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全书 广西卷》求取 ⇩

广西农业概述1

第一章农业自然资源7

第一节土地资源及其分布7

一、地形地貌7

(一)山地7

(二)丘陵8

(三)平原8

(四)水域8

(五)岩溶8

(六)海涂8

二、土壤8

(一)成土母质、母岩种类及分布8

1.砂页岩8

2.花岗岩8

3.石灰岩8

4.砾岩8

(二)土壤类型8

1.红壤8

2.赤红壤9

3.砖红壤9

4.山地黄壤9

5.山地黄棕壤9

6.山地灌丛草甸土9

7.石灰性土9

8.紫色土9

9.水稻土9

10.硅质土9

11.冲积土9

12.滨海盐土10

(三)土壤质量10

1.土壤等级10

2.土壤肥力10

三、农业用地11

(一)农业用地演变及其现状11

1.耕地11

2.园地11

3.林地11

4.牧草地12

5.内陆水面12

6.浅海与滩涂12

(二)农业用地存在的问题12

1.耕地的非农化占用失控12

2.非耕地资源利用程度低12

四、土地资源利用前景13

(一)待开发土地、水面资源13

1.宜农荒地13

2.宜林荒山13

3.宜牧草地13

4.宜养殖水面13

5.宜渔滩涂13

(二)冬闲田的开发利用14

(三)低产田(地)、水面的改造14

1.低产粮田的改造14

2.低产蔗地的改造14

3.低产果园的改造14

4.低产林地的改造14

5.低产水面的改造14

五、土地资源管理14

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15

一、农业气候特征15

(一)热量丰富,“两寒”明显15

(二)雨量充沛,旱涝频繁15

(三)辐射较强,日照偏少15

(四)山区湿润,冬温夏凉15

二、农业气候资源分布15

(一)光能资源15

1.太阳总辐射15

2.日照15

(二)热量资源16

1.年平均气温及其分布16

2.最冷月、最热月气温及其分布16

3.各农业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天数和积温16

(三)水分资源16

1.降水分布特征16

2.降水日数17

3.湿润度17

4.主要作物生长季的降水量保证率17

(四)风能资源17

三、农业气候灾害17

(一)干旱17

1.春旱17

2.秋旱18

3.干旱特点18

(二)暴雨与洪涝18

1.暴雨的时空分布18

2.洪涝的时空分布18

(三)早稻烂秧天气19

1.烂秧气象指标19

2.烂秧天气规律19

(四)晚稻寒露风19

1.寒露风指标19

2.寒露风发生规律19

(五)寒害与冻害19

1.霜害19

2.各级低温出现频率20

(六)冰雹20

1.冰雹的地理分布20

2.冰雹的时间分布20

(七)大风20

1.大风的地域分布20

2.大风的时间分布20

3.极大风速20

四、农业气候区与评价21

(一)农业气候区21

(二)分区评价21

1.桂北农业气候区21

2.桂中农业气候区21

3.桂南农业气候区21

4.沿海农业气候区21

第三节水资源及其分布21

一、河流概况21

(一)珠江流域西江水系21

(二)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21

(三)桂南沿海诸河水系22

(四)跨国河流——百都河水系22

二、海洋概况22

三、水资源及水能资源22

(一)水资源22

(二)水力资源23

(三)沿海潮汐能资源23

四、水资源特点23

(一)降水23

1.空间分布23

2.时间分配23

(二)径流23

1.空间分布23

2.时间分配23

五、开发利用现状23

六、水质24

(一)水质监测24

(二)水质评价24

第四节生物资源25

一、概况25

(一)种类多、数量大25

(二)门类较齐全25

(三)起源古老25

二、农作物资源25

(一)粮食作物25

1.水稻25

2.玉米25

3.小麦26

4.甘薯26

5.大豆26

6.小杂粮26

(二)经济作物26

1.甘蔗26

2.花生27

3.油菜27

4.芝麻27

5.黄红麻27

6.苎麻27

7.烟草27

8.茶叶27

9.蚕桑28

10.蔬菜28

三、林业资源28

(一)速生丰产用材林28

1.杉树28

2.松树28

3.桉树28

4.栎树28

5.竹林28

(二)经济林28

1.八角28

2.肉桂28

3.油茶28

4.油桐28

5.白果29

6.板栗29

(三)珍贵特用林29

1.蚬木29

2.狭叶坡垒29

