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全书 河南卷》求取 ⇩

概述1

一、基本情况1

二、发展历程1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1

(二) 徘徊和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8年)2

(三) 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5年)2

三、主要成就3

(一)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3

(二) 主要农副产品大幅增加3

(三)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

(四)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构成变化显著3

(五) 依靠科教兴农,综合开发成效突出3

(六)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4

(七)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显著改善4

四、基本经验4

(一)端正指导思想,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4

(二) 自觉运用经济规律,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4

(三)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5

(四) 坚持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5

第一章农业自然资源6

第一节土地资源6

一、地形地貌6

(一)地貌类型6

(二)主要山脉6

1.太行山脉6

2.伏牛山脉7

3.桐柏—大别山脉7

二、土地类型7

(一)按地貌类型划分7

1.豫西、南部山地丘陵盆地区7

2.豫东平原区7

(二)按土壤类型划分8

1.黄棕壤8

2.黄褐土8

3.棕壤8

4.山地草甸土9

5.褐土9

6.潮土9

7.砂姜黑土10

8.沼泽土10

9.盐碱土、盐土与碱土10

10.水稻土10

11.红粘土、紫色土与火山灰土10

12.风沙土与新积土11

13.石质土与粗骨土11

三、耕地资源11

(一)耕地资源演变11

(二)耕地资源状况12

1.一级耕地土壤12

2.二级耕地土壤13

3.三级耕地土壤13

4.四级耕地土壤13

5.五级耕地土壤13

(三) 耕地质量评价13

四、非耕地资源13

(一)园地13

(二) 林地13

(三) 牧草地13

(四)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4

(五) 交通用地14

(六) 水域14

(七) 未利用土地14

五、土地质量与评价14

(一)土地质量结构14

(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14

(三)土地资源综合评价15

1.土地资源结构较好15

2.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开发利用程度较高15

3.土地资源开发条件区域差异性较大16

4.人均土地资源少16

(四)土地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16

1.地貌条件的因素16

2.风沙、盐碱的危害16

3.土质粘重,耕层浅薄16

4.土壤养分失调、地力瘠薄16

第二节气候资源16

一、气候资源特征16

(一)光能资源16

1.日照时效与日照百分率16

2.太阳总辐射16

(二)热能资源17

1.年平均气温17

2.气温年、日较差17

3.极端气温17

4.无霜期17

(三)降水资源17

1.年平均降水量17

2.四季降水量分布17

3.降水日数17

4.降水变率18

5.降水强度18

(四)风能资源18

1.年平均风速18

2.最大风速18

3.有效风能18

二、农业气候资源评价18

(一)农作物生长期热量资源18

(二) 农作物生长期内降水资源19

(三) 农作物生长期内光资源19

第三节水资源20

一、水资源总量20

(一)地表水21

(二) 地下水21

(三) 过境水22

二、水资源分布23

(一)径流分布23

1.黄河流域河流23

2.淮河流域河流23

3.海河流域河流24

4.长江流域河流25

(二) 区域分布26

(三) 时间分布26

三、水质26

(一)天然水质26

(二) 水质污染状况26

四、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7

五、水资源评价29

第四节生物资源29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29

(一)粮食作物29

1.小麦29

2.玉米29

3.水稻29

4.大豆30

5.红薯(甘薯)30

6.绿豆30

7.小杂粮30

(二)经济作物30

1.棉花30

2.花生30

3.芝麻30

4.油菜31

5.蔬菜31

6.麻类31

7.茶树31

8.蚕31

9.中药材31

10.果树32

11.烤烟32

12.西、甜瓜32

二、森林资源32

(一)森林资源概况32

(二)森林资源结构32

1.林种面积蓄积结构32

2.林分面积蓄积结构33

3.树种面积蓄积结构33

4.人工林结构33

5.经济林33

6.无林地面积结构34

7.四旁树资源结构34

(三)森林资源特点34

1.有林地覆盖率低,无林地面积大,荒山造林绿化任务繁重34

2.幼、中龄林面积大,成熟林少,可采资源接近枯竭34

3.林业用地中有林地比重小,林地生产力低34

4.森林资源分布不均34

5.四旁树资源举足轻重34

(四)树种资源34

1.森林类型34

2.树木种类35

(五) 竹类资源35

(六) 古树名木36

三、畜禽品种资源36

(一)家畜36

1.牛36

2.驴36

3.骡37

4.马37

5.猪37

6.羊37

(二)家禽37

1.鸡37

2.鹅、鸭37

(三)兔、鹿、蜂37

1.免37

2.鹿37

3.蜂37

四、饲草资源37

(一)秸秆饲草37

1.麦秸37

2.稻草37

3.玉米秸秆37

4.豆秸秧37

5.红薯秧37

6.花生秧37

7.谷草38

8.高粱叶38

(二) 草坡草滩38

(三) 人工种草38

五、水产资源39

(一)鱼类39

(二)经济水生动物39

1.虾类39

2.蟹类39

3.龟类39

4.鳖类39

5.螺类39

6.蚌类39

7.大鲵40

8.东方蟒螈40

9.蛙类40

(三) 水生维管束植物40

(四)水生饵料生物40

1.浮游植物40

2.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40

(五)常规养殖品种40

1.青鱼40

2.草鱼40

3.鲢鱼、鳙鱼40

4.鲤鱼40

5.鲫鱼41

6.团头鲂41

7.罗非鱼41

8.革胡子鲶41

9.虹鳟鱼41

10.名特优水产养殖增殖品种41

11.水产种植品种41

六、野生植物资源41

(一)高等植物41

1.种类41

2.特有种41

3.区系成分41

4.资源植物42

(二) 珍稀濒危植物42

七、野生动物资源42

(一)鸟类资源42

(二) 兽类资源43

(三) 两栖动物43

(四) 爬行动物43

八、昆虫和微生物资源43

(一)昆虫资源43

(二) 微生物资源44

第五节农业环保与农村能源44

一、农业生态环境现状44

(一)土壤环境44

1.土地肥力下降44

2.化肥污染44

3.农药污染45

4.农膜污染45

(二) 水环境45

(三) 大气环境45

(四)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46

1.防治工业污染46

2.发展生态农业46

3.加强农业环境法制建设46

4.建立农业环境监测机构46

二、农村能源46

(一)农村能源结构46

1.生物质能源46

2.常規能源47

3.其他能源47

(二)农村能源分布47

1.生物质能源分布47

2.常规能源资源分布48

3.可再生能源分布48

(三)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49

1.省柴节煤炉灶的推广应用49

2.沼气的开发利用49

3.太阳能的开发利用49

4.地方性常规能源开发利用49

5.其他49

第六节农业自然灾害49

一、农业气象灾害50

(一)干旱灾害50

1.干旱灾害的季节性50

2.干旱灾害的区域性50

3.干旱灾害的年际变化51

(二)雨涝灾害51

1.雨涝灾害的季节性51

2.雨涝灾害的区域性51

3.雨涝灾害的年际变化51

(三)暴雨灾害52

1.暴雨的季节特点52

2.暴雨地理分布52

3.暴雨的年际变化52

(四)大风灾害52

1.大风灾害的地理分布52

2.大风灾害的季节分布53

3.大风灾害的年际变化53

(五)冰雹灾害53

1.冰雹灾害季节特点53

2.冰雹灾害地理分布53

3.冰雹灾害年际变化53

(六)干热风灾害54

1.干热风时间分布54

2.干热风地理分布54

3.干热风气候区划54

(七)连阴雨灾害55

1.连阴雨天气地理分布55

2.连阴雨时间分布55

3.连阴雨年际变化55

二、病虫害56

(一)农作物病虫害56

1.蝗灾56

2.小麦吸浆虫56

3.小麦赤霉病57

4.棉铃虫57

(二) 森林病虫害57

第二章农村社会经济条件58

第一节农村人口与农村劳动力58

一、农村人口58

(一)农村人口总量与增长58

(二)农村人口构成59

1.年龄构成59

2.性别构成60

(三) 农村民族成分60

二、农村劳动力61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与分布61

(二) 农村劳动力素质61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62

第二节农业财政、金融与保险63

一、财政支农资金63

(一)预算内财政支农资金63

1.农林水等部门事业费63

2.支援农村生产支出64

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65

4.农业科学技术三项费用66

5.农业企业流动资金66

6.农村救济费66

7.城镇人口下乡经费66

(二)预算外财政支农资金67

1.财政支农周转金67

2.农业发展基金67

3.水利建设专项筹集资金67

4.育林基金67

二、农户资金投入68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68

(二) 农业合作化时期68

(三) 人民公社化时期68

(四) 农村改革时期68

三、农村信贷69

(一)农村政策性贷款69

1.农副产品收购贷款69

2.粮棉油加工贷款69

3.扶贫开发贷款70

4.农业综合开发贷款70

5.林业、治沙贷款70

6.农业基本建设及技术改造贷款70

(二)农村商业信贷71

1.发展历程71

2.农村商业贷款种类72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73

1.发展历程73

2.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76

3.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77

(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79

1.重建农村金融体制框架(1979—1983年)79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1984—1992年)80

