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全书 辽宁卷》求取 ⇩

概述1

一、地理风貌与主要资源1

(一)地理风貌1

(二)主要资源2

1.气候资源2

2.土地资源2

3.海洋、水产资源2

4.水资源2

5.矿产资源2

6.旅游资源2

7.交通、邮电设施2

二、农业发展历程2

三、主要成就3

(一)种植业3

(二)林业3

(三)畜牧业3

(四)水产业4

(五)乡镇企业4

(六)农产品出口4

四、基本经验4

(一)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4

(二)必须坚持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5

(三)必须坚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5

(四)必须坚持下大气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5

(五)必须坚持不断推动科技进步5

第一章农业自然资源7

第一节土地资源7

一、地形、地貌7

(一)辽西丘陵山地7

(二)辽东山地丘陵7

(三)中部下辽河平原7

(四)海岸地带8

二、土壤8

(一)棕壤8

(二)褐土8

(三)暗棕壤8

(四)黑土8

(五)火山灰土8

(六)红粘土8

(七)风沙土8

(八)新积土8

(九)石质土8

(十)粗骨土8

(十一)草甸土9

(十二)潮土9

(十三)山地草甸土9

(十四)沼泽土9

(十五)泥炭土9

(十六)盐土9

(十七)滨海盐土9

(十八)碱土9

(十九)水稻土9

三、耕地10

(一)土壤肥力衰减10

(二)水土流失严重10

(三)水资源的缺乏限制了土地的利用10

四、非耕地资源10

(一)园地10

(二)林地10

(三)牧草地10

(四)水域11

五、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11

(一)未利用土地的潜力11

(二)现有耕地的可挖掘潜力11

(三)土地资源的保护12

第二节气候资源12

一、气候基本特征12

二、气候地区差异12

(一)辽东山区12

(二)辽南地区12

(三)中部地区12

(四)辽北地区12

(五)辽西地区12

三、光照、温度与降水13

(一)光照13

1.天文太阳辐射13

2.太阳总辐射13

3.农业生长季的生理辐射13

4.日照13

(二)热量13

1.平均温度13

2.农业界限温度14

3.农业界限温度间的积温14

4.无霜期14

(三)降水14

1.大气降水14

2.湿润度15

3.水面蒸发15

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评价15

(一)温度对作物产量的贡献15

(二)水分对作物的满足程度15

(三)气候生产力15

第三节水资源15

一、概况15

(一)水资源量15

1.地表水资源量15

2.地下水资源量15

(二)水质16

(三)水能资源16

二、水资源分布特征16

(一)地区分布不均16

(二)径流年内分配不均16

(三)径流年际变化大16

(四)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16

三、水资源开发与利用17

(一)供水能力17

(二)需求状况17

四、水资源分析与评价18

(一)水资源贫乏18

(二)供需矛盾突出18

(三)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18

(四)水资源利用程度高19

(五)损失浪费严重19

五、水资源展望19

第四节海洋资源20

一、海洋资源20

(一)海洋渔业资源20

1.辽东湾渔场20

2.海洋岛渔场20

(二)海洋港址资源20

1.大连湾渔港20

2.大连商港20

3.营口商港20

(三)滨海旅游资源21

(四)海洋油气资源21

(五)海洋能资源21

二、海洋资源分析与评价21

(一)海洋资源综合分析21

1.海洋资源人均拥有量不高21

2.辽东湾海洋资源的综合丰度高于黄海北部21

3.沿海各县(区)海洋资源丰度不均21

(二)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

1.资源和保护问题突出21

2.港址资源开发利用跟不上21

3.对旅游和盐业资源保护不力21

4.不同资源之间开发利用矛盾突出21

5.工业排污对海域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严重21

第五节生物资源21

一、农作物资源22

(一)粮食作物22

1.玉米22

2.水稻22

3.高粱22

4.小麦23

5.谷子23

6.其他杂粮23

(二)油料作物23

1.大豆23

2.花生24

3.向日葵24

4.芝麻24

(三)经济作物24

1.棉花24

2.甜菜25

3.烟草25

4.亚麻25

(四)园艺作物25

1.蔬菜25

2.水果26

(五)其他作物28

1.大麻28

2.绿肥28

3.牧草28

二、林木资源28

(一)林种面积与蓄积量28

(二)优势树种与其他树种28

(三)名贵树种面积及分布29

三、畜禽品种资源29

(一)本地品种29

1.辽宁绒山羊29

2.昌图豁鹅29

3.复州牛29

(二)引进品种29

四、水产生物资源29

(一)海洋水产生物29

1.鱼类29

2.虾蟹类29

3.贝类29

4.藻类30

5.其他海洋动物30

(二)淡水水产生物30

五、蚕业资源30

(一)柞蚕品种30

1.省内现行柞蚕品种30

2.从外省引用的柞蚕品种30

3.现行柞蚕杂交组合品种31

(二)柞树品种31

1.辽东栎31

2.蒙古栎31

3.麻栎31

六、野生动植物资源31

(一)野生动物31

(二)野生植物32

1.药用类32

2.食用野果类32

3.芳香油类32

4.油脂类32

5.观赏类32

6.纤维类32

7.鞣料类32

8.其他32

七、生物资源及其利用的分析与评价32

第六节旅游资源32

一、资源状况33

(一)山岳32

(二)江河湖泊(水库)33

(三)溶洞33

(四)海岸海岛33

(五)史前文物遗迹和历史遗迹33

(六)近代殖民统治和殖民战争遗迹33

(七)民国历史纪念地33

(八)现代人文景观和参观场所33

(九)民族风情33

(十)旅游气候33

二、主要游览区33

(一)沈阳怪坡33

(二)大连冰峪旅游度假区33

(三)旅顺蛇岛33

(四)鞍山千山名胜风景区33

(五)鞍山汤岗子温泉34

(六)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34

(七)丹东凤凰山游览区34

(八)丹东青山沟游览区34

(九)锦州笔架山游览区34

(十)营口望儿山游览区34

(十一)阜新海棠山游览区34

(十二)辽阳参窝水库自然风景区34

(十三)铁岭龙首山游览区35

(十四)朝阳槐树洞游览区35

(十五)盘锦鹤乡苇海红滩涂35

(十六)葫芦岛兴城海滨35

三、主要名胜古迹35

(一)沈阳故宫博物院35

(二)福陵35

(三)昭陵35

(四)“九·一八”事变陈列馆35

(五)张氏帅府36

(六)旅顺日俄监狱旧址36

(七)抚顺新宾清前史迹游览区36

(八)抚顺战犯管理所36

(九)本溪五女山游览区36

(十)丹东虎山长城36

(十一)义县奉国寺(大佛寺)36

(十二)义县万佛堂石窟36

(十三)朝阳佑顺寺36

(十四)葫芦岛绥中九门口长城37

(十五)碣石秦汉遗址群37

第七节农业环境37

一、农业环境演变37

二、农业环境现状38

(一)东部山林环境区38

(二)西部低山丘陵环境区38

(三)中部平原环境区38

(四)沿海环境区39

三、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展望39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9

