霞老抱鸡37

6. 金乡金谷37

7. 山东小麦37

5. 龙山小米37

4. 鱼农1号37

3. 临稻3号37

8. 泗水小杂豆37

20. 龙口长把梨38

25. 红玉杏38

24. 圆铃大枣38

23. 金丝小枣38

22. 肥城佛桃38

21. 阳信鸭梨38

18. 红富士苹果38

19. 莱阳茌梨38

17. 烟台苹果38

16. 莱芜大麻38

15. G-140优质烤烟38

14. 黄烟38

34. 潍坊萝卜39

35. 泰安红心萝卜39

33. 胶州大白菜39

36. 马莲韭39

37. 章丘大葱39

38. 宁阳黄爪姜39

29. 峄县石榴39

31. 昌乐西瓜39

30. 板栗39

28. 烟台大樱桃39

27. 大泽山葡萄39

26. 山楂39

32. 东明西瓜39

二、林木资源40

(四) 古树名木40

(三) 珍稀濒危树种40

(二) 主要造林树种40

(一) 树木种类和分布40

41. 平阴玫瑰40

43. 莱州月季40

42. 曹州牡丹40

40. 青州大辣椒干40

39. 苍山大蒜40

15. 李世民挂甲树(酸枣)41

14. 罗成拴马枣41

16. 唐龙头榆41

13. 唐檀41

12. 灵岩摩顶松41

11. 尉迟恭勒马看国槐41

17. 唐楸41

18. 宋海棠41

19. 千年板栗41

20. 耐冬(绛雪)41

4. 五大夫松41

9. 四门塔九顶松41

8. 泰山六朝松41

7. 崂山太清宫汉柏41

6. 泰山灵岩寺汉柏41

5. 泰山岱庙汉柏41

3. 子贡手植楷41

2. 孔子手植桧41

1. 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古银杏41

10. 秦琼拴马槐41

3. 珊瑚菜42

6. 小花木兰(天女花、天女木兰)42

5. 玫瑰(野玫瑰)42

4. 青檀42

21. 青驼寺古银杏42

2. 野大豆42

1. 黄蓍42

(五) 国家级保护植物42

22. 梨王42

(二) 优良畜禽品种43

1. 渤海黑牛43

8. 蚕茧43

7. 貂43

2. 鲁西黄牛43

3. 德州驴43

4. 小尾寒羊43

三、畜禽资源43

6. 蜂43

5. 兔43

4. 家禽43

3. 羊43

2. 猪43

1. 大牲畜43

(一) 畜禽资源品种与分布43

1. 鲁东猪、禽、奶山羊生产区44

2. 鲁中南猪、羊、兔生产区44

3. 鲁西南牛、羊、水禽生产区44

4. 鲁西北牛、驴、羊生产区44

(四) 畜禽生产区划44

5. 鲁北、滨海牛、马、羊生产区44

四、水产资源44

(一) 海洋水产品种与分布44

1. 海带44

2. 贻贝44

1. 猾子皮44

4. 五莲冻兔肉44

3. 微山羽绒44

2. 水貂皮44

(三) 名贵畜产品44

8. 寿光鸡44

7. 沂蒙黑猪44

6. 崂山奶山羊44

5. 青山羊44

5. 牟平兔毛44

11. 淡水白鲳45

7. 银鲫45

8. 罗非鱼45

9. 虹鳟鱼45

10. 罗氏沼虾45

6. 团头鲂45

(三) 优质水产品45

1. 偏口鱼45

2. 加吉鱼45

3. 鲍鱼45

4. 扇贝45

2. 鲫鱼45

5. 鳙鱼45

4. 鲢鱼45

3. 草鱼45

1. 鲤鱼45

(二) 淡水水产品种与分布45

7. 鲍鱼45

6. 梭鱼45

5. 裙带菜45

4. 扇贝45

3. 对虾45

12. 鳖46

13. 黄河鲤鱼46

11. 裙带菜46

五、野生植物资源46

(一) 野生淀粉糖类植物46

14. 虹鳟46

9. 海参46

8. 脊尾白虾46

7. 对虾46

6. 文蛤46

5. 西施舌46

10. 海带46

(二) 野生脂肪油类植物48

(三) 野生纤维类植物49

(四) 野生芳香油类植物50

(五) 野生鞣质栲胶类植物50

(九) 野生食用植物51

六、野生动物资源51

(七) 野生药材植物51

(八) 野生花卉植物51

(六) 野生土农药类植物51

(一) 野生兽类52

(二) 野生鸟类52

(三) 野生昆虫52

1. 林木昆虫52

2. 主要农作物害虫52

(四) 其他森林野生动物52

1. 爬行动物52

3. 杜鹃57

2. 喜鹊57

4. 代胜57

1. 灰喜鹊57

(二) 益鸟57

9. 狐57

8. ?57

5. 伯劳57

7. 黑枕黄鹂57

8. 椋鸟57

9. 啄木鸟57

10. 雨燕57

6. 黑卷尾57

6. 刺猬57

5. 狗獾57

4. 花面狸57

3. 豹猫57

2. 艾虎57

1. 黄鼬57

(一) 益兽57

七、害虫天敌资源57

(五) 药用动物57

4. 其他无脊椎动物57

3. 土壤动物57

2. 两栖动物57

7. 蝙蝠类57

4. 昆虫病原真菌58

2. 昆虫病原细菌58

3. 昆虫病原线体58

1. 昆虫病毒58

第六节 农业环境58

一、农业环保工作发展历程58

(二) 建设阶段(1980--1985年)58

(一) 初始阶段(1949--1979年)58

(四) 害虫病毒细菌和真菌58

(三) 益虫58

15. 鸮58

14. 隼58

13. 山雀58

12. 燕鸻58

11. 家燕58

(三) 发展阶段(1986--1990年)59

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就59

(一) 兴修水利,治理水土流失59

(二)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59

(三) 科学施肥,改良土壤结构59

(四) 综合防治,消灭病虫危害59

(三) 大气污染严重60

(二) 水资源短缺并污染严重60

(一) 水土流失未能完全控制60

三、农业环境评价60

(五) 建设生态农业,力求高产、优质、高效60

(四) 耕地锐减且土壤质量较差61

第七节 农业自然灾害62

一、1949年以来的灾情62

二、农作物灾害种类与分布64

(一) 旱涝灾害64

(二) 冰雹灾害66

(三) 大风灾害67

(四) 干热风灾害67

(五) 冰凌灾害67

(六) 低温与霜冻灾害68

(七) 海潮灾害68

(八) 病虫灾害68

1. 粮食作物病虫害68

3. 杂食性害虫69

4. 鼠害69

2. 经济作物病虫害69

三、林业灾害种类与分布70

(一) 低温70

(二) 雨凇和雪压71

(三) 暴风雨和冰雹71

(四) 旱涝灾害71

四、历年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71

(一) 农业人口比重73

一、农业人口73

第一节 农业人口与农村劳动力73

第二章 农业社会经济条件73

(二) 农业人口与农村人口比差75

(三) 农业人口自然增长与净增长75

(四) 农村人口构成75

1. 性别构成75

2. 人口年龄构成75

二、农村计划生育76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发展过程76

1. 准备阶段76

4. 完善提高阶段77

2. 初步开展阶段77

3. 全面开展阶段77

(二)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成效78

1. 出生率、妇女生育率明显下降78

2. 女性初婚年龄提高78

三、农村劳动力79

(一) 农村劳动力数量与构成79

(二) 农村劳动力素质80

(三) 农村劳动力分布与转移80

(一)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82

(二) 农林水等部门事业费82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82

一、国家对农业的投资82

(三)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83

(四) 财政支农周转金83

(五) 农业发展基金83

二、农用信贷资金84

(一) 历年农业贷款84

(二) 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88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88

(三)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88

(三) 农村商业贷款88

(二) 不同时期农贷特点88

三、农户资金投入88

第三节 化肥、农药、柴油与农膜89

一、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生产能力89

(一) 化肥生产能力89

1. 氮肥89

2. 磷肥92

3. 复混肥与复合肥93

(二) 农药生产能力94

1. 发展历程94

3. 品种结构95

2. 工业分布95

4. 农药加工96

(三) 柴油生产能力97

(四) 农膜生产能力98

1. 农膜生产的兴起与发展98

2. 新产品开发及发展方向99

二、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的经营99

(一) 化肥经营99

1. 流通渠道99

2. 经营品种99

4. 供应政策100

3. 购销情况100

1. 流通渠道101

2. 经营品种101

3. 农药储备101

(二) 农药经营101

(三) 柴油经营102

1. 历年销售情况102

(四) 农膜经营103

1. 流通渠道103

2. 购销情况103

3. 优惠政策103

2. 供应方法103

三、化肥、农药、柴油、农膜使用水平104

(一) 化肥使用水平104

(二) 农药使用水平105

(三) 柴油使用水平105

(四) 农膜使用水平105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106

一、农业动力结构及装备水平106

(一) 农业动力结构变化106

(二) 农机总动力总值107

(三) 农机装备水平108

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108

(二) 机播面积109

(一) 机耕面积109

(三) 机收面积110

(四) 机电灌溉面积110

(五) 机械植保、铺膜面积111

(六) 其他机械作业水平111

三、农机所有制和经营形式111

四、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113

(一) 国营农机时期(1953--1957年)113

1. 山东第一处拖拉机站的建立113

2. 有计划地稳步建立新站113

3. 国营拖拉机站蓬勃发展113

(二) 集体经营农机时期(1958--1981年)113

(一) 成就114

3. 农业机械化范围日益扩大,经营机制运行走向良性循环轨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14