3.擎天树29

4.金丝李29

5.楠木29

6.紫荆29

7.格木29

8.长苞铁杉29

四、果树资源29

(一)荔枝29

(二)龙眼29

(三)芒果29

(四)沙田柚30

(五)菠萝30

(六)香蕉30

(七)柑橙30

五、中草药资源30

六、畜禽资源30

(一)生猪30

1.东山猪30

2.陆川猪30

3.隆林猪30

4.德保猪30

5.环江香猪30

6.巴马香猪30

(二)水黄牛31

1.隆林黄牛31

2.南丹黄牛31

3.涠洲黄牛31

4.环江菜牛31

5.西林水牛31

6.富钟水牛31

(三)马匹31

(四)山羊31

(五)肉蛋鸡31

1.三黄鸡31

2.霞烟鸡31

3.南丹瑶鸡31

4.峒中矮鸡31

5.竹丝鸡31

(六)鸭鹅31

1.靖西大麻鸭31

2.广西小麻鸭31

3.右江鹅31

七、水产资源31

(一)淡水水产品31

1.淡水鱼类31

2.其他淡水经济生物32

3.名特优淡水水产品32

(二)海洋生物33

1.滩涂生物33

2.浅海生物33

3.深海鱼类资源33

4.名特优海洋物产33

八、野生动植物资源34

(一)野生植物34

1.珍稀濒危植物34

2.广西特有植物40

3.广西石山特有植物40

(二)野生动物40

九、害虫天敌资源42

(一)昆虫纲42

1.蜻蜓目42

2.螳螂目42

3.直翅目42

4.草翅目42

5.半翅目42

6.缨翅目42

7.鞘翅目42

8.橪翅目42

9.脉翅目42

10.鳞翅目42

11.双翅目42

(二)蛛形纲43

1.蜱螨目43

2.蛛形目43

第五节农业环境保护43

一、农业环保概况43

(一)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3

(二)队伍的培训与建设43

(三)农业环境质量调查43

二、生态农业示范及成效44

(一)生态农业状况44

(二)生态农业类型44

(三)生态农业的基本成效45

三、农业环境现状评价45

(一)工业“三废”污染状况45

(二)化学农药残留量45

(三)水土流失状况45

(四)耕地减少及土地肥力状况46

(五)水产资源减少状况46

(六)森林植被破坏状况46

四、保护农业环境对策46

(一)保护农业生态46

(二)防治“三废”污染46

(三)防治化学物质污染46

第六节农村能源47

一、农村能源概况47

(一)50年代农村能源开发利用47

(二)60年代农村能源开发利用47

(三)70年代农村能源严重紧缺47

(四)80年代农村能源建设全面展开47

(五)90年代农村能源建设高速发展48

二、农村能源建设48

(一)农村能源设施建设48

(二)农村能源建设投资水平48

(三)农村能源机构设置及科研成果49

1.机构设置49

2.科研成果49

三、农村能源发展前景49

(一)农村能源供求关系预测49

(二)农村能源发展方向49

1.省柴节能大有潜力49

2.发展沼气前景广阔49

3.甲醇、烃类等醇烃类燃料的开发利用50

4.微水发电潜力巨大50

5.太阳能开发利用不容忽视50

6.风能开发利用50

7.地热开发利用50

第二章农业社会经济条件51

第一节农村人口与劳动力51

一、农村人口增长与构成51

(一)农村人口增长51

1.高速增长时期(1950—1957年)51

2.负增长时期(1958—1960年)51

3.持续增长时期(1961—1978年)51

4.控制增长时期(1979—1992年)51

(二)农村人口构成52

1.性别比例52

2.年龄构成52

3.民族结构52

4.文化结构53

二、农村劳动力增长与转移53

(一)劳动力增长53

1.迅速增长时期(1950—1957年)53

2.锐减时期(1958—1960年)54

3.恢复增长时期(1961—1978年)54

4.持续增长时期(1979—1992年)54

(二)劳动力结构54

1.总体结构54

2.性别比例54

3.行业分布54

(三)劳动力素质54

1.劳动力负担54

2.文化程度55

3.劳动效益55

(四)劳动力转移55

1.向城镇工矿企业转移55

2.向非农产业转移56

3.劳动力转移前景57

第二节农业资金投入58

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58

(一)农业投入概况58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65年)58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58