3.政策性银行的分离及农业银行的转轨(1993年以后)81

四、农业税收81

(一)农业税81

(二) 农业特产税82

(三) 耕地占用税83

(四) 契税84

五、农业保险84

(一)农业保险的试办、恢复和发展84

(二)农业保险改革85

1.农村互助保险的具体做法86

2.农村保险互助会的作用86

六、农业资金审计87

(一)政府审计87

1.专项资金审计87

2.审计调查89

3.财务收支审计89

4.外资审计90

5.基本建设项目审计90

(二)内审机构审计90

1.水利部门内部审计91

2.省农业厅内部审计91

3.省气象局内部审计92

4.省农科院内部审计92

5.畜牧行业内部审计92

(三) 社会审计92

第三节农田水利92

一、建设历程9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92

(二) 第一次水利规划及实施(1958—1970年)92

(三) 第二次水利规划及实施(1971—1985年)93

(四) 第三次水利规划及实施(1986—2000年)94

二、水利建设水平94

(一)水库工程94

(二) 行、滞洪区工程97

(三) 河道治理工程97

(四) 农田灌溉工程100

(五) 水土保持工程102

(六) 农村饮水工程103

(七) 小水电工程104

(八) 水利工程管理体系104

三、农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105

(一)防洪效益105

(二) 除涝效益105

(三) 灌溉效益105

(四) 水土保持效益106

(五) 小水电效益106

(六) 城市供水效益106

四、主要河流治理106

(一)黄河106

1.防洪工程建设107

2.防汛108

3.引黄供水109

4.滩区水利建设111

(二) 伊、洛河113

(三) 沁、漭河113

(四) 金堤河及天然文岩渠114

(五) 淮河及淮南支流115

(六) 洪、汝河116

(七) 沙、颍河117

(八) 涡、惠河118

(九) 漳、卫河119

(十) 唐、白河121

第四节土地管理125

一、土地利用规划管理125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5

1.規划编制原则125

2.规划编制的进展情况125

3.省级规划125

(二)基本农田保护125

1.划定保护区125

2.建立保护制度125

(三)土地开发复垦126

1.土地开发126

2.土地复垦126

二、建设用地管理126

(一)国家建设用地126

(二) 乡(镇)村企业用地127

(三) 农村宅基地管理127

(四) “三资”企业用地管理128

(五) 个体和私营企业用地128

三、土地监察129

(一)发展历程129

(二)土地执法检查129

1.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129

2.越权批地检查129

3.《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129

4.开发区和城镇建设用地检查129

5.各类建设用地检查129

6.非农业建设闲置土地清理检查129

(三) “三无乡镇”活动129

第五节化肥、农药、农膜130

一、化肥130

(一)发展历程130

(二) 使用水平130

(三)经营状况130

1.购销政策130

2.经营情况131

(四) 综合评价131

二、农药131

(一)发展历程131

(二) 使用水平132

(三) 经营状况132

(四) 综合评价133

三、农膜133

(一)发展历程133

(二) 使用水平133

(三) 经营状况133

(四) 综合评价133

第六节农业机械化134

一、发展历程134

(一)农具增补与改革134

1.增补旧式农具134

2.推广新式农具134

3.工具改革运动134

(二)国营农机时期134

1.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134

2.试办国营拖拉机站134

(三)集体经营农饥为主时期135

1.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人民公社经营管理135

2.社营拖拉机站迅速发展135

3.拖拉机再度收回国营135

4.农业机械以社队经营为主135

(四) 户营农机为主时期135

二、农业机械化投资135

(一)以国家投资为主阶段135

(二) 以集体投资为主阶段136

(三) 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阶段136

三、农业动力结构及装备水平136

(一)农业动力结构演变136

(二) 农机总值、总动力136

(三) 农机装备水平137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138

(一)种植业机械化138

(二) 农田排灌机械化138

(三)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140

(四) 农村运输机械化140

(五) 植物保护机械化140

五、农机所有制和经营形式141

六、农业机械管理142

(一)创办国营拖拉机站时期的农机管理142

(二) 集体经营时期的农机管理142

(三) 户营时期的农机管理142

七、农机服务体系143

(一)农机修理体系143

1.农机修理业的起步143

2.农机修理业的大发展143

3.农机修理业的改革143

4.农机修理制度143

(二) 农机供应体系143

(三) 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143

八、农业机械化发展评价144

(一)作用144

1.改善了生产条件144

2.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144

3.有效地抗御了自然灾害144

4.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活跃了农村商品流通144

5.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缩小三大差别144

(二)问题144

1.农业机械动力及配套结构不尽合理144

2.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老化严重144

3.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144

第七节农村电气化144

一、发展历程144

二、农村电气化建设145

(一)农村电厂建设145

(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146

1.电网的技术改造146

2.电网的调度及通讯146

3.变电站标准化管理及无功补偿146

4.新产品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147

(三) 农村电气化县建设147

三、农村用电水平147

(一)农村用电水平日益提高147

(二) 保证农村生活和生产用电147

(三) 安全用电148

(四) 节约用电148