2. 全省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114

1. 农业动力和工具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114

(二) 作用114

(三) 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时期(1982--1990年)114

3. 机械再次下放,发展队营(1971--1981年)114

2. 机械上收,再办国营(1962--1970年)114

1. 贯彻“三主方针”,机械下放,实行社营(1958--1961年)114

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评价114

1. 农业机械发展结构不尽合理115

第五节 农田水利115

4. 其他问题115

2. 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老化严重115

3. 农用柴油供需矛盾突出115

(三) 问题115

4. 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缩小三大差别115

3. 保证了农业稳产高产115

2. 有效地抗御了自然灾害115

1.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115

一、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16

(一) 恢复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16

(二) 第二个五年计划及调整时期116

(三) “文革”时期117

(四) 改革开放时期117

二、农田灌溉117

(一) 井灌117

1. 发展历程117

2. 工艺变革118

3. 井灌管理118

(二) 引黄灌溉119

1. 引黄历程119

4. 效益119

2. 引黄管理120

3. 引黄效益和问题120

(三) 引河、引湖灌溉120

1. 引河、引湖方式121

2. 管理情况121

3. 存在的问题121

(四) 水库、塘坝灌溉121

1. 灌区建设121

3. 效益和问题122

2. 灌区管理122

(五) 泵站提水灌溉123

(六) 节水灌溉124

三、涝洼盐碱地改良124

(一) 田间排水除涝改碱124

(二) 种稻改良盐碱涝洼地125

1. 临郯苍平原稻改125

2. 沿黄涝洼盐碱地稻改125

3. 南四湖滨湖区稻改125

4. 黄河南展区放淤工程126

2. 垦利县十八户放淤改土工程126

3. 菏泽市刘庄灌区放淤改土工程126

1. 东明县阎谭淤改工程126

(三) 引黄放淤改碱126

(四) 骨干排水除涝河道治理127

四、水土保持128

(一) 合作化时期的水土保持128

(二) 公社化时期的水土保持128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水土保持128

五、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129

(一) 水利资源蕴藏量129

3. 白沙口潮汐电站130

2. 金港潮汐电站130

1. 小滩潮汐电站130

(三) 潮汐水力资源开发130

(二) 内陆水力资源开发130

六、人畜饮水131

七、农田水利建设评析131

第六节 农村电气化建设132

一、山东电力建设概况132

二、农电建设和农村用电水平133

(一) 起步阶段133

(二) 初级发展阶段133

(三) 全面大发展阶段133

(一) 生物质能134

一、农村能源资源及评价134

第七节 农村能源134

(二) 太阳能135

(三) 风能135

(四) 地热能135

(五) 小水电135

(六) 小煤矿135

(七) 海洋能135

二、农村能源消费136

(一) 能源消费构成及特点136

1. 构成136

2. 特点136

(二) 能源的浪费与节能潜力136

3. 自然能的开发利用137

1. 节约柴草和煤油电等商品能源137

(二) 农村能源建设效益137

4. 其他农村生活优质燃料的利用137

1. 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37

(一) 农村能源建设历程137

三、农村能源建设及效益137

2. 沼气建设137

2. 促进农牧业的发展138

3. 改善农村环境条件138

第八节 农用工业建设139

一、农用机械工业139

(一) 农机工业发展历程139

三、农用饲料工业140

(一) 饲料工业的发展历程140

(二) 主要农机工业的规模与生产水平140

二、农用化学工业140

(二) 饲料工业发展规模与生产水平141

1. 饲料加工工业141

2.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工业141

3. 饲料机械工业141

4. 饲料科学技术教育事业141

6. 加强行业管理142

第九节 农村邮电通信和交通建设142

5. 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142

(一) 农村邮电通信网络构成142

(二) 农村邮电通信发展历程142

一、农村邮电通信设施建设142

4. 加强对饲料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142

3. 加强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142

2. 坚持大家办饲料工业的方针142

1. 为饲料工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142

(三) 发展饲料工业的基本经验和做法142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43

2. “一五”、“二五”计划时期143

3. 经济调整时期143

4. “三五”、“四五”计划时期143

5. “五五”、“六五”计划时期143

(三) 农村邮电通信分析与评价144

6. “七五”计划时期144

二、农村交通和县乡公路建设145

(一) 县乡公路建设145

(二) 县乡公路路面改善145

(三) 县乡公路桥梁建设145

(四) 山区公路建设145

第三章 农业区划147

第一节 农业分区概况147

第二节 胶东农林渔区148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48

二、农业生产情况148

(三) 文荣牟油粮林渔区149

(二) 福菜粮油林区149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149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5个二级区)149

(一) 蓬龙莱粮油渔区149

(四) 青岛粮菜林渔区150

(五) 日照胶南粮油林渔区150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农牧渔区150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50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3个二级区)151

(一) 河口林牧渔区151

(二) 沾、利粮牧渔区151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151

二、农业生产情况151

(三) 无棣农牧渔区152

第四节 鲁北农林牧区152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52

二、农业生产情况152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153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4个二级区)153

(一) 乐陵庆云粮棉枣区153

(二) 德、聊棉林牧区153

(三) 茌、禹粮棉林牧区153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54

二、农业生产情况154

(四) 鲁北沿黄菜油林牧区154

第五节 鲁西农林牧区154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155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3个二级区)155

(一) 东明鄄城农林牧区155

(二) 郓、菏、梁农牧区155

(三) 黄、单、汶棉林牧区155

第六节 湖东农渔区156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56

二、农业生产情况156

(二) 曲、兖、邹、腾粮菜区157

(四) 盐、郯、苍粮渔区157

(三) 南四湖粮渔区157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157

(一) 泰、莱、肥、宁粮菜区157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4个二级区)157

第七节 胶济农业区158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58

二、农业生产情况158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158

(四) 济南、淄博粮菜区159

(三) 潍北棉、牧、渔区159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3个二级区)159

(一) 胶莱粮棉区159

(二) 潍中粮烟区159

第八节 鲁中南林农牧区160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60

二、农业生产情况160

三、发展方向及途径160

(三) 沂沭粮油林区161

(五) 抱犊崮林粮牧区161

(四) 沂蒙林油粮牧区161

(二) 泰山林粮区161

(一) 潍南林粮烟区161

四、区域划分(本区分为5个二级区)161

第九节 海洋渔业区162

一、自然条件与发展方向162

二、区域划分(本区分为2个二级区)162

(一) 渤海增养殖区162

(二) 黄海增养殖捕捞区162

(二) 第二阶段(1979--1984年)164

(一) 第一阶段(1949--1978年)164

(三) 第三阶段(1985--1990年)164

一、种植业结构164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164

第四章 农业生产水平164

二、农林牧副渔业结构166

(一) 第一阶段(1949--1978年)166

(二) 第二阶段(1979--1990年)166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168

(二) 全面下降阶段(1957--1962年)169

2. 互助合作时期169

1. 土地改革时期169

(一) 恢复上升阶段(1949--1956年)169

一、发展历程169

第二节 种植业169

(三) 调整上升阶段(1963--1965年)170

1. 纠正“共产风”和“一平二调”错误170

2. 确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170

3. 大力开展农业科学试验活动170

(四) 粮食经济作物失调阶段(1966--1978年)170

1.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170

2. 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170

4. 调整种植业结构,改革耕作制度171

2. 逐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171

3. 制定奖励粮棉生产的优惠政策171

1. 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71

(五) 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0年)171

5. 组织实施“丰收计划”172

6. 进行大面积吨粮田建设172

7. 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现代化水平172

8.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种植业发展172

二、生产水平173

(一) 粮食作物173

1. 小麦176

2. 玉米179

3. 地瓜181

4. 大豆182

5. 其他粮食作物184

(二) 经济作物186

1. 棉花186

2. 花生188

3. 其他经济作物190

(三) 其他农作物193

1. 蔬菜193

2. 瓜类193

3. 饲料和绿肥193

(四) 水果195

(五) 蚕茧和茶叶196

三、农业商品基地建设196

(一) 农产品商品基地的选定196

(二) 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历程197

1. 提高了抗御灾害的能力202

2. 增强了科技服务能力202

3. 农产品多次增值,农业部门的实力和活力增加202

4. 提高了农业出口创汇能力202

(三) 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取得成效202

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3

四、发展种植业的基本经验203

(一) 抓住关键措施,实现重点突破203

(二) 推行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203

第三节 林业204

(一) 起步阶段(1949--1952年)204

一、发展历程204

(三) 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基础条件204

(五) 发展科技事业,推广科学技术204

(四) 增加物质投入,提高产出水平204

(二) 发展阶段(1953--1957年)205

(三) 调整阶段(1958--1965年)205

(四) 徘徊阶段(1966--1978年)206

(五) 振兴阶段(1978--1990年)206

(二) 1990年林地所有制状况211

(一) 林地所有制的演变211

二、林地所有制211

三、林种树种结构212

(一) 林种树种演变212

1. 用材林树种结构212

2. 防护林树种结构212

3. 经济林主要树种结构212

(二) 林种树种结构213

四、林业区划213

(四) 鲁东丘陵水源林、经济林区214

(一)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214

五、林业商品基地建设214

(三) 鲁中南低山丘陵水源林、经济林区214

(二) 鲁西平原农田防护林、经济林区214

(一) 渤海平原农田防护林、盐碱地改良林区214

(二) 菏泽桐木基地建设215

(三) 经济林基地建设215

(四) 火柴用材林基地建设215

六、林业投资215

(一) 新中国成立前林业投资215

(二)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总投资215

(五) 大中型建设项目投资216

1. 林业部、山东省合资营造速生丰产林第一期工程216

(三) 国营林场、苗圃投资及收支216

(四) 育林基金收支216

(六) 林业信贷资金224

1. 日寇大肆掠夺畜产品224

一、发展历程224

第四节 畜牧业224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224

6. 德州木材储运中心224

5. 临沂国营林场石材厂224

4. 成武家具厂技术改造项目224

3. 菏泽棉柴刨花板厂224

2.林业部、山东省合资建林木良种基地224

2. 革命根据地保护繁殖耕畜225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畜牧业(1949--1955年)225