3.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2年)58

(二)财政对农业投入体制与管理58

1.财政对农业投入体制基本框架58

2.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几种表现形式59

3.财政对农业投入资金的管理59

(三)财政对农业大项目的投入59

1.水利建设投入59

2.林业建设投入60

3.粮食基地建设投入60

4.农业综合开发投入60

5.乡镇企业投入60

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61

(一)投资情况61

(二)经验与教训61

1.经验62

2.教训62

3.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62

三、农业税收63

(一)农业税收梗概63

(二)农业税收政策法规63

1.农业税63

2.农业特产税64

3.耕地占用税64

4.契税64

(三)农业税收收入65

1.农业税收入65

2.农业特产税收入65

3.耕地占用税收入65

4.契税收入65

(四)农业税收负担情况65

1.农业税(公粮)负担66

2.农业特产税负担66

第三节水利建设66

一、水利建设历程66

(一)起步时期(1950—1957年)67

(二)大规模建设时期(1958—1965年)67

(三)完善配套时期(1966—1978年)68

(四)加强管理时期(1979—1992年)68

二、农田水利建设69

(一)蓄水工程69

1.大型水库69

2.中型水库70

3.小型水库70

(二)引水工程71

(三)机电泵及喷灌工程71

1.机灌工程71

2.电灌工程71

3.水轮泵工程72

4.喷灌工程72

三、科学灌溉及渍害低产田治理72

(一)科学灌溉72

(二)渍害低产田治理72

四、水土保持72

五、河、海堤建设73

六、人畜饮水工程建设73

(一)人畜饮水73

(二)乡(镇)供水74

七、水库移民安置74

八、水利工程管理74

(一)组织管理75

(二)工程管理75

(三)灌溉管理75

(四)经营管理76

(五)水资源管理76

第四节农用工业建设77

一、化肥工业77

(一)起步阶段(1958—1966年)77

(二)曲折前进阶段(1967—1978年)77

(三)健康发展阶段(1978—1992年)77

二、饲料工业77

(一)发展历程77

1.起步阶段(1979—1981年)77

2.发展阶段(1982—1985年)77

3.持续稳定发展阶段(1986—1992年)78

(二)饲料工业资金投入、生产能力、产量及布局78

(三)饲料品种、质量、科研成果及名优产品78

三、农机工业78

(一)农机工业结构78

1.拖拉机78

2.内燃机78

3.机引耕作农具78

4.收获机械78

5.农用运输机械78

6.半机械化农机具78

7.农机修造78

(二)农机产品结构与质量79

四、农药和农膜工业79

(一)农药工业79

(二)农膜工业79

第五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79

一、发展历程79

(一)初步发展时期(1950—1969年)79

(二)购销兴旺时期(1970—1978年)80

(三)快速发展时期(1979—1992年)80

二、化肥经营80

(一)货源组织80

(二)供应政策80

(三)经营方式81

(四)化肥试验81

(五)市场管理81

(六)历年购销存量及用肥水平81

三、农药经营81

四、农用薄膜经营82

五、中小农具经营82

六、开展技术服务82

第六节农业机械化83

一、发展历程83

(一)起步时期(1950—1968年)83

(二)大发展时期(1969—1979年)84

(三)改革发展时期(1980—1992年)85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87

(一)动力机械化87

(二)耕作机械化88

(三)种植机械化88

(四)排灌机械化89

(五)植物保护机械化89

(六)收获机械化89

(七)农产品与饲料加工机械化90

(八)农村运输机械化91

(九)农田建设机械化92

(十)林业机械化92

(十一)渔业机械化92

第七节地方电力94

一、发展历程94

(一)起步时期(1950—1959年)94

(二)兴建小型骨干电站时期(1960—1970年)95

(三)地方电力大发展时期(1971—1980年)95

(四)建设大型骨干电站新时期(1981—1992年)95

二、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建设96

(一)经济效益显著96

(二)脱贫致富步伐加快96

(三)生态效益明显97

(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97

三、地方电力的建设和生产管理97

第八节交通运输业98

一、公路运输98

(一)恢复发展时期(1950—1957年)98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年)98

(三)提高质量时期(1979—1992年)99

二、铁路运输101

(一)铁路建设奠基时期(1950—1957年)101

(二)加快地方铁路建设时期(1958—1978年)101

(三)铁路建设大发展时期(1979—1992年)101

三、水上运输102

(一)整治内河航道102

(二)港口建设103

1.内河港口103

2.沿海港口103

四、民航运输104

第九节农村邮电通信105

一、发展历程105

(一)起步发展阶段(1950—1957年)105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9年)105

(三)大发展阶段(1980—1992年)106

二、农村邮电通信水平106

(一)农村电话自动化水平106

(二)农村电话普及率106

(三)农村邮政通信水平106

三、农村邮电通讯建设成绩106

(一)广西第一个开通自动电话交换点106

(二)广西第一家县本地电话网建成106

(三)玉林地区率先实现农村电话程控化106

四、农村通信发展前景107

第十节农业区划与农业综合开发107

一、农业区划107

(一)农业区划机构的建立107

(二)发展历程107

1.开展多项或单项农业资源调查时期(1955—1963年)107

2.农业区划兴起和挫折时期(1964—1978年)108

3.开展大规模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时期(1979—1985年)108

4.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发研究时期(1986—1992年)108

(三)综合农业区划108

1.桂东北林区108

2.桂西北林牧区108

3.桂中农牧林区108

4.桂东南农林区109

5.桂西南农林牧区109

二、农业综合开发109

(一)农业综合开发的兴起109

(二)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109

(三)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110

第三章农业生产水平111

第一节农村产业结构111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111

(一)初步改善时期(1950—1957年)111

(二)停滞不前时期(1958—1978年)112

(三)全面大调整时期(1979—1992年)113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116

(一)农作物种植业结构116

(二)农业生产结构116

(三)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117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117

第二节种植业118

一、发展历程118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种植业11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种植业118

1.恢复与发展时期(1950—1957年)118

2.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年)118

3.全面发展时期(1979—1992年)119

二、生产水平119

(一)粮食作物119

1.稻谷120

2.玉米121

3.红薯121

4.大豆121

5.小麦121

6.杂粮122

(二)经济作物122

1.甘蔗122

2.花生123

3.黄红麻123

4.木薯124

5.烟草124

6.茶叶125

7.桑蚕126

8.蔬菜126

9.中药材127

10.花卉127

11.其它经济作物127

(三)水果128

1.龙眼128

2.荔枝129

3.沙田柚129

4.香蕉129

5.菠萝129

6.芒果129

三、种植制度改革130

(一)改革种植方式130

1.旱田改水田130

2.单季稻改双季稻130

3.推行稻田三熟制130

4.旱地多熟制130

5.水旱轮作制130

(二)改造低产田131

(三)改良与更新农作物品种131

四、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创高产优质高效131

第三节蔗糖生产13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状况13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132