(二)将农业环境规划纳入综合平衡计划39

(三)建立完善保护农业环境的法律体系39

(四)加强农业环保的基础工作39

(五)积极发展农业环境保护产业39

第八节农业自然灾害40

一、灾害类型40

(一)气象灾害40

(二)生物灾害40

(三)地质灾害40

(四)地震灾害40

二、灾害分布40

(一)气象灾害分布40

1.暴雨洪涝40

2.旱灾40

3.雹灾40

4.大风灾害40

5.低温冷害40

6.霜冻40

(二)生物灾害分布40

1.作物病虫害分布40

2.农田杂草(维锭束植物)分布40

3.农田鼠害分布41

4.森林病虫害分布41

(三)地质灾害分布41

1.泥石流41

2.水土流失41

3.其他地质灾害41

(四)地震灾害分布41

三、自然灾害发生的一般规律41

(一)气象灾害的一般规律41

1.暴雨洪涝规律41

2.旱灾规律41

3.雹灾规律41

4.大风规律42

5.低温冷害规律42

6.霜冻规律42

(二)生物灾害的一般规律42

1.作物主要病害规律42

2.作物主要虫害规律42

3.农田鼠害规律43

4.农田草害规律43

(三)地震一般规律43

第九节农业区划50

一、农业区划发展历程50

二、制定农业区划的依据和原则50

三、综合农业区划51

(一)中部平原农业区51

1.自然地理及区位优势51

2.农业发展潜力51

3.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51

(二)东部山地农业区52

1.自然地理及区位优势52

2.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52

(三)西部低山丘陵农业区53

1.自然地理及区位优势53

2.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53

(四)滨海农业区53

1.自然地理及区位优势53

2.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54

第二章农村社会经济条件55

第一节农业人口与农村劳动力55

一、农业人口55

(一)农业人口变化情况55

1.新中国成立初期缓慢增长55

2.三年困难时期负增长55

3.调整时期补偿性增长55

4.十年动乱期间迅猛增长55

5.改革开放后稳步增长55

(二)农业人口地域分布状况55

二、农村计划生育56

(一)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历程56

1.由粗放式管理走向规范管理(70—80年代)56

2.由行政管理走向依法管理(1985—1990年)56

3.由单纯管理走向管理和服务并举(1991—1997年)56

(二)生育状况56

三、农村劳动力57

(一)劳动力结构57

(二)劳动力分布58

1.地区分布58

2.行业分布58

(三)劳动力素质58

四、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与评价58

(一)农村人口压力仍大58

(二)劳动力供给量剩余严重58

(三)解决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途径58

第二节农业资金投入59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59

二、财政支农资金60

(一)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的渠道及方向60

(二)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60

1.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60

2.“一五”时期(1953—1957年)60

3.“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61

4.“二五”时期(1961—1965年)61

5.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5年)61

6.“五五”时期(1976—1980年)61

7.“六五”时期(1981—1985年)62

8.“七五”时期(1986—1990年)62

9.“八五”时期(1991—1995年)62

三、信贷资金投入62

(一)农业信贷62

1.农户贷款63

2.集体农业贷款63

3.国营农业企业贷款63

(二)乡镇企业信贷64

(三)农村商业信贷64

四、农村集体与农户资金投入65

(一)集体资金投入65

(二)农民个人投入65

五、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分析与评价65

第三节农业物资投入66

一、农业物资供应66

(一)化肥供销66

1.货源66

2.供应66

3.配套服务66

(二)农药供销67

1.货源67

2.供应67

3.配套服务67

(三)农膜供销67

1.货源67

2.供应67

(四)柴油供销67

二、农业物资使用68

(一)化肥使用68

1.有机肥与氮肥配合使用阶段68

2.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合使用阶段68

3.有机肥与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配合使用阶段68

(二)农药使用68

1.杀虫剂68

2.杀菌剂69

3.除草剂69

4.杀鼠剂69

(三)农膜使用69

1.水稻育苗69

2.作物地膜覆盖栽培69

3.蔬菜和水果的棚室栽培70

(四)柴油使用70

三、农业物资投入的评价与分析70

第四节农业机械71

一、发展历程72

(一)初办时期(1953—1957年)72

(二)发展时期(1958—1970年)72

(三)大办时期(1971—1978年)72

(四)改革时期(1978年12月—1997年)72

二、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演变73

(一)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73

(二)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74

(三)个体所有和个体经营75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评价75

第五节农田水利建设76

一、农田水利建设历程76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76

(二)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76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77