1. 爱畜保畜,发展耕畜225

2. 建立县级畜牧兽医机构,加强疫病防治225

(三) 合作化、公社化时期的畜牧业226

1. 耕畜作价入社,存栏下降226

2. 调整政策226

3. 建立基层畜牧兽医站226

(一)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28

二、生产水平与现代化建设228

2. 畜牧业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料加工三大服务体系建设228

(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畜牧业228

1. 实行大牲畜作价归户228

(二) 产值产量不断上升229

1. 畜牧业产值229

2. 畜产品产量230

(三)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33

(四) 服务功能不断强化233

1. 良种体系233

2. 饲料体系233

3. 防疫体系233

(五)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33

(二) 基地现状234

(三) 基地建设成效234

三、畜产品基地建设234

(一) 基地建设历程234

1. 提高了生产水平,推动了规模经营235

2. 促进了资源增值,提高了经济效益235

3. 增加了有效供给,适应了市场需求235

四、畜牧业发展经验235

(一) 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235

一、发展历程236

第五节 家庭副业236

(五) 坚持以法治牧236

(四) 调整结构,合理布局236

(二) 增加投入,增强后劲236

(三) 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水平236

二、1990年生产水平237

(二) 停滞徘徊阶段(1958--1969年)238

(五) 水产业迅速发展(1984--1990年)238

(三) 一度盲目发展,水产资源遭到破坏(1970--1978年)238

(四) 调整渔业生产结构(1979--1983年)238

(一) 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238

一、发展历程238

第六节 水产业238

二、海洋捕捞业239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捕捞业239

(二) 新中国成立后捕捞业演变情况239

(三) 捕捞业生产水平239

三、海水养殖业239

(一) 海水养殖业的演变情况239

4. 扇贝养殖240

3. 对虾养殖240

6. 海珍品养殖240

5. 滩涂贝类养殖240

1. 海带养殖240

(二) 海水养殖业生产水平240

2. 贻贝养殖240

四、淡水捕捞业241

五、淡水养殖业241

(一) 苗种生产241

(二) 池塘养鱼241

(三) 湖泊养鱼241

(四) 水库养鱼241

2. 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242

2. 基地建设政策措施与管理体制242

1. 资金投入与基地分布242

(二) 对虾养殖出口基地建设242

六、水产商品基地建设242

1. 资金投入与基地分布242

(一) 淡水商品鱼基地建设242

(六) 网箱、网围、网拦养鱼242

(五) 河沟养鱼242

七、水产品加工243

(一) 冷冻冷藏业243

(二) 食品加工业243

(三) 海藻加工业243

八、水产供销244

2. 加强海陆管理245

1. 实行渔业许可制度245

3. 加强渔业环境保护245

九、渔政管理245

(二) 渔政设施建设245

(一) 渔政机构设置245

(三) 水产资源保护245

(四) 海洋渔业安全246

(五) 渔船检验、登记、签证246

(六) 渔业船员考试246

十、发展水产业的基本经验246

第七节 乡镇企业246

(三) 成长时期(1966--1977年)247

(四) 起飞时期(1978--1990年)247

(一) 萌芽时期(1957年前)247

(二) 开创时期(1958--1965年)247

一、发展历程247

二、企业地区分布248

三、企业、产业、产品结构249

(一) 企业结构249

(二) 产业结构250

(三) 行业结构250

(一) 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251

四、乡镇企业发展基本经验251

(四) 产品结构251

(五) 出口商品结构251

(二)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52

(三)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252

(四) 不断完善经营机制252

(五) 依靠科技进步,搞好智力开发253

第八节 国营农林牧渔场253

一、国营农场253

(一) 发展历程253

(二) 生产水平253

三、国营畜牧场254

二、国营农作物良(原)种场254

四、国营园艺场256

(一) 发展历程256

(二) 生产水平256

五、国营蚕种场257

六、国营林场258

(一) 发展历程258

1. 新中国成立前的国营林场(1912--1949年)258

2. 多种经营259

1. 木材生产259

(二) 生产水平259

2. 新中国成立后国营林场的发展(1949--1990年)259

3. 生态效益260

4. 社会效益260

七、国营水产养殖场260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261

第一节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261

一、黄淮海平原开发区概况261

(一) 地域范围261

(二) 资源条件262

1. 自然条件262

2. 社会经济条件262

(三) 开发潜力262

1. 发展种植业262

2. 发展畜牧业262

3. 发展淡水养殖262

(三) 战略目标与资金来源263

(二) 指导思想和原则263

1. 战略目标263

二、黄淮海平原开发运行机制263

4. 平原绿化263

(一) 立项背景263

4. 营造农田防护林264

(五) 组织管理形式264

8. 农产品加工264

6. 淡水养殖264

5. 畜牧生产264

7. 农业机械化264

3. 推广现有科技成果264

2. 开荒改土264

1. 农田水利建设264

(四) 建设内容264

2. 资金来源264

三、黄淮海平原第一期开发情况265

(一) 第一期开发计划完成情况265

(二) 分年度开发计划完成情况265

(三) 各项建设内容完成情况265

4. 存在的问题266

3. 社会效益266

2. 生态效益266

1. 经济效益266

(四) 成效与问题266

7. 农业机械266

8. 农产品加工保鲜266

5. 畜牧业建设266

4. 林业建设266

3. 农业科技266

2. 整地改土266

1. 农田水利266

6. 淡水养殖266

3. 沙荒地267

(五) 组织科技会战267

(四) 坚持自力更生267

6. 低湿涝洼地267

5. 滨海盐碱荒地267

4. 内陆盐碱地267

(三) 实施分类指导267

2. 井灌区中低产田267

1. 引黄灌区中低产田267

(二) 突出开发重点267

(一) 统一思想认识267

四、黄淮海平原开发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做法267

一、黄酒三角洲开发区概况268

(一) 地域范围268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268

(二) 资源与潜力268

1. 土地资源十分丰富268

2. 浅海滩涂广阔268

4. 强化资金管理268

3. 搞好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268

2. 严格程序管理268

1. 实行制度化管理268

(六) 加强规范化管理268

5. 搞好项目档案管理268

4. 交通不发达,能源紧张269

1. 水利建设269

(三) 开发重点及建设内容269

(二) 奋斗目标269

(一) 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69

二、黄河三角洲开发规划设想269

2.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开发资金不足269

3. 科技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差269

1. 旱、涝、碱、潮自然灾害频繁269

(三) 制约因素269

4. 水沙资源丰富269

3. 地理位置优越269

(一) 水利开发270

(二) 荒地开发270

(三) 畜牧业开发270

三、黄河三角洲开发进展情况270

(四) 滩涂开发270

(五) 林业开发270

(六) 科技开发270

5. 浅海滩涂开发270

(四) 投资规模270

7. 农业机械270

6.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270

4. 林业开发270

3. 畜牧业开发270

2. 种植业开发270

(五) 组织管理形式270

3. 农民负债重271

1.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271

(二) 贫困县开发的做法271

4. 男性青年娶妻难271

一、贫困县经济开发271

2. 生产、生活条件差271

1. 生活水平低271

(一) 贫困县概况271

第三节 贫困县和黄河滩区开发271

5. 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内部活力272

4. 加强扶贫资金、物资的使用管理,提高扶贫经济效益272

6. 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进行272

2. 改革扶贫方式,兴办扶贫经济实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272

3.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开发272

(三) 贫困县开发的成效273

1. 贫困地区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273

2.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73

3.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73

4. 贫困地区科技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素质明显提高273

5. 扶贫开发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73

二、黄河滩区经济开发273

(一) 开发概况273

(二) 基本做法274

2. 坚持严格的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274

1. 坚持因地制宜,进行滩区水利建设274

2. 扶持物资274

3. 优惠政策274

1. 扶持资金274

3. 坚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全面开发滩区经济275

(三) 初步成效275

第四节 沿黄洼地和湖区开发275

一、沿黄荒碱洼地渔业综合开发275

二、南四湖、东平湖湖区开发276

(三) 以对虾为龙头的多品种增养殖(1978--1984年)277

(二) 以海带、贻贝为主的养殖开发(1959--1977年)277

一、浅海滩涂开发277

第五节 浅海滩涂和海岛开发277

(一) 以海带为重点的开发试验(1946--1958年)277

(四) 有计划地大规模开发(1985--1990年)278

二、海岛开发278

(一) 海岛资源286

(二) 海岛开发286

第六节 庭院经济开发287

一、发展历程287

二、开发类型287

(一) 种植型287

第七节 名特优产品开发288

2. 解决了特需,增加了外汇288

(二) 名特优农产品开发成效288

(一) 名特优农产品开发情况288

一、名物优农产品开发288

1. 拯救、挖掘了一批种质资源288

(六) 庭院与山区开发结合型288

(五) 专业加工型288

(四) 服务型288

(三) 种、养、副混合型288

(二) 养殖型288

三、开发成效288

2. 栉孔扇贝的开发289

(二) 试验性开发的产品289

3. 中华绒螯蟹289

4. 黄河鲤鱼289

1. 中国对虾的开发289

(一) 生产性开发的产品289

二、名特优水产品开发289

3.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289

1. 海参290

2. 鲍鱼290

3. 真鲷290

4. 海胆290

5. 鳖290

6. 赤鳞鱼290

(三) 待开发试验的名特优产品290

三、名特优林产品290

(一) 郯城银杏290

(七) 乐陵冻枣291

(八) 茌平圆铃枣291

(六) 乐陵无核小枣291

(九) 茌平乌枣291

(三) 郯城油栗291

(四) 泰山明栗291

(二) 历城绵核桃291

(五) 乐陵金丝小枣291

(十) 泰山牙枣292

(十一) 枣庄市刘庄小枣292

(十二) 临清枣脯292

(十三) 阴平大枣292

(十四) 曹州耿饼292

(十五) 泰沂山楂292

(十六) 乐陵桑椹292

(十七) 枣庄石榴292

(二十二) 沂水酸枣仁293

(二十五) 邹平香椿芽293

(二十四) 邹县猪牙皂293

(二十三) 无棣草麻黄293

(二十六) 陵县神头香椿293

(二十) 平邑金银花293

(十九) 菏泽木瓜293

(十八) 平阴柿漆293

(二十一) 宁津枸杞293

(二十七) 阳信香椿294

(二十八) 平阴玫瑰294

(二十九) 莱州月季294

(三十) 曹州牡丹294

(三十一) 菏泽松编294

(三十二) 临沭白柳294

(三十三) 青城条桑294

(二) 鲁西黄牛295

(三) 蒙山羊295

(三十四) 山东桐木295

(一) 渤海黑牛295

四、名特优畜产品295