(五) 存在问题148

第八节农村交通邮电148

一、农村交通运输148

(一)公路148

1.县乡公路建设148

2.深山区与贫困县公路建设149

3.农村公路运输150

(二)地方铁路151

1.地方铁路建设151

2.地方铁路运输151

(三)内河航运152

1.治理航道152

2.支农运输152

3.内河航运管理153

二、农村邮电通信153

(一)农村邮政153

1.恢复时期153

2.建设发展时期153

3.飞速发展时期154

(二)农村电话154

1.恢复时期154

2.建设发展时期154

3.飞速发展时期154

第九节农用工业155

一、农用机械工业155

(一)发展历程155

1.新型农机工业的兴起155

2.农机工业的全面发展156

3.农机工业的改革调整156

(二)主要农机工业的生产规模与水平156

1.拖拉机行业156

2.内燃机行业156

3.配套农具行业156

4.收获机械行业156

5.排灌机械行业156

6.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行业156

7.农用运输机械行业157

二、农用化学工业157

(一)化学肥料工业157

1.萌芽阶段(1958—1966年)157

2.发展阶段(1967—1978年)157

3.更新改造提高阶段(1979—1995年)157

(二) 农药工业158

(三) 农用薄膜工业159

(四)兽药工业159

1.兽医生物药品159

2.兽医化学药品160

第三章农业生产水平161

第一节农村产业结构161

一、发展历程161

(一)第一阶段(1949—1957年)161

(二) 第二阶段(1958—1978年)162

(三)第三阶段(1979—1995年)163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业结构163

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林牧渔业163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164

二、农村产业结构164

(一)农作物种植业结构164

(二) 农、林、牧、渔结构165

(三) 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166

(四)农村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166

1.种植业166

2.林牧渔业166

3.非农产业166

第二节种植业167

一、发展历程167

(一)新中国成立前167

(二)新中国成立后168

1.恢复发展时期(1950—1957年)168

2.下降时期(1958—1962年)168

3.调整发展时期(1963—1965年)168

4.稳定发展时期(1966—1976年)168

5.快速发展时期(1978—1995年)168

二、生产水平169

(一)粮食作物169

1.小麦170

2.玉米171

3.水稻172

4.红薯173

5.大豆174

6.杂粮175

(二)经济作物175

1.棉花176

2.油菜176

3.花生178

4.芝麻179

5.烟草179

(三)其他作物180

1.水果180

2.蔬菜181

3.食用菌182

4.瓜类182

5.茶叶183

6.麻类184

7.花卉184

8.中药材185

9.蚕业186

三、种植业耕作制度变革187

(一)发展概况187

(二) 土壤耕作制度188

四、种植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189

(一)商品粮基地建设189

(二)优质棉基地县建设191

1.建设历程191

2.基地县建设成就192

第三节林业194

一、发展历程194

(一)新中国成立前194

(二)新中国成立后194

1.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194

2.曲折徘徊时期(1958—1978年)194

3.稳步发展时期(1979—1990年)195

4.快速发展时期(1991—1995年)195

二、生产水平196

(一)采种育苗196

1.林木种子生产196

2.苗木生产197

(二)平原绿化197

1.营造防风防沙休197

2.“四旁”植树和农林间作197

3.农田林网化建设198

4.平原绿化达标活动198

5.平原绿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9

(三)山区造林199

1.人工造林199

2.封山育林200

3.飞播造林200

(四)工程造林201

1.平原绿化工程201

2.防治荒漠化工程201

3.太行山绿化工程201

4.长江防护林工程202

5.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工程202

(五) 经济林生产202

(六)林业基地建设202

1.崤山坑木用材林基地202

2.豫南杉木用材林基地203

3.煤矿系统坑木林基地203

4.速生用材林基地203

5.经济林基地204

(七) 低产林改造204

三、林政资源管理204

(一)林政管理204

(二)森林资源管理205

1.森林资源调查205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206

3.采伐限额管理206

4.行业管理206

四、森林保护207

(一)森林防火207

1.森林防火概况207

2.森林防火行政管理207

3.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208

4.森林防火设施及其管理208

5.森林火灾的扑救208

6.森林消防队伍建设208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208

1.防治体系建设208

2.预测预报208

3.植物检疫209

4.病虫害防治209

(三) 自然保护区209

五、森林经营与采伐更新212

(一)森林经营区划212

(二) 森林经营管理体制212

(三) 森林抚育间伐212

(四) 森林采伐更新213

六、森林效益213

(一)生态效益213

(二) 经济效益213

(三) 社会效益213

第四节畜牧业214

一、发展历程214

(一)新中国成立前214

(二)新中国成立后214

1.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214

2.下降徘徊阶段(1958—1977年)214

3.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5年)215

二、生产水平215

(一)畜牧业生产能力215

1.大牲畜215

2.家畜家禽216

(二) 畜牧业生产方式216

(三) 畜牧业产值217

(四)畜产品产量217

1.蛋奶产量218

2.其他畜产品产量218

(五) 畜牧业生产结构218

三、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220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20