(四)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以后)77

二、农田水利建设78

(一)建设大型水利骨干蓄水工程78

(二)治理重大河流78

(三)改造中低产田78

1.涝区治理78

2.发展农田灌溉79

(四)治理水土流失79

三、“大禹杯”竞赛79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79

(二)引入竞争手段79

(三)注重建设实效80

四、农田水利建设展望80

第六节农村电气化80

一、农村电业发展历程80

二、农村电气化建设81

(一)农电电源建设81

(二)农电送变电建设81

(三)农电配电建设81

(四)农村电网改造81

三、农村电气化水平82

第七节农村能源82

一、农村能源规模及构成82

(一)资源总量及品种构成83

1.农作物秸秆83

2.薪柴83

3.粪便83

4.小煤矿83

5.小水电83

6.荒草83

7.太阳能、风能、地热能83

(二)消费总量及品种构成83

二、农村能源建设83

(一)沼气试验阶段83

(二)沼气推广阶段83

(三)能源综合建设时期84

1.加强单项技术研究推广84

2.用试点县的经验推动农村能源建设84

3.能源综合建设走向规模化84

三、农村能源建设成效85

1.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85

2.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85

3.推动了农村社会进步85

4.闯出一条辽宁农村能源建设之路85

第八节农用工业85

一、农用机械工业发展历程85

(一)仿制及初创阶段(1949—1957年)86

(二)创新阶段(1958—1979年)86

(三)改革与发展阶段(1980—1999年)86

二、农用化学工业87

(一)农用薄膜87

1.蔬菜大棚覆盖膜87

2.地面覆盖膜87

3.水稻育秧膜87

(二)化肥工业87

(三)农药工业88

三、农用饲料工业88

(一)饲料加工工业88

(二)饲料原料工业88

(三)饲料添加剂工业88

(四)饲料机械制造工业88

四、重点工业企业89

(一)沈阳柴油机厂89

(二)沈阳拖拉机制造厂89

(三)沈阳金牛机械总厂89

(四)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89

(五)辽宁机引犁厂89

(六)大连农牧机械制造厂89

(七)大连化学工业公司90

(八)锦西天然气化工总厂90

(九)盘锦辽河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0

(十)抚顺有机化工厂90

(十一)沈阳市好猫鼠药厂90

五、农用工业的分析与评价90

第九节农村交通91

一、农村道路建设历程91

二、农村交通现状92

三、农村交通的综合分析与评价92

(一)发挥了公路的连接纽带功能92

(二)发挥了公路网的整体牵动功能92

(三)发挥了公路交通的基础功能93

(四)发挥了公路设施的载体功能93

第十节农村邮电通讯93

一、农村邮电通讯建设历程94

二、邮电通讯建设的分析与评价95

1.政府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农村邮电通讯业的发展95

2.采用新技术促进了农村邮电通讯业的发展95

3.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了农村通讯业的发展95

4.经济发达地区先行一步带动了全省农村通讯建设95

第三章农业生产水平97

第一节农村产业结构97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97

二、农林牧渔业结构98

三、种植业结构98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评价98

(一)结构调整的速度快于全国99

(二)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99

(三)结构调整加速了农业跃迁进程99

(四)结构调整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99

(五)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进一步加大99

第二节种植业99

一、发展历程99

二、生产水平100

(一)粮食作物100

1.玉米100

2.水稻100

3.小麦101

(二)经济作物103

1.棉花103

2.烤烟103

3.甜菜103

4.芦笋103

5.麻类103

(三)蔬菜103

(四)水果103

1.水果产量居全国领先水平103

2.栽培结构得到很大优化104

3.建设了一批果品生产基地104

4.保鲜加工能力明显提高104

(五)柞蚕104

第三节林业105

一、发展历程105

(一)恢复阶段(1949—1957年)105

(二)徘徊阶段(1958—1978年)105

(三)复兴阶段(1976—1990年)105

(四)发展阶段(1991—1997年)105

二、生产水平105

(一)造林绿化105

(二)林业产业106

(三)林业科技106

(四)防护林工程106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106

2.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106

三、森林资源保护107

(一)建立了森林防卫体系107

(二)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体系107

(三)建立了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107

(四)建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107

第四节畜牧业107

一、发展历程107

(一)自给半自给生产阶段(1949—1978年)108

(二)商品生产阶段(1978年以来)108

二、生产水平108

(一)供给量108

(二)畜牧业结构108

(三)畜产品加工109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109

(一)良种繁育体系109

(二)基地建设110

(三)饲料工业110

(四)动物防检疫110

1.畜禽疫病得到了控制和消灭110

2.完善了防检疫体系110

3.推进兽医防疫科技不断进步111

4.强化了动物防检疫法制111

第五节渔业111

一、发展历程111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111

2.徘徊阶段(1958—1968年)111

3.捕养结合发展阶段(1969—1978年)111

4.新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111

二、生产水平112

(一)水产品产量112

(二)海洋捕捞112

1.作业装备水平112

2.远洋捕捞112

(三)海水养殖112

(四)淡水养殖113

(五)渔场和渔港建设113

(六)水产加工113

三、渔政渔港管理114

四、发展评价114

第六节乡镇企业114

一、发展历程114

(一)起步阶段(1949—1960年)114

(二)徘徊阶段(1961—1977年)114

(三)发展阶段(1978—1990年)115

(四)发展新时期(1991—1997年)115

二、生产水平115

(一)经济总量115