(四) 渤海马296

(五) 德州驴296

(六) 泗水裘皮羊296

(七) 济宁青山羊297

(八) 大尾寒羊297

(九) 小尾寒羊297

(十一) 沂蒙黑山羊298

(十二) 洼羊298

(十) 鲁北白山羊298

(十三) 里岔黑猪299

(十四) 莱芜猪299

(十五) 寿光鸡299

(十六) 元宝鸡300

(十七) 济宁鸡300

(十八) 鲁西斗鸡300

(十九) 微山麻鸭300

(二) 曹县烧牛肉301

(三) 肴驴肉301

五、畜产品名吃301

(一) 德州五香脱骨扒鸡301

(二十) 五龙鹅301

(四) 保店驴肉302

(五) 章丘烤肉302

(六) 单县羊肉汤302

(七) 口镇南肠302

(八) 鱼台龙缸松花蛋303

(九) 潍坊朝天锅303

一、基础研究304

第一节 农业科学研究304

第六章 农业科学技术304

二、应用研究305

(一) 农作物良种选育305

(二) 高产栽培技术研究305

(三) 区域综合开发研究305

四、农业科技成果306

(四) 林牧业技术研究306

(三) 种植制度改革306

(二) 良种良法配套综合高产技术306

(一) 农作物育种技术306

(四) 遥感技术应用306

(三) 基因工程306

(二) 采用激光诱导细胞融合、辐射加工等技术研究306

(一) 原子能利用306

三、高新技术研究306

(五) 水产技术研究307

(六) 以土肥、农机、植保、气象信息服务为骨干的农业支撑体系的改进307

(七) 土地改良及水利技术攻关307

6. “泰山1号”小麦312

7. “文丰5号”大豆312

5. “鲁保1号”生物除草剂312

9. 高产、抗病玉米三交种“鲁三9号”312

10. 早熟、耐阴、抗冷、抗病玉米优良自交系“威风322”312

8. “渤杂3号”高粱312

4. “柳条青谷”312

3. “济南9号”小麦312

2. “济南2号”小麦312

1. 中晚熟玉米双交种“双跃3号”312

(八) 农业科技成果介绍312

11. “济薯5号”313

12. 花生新品种“花17”313

13. LF-Ⅰ型离子自动分析仪313

14. “微生物分解磷矿粉”313

15. “合理施用化肥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313

16. “内疗素的生产和应用”313

17. “赤松毛虫多角体病毒的研究鉴定”313

18. 高产稳产棉花品种“鲁棉1号”313

19. 花生新品种“花11”313

20. “棉花枯黄萎病的综合防治”313

27. 辐射育成早熟、硬粒、大穗型玉米自交系“原武02”314

26. “井灌井排综合改良盐碱地”314

29. “杨树速生丰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314

30. “枣胚乳培养育成三倍体植株”314

28. 夏播大豆新品种“跃进5号”314

24. “用5409孢子粉生产菌肥”314

23. “对虾渔业资源的开发、预报及合理利用”314

22. 高产稳产小麦“济南13号”314

21. 冬小麦新品种“山农辐63”314

25. “地瓜生产技术改进的研究”314

36. 抗旱耐瘠冬小麦良种“昌乐5号”315

40. 紧凑型玉米单交种“掖单4号”及其自交系“8112”315

39. “高压喷射灌浆构筑防渗板墙技术的研究”315

37. “快速改良低产薄地的重要途径--化肥增产培肥作用及效益”315

38. “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315

35. 棉花新品种“鲁棉6号”315

34. “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315

33. “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315

32. “花生亩产400公斤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的研究”315

31. “鲁棉1号”良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315

41. “提高长毛兔产毛量配套技术研究”316

42. “乳山湾对虾增殖放流试验”316

43. “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316

44. “经济作物两熟制开发试验”316

45. “山东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研究”316

46. “金斗水库网箱投饵养鱼高产技术研究”316

47. “辐射创造花生新的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316

48. “中国秋冬萝卜核--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316

3. 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健全317

2. 农业推广机构的整顿、充实和加强317

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317

一、农业技术推广317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317

49. “辐射创造花生新品种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317

(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17

(二) 农业技术推广内容318

1. 良种繁育推广318

2. 栽培技术推广318

3. 植保技术推广318

4. 土壤肥料技术推广318

1. 建立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19

3. 广泛开展经营服务,大力兴办经济实体319

2. 建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319

6. 园艺栽培技术推广319

(三) 农业技术推广改革319

5. 耕作技术推广319

4. 推行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320

5. 制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法规320

二、林业技术推广320

(一) 技术推广机构320

(二) 技术推广内容与形式320

(二) 获奖成果321

3. 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2个321

四、畜牧业技术推广321

(一) 技术推广机构321

1. 农牧渔业部下达的推广项目13项321

(一) 推广计划与项目321

三、水产技术推广321

2. 省科委重点推广项目11个321

(二) 科技推广项目及成果322

第三节 科技兴农专题项目322

一、农牧渔业“丰收计划”322

(一) 建立领导机构322

(七) 设立“丰收奖”323

(二) 齐抓共管323

(一) 加强领导323

二、吨粮田科技开发323

(四) 建立投资机制323

(六) 开展技术承包323

(五) 加强项目管理323

(三) 制定有关规定323

(二) 搞好思想发动323

四、实施“星火计划”324

(四)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324

(三) 综合运用科学技术324

(二) 加强科技指导324

三、百公斤皮棉高产开发324

(五) 落实措施324

(四) 强化服务324

(三) 集团承包324

(一) 创造高产条件324

1. 经济效益高,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25

2. 建立区域性支柱产业,形成新产业群325

3. 沟通乡镇企业与科研、教育部门的联系,促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325

4. 建立新的投资机制,促进资金与技术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325

五、农业科技推广年325

1. 农业科学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325

2. 多种形式的科技承包有了新的发展325

3.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325

4. 农业科技培训成效显著325

5. 促进了农业的全面丰收325

2. “一五”时期326

1. 经济恢复时期326

3. “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326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326

(一) 机构沿革326

一、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326

第四节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326

(二) 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发展327

1. 群众“就地评选、就地繁殖、就地推广”阶段(1950--1953年)327

2. 县建繁育区、社建留种地阶段(1954--1957年)327

3. 人民公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阶段(1958--1965年)327

4. 三级良种繁育体系阶段(1965--1978年)327

2. 表型测定林328

1. 优树汇集和测定林328

(二)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328

(一) 林木良种建设历程328

二、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328

5. 杂交种“省供、地繁、县制”,常规种县乡联合供种阶段(1978--1990年)328

3. 种子园329

4. 母树林329

5. 采穗圃329

(三) 干果良种选择329

1. 板栗329

2. 核桃329

3. 花椒329

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330

(一) 主要发展历程330

4. 促进了无性繁殖技术的发展330

1. 恢复阶段(1949--1960年)330

2. 徘徊发展阶段(1960--1978年)330

3. 持续发展阶段(1979--1990年)330

2. 繁育发展了优良无性系330

1. 生产推广了初期良种330

(四) 林木良种建设成就330

5. 车梁木330

4. 银杏330

3. 实现了干果、林木的丰产栽培330

4. 畜禽良种的引进与选育331

(一) 海水养殖良种繁育331

四、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331

5. 良种繁育推广队伍331

3. 畜禽良种基地331

2. 家畜改良站、液氮站331

1. 国营种畜、种禽场331

(二) 良种繁育推广机构的建立和发展331

1. 海带332

2. 贻贝332

3. 对虾332

7. 巨藻移植333

6. 裙带菜333

8. 海珍品333

4. 扇贝333

5. 滩贝333

(二) 淡水养殖良种繁育334

1. 采捕自然鱼种阶段(1953--1957年)334

2. 中南采运鱼苗与鲤鱼苗自孵相结合阶段(1958--1964年)334

3. 鱼种、鱼苗生产徘徊阶段(1965--1972年)335

4. 鱼苗、鱼种生产迅速发展阶段(1973--1990)335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教育336

(一) 高等农业教育336

1. 发展历程336

一、新中国成立前农业教育概况336

第五节 农业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336

2. 现有高等农业学校337

山东农业大学337

莱阳农学院337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338

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338

(二) 中等农业教育339

1. 农业中等教育339

2. 林业中等教育340

3. 水利中等教育340

4. 水产中等教育340

6. 气象中等教育341

5. 农机中等教育341

三、农业教育改革342

(一) 改革招生分配制度342

(三) 农业成人教育342

(五) 办学条件343

(一) 加强科技领导343

第六节 科技兴农措施与基本经验343

一、科技兴农措施343

(四) 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343

(三)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43

(二) 统一调整专业设置343

(二) 明确工作重点344

(三) 建立服务体系344

(四) 增加科技投入344

(五) 不断深化改革344

二、科技兴农基本经验344

(一) 依靠科技,振兴农业344

(二) 通过集团承包组织科技开发345

4. 多层次,多部门结合,稿科技兴农“大合唱”345

(三) 坚持“农科教”结合的路子345

2. 当前与长远结合,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45

1. 内涵与外延结合,不断拓展科技开发新领域345

3.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345

第七章 农产品流通346

第一节 农产品购销体制34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产品购销体制346

二、“一五”计划时期的农产品购销体制346

三、“大跃进”时期的农产品购销体制347

四、“三年调整”时期的农产品购销体制347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产品购销体制347