(一)起步时期(1950—1958年)132

(二)大滑坡时期(1959—1963年)133

(三)曲折发展时期(1964—1973年)133

(四)徘徊时期(1974—1977年)134

(五)持续发展时期(1978—1987年)134

(六)快速发展时期(1988—1992年)135

三、发展途径136

(一)按照自然规律搞好合理布局136

(二)抓好重点糖料基地的开发136

(三)遵循价值规律,落实蔗糖政策136

(四)推广应用科学种蔗先进技术137

(五)加快机糖厂建设的步伐139

(六)加强蔗糖的领导与服务工作139

四、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140

第四节林业140

一、发展历程140

(一)初步发展阶段(1950—1957年)140

(二)大跃进与经济调整阶段(1958—1965年)140

(三)“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年)141

(四)振兴阶段(1977—1988年)141

(五)大发展阶段(1989—1992年)141

二、生产水平143

(一)林木种苗143

1.林木种子采购143

2.林木良种选育与繁育143

3.育苗143

(二)造林育林143

1.营造用材林143

2.林业基地建设143

3.经济林144

4.营造薪炭林145

5.营造防护林145

6.天然次生林的抚育改造145

7.营造竹林145

8.营造混交林147

9.飞机播种造林147

10.全民义务植树造林147

(三)森林保护147

1.护林防火147

2.森林病虫害防治148

3.自然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保护148

(四)森林采伐149

1.采伐与更新149

2.木材采运149

(五)林产工业和林区资源利用150

1.木材加工和综合利用150

2.林产化学工业150

3.木材化学加工150

4.林业多种经营150

(六)林业机械化水平151

1.营林生产机械化151

2.木材生产机械化151

三、林业经济体制与基本建设151

(一)林业主要经济实体与经营方式151

1.国营林场151

2.乡村集体林场152

3.林业专业户、联合体152

(二)林业基本建设152

1.林业开发规划和总体设计152

2.林业建设工程152

3.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153

(三)林政管理153

四、林业标准化153

(一)林业标准化发展概况153

(二)采用国际标准和实施企业标准化154

(三)林业地方标准155

第五节畜牧业156

一、发展历程156

(一)初步发展阶段(1950—1957年)156

1.制定鼓励养牛养猪政策157

2.加强兽疫防治157

3.改良畜种157

4.兴建国营种畜场158

(二)调整、恢复阶段(1958—1965年)158

(三)困境中前进阶段(1966—1977年)158

1.落实养猪养牛政策158

2.进一步推广猪、牛的品种改良工作159

3.推行兽医合作防治制度159

(四)蓬勃发展阶段(1987—1992年)159

1.改革统一经营的体制实行户有户养159

2.改革畜产品派购制度159

3.建立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159

4.兴办饲料加工业160

5.发展草食动物160

6.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160

7.建立畜牧行政领导机构和健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加强畜牧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以及农村科学技术普及161

二、生产水平163

(一)生猪生产164

(二)养牛业165

(三)养马业165

(四)养羊业165

(五)家禽生产165

第六节水产业166

一、发展历程166

(一)海洋渔业166

1.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166

2.挫折徘徊阶段(1958—1979年)166

3.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3年)167

(二)淡水渔业167

1.稳步发展阶段(1950—1965年)167

2.徘徊阶段(1966—1979年)167

3.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3年)167

二、生产水平168

(一)海洋捕捞业168

1.生产规模168

2.渔船和渔场168

3.作业方式169

4.国有海洋捕捞企业170

5.远洋渔业171

6.渔港建设171

(二)海水养殖业171

(三)淡水渔业172

1.池塘养鱼172

2.山塘、水库养鱼173

3.稻田养鱼173

4.网箱、流水养鱼173

5.家庭流水养鱼173

6.湖泊、河汊养鱼173

7.江河捕捞173

(四)淡水渔业国有鱼种场174

1.国有鱼种场发展情况174

2.国有鱼种场生产水平175

3.国有鱼种场经营管理176

(五)水产品保鲜加工业177

三、渔政渔港监督管理177

(一)渔政管理177

(二)渔港监督179

(三)渔船检验179

第七节乡镇企业179

一、发展历程180

(一)萌芽阶段(1950—1957年)180

(二)从大起大落到稳步发展阶段(1958—1974年)180

(三)大发展阶段(1975—1978年)180

(四)缓慢发展阶段(1979—1984年)181

(五)全面发展阶段(1985—1988年)181

(六)稳定增长阶段(1989—1991年)181

(七)高速发展阶段(1992年)182

二、乡镇企业结构183

(一)农业企业184

1.种植业184

2.养殖业185

(二)工业企业185

1.农副产品加工业185

2.建筑材料工业186

3.矿产采选业186

4.烟花爆竹制造业187

5.支农工业188

(三)建筑业188

(四)第三产业188

1.交通运输业188

2.商业、饮食业188

3.服务业188

4.其它企业188

三、乡镇企业的地位与作用188

(一)生产了大批产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188

(二)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89

(三)成为工农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189

(四)增加了农民收入189

(五)壮大了集体经济189

(六)安排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89

(七)增加了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189

(八)推动了农村科技进步,提高了农民素质189

(九)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189

(十)以工补农支持农村两个文明建设189

四、基本经验189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189

(二)从实际出发确定发展重点190

(三)坚持“四轮驱动”的发展方针190

(四)制定优惠政策190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190

(六)积极开展城乡协作和横向经济联合190

(七)加强与改善领导190

五、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191

(一)存在问题191

(二)前景展望191

第八节农垦企业192

一、发展历程192

(一)创业阶段(1951—1953年)192

(二)发展阶段(1954—1965年)192

1.战略大转移192

2.调整管理体制193

3.改善经营管理193

4.总结橡胶生产经验194

(三)挫折阶段(1966—1970年)194

(四)调整恢复阶段(1970—1977年)194

(五)改革发展阶段(1978—1992年)195

二、生产水平195

(一)热带、亚热带农林牧渔业195

1.橡胶生产196

2.剑麻生产196

3.水果生产196

4.糖蔗生产196

5.茶叶生产196

6.林业生产196

7.畜禽饲养196

8.水产养殖197

(二)农垦工业197

1.工业企业分类与规模197

2.工业经济效益197

(三)农垦商业197

(四)科技、教育、卫生和其它服务业197

三、基本经验197

(一)坚持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197

(二)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198

(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农垦经济198

(四)深化改革,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双层经营体制198

第九节华侨企业199

一、发展历程199

(一)创业时期(1960—1978年)199

(二)整顿时期(1979—1985年)199

(三)深化改革时期(1986—1992年)200

二、生产水平2

(一)农业生产2

1.甘蔗200

2.茶叶201

3.剑麻201

4.水果201

5.林业201

6.畜牧业201

(二)工业生产201

1.生产规模201

2.经济效益202

3.荣获部优、省优产品202

三、主要经验202

(一)改革农场统收统支的管理模式,实行企业内部分级管理分级核算和职工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202

(二)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多种经营202

(三)开展企业“上规模”、“上等级”评优活动,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水平202