(二)产业和产品结构115

1.产业结构115

2.产品结构115

(三)主要产品产量115

(四)外向型经济116

(五)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116

(六)国际质量标准认证116

(七)重点乡镇企业选介117

1.大连渤海企业集团117

2.大杨企业集团117

3.中国门王——盼盼集团117

4.西洋耐火材料公司117

5.金州一建117

6.辽河饲料集团公司117

三、发展评价118

第七节国有农场118

一、发展历程118

二、生产水平118

(一)农业118

(二)工业119

(三)第三产业119

三、发展评价120

第八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20

一、“双江田”和“吨粮田”120

二、特色农业121

(一)特色畜牧121

(二)特色果品121

1.大扁杏121

2.南果梨121

3.大枣121

4.丹东板栗122

5.绥中白梨122

(三)中药材122

(四)食用菌122

(五)花卉122

(六)林蛙123

(七)特色水产123

1.盘锦河蟹123

2.本溪虹鳟鱼123

3.东港贝类养殖124

4.浮筏海藻养殖124

5.蛤蜊养殖124

6.大连海珍品养殖124

三、绿色食品124

四、生态农业125

五、农业精品工程125

(一)东北葡萄鲜储第一镇125

(二)台安黄牛工程125

(三)全国养狐第一户125

(四)獐子岛海底庄园125

(五)于洪区大于蔬菜基地125

(六)后二十里堡精品菜园126

(七)金州区连丰大樱桃园126

(八)金星奶牛场126

(九)杨树房银杏园126

(十)营口鲁冰花集团有限公司126

(十一)沈阳隆迪粮食制品有限公司126

(十二)黄海大道精品农业展示带126

第四章农业综合开发127

第一节 概述127

第二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28

一、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128

(一)区域范围128

(二)立项依据128

(三)开发情况129

(四)验收129

二、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129

(一)区域范围129

(二)立项依据129

(三)开发情况129

(四)验收130

三、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130

(一)区域范围130

(二)立项依据130

(三)开发情况130

(四)验收130

四、1997年度农业综合开发131

五、其他方面的农业综合开发131

(一)大洼小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131

1.区域概况131

2.开发情况131

(二)大连地区农业综合开发131

(三)国家有关部门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131

六、项目管理132

(一)制定开发规划132

(二)确定开发项目132

(三)组织项目实施132

(四)做好项目验收132

(五)做好管护工作132

第三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32

一、资金来源132

二、资金使用133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建设133

(一)土地治理投资建设133

1.水利工程133

2.农业工程133

3.林业工程134

4.农机措施134

5.科技推广134

(二)多种经营投资建设134

四、资金管理134

(一)投资方向134

(二)资金全程管理134

(三)资金检查和审计134

第四节成就与经验135

一、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就135

(一)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135

(二)通过建设基地龙头项目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135

(三)通过促进“三增”取得了显著效益135

(四)通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的突破135

二、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经验136

(一)统一认识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前提136

(二)实行区域规模开发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途径136

(三)依靠科技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保障137

(四)农民群众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依靠力量137

(五)部门协作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措施137

第五章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139

第一节农村土地改革139

一、土改前的土地占有关系139

二、土地改革140

(一)发动土改斗争140

(二)实施《土地法大纲》140

1.整顿队伍140

2.划分阶级与平分土地140

3.纠正偏差141

4.发放地照141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141

(一)对工商业者的政策142

(二)对开垦荒地者的政策142

(三)对待特殊土地的政策142

(四)对几类人员的土地政策142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和成果142

第二节农业合作化142

一、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与形式143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143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43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44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政策145

(一)对土地的政策145

(二)对股金、投资和积累的政策145

(三)对耕畜、农具的政策145

(四)对林木、果树、牲畜的政策145

(五)几项具体政策145

三、农业合作化的作用与成效145

(一)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45

(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146

(三)加快了农业基本建设的进程146

第三节农村人民公社146

一、人民公社的产生与发展146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146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146