1.畜牧系统种畜禽场220

2.外贸系统良种场220

3.商业食品系统繁殖场220

4.繁育体系建设220

(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221

1.诊断、防疫及主要设备221

2.兽医生物制品冷链建设221

(三) 饲料供应体系建设221

(四)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222

1.生产基地建设与投资222

2.基地建设成效222

四、畜禽保护223

(一)疫病监测223

(二) 疫病防治223

(三)畜禽检疫224

1.产地检疫224

2.屠宰检疫224

3.市场检疫224

4.运输检疫224

(四)兽医管理224

1.兽医从业人员管理224

2.防疫工作225

3.兽医卫生监督工作225

(五) 兽药管理225

第五节水产业225

一、发展历程225

(一)新中国成立前225

(二)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226

(三)改革开放后226

1.建立和完善水产业生产责任制226

2.调整水产业生产结构227

二、生产水平227

(一)水库养殖227

(二) 坑塘养鱼228

(三) 湖泊养殖228

(四) 河沟养殖228

(五) 网箱养殖231

三、水产业水域资源及开发利用231

(一)水产业可开发资源及分布231

1.宜渔涝洼地资源231

2.温流水资源231

3.稻田可养鱼资源232

4.可种植水面资源232

(二)水域资源的开发利用232

1.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232

2.种植水面的开发利用232

四、水产业基地建设232

五、渔政管理233

第六节乡镇企业234

一、发展历程234

(一)起步阶段234

(二) 成长阶段234

(三) 突起阶段235

二、生产水平235

(一)企业组织形式235

(二)产业结构235

1.农业企业235

2.工业企业236

3.交通运输业236

4.建筑业236

5.商业饮食服务业236

(三) 产品结构与主要产品产量236

(四) 强县、强乡(镇)、强村、强企业237

(五) 工业小区建设237

三、外向型乡镇企业238

(一)政策措施238

1.积极为乡镇出口生产企业筹集发展资金238

2.能源运输方面的优惠政策238

3.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238

4.“贸工农”联营方面的优惠政策239

5.外汇留成方面的优惠政策239

(二)重点企业简介239

1.南召县云阳绣品厂239

2.镇平县工艺品集团公司239

3.开封市南郊淀粉厂239

4.淮阳县皮革厂239

5.赵寨玻璃钢制品厂239

6.孟津县唐三彩生产集团公司239

7.南阳肉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239

8.南阳利德纺织品公司240

9.镇平卢医地毯厂240

10.河南华宝工贸总公司240

11.开封市通玉企业(集团)公司240

12.南乐县针织厂240

13.南乐县草制品集团公司240

14.禹州精工发品有限公司240

15.濮阳市清阳针纺制品有限公司240

16.博爱县糠醛厂240

17.濮阳市天宇禽产制品有限公司240

四、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241

第七节国有农场、原种场241

一、农垦场241

(一)发展历程241

1.新中国成立前241

2.新中国成立后242

(二)国有农场的改革243

1.财务改革243

2.以农为主多种经营243

3.试办家庭小农场243

4.深化改革244

(三)生产水平244

1.农业244

2.农垦工业245

3.建筑业246

4.第三产业246

5.基础设施建设247

(四) 经济效益247

二、国营原种场247

(一)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5年)247

(二) 调整时期(1956—1977年)247

(三) 稳定发展时期(1978—1985年)247

(四) 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时期(1986—1995年)247

第四章农业资源区划与农业综合开发249

第一节农业资源区划249

一、组织机构建设249

二、发展历程250

(一)第一阶段(1979—1985年)250

(二) 第二阶段(1986—1989年)251

(三) 第三阶段(1990—1995年)251

三、农业区划成果及其应用252

(一)主要成果252

(二) 农业区划成果的应用及效益253

四、综合农业区划253

(一)综合农业区划的原则与分区253

(二) 农业分区254

第二节农业综合开发255

一、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255

(一)开发区概况255

1.区域范围255

2.资源条件256

3.开发潜力256

(二)开发区建设256

1.立项背景256

2.指导思想和原则257

3.资金来源与使用管理257

(三)开发建设内容258

1.土地治理开发项目的建设258

2.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建设258

(四)开发成效与开发前景258

1.开发成效258

2.开发前景259

二、扶贫开发259

(一)发展历程260

1.初始阶段(1984—1986年)260

2.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3年)260

3.扶贫攻坚阶段(1994—1995年)261

(二)主要举措262

1.制定优惠政策,为扶贫开发创造宽松环境262

2.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解决群众温饱的基础263

3.扶本扶志,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263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263