(四)改革农场经营管理体制202

(五)改革经济结构,发展多元经济202

(六)培养造就人才,振兴农场经济202

第十节扶贫开发203

一、贫困地区概况203

1.商品经济不发达204

2.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204

3.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204

4.交通闭塞,信息不灵204

5.教育落后,科技人才奇缺,劳动力素质差204

6.资金短缺204

7.人口增长过快,增加了脱贫的难度204

二、扶贫开发的效果与做法204

(一)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增加扶贫投入205

(二)实行开发式扶贫205

(三)抓好智力开发,依靠科技扶贫205

(四)重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205

三、扶贫开发重点205

(一)粮食生产205

(二)糖蔗生产206

(三)亚热带农副土特产品生产206

(四)茶叶生产207

(五)红麻良种繁殖207

(六)苎麻模式高产栽培207

(七)开发食用菌(香菇、云木耳)生产207

(八)烤烟基地207

(九)发展各种中药材207

(十)林业207

(十一)畜牧业207

(十二)开发水电资源,建设中小型火电厂208

(十三)发展采矿冶金工业208

(十四)发展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208

(十五)发展食品及其他各类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业208

(十六)加快贫困地区交通、通信建设208

第四章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209

第一节土地改革209

一、土改前的土地所有制209

二、土改的部署及其步骤209

(一)清匪反霸、减租退押209

(二)土地改革210

(三)土改复查210

三、土改的胜利和农村的变化211

第二节农业合作化211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211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12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14

四、农业合作化的经验教训215

第三节农村人民公社216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与发展217

二、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及其弊端217

三、人民公社的整顿218

四、农业学大寨219

(一)前期农业学大寨取得的成绩219

(二)农业学大寨的教训221

第四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2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22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222

(一)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23

(二)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223

(三)完善土地的承包和管理制度223

(四)实行政社分开,建立和完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223

(五)对农村集体财产进行清理和加强管理223

(六)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各种股份合作组织223

三、改革农村商品流通制度224

四、农村专业户与新经济联合体的发展224

五、农村改革试验区225

第五章农业教育、科技与农村文化227

第一节农业教育227

一、农业高等院校227

(一)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228

(二)教职工队伍建设228

(三)学校规模228

二、农业中等专业学校228

(一)中等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229

(二)中专教育改革、专业调整与办学路子229

(三)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229

(四)学校规模与办学条件229

三、农业职业教育229

(一)农村技术培训229

(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30

(三)农业职业中学230

四、农业教育投资231

第二节农村教育231

一、农村基础教育232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232

(二)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232

(三)基础教育教职工队伍建设233

(四)勤工俭学233

二、农村成人教育234

(一)扫除文盲234

(二)民校234

(三)农民业余中学与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34

第三节农业科学研究235

一、农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概况235

(一)旧中国的农业科学研究事业235

(二)新中国的农业科学研究事业235

1.恢复和初建阶段(1950—1962年)235

2.初具规模阶段(1963—1977年)235

3.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2年)235

二、科研成果及其效益236

(一)农业(种植业)主要科技成果236

(二)林业主要科技成果240

(三)水利水电的主要科技成果241

(四)气象科学技术的主要研究成果242

(五)畜牧兽医主要科技成果242

(六)水产业主要科技成果243

三、星火计划244

第四节农业技术推广245

一、农业技术推广历程245

(一)创建时期(1950—1957年)245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年)245

(三)兴旺发达时期(1979—1992年)246

二、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246

(一)粮食作物246

1.水稻技术推广247

2.玉米技术推广249

(二)经济作物250

1.甘蔗栽培技术推广250

2.麻类技术推广251

3.桑蚕技术推广252

(三)林果园艺作物252

1.林业技术推广252

2.水果技术推广252

(四)畜牧、水产253

1.畜牧业技术推广253

2.渔业技术推广254

(五)农业机械化255

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服务活动255

(一)广泛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讲座和技术培训活动255

(二)技物结合有偿服务、综合性全程服务255

(三)兴办技术经济实体256

(四)开展群众性的“三田”活动256

(五)实施“丰收计划”、“星火计划”256

(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257

第五节农村文化257

一、农村文艺创作及演出257

(一)农村文艺创作257

(二)专业表演团体在农村演出258

二、农村电影的制片、发行和放映258

(一)农村电影制片258

(二)农村电影发行、放映259

三、农村有线广播与电视广播259

(一)农村广播259

(二)农村电视261

四、农村体育261

(一)自发阶段(1950—1970年)261

(二)起步阶段(1971—1983年)261

(三)发展阶段(1984—1992年)262

五、农村图书馆263

六、农村文化馆、站263

七、文物博物事业264

(一)文物普查264

(二)文物保护264

(三)文物收藏、陈列以及文物点的维修264

八、农村对外文化交流265

九、农村民风民俗265

(一)法定节日265

(二)传统节日265

(三)促进经济发展节日265

(四)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民间文艺创作活动266

(五)民族风情266

1.歌舞266

2.少数民族歌节266

(六)文化市场管理267

十、旅游景观267

(一)桂林旅游区267

(二)柳州旅游区267

(三)南宁旅游区268

(四)桂东南旅游区268

(五)滨海旅游区268

(六)桂西北旅游区268

第六章农村市场和农村金融269

第一节集贸市场269

一、集贸市场的发展历程269

(一)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6年)270

(二)迅速发展,层次不断提高阶段(1987—1991年)270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270