1.实行“政社合一”147

2.实行“一大二公”147

3.实行劳动组织军事化147

4.实行生活集体化147

(三)人民公社的调整148

二、“四清”运动149

三、农业学大寨149

第四节农村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151

一、农村供销合作151

二、农村信用合作153

第五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53

一、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54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完善154

1.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55

2.完善土地承包办法155

3.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55

4.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155

(二)统营层次服务功能的完善与强化155

1.建立健全村合作经济组织155

2.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55

3.提高村统营层次服务功能155

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156

(一)历史沿革156

(二)试验成果156

1.巩固了已有改革成果156

2.探索出改革的新路子156

3.突破了一些改革难点156

4.带动了面上改革的深化157

5.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储备157

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57

(一)村级服务组织157

(二)乡级服务组织157

(三)中介服务组织157

(四)农民协会157

四、农村固定观察点工作157

(一)农村固定观察点的产生157

(二)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发展158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158

(一)加快商品生产基地建设159

(二)发展龙头企业159

(三)完善市场体系159

(四)培育服务载体159

第六节基本经验160

一、必须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160

二、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160

三、必须始终注意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161

四、必须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161

第六章农业科学技术162

第一节农业科学研究162

一、发展历程162

(一)科研机构和队伍162

(二)研究任务和成果163

二、基础研究163

(一)种质资源163

1.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163

2.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164

3.国外种质资源的引进164

4.新物种的研究发现164

(二)杂种优势机理研究164

1.水稻164

2.高粱164

3.其他作物164

(三)作物生理生化及其调控技术164

(四)作物有害生物防治技术164

(五)农业宏观经济和管理科学164

三、应用研究165

(一)农业技术165

1.遗传育种165

2.耕作栽培技术166

3.植物保护技术166

4.土壤肥料技术166

5.蔬菜种植技术167

6.果树栽培技术168

(二)蚕业技术168

1.柞蚕育种168

2.柞蚕保护169

3.柞蚕保种、制种与放养169

4.蚕场建设169

(三)林业技术169

1.林业育苗169

2.造林技术169

3.森林经营169

4.森林保护169

(四)畜牧兽医技术169

1.畜禽繁殖技术170

2.饲养技术170

3.疫病防治170

4.行业标准及操作规程的研究170

(五)水产技术170

1.海水养殖技术170

2.淡水养殖技术170

(六)水利技术171

1.农田水利171

2.水土保持171

3.水利工程171

(七)农机技术171

四、高新技术研究171

(一)生物技术171

1.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171

2.基因工程171

(二)核技术171

1.核辐射育种技术171

2.贮藏保鲜技术172

3.其他技术172

(三)电子计算机技术172

(四)设施农业技术172

1.初级设施农业172

2.中级设施农业172

3.高级设施农业172

(五)农副产品加工技术172

1.天然色素172

2.柞蚕素及其他产品172

3.种子包衣技术173

4.其他技术173

第二节农技推广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73

一、农业技术推广173

(一)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173

(二)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173

(三)坚持改革创新拓宽服务领域174

二、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74

(一)种子管理机构174

(二)品种选育和引种174

(三)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体系174

(四)良种繁育体系175

1.杂交种的良种繁育体系175

2.常规品种的良种繁育体系175

3.蔬菜良种繁育体系175

(五)种子质量检测体系175

(六)种子生产专业化、商品化175

(七)种子管理规范化176

(八)种子对外贸易176

三、作物良种重要项目的开发推广176

(一)辽粳5号176

(二)玉米杂交种丹玉6号176

(三)玉米杂交种丹玉13号176

(四)杂交高粱辽杂1号177

(五)锦谷11号177

(六)孙家湾5号白菜177

第三节“丰收计划”和“星火计划”177

一、丰收计划177

(一)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177

(二)省级农业丰收计划177

二、星火计划178

(一)发展历程178

(二)主要成就178

(三)发展前景179

第七章农产品市场与农村金融180

第一节农产品市场180

一、历史上的农产品市场180

二、改革前30年间的农产品市场181

(一)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年)181

(二)限制发展时期(1953—1965年)181

(三)基本停滞时期(1966—1977年)181

三、改革以来的农产品市场181

(一)恢复发展时期的农产品市场(1978—1989年)181

(二)新发展阶段的农产品市场(1990年以来)182

第二节农产品流通体制182

一、粮食流通体制182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2年)182

(二)统购统销阶段(1953—1984年)182

1.统购体制183

2.统销体制183

(三)合同定购计划销售阶段(1985—1992年)183

(四)向市场化流通迈进阶段(1993年以来)183

二、畜产品流通体制183

三、蔬菜流通体制184

四、果品流通体制185

第三节农产品价格186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农产品价格186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产品价格187

(一)收购价格187

(二)销售价格187

三、改革时期的农产品价格189

(一)价格体制改革189

(二)价格体系改革189

四、农产品的加价、差价和价格指数191

(一)粮棉油超购加价191

(二)主要农产品差价192

(三)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192

第四节农村金融195

一、农村金融组织及历史沿革195

(一)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195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辽宁省分行196