5.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扶贫的合力263

三、旱地农业开发263

(一)开发背景263

(二) 项目建设264

(三) 开发成效264

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开发265

(一)第一阶段(1949—1988年)265

(二) 第二阶段(1990—1991年)265

(三) 第三阶段(1992—1995年)265

五、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265

(一)合理开发山区气候资源265

1.布局立体农业265

2.发展林果业266

3.大力发展牧业266

(二)建立合理的种植业结构266

1.开发农业气候资源,提高复种指数266

2.实行间套复种群体技术266

3.发展工程农业266

六、名优特产品开发266

(一)原阳大米266

(二) 开封无籽西瓜267

(三) 宋城大蒜267

(四) 永城辣椒267

(五) 淮阳黄花菜267

(六) 信阳毛尖267

(七) 南召柞蚕267

(八) 西峡猕猴桃268

(九) 洛阳牡丹268

(十) 鄢陵腊梅268

(十一) 淅川柑桔268

(十二) 灵宝苹果268

(十三) 新郑红枣269

(十四) 河阴石榴269

(十五) 内乡山茱萸269

(十六) 宁陵金顶谢花酥梨269

(十七) 延津县胙城无花果269

(十八) 卢氏核桃270

(十九) 四大怀药270

(二十) 仰韶杏270

(二十一) 信阳板栗270

(二十二) 新县银杏270

(二十三) 西峡西洋参271

(二十四) 镇子杜仲271

(二十五) 南阳牛271

(二十六) 郏县红牛271

(二十七) 泌阳驴271

(二十八) 正阳三黄鸡271

(二十九) 周口槐山羊272

(三十) 兰考泡桐272

(三十一) 道口义兴张烧鸡272

(三十二) 大有丰酱园272

第五章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273

第一节农业科学研究273

一、发展历程273

(一)恢复和打基础阶段(1949—1953年)273

(二) 大发展阶段(1954—1965年)274

(三) 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6年)274

(四) 稳步发展阶段(1978—1995年)274

二、科研成果与水平275

(一)种植业技术研究275

1.农作物275

2.果树、园艺278

3.蔬菜、瓜类278

(二)林业技术研究279

1.林木良种繁育279

2.泡桐良种选育与速生丰产配套技术研究281

3.以农桐间作农田林网为主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技术研究282

4.主要用材树种、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282

5.造林、营林与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283

6.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283

7.林产品加工利用和林业机械研究283

(三)畜牧业技术研究283

1.畜牧业种质资源研究283

2.畜禽品种选育与杂交改良技术研究283

3.饲料利用及饲养技术研究284

4.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研究285

(四)水产技术研究285

1.黄河鲤鱼品系调查、原种选育及养殖技术研究285

2.水产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研究286

3.大面积高产高效养鱼技术研究287

4.特种鱼养殖技术研究288

(五)农田水利技术研究288

1.田间灌水方式及技术研究288

2.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研究289

3.田间灌溉设备和工程规范化研究289

4.灌区管理自动化技术研究289

(六)土壤施肥技术研究292

1.土壤普查292

2.土壤肥料监测293

3.配方施肥293

4.土壤改良技术研究294

(七)农业气象技术研究297

1.小麦旱涝规律的研究297

2.小麦子热风的试验研究297

3.粮食产量农业气象监测预测系统297

4.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的研究297

5.冬小麦—水分—气候模式和土壤水分预报297

6.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的研究297

7.丘陵山区气候考察的研究298

三、高新技术在农业科研上的应用298

(一)高新生物技术在农业科研上的应用298

1.在种植业上的应用298

2.在畜牧业上的应用298

(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研上的应用299

1.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299

2.在作物栽培技术与作物生产管理中的应用299

3.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299

4.在土壤肥料方面的应用299

5.在畜牧方面的应用300

6.在水利方面的应用300

7.在气象方面的应用300

8.在农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300

四、农业主要科技成果300

(一)种植业科技成果303

1.“郑州683”小麦品种的选育303

2.高产小麦品种“百农3217”303

3.河南省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技术规程304

4.小麦矮秆丰产种质资源6609及衍生系的创造与利用304

5.大面积持续稳产高产小麦品种豫麦2号304

6.豫麦18号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304

7.小麦新品种豫麦17的选育与推广304

8.大面积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豫麦13号(郑州891)304

9.高产多抗矮秆半冬性小麦新品种CS豫麦21号304

10.玉米优良自交系“矮金525 ’及杂交种“新单1号”304

11.新双1号玉米305

12.优良玉米杂交种“郑单二号”305

13.玉米优良杂交种“豫农704”305

14.异地培育的研究及其在作物育种和种子生产中的应用305

15.玉米姊妹系与改良单交的选育研究及应用305

16.谷子新品种“豫谷1号”305

17.高产早熟多抗甘薯新品种CS豫薯6号选育305

18.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豫豆2号的选育和示范推广305

19.高产、多抗、优质夏大豆新品种豫豆6号305

20.高产优质抗病窄叶型大豆新品种CS豫豆8号305

21.河南79棉花306

22.丰产优质棉花的栽培技术规范研究306

23.河南省盐碱地植棉增产技术开发研究306

24.棉花纤维发育生理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306

25.夏棉高产优质配套技术研究与利用306

26.早熟丰产优质抗病短季棉新品种豫棉9号306

27.豫花1号花生品种的选育及开发利用306

28.高产早熟大果花生新品种豫花3号选育306

29.豫油1号(甘蓝型“51”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306

30.芝麻基因雄性不育系NS86-1及杂交种豫芝9号307

31.优质烟草技术系列研究307

32.烤烟高抗赤星病种质资源“净叶黄”的选育与利用307

33.韭菜新品种791的培育和推广307

34.多抗高产优质新品种“豫番茄2号”307

35.牡丹优良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及开发应用307

36.棉花红蜘蛛系列研究及河南棉虫综合治理示范307

37.高效新农药“40%灭抗铃乳油”的研究与利用307

38.河南省土壤资源及其应用307

(二)林业科技成果307

1.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和效益研究307

2.TGC-300型光学测树仪307

3.泡桐优良品种豫林1号的选育308

4.泡桐属基因库的营建与基因资源的研究利用308

5.泡桐新品种“豫杂1号”的选育308

6.黄淮海枣树早实丰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308

(三)畜牧兽医科技成果308

1.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研究308

2.猪旋毛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308

3.氨化秸秆质量评定及黄牛喂饲试验研究与推广308

(四)气象科技成果308

1.“75.8”河南特大暴雨成因分析和华北内陆台风预报308

2.小麦干热风的发生规律、预报和防御措施的研究308

(五)水利科技成果308

1.排孔泄碴式岩塞爆破308

2.改性硅酸系浆材稳定性研究309

第二节农业科技推广309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309

(一)种植业309

1.发展历程309

2.种子体系建设310

3.植保植检体系建设311

4.农业技术培训311

5.种植业技术的推广改革313

(二)林业313

1.省级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313

2.市(地)、县级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313

(三)畜牧313

1.种畜场313

2.配种站313

3.畜禽生产基地313

4.良种繁育推广队伍313

(四)水产313

1.省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313

2.市(地)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314

3.县、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314

(五) 农业机械314

二、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与成果314

(一)种植业314

1.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及配套技术314

2.推广改革耕作制度及间作套种技术314

3.推广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315

4.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315

5.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和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317

6.推广园艺作物栽培技术和蔬菜、水果贮藏、保鲜、加工技术317

7.推广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317

8.推广旱作农业技术318

9.农业科技推广成果318

(二)林业321

1.推广林木良种及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321

2.推广壮苗培育、适地适树适品种、科学整地及系列造林新技术321

3.推广植物生长促进剂、丰产栽培及低产林改造技术322

4.推广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322

(三)畜牧业322

1.推广良种畜禽繁育及配套技术322

2.畜禽良种的引进与选育322

3.推广饲料及配套技术323

4.推广疫病防治技术323

5.畜牧科技推广成果323

(四)水产业324

1.水产品良种繁育324

2.水产技术推广内容326

3.水产技术推广改革327

(五)农田水利327

1.推广“长藤结瓜”灌溉模式327

2.推广“大锅锥”打井法327

3.推广引黄蓄灌技术327

4.推广“砂姜黑土区排灌技术”327

5.推广旱涝碱综合治理技术327

6.推广机井、泵站测试技术327

7.推广地埋输水管道新技术328

8.推广机井井管及滤新技术328

(六)农机328

1.推广内容328

2.推广成果328

第三节农业标准化328

一、发展历程328

(一)起步阶段328

(二) 发展阶段329

(三) 深入发展阶段329

二、种子标准化330

(一)种子标准化概况330

(二) 临颍县种子公司瓜菜种子标准化330

(三) 种子质量信得过单位活动330

三、农业综合标准化331

(一)小麦综合标准化331

(二) 烟叶综合标准化331

(三) 茶叶、瓜果类综合标准化332

(四) 棉花综合标准化332

第四节农业教育332

一、高等农业教育332

(一)发展历程332

(二)高等农业院校333

1.河南农业大学333

2.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334

3.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335

4.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335

(三)农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335

1.调整、改革专业设置336

2.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336

3.师资队伍建设336

4.科技兴农与科技扶贫337

二、中等农业教育337

(一)发展历程337

(二) 农业中等学校338

(三) 林业中等学校338

(四) 农机中等学校339

(五) 粮食中等学校339

(六) 气象中等学校339

第六章农村教育、文化与卫生340

第一节农村教育340

一、农村基础教育340

(一)学前教育340

(二) 小学教育340

(三) 中学教育341

(四) 特殊教育342

(五) 初等教育342

(六)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343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344