二、集贸市场建设270

三、集贸市场管理271

四、集贸市场的服务271

五、集贸市场的作用272

六、发展集贸市场的基本经验272

七、著名集市介绍273

(一)南宁交易场273

(二)南宁市和平商场273

(三)玉林市龙船服装专业市场273

(四)玉林市中药材专业市场273

(五)容县容州猪苗专业市场273

(六)桂林市瓦窑市场273

(七)桂林旅游工艺品市场273

(八)北海市南珠市场273

第二节 农产品流通274

一、农产品购销体制274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274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274

(三)高度集中时期(1958—1978年)274

(四)体制改革时期(1979—1992年)274

二、农产品购销政策275

(一)统购政策275

(二)派购政策275

(三)议购政策275

(四)奖售政策275

(五)价格政策275

(六)边远山区运费补贴政策276

三、农产品产销变化276

(一)流通渠道276

(二)购销方式276

(三)农产品产销变化276

(四)农村市场扩大276

四、农村商业体制改革277

(一)农村商业体制改革概况277

(二)农村商业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277

第三节农产品价格278

一、农产品价格调整278

(一)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279

(二)提高主要农产品销售价格279

二、农产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280

(一)缩小农产品国家定价的范围280

(二)实行国家指导价281

三、工农商品交换比价281

四、农产品成本调查282

五、农产品成本、收益变化趋势282

(一)物质费用282

(二)用工量与工价283

(三)总生产成本283

(四)纯收益283

第四节农村金融284

一、农村金融发展情况284

(一)农业银行284

1.农业银行“二起二落”284

2.农业银行第三次崛起285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286

1.从试办到发展壮大286

2.农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288

3.建立县信用合作联社288

二、农村信贷资金营运情况288

(一)1951—1979年农村信贷资金营运情况288

(二)1980—1984年农村信贷资金营运情况289

(三)1985—1992年农村信贷资金营运情况290

(四)农业银行办理外汇业务、信托业务的资金营运情况291

第七章进出口贸易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292

第一节对外贸易292

一、农产品对外贸易292

二、对外贸易发展历程293

(一)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8年)293

(二)徘徊阶段(1979—1986年)293

(三)改革发展阶段(1987—1992年)293

三、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293

第二节边境贸易294

第三节 外资利用和技术引进295

第四节农业外事活动295

一、出访296

二、来访296

三、参加国际会议296

四、举办贸易洽谈会、展销会296

第五节对外经济技术援助297

一、农业对外援助项目297

(一)援助卢旺达种植水稻297

(二)援助卢旺达糖厂种植甘蔗297

(三)援助加蓬生产水稻、蔬菜、生猪297

(四)援助圣普生产水稻、生猪297

(五)援助卢旺达开发鲁奔迪稻区297

(六)援助卢旺达卢瓦玛加纳生产水稻298

二、水利电力援外技术工程298

第八章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及农民生活300

第一节集体经济收益分配300

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300

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300

三、人民公社前期的收益分配301

四、人民公社中期的收益分配301

五、人民公社后期的收益分配302

六、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的收益分配302

(一)家庭联产承包的收益分配302

(二)统一经营层次的收益分配302

第二节农户经济收支303

一、农户总收入及构成303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民收入变化概况303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收入水平变化情况303

1.农民总收入迅速提高304

2.农民总收入来源构成发生根本性转变304

3.农民货币收入迅速增长304

二、农户生产支出及构成305

(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305

1.以种养为主的第一产业仍然是投资的主要对象,但比重有所下降,二、三产业投资的比重上升305

2.化肥、饼肥、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使用量增加305

(二)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305

1.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增加305

2.拥有固定资产增加305

三、农户纯收入及其变化特点306

(一)纯收入水平及变化306

(二)纯收入变化的特点306

1.家庭经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306

2.二、三产业纯收入快速增长,所占比重上升306

3.现金纯收入的增长快于实物纯收入的增长306

4.低收入户减少,高收入户增加306

5.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提高306

6.不同民族的农民收入同步增长307

第三节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与小康生活的差距307

一、生活消费水平307

(一)生活消费支出307

1.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307

2.主食消费量减少,副食品消费量普遍增加307

3.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同时提高,但后者增长速度更快308

4.不同地区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普遍提高308

(二)生活消费现金支出308

1.购买生活消费品支出308

2.文化生活服务现金支出309

二、消费结构及其变化309

(一)1954—1980年的消费结构309

(二)1981—1992年的消费结构310

(三)农民的营养水平311

三、农民住房面积、耐用物品拥有量、储蓄存款及手存现金311

(一)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11

(二)家庭耐用物品拥有量311

(三)储蓄存款及手存现金311

四、农村小康生活实现程度及差距311

(一)收入分配情况只实现一半312

(二)物质生活情况实现程度较低312

(三)精神生活情况实现程度较高312

(四)人口素质情况实现一半312

(五)生活环境情况实现程度较高312

(六)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情况仍有一定差距312

第四节农村社会保障313

一、救灾救济工作313

(一)灾情313

(二)贯彻救灾救济工作方针,妥善安置灾民313

(三)实行救灾救济工作的改革313

(四)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314

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314

(一)以乡镇统筹为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314

(二)“五保”供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14

(三)农村养老保险新起步314

三、优待抚恤与复员退伍军人安置314

(一)优待抚恤314

(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315

第五节农村保险315

一、农业保险316

二、乡镇企业财产保险316

三、家庭财产保险316

四、拖拉机和渔船保险316

五、人身保险317

第六节农村卫生317

一、三级医疗卫生网建设317

二、爱国卫生运动(含农村改水工作)317

三、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318

四、妇幼卫生318

第七节农村计划生育319

一、农村计划生育措施319

(一)加强计划生育组织机构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队伍的建设319

(二)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法规体系,依法管理计划生育320

(三)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320

(四)把承包责任制引进计划生育领域320

(五)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320

二、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320

第九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321

第一节农村基层党组织321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321

(一)基层委员会321

(二)农村党支部321

(三)整党整风、整顿组织322

二、农村发展党员和党员作用323

(一)发展党员323

(二)党员作用324

三、青年、民兵、妇女、贫协等群众组织324

(一)青年团324

(二)民兵组织325

(三)妇女组织325

(四)贫协组织326

四、农村党的建设的经验326

(一)必须贯彻“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和“党委负责,全党动员,组织部门具体管理”的做法326