(三)辽宁省农村信用社196

1.试办阶段196

2.整社建制阶段197

3.改革中发展完善阶段197

二、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及其作用197

(一)农村金融的存款业务197

(二)农村金融对农业的贷款支持198

第八章农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进出口贸易199

第一节利用外资199

一、外商直接投资199

(一)投资方式199

(二)投资地区199

(三)投资的行业分布199

(四)外资来源199

(五)投资规模199

(六)重要项目介绍199

1.辽宁大成农牧实业有限公司199

2.辽宁东亚国际种苗有限公司200

3.金州北乐镇北乐村苹果原汁生产200

4.大连信达水产有限公司200

二、外国政府贷款200

(一)观音阁水库200

(二)铁岭淀粉加工项目200

三、积极作用200

(一)促进了辽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200

(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200

(三)改善了农牧业产品的品种结构200

(四)推动了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经营200

第二节技术引进201

一、引用人才201

二、引用良种201

第三节进出口贸易201

一、进出口贸易概况201

二、历年进出口商品总额202

三、农产品大宗出口商品和创汇203

四、农副产品出口商品基地204

(一)发展速度较快204

(二)布局日趋合理204

(三)正在形成规模204

第九章农村经济收益分配205

第一节集体经济经营的收入与分配205

一、合作化时期的收入与分配(1949—1957年)205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收入与分配(1958—1978年)206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收入与分配(1979—1997年)207

第二节农业经济效益分析208

一、投入产出分析208

(一)第一个时期的分析(1957—1978年)208

(二)第二个时期的分析(1979—1997年)208

二、劳动生产率分析208

(一)劳动生产率情况208

(二)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208

1.政策因素208

2.科技因素208

三、生产效益分析208

(一)时期对比分析(“六五”与“七五”)208

1.劳动工值费用的增加209

2.农用物资费用的增长209

3.其他直接或间接费用的变化209

(二)成本、价格、产量年际变动对效益的影响209

第三节农户经济收支210

一、农户收入210

(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时期(1949—1957年)210

(二)“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1958—1965年)210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210

(四)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后)210

(五)农民收入变化特点210

1.由集体分配为主转向家庭经营收入为主210

2.由单一产业收入向多元化收入转变211

3.由实物收入为主向货币收入为主转变211

4.由平均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211

二、农户支出211

(一)生存型消费向生存和发展并重型消费转变211

(二)自产自用消费向商品性消费转变211

(三)单一的生活消费向生产和生活双重消费转变212

第四节农民生活212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民生活21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生活213

(一)农民食品消费213

1.食品消费支出213

2.食品消费结构213

3.食品消费质量213

(二)农民衣着消费213

(三)农民居住消费214

(四)农民耐用品消费214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214

(六)农民储蓄214

三、小康建设215

1.人均收入215

2.物质生活215

3.精神生活215

4.人口素质215

5.生活环境215

6.社会安保215

第五节农村社会保障215

一、政府救济215

(一)自然灾害救济215

1.组织领导215

2.救济项目215

3.生产自救216

(二)农村社会性救济216

1.国家救济216

2.扶持贫困户216

3.集体补助216

二、五保户供养217

三、优待抚恤工作217

(一)优待工作217

1.土地改革时期217

2.合作化时期217

3.改革时期217

(二)补助工作217

(三)伤亡抚恤218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8

第十章扶贫开发219

第一节扶贫工作回顾219

一、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219

(一)救济式扶贫阶段219

(二)开发式扶贫阶段219

(三)扶贫攻坚阶段220

二、扶贫开发的成就220

(一)贫困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220

(二)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220

(三)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220

(四)农村贫困面大幅度减少220

(五)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220

第二节贫困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21

一、资源优势221

(一)土地资源221

(二)生物资源221

(三)矿产资源221

(四)水资源221

(五)劳力资源221

(六)旅游资源221

二、资源开发221

(一)“两高一优”农业生产基地221

(二)畜牧业生产基地222

(三)果品生产基地222

1.辽西走廊果树带生产基地222

2.朝阳果品基地222

3.辽东干鲜果基地222

(四)矿产基地222

(五)出口创汇基地222

三、资源开发原则和产业政策222

(一)确立资源开发的原则222

(二)强化宏观调控222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223

第三节扶贫开发的基本做法和经验223

一、走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223

二、强化“造血”功能223

三、提高干群科技素质224

(一)强化领导班子的科技决策能力224

(二)开展大面积科技承包活动224

(三)帮助贫困地区培养科技人才224

四、动员社会力量扶贫济困224

(一)派扶贫开发工作队224

(二)建立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224

(三)开展对口支援活动225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25

(一)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225

(二)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工作225

六、实行优惠政策和强化投入并举225

第四节扶贫开发工作展望226

一、对解决温饱后贫困状况的估计226

(一)贫困面逐步缩小但扶贫难度加大226

(二)部分解决温饱的乡村还不稳定226

(三)部分农户难以扩大再生产226

(四)部分乡村缺乏自我发展能力226

二、今后扶贫开发的目标和主要措施226

(一)工作目标226

(二)主要措施226

1.通过完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活力226

2.把贫困地区的经济纳入全省计划予以重点扶持226

3.加大开发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227

4.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扶贫济困227

5.加强领导抓好责任制277

第十一章农村基层组织及精神文明建设228

第一节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28

一、新中国成立前228

二、新中国成立后229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3年)229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4—1957年)229

(三)“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229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230