六、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产品购销体制347

(四) 兴办农村集贸市场348

(五)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商业348

(一) 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348

(三) 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348

(二) 恢复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性质348

(六) 积极发展个体运销户349

第二节 农产品购销349

一、粮食购销349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349

(二) 统购统销时期(1953--1984年)349

1. 购销政策349

2. 粮食统购量349

3. 粮食销售政策350

2. 粮食奖售政策350

3. 粮食销售量350

1. 粮食定购政策350

(三) 多渠道经营时期(1985--1990年)350

二、棉花购销351

(一) 棉花收购351

(二) 收购政策351

1. 统购政策351

5. 收购加价政策352

4. 自留棉政策352

3. 奖售政策352

2. 预购政策352

三、油料购销353

(一) 统购统销时期(1953--1984年)353

(二) 合同定购时期(1985--1990年)353

四、生猪购销354

(一) 购销情况354

(二) 购销政策354

1. 派购政策354

4. 收购标准355

五、果品购销355

2. 购留安排355

3. 奖售物资355

(一) 统(派)购时期(1957--1978年)356

(二) 派购和议购结合时期(1979--1984年)356

(三) 放开经营时期(1984--1990年)356

六、烟草购销357

(一) 烟叶收购357

(二) 烟叶销售357

七、蚕茧购销358

(二) 购销政策359

1. 口粮政策359

(一) 购销情况359

八、蔬菜购销359

2. 价格政策360

3. 奖售物资政策360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360

一、农产品价格变化360

(一) 计划价格为主时期361

(二) 多种价格形式并存时期362

二、工农业商品交换综合比价367

三、工农业商品交换单项比价371

(二) 八种农副产品与玉米的比价385

(三) 八种农副产品与粳稻的比价385

四、农副产品之间的交换比价385

(一) 八种农副产品与小麦的比价385

五、农副产品价格补贴390

第四节 农产品市场390

一、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农副产品市场的演变390

(一) 农村集贸市场的演变390

(二) 城市集贸市场的演变391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集贸市场建设391

(一) 恢复阶段(1979--1983年)391

(二) 发展阶段(1984--1988年)392

(三) 完善提高阶段(1989--1990年)392

三、集贸市场管理392

(一)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392

(二) 多方配合,共建市场392

(三) 吸收剩余劳动力发展了第三产业393

(一) 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393

四、集贸市场的作用393

(四) 增强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393

(五) 方便了群众生活393

(二) 带动了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393

(六) 发展贩运,加快流通393

(五) 加强服务,助购帮销393

(四) 注重信息,建立网络393

(三) 放宽政策,改善环境393

(七) 健全机构,加强管理393

(六)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394

(七) 加快了集镇的建设394

(八) 促进了国合商业的发展394

第五节 农村商业服务网点394

一、农村各类商业网点建设394

(一) 农村国营商业网点394

3. “文化大革命”时期395

4. 新型合作经济时期395

(二) 农村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395

2. “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395

1. 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395

(三) 农村集体商业网点396

(四) 农村个体商业网点397

二、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398

第六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400

一、主要农产品加工能力400

(一) 粮油加工400

(四) 肉类加工401

(二) 棉花加工401

(三) 果品加工401

(五) 饲料加工402

二、主要农产品仓储能力402

(一) 粮油仓储402

(二) 棉花仓储402

(三) 果品仓储402

第七节 农产品流通的基本经验403

(三) 肉类运销403

(二) 棉果等运销403

(一) 粮油运销403

三、主要农产品运销能力403

(五) 蔬菜贮藏403

(四) 肉类仓储403

(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404

(二) 推进贸工农一体化,提高农产品商品率404

(三) 保证农产品计划管理部分,不断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404

(四) 培育农产品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404

(五) 加快流通企业改革404

(六) 加强宏观调控,搞好组织协调404

第一节 外资利用405

第八章 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和进出口贸易405

一、农业利用外资406

(一)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406

1. 华北平原农业项目406

2. 中国山东种子项目407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07

(一) 世界银行贷款山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林业部分408

(三) 外国政府贷款饲料加工建设项目408

(二) 东营奶牛项目408

(一) 世界银行贷款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畜牧分项目408

三、畜牧业利用外资408

(二) 国家造林项目山东部分408

(一) 林业发展保护土地和进行木材生产项目408

二、林业利用外资408

(二) 利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的贷款项目408

4. 加强灌溉农业项目408

(一) 德国粮援项目409

五、水利利用外资409

2. 水产外商投资企业409

1. 补偿贸易项目409

(三)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09

2.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09

(二)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409

2. WFP--2814项目409

1. WFP--2771项目409

(一) 国际组织无偿援助项目409

四、水产利用外资409

1. 第二期世界银行贷款农业教育项目409

4. “泗临山苍”项目410

(二) 世界银行山东省加强灌溉项目水利分项目410

5. 水资源平衡研究项目410

3. 邹县项目410

2. “平费蒙”项目410

1. “三沂”项目410

(三) 世界银行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部分411

六、乡镇企业利用外资411

(一) 人才智力引进412

一、农业方面412

(三)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无偿援助项目412

第二节 技术引进412

(二) 费县农村综合发展中心412

(一) 山东农业大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412

七、农业教育与科研项目利用外资412

(二) 先进设备引进413

1. 华北平原农业项目413

2. 中国山东种子项目413

3. 世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13

4. 世行贷款山东省加强灌溉农业项目413

(三) 先进技术引进413

(四) 优良品种引进414

二、林业方面417

(一) 人才引进417

(二) 技术引进417

(三) 设备引进417

(四) 良种引进417

三、水产方面418

四、农业机械方面419

第三节 进出口贸易419

一、农业进口贸易419

3. 恢复发展阶段(1962--1965年)420

2. 出口锐减阶段(1958--1961年)420

4. 稳定发展阶段(1966--1978年)420

5. 新的发展阶段(1979--1990年)420

1. 初期发展阶段(1950--1957年)420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出口贸易的发展420

二、农业出口贸易420

(二) 山东农业出口贸易所占地位421

1. 农业出口贸易在全省出口贸易中的地位421

2. 山东农业出口贸易在全国农业出口贸易中的地位421

(三) 农业出口商品结构及主要品种421

1. 出口商品结构421

2. 出口商品主要品种422

(四) 主要出口商品价格423

(六) 乡镇企业出口贸易424

(五) 农业出口商品基地建设424

(七) 山东农业出口存在的问题425

第四节 农业外事活动425

一、农业方面425

(一) 派人员出国考察425

(二) 派人员出国进修426

(三) 外国代表团组来访426

(四) 专业科技交流426

1. 农作物科技交流426

2. 蔬菜科技交流426

3. 果树技术交流426

4. 耕作及土壤肥料技术交流426

4. 援建桑给巴尔耕作胜利烟草技术推广站427

二、林业方面427

3. 索马里种烟组427

(一) 派人员出国考察、进修427

5. 畜牧兽医科技交流427

1. 援索建立乔哈水稻烟草试验站427

(五) 农业援外项目427

2. 扩建乔哈烟草水稻试验站427

(二) 外国代表团组来访429

四、农业机械方面431

(一) 外援项目431

(二) 援外项目431

(二) 民间渔业团体(人士)来访431

(一) 外国政府渔业界人士来访431

三、水产方面431

(三) 派人员出国考察432

(四) 外国代表团组来访432

五、水利方面432

(一) 派人员出国考察432

(二) 外国代表团组来访432

第九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434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434

一、封建生产资料所有制434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收益分配435

第二节 合作化以来农村集体统一经营收入与分配435

(一) 农业合作社时期农民收入分配水平435

二、帝国主义掠夺435

三、战争破坏435

(二) 农业合作社粮食分配436

二、人民公社时期收益分配436

(一) 人民公社的三级经济收入436

2. 总费用437

3. 纯收入437

4. 社员人均分配收入437

1. 总收入437

(三) 人民公社收入分配水平437

(二) 人民公社三级固定资产437

(四) 人民公社粮食分配438

三、合作经济新时期收益分配439

(一) 统一经营的收入变化439

(二) 农村经济收入与分配439

1. 总收入439

2. 总费用439

3. 纯收入440

4. 农民人均所得440

(三) 农村固定资产440

2. 棉花单产441

1. 粮食单产441

3. 花生单产441

第三节 农业经济效益441

(一) 单位面积产值441

一、土地产出率441

(二) 单位面积产量441

4. 烤烟单产442

二、劳动生产率442

(一) 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442

(二) 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供养人口442

(三) 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财富442

(三) 每百元固定资产的总收入444

(四) 每百元固定资产的纯收入444

三、资金收益率444

(二) 每百元费用的纯收入444

(一) 每百元费用的总收入444

四、农业净产值445

(二) 苹果的生产成本及收益446

5. 成本利润率446

3. 亩利润446

4. 劳动生产率446

1. 亩产值446

(一) 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成本及收益446

五、主要农副产品生产成本446

2. 亩成本446

(三) 蔬菜的生产成本及收益447

(四) 不同作物主要指标对比447

2. 鲜蛋456

3. 对虾456

1. 肥猪456

(五) 饲养业456

第四节 农户经济收支457

一、农户收入457

(一) 合作化时期农民收入458

(二) 1960年前后两三年农民收入458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民收入458

(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458

(五) 山东农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460

二、农户支出460

(一) 农户支出及支出结构变化460

(一) 缴纳税款462

(二) 各种费用负担462

(二) 农户现金支出变化462

三、农民负担462

第五节 农民生活水平463

一、变化过程463

(一) 恢复提高时期(1949--1956年)463

(二) 停滞徘徊时期(1957--1978年)463

(三) 高速改善时期(1979--1990年)463

二、农民消费结构463

(二) 衣着消费464

(三) 住房464

(一) 食品质量464

三、农民生活消费质量464

(四)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465

(五) 民用燃料465

(六) 用品及其他465

四、农民文化生活和医疗卫生465

五、农民储蓄和积累465

第六节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466

一、“五保”制度的建立466

(一) “五保”制度的形成466

(二) 人民公社时期“五保”供养办法466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五保”供养办法466

2. 坚持福利企业的性质和方向467

(二) 保护和扶持政策467

1. 对福利企业的产品按行业实行归口管理467

三、社会福利生产467

二、敬老院建设467

(一) 社会福利生产发展过程467

3. 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依照残疾人所占的比例,分别给予减免照顾468

4. 对福利企业的银行贷款利率,在现行利率的基础上,给予下浮20%的优惠,并优先安排贷款468

四、农村养老制度探索468

五、农村优抚468

(一) 群众优抚468

1. 优救粮468

2. 代耕468

3. 优待劳动日468

1. 一次性抚恤469

4. 优待现金469

(二) 国家抚恤和补助469

2. 定期抚恤470

3. 残废抚恤470

4. 国家补助471

第七节 农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评价472

一、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与恩格尔系数472

二、农民收入增长因素472

(一) 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472

(二) 农业生产高速发展472

(六) 税收政策比较稳定473

(五) 农民文化素质提高473

(三)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473

(四) 非农产业收入增加473

第十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474

第一节 土地改革474

一、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474

(一) 解放战争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474

(二) 土地复查斗争475

(三) 老区结束土改和收复区处理土地悬案475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476

第二节 农村互助合作运动476

2. 新中国成立后大发展阶段(1949--1952年)477

(二) 互助组的形式与内容477

3. 整顿提高阶段(1953--1954年)477

(一) 互助组的发展过程477

1. 新中国成立前创办阶段(1942--1948年)477

一、互助组477

(三) 互助组的政策措施478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78

(一) 初级社的发展过程478

1. 试办阶段478

2. 发展阶段478

(二) 初级社的体制和管理479

3. 整顿巩固阶段479

1. 组织设置480

2. 生产管理480

3. 劳动管理480

4. 财务管理480

5. 分配制度480

(三) 初级社的政策措施480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80

(一) 高级社的发展过程480

1. 试办阶段480

(二) 合作化“高潮”与合作社的整顿481

3. 发动“高潮”阶段481

2. 整顿巩固阶段481

(三) 闹退社事件的发生与处理482

(四) 高级社的体制与经营管理482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482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483