(二)党建工作必须与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相结合326

(三)建立健全制度326

第二节农村基层政权组织327

一、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沿革327

(一)1950—1957年区、乡变化情况327

(二)1958年将乡镇改建人民公社328

(三)1984年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328

(四)建制镇的变革情况328

二、向乡镇放权的改革329

(一)分支机构的下放及乡镇管理协调组织的建立329

(二)向乡镇放权取得的初步成效329

三、村公所330

(一)村公所的沿革330

(二)村公所的性质和职能330

(三)村公所组织机构、干部队伍和制度建设330

第三节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330

一、村民委员会的沿革330

(一)广西出现全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330

(二)推广村民委员会经验331

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与建设状况331

第四节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文明村建设331

一、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331

(一)新中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党在农村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331

(二)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332

1.虚实结合,抓好思想教育332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帮助农民发展经济,迈向小康332

3.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首先是抓了以党支部为重点的组织建设333

4.加强“社教”工作队的自身建设333

5.各级党委重视,各级领导亲自抓社教333

二、文明村建设333

第五节民主与法制建设334

一、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起步和发展334

二、农村法制宣传教育335

三、建立乡镇法律服务所,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335

四、农村社会治安335

(一)在清匪反霸、清除旧社会遗毒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治安秩序335

(二)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斗争336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36

第六节村镇建设337

一、搞好集镇的总体规划和村镇的建设规划337

二、抓好村镇建设试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338

三、逐步推行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提高村镇建设水平338

四、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338

五、抓好人才、技术培养,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339

六、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构339

第十章农村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340

第一节农村经济发展综述340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发展历程340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340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341

(三)“大跃进”时期(1958—1962年)341

(四)调整时期(1963—1965年)342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342

(六)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2年)342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几项工作343

(一)普遍推行并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343

(二)改变农村单一的公有制形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新格局343

(三)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有计划地逐步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344

(四)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逐步缩小计划管理部分,扩大市场调节部分344

(五)普及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大发展344

三、发展广西农村经济任重道远345

第二节农村经济地位与作用345

一、农业的地位与作用345

(一)农业生产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食物345

(二)农产品生产为轻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346

(三)为出口创汇提供大量农副产品及加工品346

(四)农业对国家财政与社会供给作出贡献346

1.农业为国家积累资金346

2.乡镇企业的发展扩大了税源346

3.农业的稳定发展,增加了社会物资有效供给347

(五)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347

二、农村经济的地位与作用347

(一)农村经济与市场347

1.乡村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和内部构成347

2.城乡贸易关系348

(二)农村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348

(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348

(四)农村经济繁荣与社会安定348

第三节农村经济发展前景349

一、“九五”和到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任务和目标349

(一)指导思想349

(二)发展总体目标349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349

二、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结构调整350

(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与布局350

(二)农林牧渔结构与布局351

(三)调整优化农村二、三产业结构与布局351

三、重大对策351

(一)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51

(二)粮食生产必须做到“稳定发展,基本自给,少量调进”351

(三)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农业投入力度352

(四)加快农业综合开发,依靠科技兴农352

(五)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352

(六)继续推进流通领域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体系352

(七)继续引导和推动乡镇企业发展352

(八)加强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353

(九)加大扶贫力度,完成“八七”扶贫任务353

第十一章地(市)农村经济简介355

第一节南宁市355

一、落实联产承包制,调整产业结构356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356

三、积极建设“菜篮子”工程,形成城郊型农业的新格局357

(一)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357

1.蔬菜生产基地357

2.生猪生产基地357

3.鱼鸭套养生产基地357

4.肉鸡生产基地357

5.奶牛生产基地357

6.水果生产基地357

(二)饲料工业建设357

(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357

(四)贮藏、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建设357

(五)农贸市场建设358

第二节南宁地区358

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358

(一)农田水利建设初具规模358

(二)农业机械化建设稳步发展359

(三)建成一批农用工业项目359

(四)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359

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359

(一)种植业持续发展359

1.粮食产量接近翻两番359

2.蔗糖生产快速发展359

3.油料生产比1950年增长1倍359

(二)林果业生产出现好势头359

(三)养殖业长足发展359

(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360

(五)边境建设加快,边贸市场活跃360

(六)旅游业蓬勃发展360

三、农民生活不断改善360

(一)粮食基本自给360

(二)收入快速增长360

(三)文化水平提高,文体活动活跃360

(四)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水平提高360

第三节钦州地区361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361

二、开发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发展渔业生产361

三、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出口创汇能力362

第四节柳州地区362

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363

(一)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363

(二)农业机械化建设不断发展363

(三)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363

二、种植业保持稳定发展363

(一)粮食生产363

(二)糖蔗业363

(三)以花生为主的油料生产363

(四)冬季农业生产363

三、林果业生产迅速发展363

四、养殖业不断发展364

五、乡镇企业飞速发展364

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364

七、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不断发展364

八、农民生活不断改善364

第五节桂林地区365

一、狠抓水利“命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65

二、加快发展粮食、生猪生产365

三、开发水果生产366

四、加速发展乡镇企业366

五、加速发展“绿色”产业,消灭宜林荒山366

第六节梧州地区366

一、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村经营体制367

二、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368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商品基地,大搞农业综合开发368