(一)初级职业教育344

(二) 中等职业教育344

三、农村成人教育345

(一)扫除文盲345

(二) 成人初等教育345

(三) 成人中等教育345

(四) 成人高等教育345

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346

(一)实施“燎原计划”346

(二) 普教、职教、成教整体改革346

(三) 农业、科技、教育综合改革346

五、农村教育经费筹集与改善办学条件347

(一)政府主渠道增加投入347

(二) 征收教育费附加347

(三)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347

(四)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347

六、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347

(一)树立尊师重教风尚347

(二) 提高教师待遇348

(三) 抓好师范教育,加速师资培训348

(四) 建立教师职务的评审与聘任制度349

(五) 改进民办教师队伍管理349

七、农村教育行政管理349

(一)县、乡两级教育管理机构349

(二) 农村教育管理体制349

第二节农村文化体育350

一、农村文化体系建设350

(一)民众教育馆350

(二) 群众艺术馆351

(三) 文化馆351

(四) 文化站351

(五) 文化中心351

(六) 农村俱乐部351

(七) 文化室352

(八) 文化户352

二、农村广播电视352

(一)农村有线广播352

1.创立和发展352

2.节目设置353

(二) 无线广播353

(三)农村电视广播353

1.创立与发展353

2.节目设置353

三、农村报刊图书353

(一)图书353

(二) 农村报纸期刊354

(三) 农村图书报刊的发行354

四、农民体育355

(一)发展概况355

1.建立、巩固和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阵地355

2.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体育先进乡(镇)”活动355

3.促进体育社会化,依靠社会和行业办体育355

4.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在民间的推广与发展356

(二) 坚持开展“百万农民健身活动”356

(三) 举办全省农民运动会356

(四) 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356

五、民间艺术357

(一)戏剧357

(二) 曲艺357

(三) 杂技357

(四) 魔术357

(五) 马戏357

(六)民间音乐357

1.民间歌曲357

2.民间器乐357

(七) 民间舞蹈357

(八)民间美术357

1.朱仙镇木版年画357

2 淮阳人祖庙泥人357

3.浚县泥玩具357

(九) 民间剪纸357

(十) 南阳烙花357

六、民间传统节日358

(一)春节358

(二) 灯节358

(三) 添仓节358

(四) 二月二358

(五) 春分节358

(六) 寒食节358

(七) 清明节358

(八) 三月三358

(九) 谷雨节358

(十) 立夏节358

(十一) 四月八359

(十二) 小满节359

(十三) 端午节359

(十四) 夏至节359

(十五) 七月七359

(十六) 鬼节359

(十七) 中秋节359

(十八) 重阳节359

(十九) 十月一359

(二十) 冬至节359

(二十一) 五豆节359

(二十二) 腊八节359

(二十三) 祭灶节359

(二十四) 除夕360

七、文物古迹360

1.南召人及动物化石出土地点360

2.裴李岗遗址360

3.仰韶村遗址360

4.庙底沟遗址360

5.二里头遗址360

6.王城岗古城361

7.郑州商代城址361

8.安阳殷墟361

9.蔡国故城361

10.洛阳汉魏故城361

11.洛阳隋唐故城361

12.开封东京城361

13.太昊陵361

14.颟顼帝喾陵361

15.鹿楼冶铁遗址362

16.钧台窑址362

17.清凉寺窑址362

18.白马寺362

19.少林寺362

20.相国寺362

21.太清宫362

22.五龙口古水利工程362

23.伯灵翁戏楼362

24.邓城叶氏旧宅362

25.龙门石窟362

26.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363

27.夏言渡河词碑363

2s.“开归陈汝四府水利图碑”363

29.“荒年志碑”363

30.“重修陈村石桥序碑”363

31.“马老师传艺德教碑”363

32.“防旱碑”363

33.耕织图刻石363

第三节农村卫生364

一、发展历程364

(一)奠定基础阶段(1949—1952年)364

(二) 初步发展阶段(1953—1965年)364

(三) 遭受损失阶段(1966—1976年)364

(四) 稳定发展阶段(1978—1995年)364

二、医疗卫生建设364

(一)重点县卫生建设365

(二) 农村卫生三项建设365

(三) 乡卫生院365

(四) 村级卫生组织365

(五) 培养提高卫生队伍素质365

三、卫生防疫366

(一)计划免疫366

(二) 疟疾的防治366

(三) 丝虫病的防治368

四、地方病防治368

(一)碘缺乏病的防治368

(二) 氟病的防治368

(三) 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的防治368

五、爱国卫生运动368

(一)改厕368

(二) 改水369

六、妇幼卫生保健369

七、农村合作医疗370

第四节农村计划生育370

一、发展历程370

(一)舆论宣传和试点阶段(1956—1966年)370

(二) 全面推行阶段(1971—1978年)371

(三) 稳步提高阶段(1979—1995年)371

二、效果373

(一)生育率明显下降,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373

(二) 广大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373

(三) 控制人口增长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373

(四) 为长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奠定了基础373

第七章农村商品流通与市场建设374

第一节农产品流通体制374

一、发展历程374

(一)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2年)374

1.发挥个体、私营商业经营农产品的积极性374

2.扩大国合商业在农产品经营方面的实力374

3.引导改造自由购销体制,体现国合商业对市场的主导作用374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年)375

1.单一的经营机构375

2.越来越多的计划购销品种375

3.不断调整的购销政策376

(三)放开搞活时期(1979—1995年)376

1.改革旧的经营体制,实行开放经营376

2.调整农产品经营政策,逐步减少计划购销品种376

3.对重要农产品经营进行改革376

4.不断扩大市场建设377

二、流通体制改革试验377

(一)商丘地区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试验377

(二) 新乡市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378

第二节农产品流通379

一、粮食流通379

(一)自由购销时期379

(二) 统购统销时期379

(三) 合同定购时期381

(四) 国家定购时期381

二、棉花流通382

(一)棉花购销政策382

1.预购政策382

2.统购政策382

3.奖售政策383

4.口粮政策383

5.自留棉政策383

6.收购价格政策383

(二) 棉花收购量384

(三)棉花的调拨供应385

1.省外调拨385

2.省内纺棉供应385

3.民用絮棉供应385

4.棉花供应出口385

三、油脂流通385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3年)385

(二) 统购统销时期(1953—1985年)386

(三) 合同定购时期(1986—1992年)386

(四) 购销放开时期(1992——1995年)386

四、畜禽产品流通387

(一)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3年)387

(二) 统派购时期(1953—1985年)387

(三) 购销放开时期(1985—1995年)387

五、烟叶流通388

(一)收购政策388

(二) 收购量388

六、干鲜果品流通389

(一)购销政策389

(二) 经营范围389

(三) 干鲜果购销389

七、茶叶流通389

(一)购销政策389

(二) 茶叶收购390

(三) 茶叶销售390

八、麻类流通391

(一)购销政策391

(二) 麻类收购391

第三节农产品价格392

一、农产品价格管理392

(一)计划价格为主时期392

(二) 多种价格并存时期392

二、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化393

(一)粮食价格393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食收购价格393

2.统购统销时期的粮食收购价格393

3.改革开放以后的粮食收购价格394

(二)油脂、油料价格395

1.自由购销时期的油料价格395

2.统购统销时期的油料价格395

3.放开搞活后的油料价格396

(三)棉花价格396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棉花价格397

2.1954—1977年间的棉花收购价格397

3.1978—1995年的棉花价格397

(四) 烤烟价格398

(五) 红麻价格398

(六) 主要副食品价格398

(七) 中药材价格399

(八) 土特产品价格399

三、工农业商品交换比价401

四、主要农产品內部比价404

五、农副产品价格补贴405

(一)粮油价格补贴405

(二) 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405

(三) 棉花价格补贴405

第四节农村市场406

一、集贸市场406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集贸市场建设406

(二) 改革开放后农村集贸市场建设406

二、农村个体工商业407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407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408

(三) 限制发展时期(1958—1978年)408

(四) 改革开放后的健康发展时期408

三、典型市场408

四、市场管理409

第五节农村商业服务409

一、农村商业服务体系409

(一)农村供销社409

1.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409

2.“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410

3.“文化大革命”时期410

4.改革开放时期410

(二)农村粮食管理所410

1.初创时期(1949—1957年)410

2.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年)410

3.全面振兴时期(1978—1995年)410

二、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410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410

(二)“一五”计划时期411

(三) “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411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411