(一) 建立过程483

(二) 体制特征483

1. 政社合一的体制483

2. 庞大的组织规模483

1. “浮夸风”484

(三) 公社化的后果484

2. “共产风”484

4. 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484

5. 脱离实际的组织形式484

3. 过高的公有化程度484

3. “瞎指挥风”、“命令风”和“特殊风”485

二、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485

(一) 尝试纠正“左”倾错误485

(二) 调整经营管理体制485

3. 财务管理486

2. 劳动管理486

1. 计划管理486

(六) 改善经营管理486

(五) 落实“按劳分配”等各项政策486

(四) 解散公共食堂486

(三) 清算“一平二调”486

4. 分配管理487

5. 耕畜饲养管理487

三、农村“四青”运动487

四、农业学大寨运动487

(一)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发展过程488

4. 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关闭集贸市场,挫伤了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延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90

3. 部分地区推行大寨的劳动管理经验,挫伤了农村社员的劳动积极性,降低了劳动生产率490

2. 增加了积累,壮大了集体经济490

(二) 农业学大寨运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490

1. 促进了农业基本建设,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490

五、“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公社491

1. 推行“一并三收”,搞穷过渡491

2. “割资本主义尾巴”491

3. 大搞平均主义491

4. “平调风”重新抬头491

六、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491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491

一、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91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491

1. 初期探索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0年)492

2. 发展阶段(1980年9月--1983年3月)492

2. 专业承包,联产计酬493

4. 包产到户493

3. 统一经营,联产到劳493

5. 包干到户493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形式493

3. 完善阶段(1983年3月以来)493

1. 统一经营,联产到组493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494

1. 改进土地承包形式494

2. 加强承包合同管理494

3. 建设土地管理配套制度495

4. 实行“农户目标经营”495

(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495

1.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95

5. 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496

(一) 健全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496

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496

3. 促进了农业现代化496

4. 加快了农民奔小康步伐496

2. 促进了农村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496

(二)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497

1. 积极发展乡村集体企业497

2. 切实加强财务管理497

3. 建立新的积累机制497

4. 实行优惠政策,给予必要扶持497

2. 大发展阶段(1986--1989年)498

1. 起步阶段(1985年底以前)498

(一)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历程498

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498

3. 充实、完善、提高阶段(1990年以后)499

(二)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成及特征499

1. 多层次499

2. 多所有制499

3. 多类型500

四、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500

(五) 山区开发与劳力转移试验501

(四) 科技兴农体制建设试验501

(三) 贸工农外向型经济体制建设试验501

(二) 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试验501

(一) 土地制度建设试验501

(六) “简政放权,服务到户”改革试验502

(七) 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试验502

(八)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验502

(九) 农口事业单位实体化经营试验502

(十)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试验502

(十一) 农村小城镇经济建设试验502

(十二) 改革传统农业模式、建立商品经济新机制试验502

(十八) 海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验503

五、农村固定观察点503

(十七) 解决集体经济“空壳”的试验503

(一) 设点情况503

(十三) “耕作制度改革与完善双层经营”试验503

(十六) 城郊型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503

(十五) 乡镇企业制度建设试验503

(十四) 山区庭院经济开发试验503

(二) 调查任务504

(三) 工作成效504

第五节 经验教训504

一、必须坚持走合作化的道路505

二、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505

三、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506

四、必须克服形而上学思潮干扰506

第十一章 农村教育、卫生与文化507

第一节 农村教育507

一、农村教育历史沿革507

(一) 奠基时期(1949--1956年)507

二、农村各类教育发展状况508

(四) 振兴时期(1976年以后)508

(一) 基础教育508

(二) 探索时期(1957--1966年)508

(三) 动乱时期(1966--1976年)508

(二) 职业教育509

1. 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509

2. 职业技术学校的行业门类基本齐全509

3. 职业学校的建设不断加强,新的教学体制正在形成509

4. 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09

(三) 成人教育509

(一) 总结推广平度经验510

(三) 建立教育改革试验区510

(二) 探索农科教结合的路子510

1. 卫星电视教育510

三、农村教育改革510

3. 农民初等文化技术教育510

2. 农民中等专业教育510

四、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511

五、教育事业费和农村教育费附加511

六、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512

1. 领导重视,层层发动512

(一) 教育事业费512

(二) 农村教育费附加512

2. 改革体制,分级办学513

3. 建立队伍,加强指导513

4. 集中力量,一鼓作气513

七、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513

(一) 整顿加强中等师范学校513

(二) 优先发展师专513

(三) 培训农村中小学校长513

(四) 培训提高在职教师513

(一) 医疗机构514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卫生工作514

(二) 疾病防治514

第二节 农村卫生514

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卫生概况514

(五)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514

(一) 卫生机构的创建515

(二) 疾病防治工作515

(三) 爱国卫生运动与“除四害”515

三、“大跃进”中的卫生工作516

(一) 卫生制度改革和技术革新516

五、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卫生工作517

(二) 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517

(一) 卫生机构的撤销与恢复517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卫生工作517

(二) 医疗卫生工作的调整517

(一) 卫生体制改革518

1. 省级重点医院建设518

2. 基层卫生组织建设518

3. 中医药组织的建设518

4. 扩大横向联合,加强城乡医疗协作518

5. 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责任制518

(二) 科研发展与技术交流518

(三) 爱国卫生运动的新发展519

(四) 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519

第三节 农村文化520

一、群众文化艺术520

(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群众文化520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村文化520

4. 民间戏曲521

3. 民间舞蹈521

二、农村有线广播521

(一) 有线广播的创建与发展521

5. 曲艺521

1. 民间音乐521

(四) 群众艺术521

(三) 农村图书馆521

2. 民间美术521

(二) 农村有线广播节目设置522

1. 转播节目522

2. 自办节目522

2. 发展阶段523

2. 市、地电视台的农村节目523

1. 省电视台的农村节目523

(二) 农村电视节目设置523

1. 创建阶段523

(一) 农村电视发展历程523

三、农村电视广播523

3. 县级电视台的农村节目524

(二) 农村电视的宣传内容524

四、旅游景点及民俗524

(一) 旅游景点524

1. 西部山水圣人旅游区主要景点524

2. 东部海滨旅游区主要景点524

8. 乐陵金丝小枣节525

9. 肥城桃节525

10. 平度大泽山葡萄节525

7. 枣庄榴花会525

12. 莱西山楂节525

13. 即墨老酒节525

(三) 民间节日饮食风俗525

1. 春节525

11. 青州金秋蜜桃节525

5. 荣成渔民节525

4. 莱阳梨花节525

3. 商河鼓子秧歌525

2. 蓬莱渔灯节525

1. 青岛四方区海云庵糖球会525

(二) 民俗活动525

3. 千里民俗旅游线525

6. 菏泽牡丹会525

16. 七月七526

12. 过半年526

13. 晒衣节526

14. 夏至526

11. 端午节526

17. 中秋节526

18. 重阳节526

19. 冬至526

20. 腊八节526

15. 伏日526

9. 龙抬头526

8. 填仓日526

7. 元宵节526

6. 庄稼生日526

5. 立春日526

4. 转八日526

3. 人七日526

2. 五马日526

10. 清明、寒食526

3. 王祯527

6. 白英527

5. 綦公直527

4. 苗好谦527

1. 氾胜之527

2. 贾思勰527

五、历史农学家与农业研究名人527

22. 年除日527

21. 过小年527

7. 蒲松龄528

8. 郝懿荣528

9. 丁宜曾528

10. 韩梦周528

六、农民体育528

(一) 体育组织及体育设施528

(二) 农村群众体育活动528

(一) 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529

七、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经验529

(三) 参加全国比赛529

(二) 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530

(三) 摆正经济与文化的关系530

(四) 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530

第十二章 农村基层建设与村镇建设531

第一节 乡村基层政权组织沿革53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革命政权建设531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532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532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532

(一)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533

第二节 农村党支部533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村党支部建设533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534

(三) 抗日战争时期534

(四) 解放战争时期534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党支部建设535

(一)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535

(二) 人民公社前期535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535

(三) 提高党员素质536

(二) 启动党支部内在活力536

(一) 改造后进党支部536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党支部建设536

(四) 坚持从严治党537

(五) 创建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县537

(六) 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537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537

一、村民委员会的建立537

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贯彻实施538

(一) 进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试点538

(二) 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538

1. 村民自治的典型群体538

2. 山东省村民自治的基本思路539

第四节 乡村合作经济组织540

一、社区性、专业性合作540

二、供销合作540

(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供销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540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供销合作社540

(三)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的供销合作社540

(四) 改革开放中的供销合作社541

三、信用合作541

(一)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信用社的建立与发展541

(二)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的信用合作541

1. 加强组织领导542

(二) 发展合作基金会的做法542

2. 挖掘资金潜力542

(四) 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542

四、合作基金会542

(三)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的信用合作542

(一) 合作基金会的资金来源542

3. 搞好资金营运543

4. 严格管理制度543

(三) 合作基金会的作用543

1. 强化了农村积累机制543

2. 改善了集体资金管理543

3. 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543

五、股份合作制543

第五节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43

一、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543

(一) 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做工作543

(一) 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544

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544

(六) 虚实结合,融思想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为一体544

(二) 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544

(三) 建立精神文明活动阵地544

(五) 树立典型,对农民进行生动形象教育544

(四) 形式多样,引导群众进行自我教育544

(三) 深入基层,实行面对面宣讲544

(二) 明确政策,使教育活动变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544

(四) 移风易俗545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545

(一) 法制宣传教育545

(二) 人民调解工作545

(三) 公证工作545

(四) 乡镇法律服务545

(四) 保卫改革开放546

(三) 保卫社会主义建设546

(二) 保卫互助合作运动546

(一) 保卫和巩固新政权546

四、农村社会治安546

第六节 村镇建设547

一、村镇建设发展历程547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村镇建设547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村镇建设547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村镇建设547