四、大力推广良种和农业科学新技术,实行科技兴农368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69

第七节百色地区369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增强,生产条件改善369

二、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370

(一)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多种经营迅速发展370

(二)林业生产长足发展370

(三)畜牧水产品大幅度增产370

三、乡镇企业正在崛起370

四、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370

五、扶贫开发取得可喜成效370

第八节河池地区371

一、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二、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372

二、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绩372

三、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372

四、乡镇企业有了较快发展373

五、科技兴农取得新成就373

六、农村保险、交通、通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373

第九节玉林地区374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74

(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375

(二)乡镇企业和市场体系改革375

二、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375

(一)粮食产量稳定增长375

(二)经济作物发展迅速375

(三)亚热带水果生产规模化、基地化375

(四)林业生产实现灭荒任务376

(五)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376

三、乡镇企业坚持“四轮驱动”发展方针376

第十节北海市377

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378

二、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市场建设378

三、重视农田水利建设378

四、搞好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378

五、发展乡镇企业379

第十一节桂林市379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379

二、粮食生产逐步向高产优质化发展380

三、坚持为城市服务的生产方针,发展城郊型农业380

(一)建立蔬菜基地380

(二)发展水果生产380

(三)大养其猪380

(四)扩大水产品生产380

四、实行科技兴农380

五、高速发展乡镇企业380

第十二节柳州市381

一、发展城郊型农业382

二、建设“菜篮子工程”382

(一)蔬菜生产382

(二)水果生产382

(三)畜牧业生产382

(四)水产养殖382

三、新兴蔗糖业382

四、城市工业辐射,促进乡镇企业发展382

五、市场建设与农副产品流通383

第十三节梧州市383

一、粮食生产走高产优质高效的路384

二、发展副食品生产,改善城市供应384

(一)蔬菜生产384

(二)水果生产384

(三)畜牧业生产384

(四)水产品生产384

三、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半壁江山”385

四、农业科技普及工作385

第十二章农业机构386

第一节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农业管理机构386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农业管理机构沿革386

(一)形成时期(1950—1957年)386

(二)变动时期(1958—1966年)386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1977年)386

(四)恢复改革时期(1978—1992年)387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有农业管理机构387

(一)中共自治区委农村政策研究室、自治区农业委员会387

(二)自治区农业厅388

(三)自治区林业厅389

(四)自治区水利电力厅390

(五)自治区乡镇企业管理局390

(六)自治区水产局390

(七)自治区畜牧局391

(八)自治区农垦局391

(九)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392

(十)自治区土地管理局392

(十一)自治区气象局392

(十二)自治区华侨企业管理局393

(十三)自治区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393

(十四)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393

(十五)自治区农村发展研究中心394

(十六)珠江水利委员会西江局394

第二节高、中等农业院校394

一、高等农业院校394

(一)广西农业大学394

(二)广西农业大学林学院394

二、成人高等农业院校395

(一)广西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395

(二)广西农垦职工大学395

三、中等农业学校395

(一)广西农业学校395

(二)钦州农业学校396

(三)玉林农业学校396

(四)桂林农业学校396

(五)百色农业学校396

(六)河池民族农业学校396

(七)梧州农业学校396

(八)广西林业学校396

(九)柳州畜牧兽医学校397

(十)广西农机学校397

(十一)广西水电学校397

(十二)广西水产学校397

四、成人中等农业学校398

(一)广西农业干部学校398

(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398

第三节农业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398

一、农业科研机构398

(一)广西农业科学院398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林科院399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399

(四)广西农业机械研究所399

(五)广西农业机械鉴定站399

(六)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399

(七)广西橡胶研究所399

(八)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399

(九)广西气象科学研究所400

(十)广西畜牧研究所400

(十一)广西兽医研究所400

二、学术团体400

第四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401

一、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401

二、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401

三、林业技术推广机构401

四、水产技术推广机构401

五、农垦技术推广机构401

六、农机技术推广机构401

第五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口厅局直属企事业单位401

一、自治区农业厅直属企事业单位402

二、自治区林业厅挂靠单位与直属企事业单位402

三、自治区水利电力厅直属企事业单位403

四、自治区乡镇企业管理局直属企事业单位403

五、自治区水产局直属企事业单位403

六、自治区畜牧局直属企事业单位403

七、自治区农垦局直属企事业单位403

八、自治区农机化管理局直属企事业单位404

九、自治区气象局直属企事业单位404

十、自治区华侨企业管理局直属企业单位404

附录一重要文献、法规目录405

附录二农业大事记413

附录三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资料429

一、乡镇户数、人口和劳动力429

二、农村社会总产值和构成430

三、农业总产值和净产值430

四、农业总产值指数431

五、耕地面积431

六、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432

七、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433

八、林业生产情况433

九、畜牧业生产情况434

十、渔业生产情况435

十一、农村乡镇企业基本情况436

十二、农业机械、农村用电发电、农用化肥与水利水电438

十三、农村经济收入分配情况439

十四、农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440

十五、农民家庭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441

十六、农民家庭经营耕地情况441

1997《中国农业全书 广西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广西卷》编辑委 1997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经济卷(1991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经济卷
1991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贵州卷(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贵州卷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
1994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1992年09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
1992年09月第1版 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下(1989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下
1989 北京:农业出版社
网络计划技术(1993 PDF版)
网络计划技术
1993 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1988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
1988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上(1989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上
1989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1992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
1992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经济真菌(1998 PDF版)
中国经济真菌
1998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水产业卷  上下(1994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水产业卷 上下
1994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气象卷(1986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气象卷
1986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蚕业卷(1987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蚕业卷
1987 北京: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