(五) 改革开放时期411

第六节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411

一、加工设施建设411

(一)粮食加工411

1.面粉加工412

2.大米加工412

3.食品加工412

(二) 棉花加工412

(三) 油料加工413

(四) 肉类加工413

二、主要农产品储运能力414

(一)粮油仓储、运销414

1.粮食仓储414

2.油料仓储414

3.粮油运销415

(二)棉花仓储、运销415

1.棉花仓储415

2.棉花运销415

(三)主要畜产品仓储、运销415

1.肉类仓储415

2.肉类运销416

第八章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417

第一节外资利用417

一、国际金融组织(世行贷款)项目417

(一)农业项目417

1.华北平原农业项目417

2.沿黄农业发展项目418

3.河南省世行贷款种子加工项目418

(二)林业项目418

1.国家造林项目418

2.沿黄农业综合开发林果业项目418

3.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418

(三)畜牧业项目418

1.沿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畜牧子项目418

2.畜牧支持服务项目419

(四) 水产业项目419

(五)水利建设项目419

1.豫东防涝治碱项目419

2.引黄灌溉及其配套项目419

二、国际农业组织项目419

(一)农业项目419

1.中华猕猴桃低乙烯保鲜贮藏示范项目419

2.引黄灌淤改造中低产田项目,WFP-开封2673项目419

3.河南信阳大别山区四县低产田综合开发项目420

(二) 畜牧业项目420

(三) 水利项目420

(四) 水产业项目420

(五) 农业教育与科研项目420

三、外国政府援助项目421

(一)信阳地区潢川、淮滨两县年产200万只樱桃谷鸭项目421

(二) 新乡粮食增产项目421

(三) 德国政府援助项目421

(四) 人畜饮水综合扶贫项目421

四、国际民间组织项目421

(一)淅川、内乡饮水项目421

(二) 洛宁县淡水养鱼工程421

第二节技术引进421

一、品种引进421

(一)牲畜品种引进421

1.种牛引进421

2.种猪引进421

3.种羊引进421

(二)家禽品种引进421

1.蛋鸡品种引进421

2.肉鸡品种引进422

3.肉鸭品种引进422

(三) 林木良种引进422

二、技术引进422

(一)“水稻早育稀植技术”引进422

(二) “香菇高产优质技术”引进422

(三) “肉牛新品种杂交技术”引进422

(四) 水产技术引进422

三、设备引进422

(一)林业设备引进422

1.数控带锯机制造专有技术422

2.液压伺服数控双卡轴旋切机制造专有技术422

3.芬兰劳特公司和桑期公司生产设备422

(二) 水利设备引进422

第三节进出口贸易423

一、进口贸易423

(一)农副产品进口423

1.化肥进口423

2.农药进口423

3.橡胶及其制品进口423

4.动植物油进口423

5.农用薄膜进口423

(二) 林产品进口424

(三) 畜产品进口424

(四)土特产品进口424

1.中药材进口424

2.饲料进口424

(五) 水产品进口424

二、出口贸易425

(一)农副产品出口425

(二) 林产品出口426

(三) 畜产品出口426

(四) 土特产品出口427

(五) 水产品出口429

三、出口商品简介429

1.棉花出口429

2.烤烟出口429

3.玉米出口429

4.芝麻出口429

5.大蒜出口430

6.花生出口430

7.红薯干出口430

8.饼类出口430

9.活大猪出口430

10.黄牛出口430

11.冻肉出口431

12.山羊板皮出口431

13.兔毛出口431

14.肠衣出口431

第四节农业外事活动431

一、出国考察与进修431

(一)农业431

(二) 林业432

(三) 水利432

二、人员互访433

(一)农业433

(二) 林业433

三、技术援助433

(一)农业433

1.援几内亚建立巴朗烟草试验站433

2.卡富西农业技术合作项目433

(二)水利433

1.援几内亚农田水利建设工程433

2.援尼泊尔建设水利灌溉和水电工程434

四、学术交流434

(一)农业434

(二) 水利434

第九章农村生产关系变革435

第一节土地制度改革435

一、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435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435

(一)土地改革运动435

(二)土地改革成果437

1.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437

2.农民成为农村的主人,政治地位和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437

3.贫下中农文化上翻了身437

第二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437

一、农村互助组437

(一)发展历程437

(二)组织形式与政策438

1.临时性互助组438

2.季节性互助组438

3.常年互助组438

二、初级农业合作社439

(一)发展历程439

(二) 管理体制与政策440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40

(一)发展历程440

(二) 整顿合作社441

(三) 管理体制和政策442

第三节农村人民公社442

一、发展历程442

二、组织形式与体制特征443

(一)在体制上实行“政社合一”443

(二) 在所有制关系上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443

(三) 实行劳动组织军事化444

(四) 实行生活集体化,取消社员家庭副业444

三、体制调整444

(一)纠正“左”倾错误444

(二) 调整经营管理体制445

(三) 纠正“一平二调”446

(四) 农村政策的调整与借地446

(五) 改善经营管理446

四、农村“四清运动”446

五、农业学大寨运动447

(一)发展历程447

(二) 农业学大寨运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448

第四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449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49

(一)发展历程449

1.初创阶段449

2.排除干扰求发展阶段449

3.普及和完善阶段449

4.稳定与发展阶段450

(二)基本形式450

1.不联产量的责任制450

2.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450

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451

(一)健全社区性经济服务组织451

(二)“统分结合”壮大了集体经济452

三、适度规模经营452

(一)经营形式452

1.集体统一服务的规模经营农业452

2.“两田制”453

3.家庭农场型453

4.农工一体、专业分工453

(二) 经营条件454

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454

(一)发展历程454

1.试办阶段(80年代初)454

2.建立阶段(1985—1989年)454

3.完善提高阶段(1990—1995年)455

(二)组织形式455

1.经济联合社455

2.“双向承包”455

3.贸工农一体化456

五、农村股份合作制457

1.简单合作阶段457

2.较为复杂的股份合作458

3.完善规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458

六、综合改革试点458

(一)县级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458

(二) 郑州、漯河市列为全国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市458

七、实行“市带县”体制459

第十章农村经济收益分配461

第一节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461

一、初级收益分配461

二、高级收益分配461

三、人民公社经济收益分配462

(一)人民公社的三级经济收入462

(二) 人民公社三级固定资产462

(三)人民公社收入分配水平463

1.总收入463

2.总费用463

3.纯收入463

4.社员人均分配水平463

(四)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粮食分配463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收益分配463

(一)农村经济各经营层次的收入变化463

(二) 农村固定资产465

(三)农村经济收益与分配467

1.总收入467

2.总费用467

3.净收入467

4.农民所得467

第二节农业经济效益467

一、土地生产率467

二、劳动生产率468

(一)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468

(二) 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供养人口468

(三) 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创造财富468

三、资金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情况470

(一)每百元费用总收入470

(二) 每百元费用纯收入470

(三) 每百元生产费用总收入和纯收入470

(四) 每百元固定资产总收入470

(五) 每百元固定资产纯收入470

第三节农户经济收支471

一、农户收入471

(一)收入水平472

(二) 收入结构473

二、农户生产支出47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473

(二) 农业合作化时期474

(三) 人民公社化时期474

(四) 改革开放时期474

三、农民生活474

(一)消费水平及特点474

(二)消费结构475

1.食品消费475

2.衣着消费476

3.住房状况476

4.用品和家具477

5.文化生活服务消费478

第四节农民负担478

一、农民负担状况478

(一)农民负担状况的发展变化478

(二) 农民负担的特点479

(三) 农民负担的成因479

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480

(一)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形成和完善480

(二) 主要政策措施及规章制度481

第五节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482

一、发展历程48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482

(二) 人民公社化时期482

(三) 改革开放以后482

二、养老保险483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483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483