二、村镇建设规划547

(一) 村镇规划原则547

(二) 村镇规划定额指标547

1. 村镇等级划分547

2. 村镇规划用地指标548

(一) 住宅建设549

三、村镇建设549

1. 住宅格局549

(三) 村镇规划试点549

3. 村镇建筑面积定额指标549

(四) 编制村镇规划549

1. 道路建设550

3. 农村能源建设550

2. 供水设施建设550

4. 环境建设550

(三) 基础设施建设550

(二) 生产及公共建筑550

3. 住宅设计的推广550

2. 住宅设计550

(四) 集镇建设551

(五) 村庄建设551

四、村镇建设管理552

(一) 确定指导方针552

(二) 建立管理机构552

(三) 培训村镇建设人材552

(四) 制定规章制度552

2. 副食品生产基地553

1. 农村经济结构553

(二) 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553

(一) 基本情况553

第一节 地市农村经济简介553

第十三章 地县农村经济553

一、济南市553

7. 副业生产554

9. 农村商品流通554

8. 乡镇企业554

10. 农业基础设施554

6. 淡水养鱼554

5. 畜牧业生产554

4. 林果业生产554

3. 粮棉油生产554

11. 文化教育事业555

12. 农民生活水平555

二、青岛市555

(一) 基本情况555

(二) 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555

1. 种植业555

10. 农民生活水平556

9. 文化教育事业556

8.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56

6. 乡镇企业556

7. 农村商品流通556

5. 水产业556

4. 多种经营556

3. 畜牧业556

2. 林果业556

三、淄博市557

(一) 基本情况557

(二) 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557

1. 种植业557

2. 林果业557

3. 养殖业557

4. 多种经营557

5. 乡镇企业557

6. 农村商品流通557

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57

8. 农村电力557

1. 种植业558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58

3. 畜牧业558

4. 乡镇企业558

2. 林果业558

四、枣庄市558

10. 农民生活水平558

9. 文化教育事业558

(一) 基本情况558

五、东营市559

(二) 经济建设559

(一) 基本情况559

1. 产业结构调整559

8. 农民生活水平559

7. 产业结构调整559

6. 科技兴农水平559

5. 农业生产条件559

2. 农业生产情况560

3. 乡镇企业560

4. 农业综合开发560

5. 农业生产条件560

6. 农民生活水平560

六、烟台市560

(一) 基本情况560

9.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561

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61

7. 村级集体经济561

6. 乡镇企业561

5. 渔业生产561

4. 畜牧业生产561

2. 林业生产561

1. 粮油生产561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61

3. 果品生产561

(二) 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562

2. 林果业562

1. 种植业562

3. 畜牧业562

(一) 基本情况562

七、潍坊市562

10. 农民生活水平562

4. 多种经营563

5. 水产业563

6. 乡镇企业563

7. 农村商品流通563

8.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63

9. 文化教育事业563

10. 农民生活水平563

八、济宁市563

(一) 基本情况563

4. 农业生产条件564

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64

(二) 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564

1. 种植业564

2. 林牧渔业564

5. 农业生产率、商品率565

6. 乡镇企业565

7. 农民生活水平565

九、泰安市565

(一) 基本情况565

(二) 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565

5. 农业现代化水平566

8. 农民生活水平566

7. 农村经济实力566

6. 经济效益566

2. 农村经济结构566

4. 农业生产条件566

3. 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566

1. 主要农产品产量566

3. 畜牧业567

2. 林果业567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67

1. 种植业567

十、威海市567

9. 精神文明建设567

(一) 基本情况567

4. 水产业568

5. 乡镇企业568

6. 农业商品率568

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68

8. 科教、卫生事业568

3. 畜牧业569

8. 农业生产条件569

7. 科学技术569

6.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569

5. 乡镇企业569

4. 水产业569

(二) 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569

2. 果茶生产569

1. 种植业569

(一) 基本情况569

十一、日照市569

9. 农民生活水平569

3. 畜牧生产570

2. 林果生产570

1. 粮棉生产570

(二) 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570

十二、惠民地区570

(一) 基本情况570

4. 多种经营571

5. 海、淡水养殖571

6. 乡镇企业571

7. 农村商品流通571

8. 农业生产条件571

9.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571

10. 农民生活水平571

2. 林果业572

5. 乡镇企业572

4. 多种经营572

3. 畜牧养殖业572

(一) 基本情况572

1. 种植业572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72

十三、德州地区572

1. 种植业573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73

(一) 基本情况573

十四、聊城地区573

9. 农民生活水平573

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73

6. 农村商品流通573

8. 科技文卫事业573

7. 农产品商品率574

(一) 基本情况574

十五、临沂地区574

10. 农民生活水平574

8. 农业生产条件574

9. 科教文卫事业574

6. 乡村企业574

5. 淡水养殖574

4. 多种经营574

3. 畜牧业574

2. 林果业574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75

1. 种植业575

2. 林果业575

3. 畜牧业575

4. 水产业575

5. 乡镇企业575

6.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75

(二) 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576

1. 基地县建设576

(一) 基本情况576

2. 种植业576

7. 科技教育576

9. 农民生活水平576

8. 农村商品流通576

十六、菏泽地区576

7. 农村商品流通577

10. 农民生活水平577

9. 农村经济结构577

8. 农业基础条件577

6. 乡镇企业577

5. 多种经营577

4. 畜牧业577

3. 林果业577

8. 科教文卫事业578

7. 基本建设578

6. 农村流通578

5. 乡镇企业578

4. 渔业578

2. 林果业578

3. 畜牧业578

(二) 经济发展水平578

(一) 基本情况578

一、章丘县578

第二节 部分县(市)农村经济简介578

11. 各项社会事业578

1. 种植业578

二、莱西市579

3. 畜牧业579

1. 种植业579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79

(一) 基本情况579

2. 林果业579

2. 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实行基地、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579

1. 以开发促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79

(三) 主要经济特点579

9. 农民生活水平579

3. 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初步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579

1. 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580

(一) 基本情况580

三、平度市580

4. 外向型经济有突破性发展580

3.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580

2. 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基础产业580

8. 科教文卫事业580

(三) 主要经济特点580

9. 农民生活水平580

7. 农业基本建设580

6. 农村商品流通580

5. 乡镇企业580

4. 渔业580

9. 农民生活水平581

(三) 主要经济特点581

8. 科教文卫581

7. 农业基本建设581

1. 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步发展581

2. 创汇农业遍地开花581

3.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581

5. 乡镇企业581

4. 渔业581

3. 畜牧业581

2. 林果业581

1. 种植业581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81

6. 农村商品流通581

5. 乡镇企业582

(三) 主要经济特点582

10. 农民生活水平582

9. 科教文卫事业582

8. 农业基本建设582

7. 农村商品流通582

6. 建筑业582

3. 畜牧业582

4. 渔业582

2. 林果业582

1. 种植业582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82

(一) 基本情况582

四、桓台县582

4. 渔业583

3. 畜牧业583

2. 林果业583

1. 种植业583

(一) 基本情况583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83

五、滕州市583

2. 建筑业发展迅速583

1. 粮食生产连续12年稳产高产583

(一) 基本情况584

六、广饶县584

6. 庭院经济开发584

5. 畜牧养殖开发584

4. 林果开发584

3. 高值田开发584

2. 中低产田开发584

1. 吨粮田开发584

(三) 主要经济特点584

9. 农民生活水平584

8. 科教文卫事业584

7. 农业基本建设584

6. 农村商品流通584

5. 乡镇企业584

3. 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益585

2.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585

1. 实行综合开发,推动农业生产发展585

(三) 主要经济特点585

9. 农民生活水平585

7. 农业基本建设585

8. 科教文卫事业585

5. 乡镇企业585

4. 渔业585

3. 畜牧业585

2. 林果业585

1. 种植业585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85

6. 农村商品流通585

5. 乡镇企业586

1.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586

(三) 主要经济特点586

9. 农民生活水平586

8. 科教文卫事业586

7. 农业基本建设586

6. 农村商品流通586

1. 种植业586

4. 水产业586

3. 畜牧业586

2. 林果业586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86

(一) 基本情况586

七、莱州市586

3. 畜牧业587

4. 渔业587

2. 林果业587

5. 乡镇企业587

6. 农村商品流通587

2. 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587

1. 种植业587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87

(一) 基本情况587

八、招远市587

3. 农业综合开发进展迅速587

7. 农业基本建设588

8. 科教文卫事业588

9. 农民生活水平588

(三) 主要经济特点588

1.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588

2. 农业开发有成效588

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588

九、诸城市588

(一) 基本情况588

8. 科教文卫事业589

9. 农民生活水平589

7. 农业基本建设589

(三) 主要经济特点589

1. 外向型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589

2. 走上了“农牧结合、以牧促农”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589

4. 渔业589

6. 农村商品流通589

5. 乡镇企业589

3. 畜牧业589

2. 林果业589

1. 种植业589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89

3. 积极推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运行机制590

十、五莲县590

(一) 基本情况590

(二) 经济建设590

1. 种植业590

2. 林果业590

3. 畜牧业590

4. 多种经营590

5. 二、三产业590

十一、寿光县591

3. 发挥优势,开辟旅游业的规划正在实施591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91

1. 种植业591

(一) 基本情况591

1. 以林果为重点的山区经济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591

(三) 主要经济特点591

6. 农民生活水平591

2. 初步建立了生态农业体系591

8. 科教文卫事业592

3. “三个大发展”592

2. “二扩”592

1. “一稳”592

(三) 主要经济特点592

9. 农民生活水平592

7. 农业基本建设592

6. 农村商品流通592

5. 乡镇企业592

4. 渔业592

3. 畜牧业592

2. 林果业592

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593

(三) 主要经济特点593

9. 农民生活水平593

8. 科教文卫事业593

7. 农业基本建设593

6. 农村商品流通593

5. 乡镇企业593

4. 渔业593

2. 林果业593

1. 种植业593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93

(一) 基本情况593

十二、兖州县593

3. 畜牧业593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94

2. 林业594

1. 种植业594

3. 畜牧业594

十三、微山县594

3.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594

2. 种植业结构趋向优化594

(一) 基本情况594

(三) 主要经济特点595

(一) 基本情况595

十四、莱芜市595

3. 湖农工贸一体化成效显著595

2. 以湖产和矿产资源为依托,水陆运输业有了较大突破595

1. 发挥湖区资源优势,湖渔业生产较快发展595

8. 科教文卫事业595

9. 农民生活水平595

7. 农业基本建设595

6. 农村商品流通595

5. 乡镇企业595

4. 渔业595

8. 科教文卫事业596

9. 农民生活水平596

7. 农业基本建设596

6. 农村商品流通596

(三) 主要经济特点596

1. 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596

2. 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高效经济作物得到较快发展596

4. 渔业596

3. 畜牧业596

2. 林果业596

1. 种植业596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96

5. 乡镇企业596

3. 抓支柱产业,走农牧结合的路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597

4. 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产供销系列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方式597