(五)粉碎“四人帮”至中共十四大召开(1976年10月—1992年)230

(六)中共十四大以后(1992年10月以后)230

第二节农村基层政权建设231

一、村公所231

二、村人民政府231

三、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232

(一)乡人民政府232

(二)民族乡人民政府232

(三)镇人民政府233

四、人民公社、农场政权233

(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233

(二)农场管委会和办事处233

五、村民委员会234

第三节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234

一、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234

二、专业生产合作社(协会)235

三、其他合作经济组织235

四、合作经济体制的成效235

(一)推动农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35

(二)推动农村经济实力大幅增强235

(三)经营层的服务功能正在体现出来236

(四)推动农民走上富裕道路236

第四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36

一、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236

(一)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236

(二)农村社会主义道德教育238

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38

(一)文明村镇(乡)创建活动238

(二)文明村镇示范点创建活动238

(三)文明户创建活动239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239

(一)发展历程239

1.起步时期239

2.恢复与发展时期239

(二)农村依法治理活动240

(三)建立乡镇法律服务机构240

(四)农村社会治安整治240

1.50年代至70年代240

2.80年代后240

第五节村镇建设241

一、发展历程241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241

(二)50年代初中期241

(三)人民公社及“文化大革命”时期241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42

二、发展水平242

(一)农民住宅242

(二)农村供水242

(三)农村道路242

(四)公用服务设施242

(五)文教卫生242

三、村镇建设作用242

(一)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242

(二)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242

(三)吸引和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242

(四)促进了城乡文明建设242

第十二章农业教育与农村文体卫生244

第一节农业教育244

一、高等农业教育244

(一)新中国成立前244

(二)新中国成立后244

二、中等农业教育245

(一)新中国成立前245

(二)新中国成立后245

三、成人教育245

(一)管理干部培训246

1.岗位培训教育246

2.学历教育246

3.证书教育246

4.继续教育246

(二)专业技术干部培训246

(三)农村各类技术培训247

1.岗位职业技术培训247

2.“绿色证书”培训247

3.“科技之冬”和“科技之春”培训247

四、农业教育发展成就247

(一)结构完整的农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247

(二)有了比较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247

(三)教育科研成果累累247

(四)成人农业教育业绩颇丰248

第二节农村教育248

一、扫盲教育248

二、农村基础教育249

(一)农村幼儿教育249

(二)农村小学教育249

(三)农村中学教育250

三、农民业余初中等教育250

第三节农村文化251

一、发展历程251

二、农村电影和广播电视251

(一)电影251

(二)广播电视252

三、群众性艺术活动252

四、少数民族文艺活动253

(一)满族253

(二)蒙古族253

(三)朝鲜族254

(四)锡伯族254

五、农村文化名人254

第四节农村体育255

一、发展历程255

二、体育普及及体育成就255

(一)体育活动与体育赛事255

(二)农民体育组织255

(三)社会办体育256

(四)农村体育先进地区256

(五)农民运动技术水平256

三、体坛名将256

第五节农村卫生256

一、发展历程257

二、主要成就257

(一)健康卫生水平257

(二)合作医疗的发展257

(三)妇幼保健257

(四)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258

第十三章地区农村经济259

第一节各市农村经济259

一、沈阳市259

(一)概况259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260

1.城郊型农业260

2.农村工业260

3.农村第三产业260

4.农村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事业261

二、大连市261

(一)自然与社会概况261

(二)农村发展成就与水平262

1.农村经济总体实力262

2.农业生产水平262

3.乡镇企业262

4.农村外向型经济263

5.农业产业化263

6.农业科技263

7.农村生态建设263

三、鞍山市263

(一)自然资源概况264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64

1.农业264

2.乡镇企业264

3.农村科技264

4.外向型经济265

5.扶贫开发265

四、抚顺市265

(一)概况265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265

1.农牧业266

2.林业266

3.山区特产业266

4.乡镇企业266

5.农业科技266

6.农业基础设施266

7.农民生活266

五、本溪市267

(一)自然资源概况267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67

1.农业生产水平267

2.农村产业结构268

3.生态农业建设268

4.乡镇企业268

5.农村科技与农业装备268

6.农村小康建设268

六、丹东市269

(一)自然资源概况269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269

1.粮食生产269

2.多种经营269

3.乡镇企业270

4.创汇农业270

七、锦州市270

(一)概况270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270

1.农业生产271

2.乡镇工业271

3.第三产业271

4.农业科技271

5.生态环境建设272

6.农民生活272

7.扶贫272

八、阜新市272

(一)自然资源概况272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72

1.粮食生产273

2.畜牧业生产273

3.经济作物生产273

4.霜期农业273

5.果业生产274

6.乡镇企业274

7.农业生态建设274

8.农业机械化274

9.科教兴农274

10.农产品加工275

九、营口市275

(一)概况275

(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276

1.渔业276

2.果业276

3.粮食276

4.林业277

5.畜牧业277

十、辽阳市277

(一)概况277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78

1.农业278

2.乡镇企业278

3.农村产业结构278

4.农业科技278

5.农业装备279

6.山区扶贫开发279

十一、铁岭市279

(一)自然资源概况279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80

1.农村经济总体实力280

2.农业生产水平280

3.乡镇企业280

4.农村经济结构281

5.农业产业化281

6.农业科技水平282

7.农业装备和设施水平282

8.外向型经济282

十二、朝阳市283

(一)概况283

(二)农村发展成就和水平283

1.农业283

2.乡镇企业284

3.农业科技285

4.农业装备和设施水平285

十三、盘锦市285

(一)自然资源概况285

(二)农业发展状况286

1.农村经济总水平286

2.农业产业化286

3.科技开发286

4.生态开发286

5.农业基本设施建设286

十四、葫芦岛市287

(一)自然资源概况287

(二)农业发展成就287

第二节部分县(市、区)农村经济288

一、海城市288

(一)自然资源概况288

(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288

1.农村经济实力跃居全省各县首位288

2.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288

3.乡镇企业成为强大支柱288

4.农村市场建设遥遥领先288

5.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288

6.农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288

7.体制改革成果突出288

二、东陵区289

(一)自然资源概况289