1.性质483

2.基本原则483

3.保险对象483

4.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483

5.养老金的给付483

6.管理机构483

(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基本情况483

三、农村救灾救济484

(一)自然灾害救济484

1.救灾工作方针484

2.救灾款物的使用范围和原则484

3.灾民生活救济485

4.对灾区实行优惠照顾政策485

5.灾区生产自救485

6.救灾合作保险486

(二)五保户供养486

1.五保供养486

2.敬老院建设487

(三)社会互助488

1.救灾捐赠488

2.救灾扶贫基金会488

3.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储粮会488

四、社会福利488

(一)残疾人保障488

(二) 社会福利生产489

(三) 社会福利有奖募捐489

五、优抚安置489

(一)拥军优属与创建“双拥模范城(县)”489

(二) 农村优待与抚恤补助489

(三) 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勤劳致富490

(四)农村复员退伍军人安置490

1.安置机构的设置情况490

2.安置的原则、方针490

3.帮助退伍军人解决困难,发展生产490

4.军地两用人才开发使用工作491

5.积极开展退伍军人建功立业活动491

(五) 优待金互助储金会491

第十一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村镇建设492

第一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492

一、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492

(一)党员发展492

(二)党员教育493

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494

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494

3.党员教育工作的经常化494

二、农村党组织整顿和建设494

(一)1951—1953年的整顿494

(二) 1957—1959年的整党495

(三) 1964—1965年的整党496

(四) 1969—1971年的整党497

(五) 1983—1987年的整党497

(六) 1990—1992年的整顿499

(七) 1994—1995年农村党建499

第二节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50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革命政权建设500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500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501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501

第三节村民委员会502

一、发展历程502

二、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展村民自治503

(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实施的试点503

(二) 开展村民自治503

(三)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503

1.村民自治的典型503

2.村民自治的基本思路504

3.村民自治的几个特征504

第四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04

一、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504

(一)坚持思想教育,促进观念转变504

(二) 加强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的教育505

(三) 建立健全村级领导班子和制度505

(四) 集中力量抓整顿工作505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505

(一)发展历程505

1.启动阶段505

2.普及发展阶段506

3.深入发展和全面提高阶段506

4.文明村户建设阶段506

(二) 主要成就506

(三) 基本经验507

三、普法教育507

(一)法律知识教育507

(二) 农业法规教育508

第五节村镇建设508

一、发展历程508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村镇建设509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村镇建设509

二、村镇建设管理509

(一)管理机构509

(二) 管理队伍509

(三) 管理法规510

(四)管理程序510

1.村镇建设选址意见书510

2.村镇建设建筑许可证510

三、村镇规划510

(一)规划原则510

(二) 规划阶段510

(三) 规划内容511

(四)规划标准511

1.村镇规模分级511

2.用地分类511

3.建设用地标准511

4.公共建筑人均用地面积指标511

5.村镇道路规划技术指标511

(五) 规划审批512

(六) 规划实施512

四、村镇建设512

(一)住宅建设512

(二) 公共建筑512

(三) 工业建筑512

(四) 基础设施513

五、村镇建设试点513

(一)小康村建设513

(二) 小城镇建设513

(三)国家村镇建设试点513

1.村庄建设试点513

2.小城镇建设试验区513

3.小城镇建设试点513

六、中州名镇514

七、中州新村519

第十二章农业机构523

第一节省级农业管理机构523

一、河南省人民政府农村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523

二、河南省农业厅524

三、河南省水利厅525

四、河南省林业厅526

五、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527

六、河南省畜牧局527

七、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528

八、河南省气象局529

九、河南黄河河务局529

第二节省直农口所属企事业单位530

一、省农业厅所属处级企事业单位530

二、省水利厅所属处级企事业单位530

三、省林业厅所属企事业单位530

四、省乡镇企业局所属企事业单位530

五、省畜牧局所属处级企事业单位531

六、省气象局所属处级事业单位531

七、河南黄河河务局所属处级企事业单位531

第三节农业科研机构531

一、省属农业科研机构531

(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531

(二) 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532

(三)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532

(四) 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532

(五) 河南省水产研究所533

(六) 河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533

(七)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533

(八)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533

二、市(地)属农业科研机构533

(一)农业科研机构533

(二) 林业科研机构534

(三) 水利科研机构534

三、县(市、区)属农业科研机构534

(一)农业科研机构534

(二) 林业科研机构535

(三) 水利科研机构536

第四节 农业学术团体536

第五节高、中等农业院校537

一、高等农业院校537

二、中等农业学校538

三、农村职业学校543

四、农村成人学校544

第十三章市(地)、县(市)农村经济545

第一节市(地)农村经济545

一、郑州市545

(一)基本概况545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46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47

二、开封市548

(一)基本概况548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49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50

三、洛阳市551

(一)基本概况551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52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53

四、平顶山市554

(一)基本概况554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55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56

五、安阳市557

(一)基本概况557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58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59

六、濮阳市560

(一)基本概况560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61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62

七、鹤壁市563

(一)基本概况563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64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65

八、新乡市565

(一)基本概况565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66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68

九、焦作市568

(一)基本概况568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69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71

十、许昌市571

(一)基本概况571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72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74

十一、漯河市574

(一)基本概况574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75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76

十二、三门峡市576

(一)基本概况576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77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78

十三、商丘地区579

(一)基本概况579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79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81

十四、驻马店地区582

(一)基本概况582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82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84

十五、周口地区584

(一)基本概况584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85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87

十六、南阳市587

(一)基本概况587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88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90

十七、信阳地区590

(一)基本概况590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91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92

第二节县(市)农村经济593

一、新郑市593

(一)基本概况593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94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94

二、巩义市595

(一)基本概况595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95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96

三、兰考县597

(一)基本概况597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97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598

四、尉氏县599

(一)基本概况599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599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00

五、偃师市600

(一)基本概况600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01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02

六、汝阳县602

(一)基本概况602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03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03

七、鲁山县604

(一)基本概况604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04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05

八、叶县606

(一)基本概况606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06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07

九、林州市607

(一)基本概况607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09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09

十、汤阴县609

(一)基本概况609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10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10

十一、濮阳县611

(一)基本概况611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11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12

十二、清丰县613

(一)基本概况613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13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14

十三、新乡县614

(一)基本概况614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15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16

十四、获嘉县616

(一)基本概况616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17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17

十五、延津县618

(一)基本概况618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18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19

十六、济源市619

(一)基本概况619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20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21

十七、灵宝市621

(一)基本概况621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22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23

十八、商丘县623

(一)基本概况623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23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25

十九、永城市625

(一)基本概况625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25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26

二十、新蔡县626

(一)基本概况626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27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28

二十一、西平县628

(一)基本概况628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29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29

二十二、太康县630

(一)基本概况630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30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31

二十三、鹿邑县632

(一)基本概况632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32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33

二十四、浙川县633

(一)基本概况633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34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34

二十五、社旗县635

(一)基本概况635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35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36

二十六、信阳县636

(一)基本概况636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37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38

二十七、光山县639

(一)基本概况639

(二)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639

(三) 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特色640

附录一农业大事记641

附录二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资料667

后记693

1999《中国农业全书 河南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河南卷》编辑委员 1999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经济卷(1991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经济卷
1991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贵州卷(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贵州卷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
1994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1992年09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
1992年09月第1版 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下(1989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下
1989 北京:农业出版社
网络计划技术(1993 PDF版)
网络计划技术
1993 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1988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
1988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上(1989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林业卷 上
1989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1992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机械化卷
1992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山东卷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1994 PDF版)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经济真菌(1998 PDF版)
中国经济真菌
1998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水产业卷  上下(1994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水产业卷 上下
1994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气象卷(1986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气象卷
1986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蚕业卷(1987 PDF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蚕业卷
1987 北京: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