十五、荣成市597

(一) 基本情况597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97

1. 种植业597

9. 农民生活水平598

8. 科教文卫事业598

7. 农业基本建设598

(三) 主要经济特点598

2. 大办乡镇企业,以工富农598

1. 以渔业为突破口,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598

5. 乡镇企业598

4. 渔业598

3. 畜牧业598

2. 林果业598

6. 农村商品流通598

1. 种植业599

6. 农村商品流通599

5. 乡镇企业599

4. 渔业599

2. 林果业599

3. 畜牧业599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599

(一) 基本情况599

十六、邹平县599

4. 外向型经济得到发展599

3. 发挥山区优势,以粮为本,以果富农,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599

7. 农业基本建设600

8. 科教文卫事业600

9. 农民生活水平600

(三) 主要经济特点600

1. 调整生产布局,实行区域经济开发600

2.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种养加多种经营600

3.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600

十七、禹城县600

(一) 基本情况600

9. 农民生活水平601

(三) 主要经济特点601

8. 科教文卫事业601

7. 农业基本建设601

1. 农村经济协调发展601

3. 农业科技得到加强601

2. 农业基础逐步稳固601

5. 乡镇企业601

4. 渔业601

3. 畜牧业601

2. 林果业601

1. 种植业601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601

6. 农村商品流通601

4. 渔业602

(三) 主要经济特点602

9. 农民生活水平602

8. 科教文卫事业602

7. 农业基本建设602

6. 农村商品流通602

5. 乡镇企业602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602

3. 畜牧业602

2. 林果业602

1. 种植业602

(一) 基本情况602

十八、临清市602

4. 社会化服务基本健全602

3. 畜牧业603

4. 渔业603

2. 林果业603

1. 种植业603

5. 乡镇企业603

6. 农村商品流通603

2. 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603

(一) 基本情况603

十九、平邑县603

4. 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603

3. 农业生产开始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603

1. 发挥棉花优势,促进整个农村经济发展603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603

2. 果品生产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604

(一) 基本情况604

二十、临沂市604

3. 山区综合开发成绩显著604

9. 农民生活水平604

1. 石材行业迅速发展604

(三) 主要经济特点604

8. 科教文卫事业604

7. 农业基本建设604

8. 科教文卫事业605

9. 农民生活水平605

7. 农业基本建设605

(三) 主要经济特点605

1.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605

2.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605

3. 畜牧业605

5. 乡镇企业605

4. 渔业605

2. 林果业605

1. 种植业605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605

6. 农村商品流通605

5. 乡镇企业606

1. 坚持立体种植,发展高效农业606

(三) 主要经济特点606

9. 农民生活水平606

8. 科教文卫事业606

7. 农业基本建设606

6. 农村商品流通606

1. 种植业606

4. 渔业606

3. 畜牧业606

2. 林果业606

(二) 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606

(一) 基本情况606

二十一、定陶县606

3. 创汇农业有了较快发展606

3. 改革经营体制,促进畜牧业产销一体化发展607

2. 立足本地优势,发展创汇农业607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史608

一、近代农村经济发展概况608

(一) 土地占有608

第十四章 农村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608

(二) 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方式609

1. 租佃制609

2. 高利贷610

3. 田赋610

(三) 近代农村商品生产611

1. 农产品商品化进程611

(四) 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农村经济612

2. 农村手工业612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发展历程613

(一)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村经济613

(二) “大跃进”时期的农村经济613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经济614

(四) 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经济614

第二节 农村经济地位与作用614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绝对量增加614

(一) 农业总产值增长但比重下降614

(一) 正确评价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615

二、农业基础地位再认识615

1. 农村经济不同于传统农业,农业不等于种植业615

(三)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615

(四) 农产品在出口物资中占重要地位615

(二) 农村社会总产值所占比重增长615

(五) 农村为国民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615

1. 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616

4. 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新时期616

2. “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616

3. “文化大革命”时期616

(二) 从不同历史时期看农业的重要作用616

4. 依靠发展农业解决农村问题和社会问题616

3. 从农业的客观条件和自身的特点评价农业616

2. 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并非是农业地位的下降和作用减弱616

第三节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617

一、坚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617

二、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617

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617

七、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618

六、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618

五、坚持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618

4.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618

3. 开发农业资源618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618

四、坚持更新观念,树立商品大农业思想618

2. 应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618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建设前景619

一、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目标619

(一) 主要任务619

(二) 指导方针619

(三) 发展目标619

4. 水产业620

1. 继续深化改革620

(二) 振兴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620

5. 乡镇企业620

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措施620

3. 畜牧业620

2. 林果业620

1. 种植业620

(一) 农村经济发展规划620

6. 继续搞好黄淮海平原、黄河三角洲、山区、滩区、湖区、浅海滩涂和海岛七大区域的综合开发621

5. 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621

8. 各行各业支援农业621

7. 继续搞好扶贫工作621

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621

3. 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621

2. 依靠科技教育振兴农业621

第十五章 农业机构622

第一节 省级农业管理机构沿革622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10月--1966年4月)622

(一) 综合管理部门622

(二) 专业厅局622

一、山东省农业委员会623

第二节 省级管理农业的党政部门623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年10月--1990年12月)623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623

二、山东省农业厅624

三、山东省林业厅624

四、山东省水利厅624

五、山东省水产局624

六、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副厅级)624

七、山东省畜牧局624

8. 山东省农科院饲料研究所625

9. 山东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625

10. 山东省农科院情报资料研究所625

11. 山东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625

7. 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625

12. 山东省农科院试验农场625

13. 山东省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研究所625

14. 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625

15.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625

2. 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625

5. 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625

4. 山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625

3. 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625

1.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625

(一)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625

一、省属农业科研机构625

第三节 农业科研机构及农业院校625

6. 山东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625

3. 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26

二、市(地)属农业科研机构626

1. 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26

2.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26

8.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26

4. 枣庄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26

5. 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26

6. 烟台市果树研究所626

7. 潍坊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26

(一) 农业科研机构626

(六)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626

(五)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626

(四)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626

(三)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626

(二)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626

18.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626

17.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626

16.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626

(七) 山东气象科学研究所626

(三) 水利科研机构627

6. 德州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627

7. 临沂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627

8. 菏泽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627

5. 泰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627

1. 泰安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627

2. 德州地区水利科学研究所627

(四) 水产科研机构627

1. 青岛市水产研究所627

2. 烟台市水产研究所627

(二) 林业科研机构627

4. 潍坊市林业科学研究所627

3. 烟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627

2. 淄博市林业科学研究所627

1. 青岛市林业科学研究所627

14. 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627

13. 临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627

12. 聊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627

11. 德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627

10. 惠民地区畜牧兽医研究所627

9. 惠民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627

5. 兖州县林业科学研究所628

4. 五莲县林业科学研究所628

(三) 水利科研机构628

3. 海阳县林业科学研究所628

1. 平邑县林业试验站628

(二) 林业科研机构628

1. 冠县甘屯地下水均衡试验站628

2. 临清市胡里庄试验站628

3. 莘县水土保持试验站628

4. 陵县水利局抬头寺均衡实验场628

5. 禹城县水利局水利科技站628

6. 庆云县水利试验科研所628

2. 莒县林业科学研究所628

(一) 农业科研机构628

三、县(市、区)属农业科研机构628

2. 临沂地区农业机械研究所628

1. 惠民地区农机科学研究所628

(五) 农机科研机构628

8. 临沂地区淡水水产研究所628

7. 惠民地区水产研究所628

6. 日照市水产研究所628

5. 泰安市水产研究所628

4. 威海市水产研究所628

3. 潍坊市水产研究所628

莒县农业科学研究所628

6. 寿光县水产研究所629

4. 乳山县水产研究所629

5. 荣成市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629

3. 威海市环翠区水产研究所629

(一) 高等农业院校629

(二) 中等农业学校629

四、山东省农业院校629

2. 文登市水产研究所629

1. 长岛县水产研究所629

(四) 水产科研机构629

9. 中国风能研究中心白砂口测试分所629

8. 乳山县三水均衡转化试验站629

7. 文登市水土保持试验站629

第四节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630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630

二、林业技术推广机构648

三、水产技术推广机构650

第五节 省直农口县级以上企事业单位650

五、山东省水产企业集团总公司651

四、山东黄河河务局651

三、山东省气象局651

二、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651

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651

六、山东省农业厅所属县级企事业单位652

七、山东省林业厅所属县级企事业单位652

八、山东省水利厅所属县级以上企事业单位652

九、山东省水产局所属县级事业单位652

十、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所属县级企事业单位652

十一、山东省畜牧局所属县级企事业单位652

附录一 重要文献、法规目录653

(一)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与法规653

(二)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与法规653

附录二 农业大事年表664

后记671

1994《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山东卷》编辑委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经济卷(1991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经济卷
1991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贵州卷(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贵州卷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1992年09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
1992年09月第1版 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下(1989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下
1989 北京:农业出版社
网络计划技术(1993 PDF版)
网络计划技术
1993 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山东农业(1989 PDF版)
山东农业
1989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1988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
1988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上(1989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上
1989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1992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
1992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经济真菌(1998 PDF版)
中国经济真菌
1998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水产业卷  上下(1994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水产业卷 上下
1994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气象卷(1986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气象卷
1986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蚕业卷(1987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蚕业卷
1987 北京: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