(二)经济发展状况289

1.农业289

2.乡镇工业289

3.第三产业290

4.对外贸易290

5.农村科技290

三、新民市290

(一)自然资源概况290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90

1.农业290

2.农村工业291

3.农村商贸服务业291

四、金州区291

(一)自然概况291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91

1.“两高一优”农业291

2.农村对外开放292

3.农业产业化292

4.农业科技292

5.农业设施与装备292

6.小城镇建设292

五、庄河市293

(一)自然资源概况293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93

1.农业293

2.农业科技293

3.乡镇企业293

4.农业装备及设施294

六、昌图县294

(一)自然资源概况294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94

1.农业294

2.农村基础设施294

3.农业科技295

4.村级集体经济295

5.市场建设295

6.农民生活295

七、开原市295

(一)自然资源概况295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95

1.农业生产水平295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95

3.农业科技发展水平296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96

八、新宾满族自治县296

(一)自然资源概况296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97

1.农业经济实力已相当可观297

2.农业科技教育长足发展297

3.农业装备设施显著改善297

九、阜新蒙古族自治县297

(一)自然资源概况297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97

1.粮食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98

2.多种经营蓬勃发展298

3.乡镇企业不断前进298

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98

十、绥中县299

(一)自然资源概况299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299

1.粮、果、菜、畜、林全面发展299

2.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299

3.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服务网络形成300

4.乡镇企业获得重大发展300

十一、建平县——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发展300

十二、盘山县——发展河蟹人工增养殖301

第十四章农业机构303

第一节 省级农业管理机构沿革303

第二节省级农业管理机构的职责和组成305

一、辽宁省农村工作办公室305

二、辽宁省农业厅305

三、辽宁省林业厅305

四、辽宁省水利厅306

五、辽宁省海洋水产厅306

六、辽宁省乡镇企业管理局306

七、辽宁省气象局307

八、辽宁省农机局307

九、辽宁省畜牧局307

十、辽宁省农垦局307

十一、辽宁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08

第三节省直农口各厅局所属企事业单位308

一、辽宁省农村工作办公室所属企事业单位308

二、辽宁省农业厅所属企事业单位308

三、辽宁省林业厅所属企事业单位309

四、辽宁省水利厅所属企事业单位309

五、辽宁省海洋水产厅所属企事业单位310

六、辽宁省乡镇企业局所属企事业单位310

七、辽宁省气象局所属企事业单位310

八、辽宁省农机局所属企事业单位311

九、辽宁省畜牧局所属企事业单位311

十、辽宁省农垦局所属企事业单位312

十一、辽宁省供销社所属企事业单位312

第四节农业科研机构312

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312

二、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313

三、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313

四、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313

五、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314

六、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314

七、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314

八、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314

九、辽宁省微生物研究所315

十、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315

十一、辽宁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315

十二、辽宁省农牧业机械研究所316

十三、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316

十四、辽宁省杨树研究所316

十五、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316

第五节 省级农业学会、协会、研究会320

第六节高中等农业院校及成人专业学校320

一、高等农业院校320

(一)沈阳农业大学320

(二)大连水产学院320

(三)辽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320

二、中等农业学校321

三、农村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21

第十五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回顾与展望322

第一节辽宁农村经济发展回顾322

一、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57年)322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7年)322

三、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1978—1997年)323

第二节农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325

一、农业对各个时期国民经济的影响325

二、农村经济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26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326

四、农村发展对全省经济的促进作用327

五、面向新世纪重塑辽宁农业的基础地位328

第三节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328

一、端正指导思想把农业放在首位329

二、调整结构实现“两个效益互补”329

三、改善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330

四、挖掘资源潜力发展区域经济330

五、强化科教兴农推进技术进步331

六、强化农业投入建立多层次投入机制331

七、稳定完善政策推进农村改革332

八、加强基层建设完善服务体系332

第四节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332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内容333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333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容333

1.生产条件和手段现代化333

2.生产工艺和过程科学化333

3.农村经济产业化333

4.农业经济和社会管理现代化333

5.城乡一体化333

6.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化333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333

(一)走好农业产业化道路333

(二)建设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33

(三)建设好现代化农业园区334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骤334

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障措施334

(一)改革和政策保障334

(二)“科教兴农”保障334

(三)农业产业化保障334

(四)乡镇企业保障334

(五)投入保障335

(六)领导保障335

附录一地方农业法规、规章336

附录二农业大事年表371

附录三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资料394

附录四辽宁省新旧地名对照表396

后记397

1999《中国农业全书 辽宁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辽宁卷》编辑委 1999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