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研究》求取 ⇩

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辩1

Ⅰ1.产业革命与教育:工人阶级登上争取教育权利斗争的历史舞台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3

一、产业革命前工人的社会地位与身心发展状况 15

二、产业革命给工人身体、智力与道德发展造成的消极后果,资产阶级对工人教育的漠视 16

三、产业革命使工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

四、资本主义形式的儿童工厂劳动对工人后代的摧残 21

五、工人阶级争取教育权利的斗争 22

六、工人独立自主地兴办自己的教育设施 23

七、英国资产阶级“不管教育”的教育政策 26

恰如其份地分析当时对各种教育的评价 26

2.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与教育中的意义(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8

一、旧唯物论者“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基本观点 31

二、“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实质 33

三、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34

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的观点 36

3.人的片面发展或全面发展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39

一、统治思想形成的社会阶级背景 42

二、推翻现存政权、建立共产主义的个人联合体和普遍的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现 47

三、在改造现实环境的变革的实践中造就新人 49

四、社会分工与个人发展49

五、“人”的发展与“非人”的发展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53

六、共产主义革命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 55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线索,形成中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尚待发展 56

4.共产主义与教育(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62

一、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以后的教育措施 65

二、人的全面展是彻底废除私有制的必然结果,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 65

从《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到《共产主义原理》 69

5.共产主义教育代替资本主义教育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72

一、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 74

二、共产主义教育代替资本主义教育的历史必然性76

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教育措施 80

从《共产主义原理》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83

6.在资本主义统治下争取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斗争的目标与途径 (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 85

一、儿童和少年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客观趋势 87

二、儿童和少年工作日的限制 89

三、保护未成年工人权利的斗争 91

四、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93

实事求是地理解《指示》中关于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的思想 94

7.全面发展的个人代替片面发展的个人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97

一、物质生产中智力和体力劳动分离、个人片面发展的过程 101

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10

三、从社会化生产和经济关系角度考察教师劳动的属性 117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视野 121

8.从现实情况出发争取教育的普及(《卡尔·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教育的发言记录》)123

一、正确对待教育立法 124

二、综合技术教育的宗旨 127

三、从现实情况出发解决传授具有阶级性内容的知识问题 128

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普及教育问题的主张 129

9.无产阶级教育改革的尝试(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30

一、巴黎公社教育改革的社会性质 132

二、巴黎公社教育改革的经验 137

实事求是地评价巴黎公社教育改革 141

10.排除专制政府对学校的影响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42

一、共产主义社会(广义)分配原则与个人发展 144

二、排除专制政府对学校的影响 145

三、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 153

在第一国际中争取教育立法斗争的策略思想 154

11.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景(恩格斯:《反杜林论》)156

一、道德的本质 158

二、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变革 162

三、分工的演变与个人的发展 164

四、杜林“未来学校”计划的实质 168

实事求是地分析对“未来学校”计划的批判 170

12.工人阶级需要大量技术人材(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173

一、争取专家是工人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准备 173

二、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专家的支持革命将遭受挫折 174

13.造就无产阶级的脑力劳动者队伍(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大学生代表大会》) 177

一、造就无产阶级的脑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准备 178

二、造就无产阶级脑力劳动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178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0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中若干著作提要 180

2.《神圣家族》 182

3.《在爱北斐特的演说》183

4.《哲学的贫困》 185

5.《工资》187

6.《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90

7.《德国农民战争》 191

8.《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191

9.《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93

10.《军队》 194

11.《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 194

1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95

13.《政治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196

14.《剩余价值理论》 197

15.《[资本论]第一册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 198

16.《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党》 199

17.《卡·马克思关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机器的后果的发言记录》 199

18.《论住宅问题》 201

19.《政治冷淡主义》 202

20.《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 203

21.《自然辩证法》 204

22.《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205

23.《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205

2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207

25.《欧洲能否裁军?》 (208) Ⅱ1.阶级学校代替等级学校是学校演变的必然趋势(列宁:《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211

一、历史地看待封建农奴制的等级学校与资本主义性质的“阶级学校” 215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与民粹派的“全民教育计划” 218

三、民粹派的“全民教育计划”是社会主义标签、资本主义经营、农奴制劳动与官僚主义管理的畸形结合 220

民粹派教育思想的教训 221

2.派性学校批判(列宁:《给喀普里党校学员尤利、万尼亚、萨韦利、伊万、弗拉基米尔、斯坦尼斯拉夫和托马斯诸同志的信》)223

一、讲课人员的思想政治倾向预先决定了学校的派别性质 224

二、喀普里党校的要害在于规避党的领导和监督 226

从解剖派性学校得出的结论意义的有限性 227

3.专制制度是国民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列宁:《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 229

一、专制制度导致俄国国民教育的落后 230

二、沙皇政府是俄国国民教育事业的最大敌人231

4.“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232

一、“两种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233

二、教育同政治、经济不可分割的联系 235

“两种文化”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235

5.争取广大教师为工农群众服务(列宁在1918—1919年间关于教师问题的四篇讲话) 240

一、跳出“全俄教师联合会”的圈子,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242

二、抛弃“不问政治”的偏见,把知识贡献给劳动群众 244

三、建立尽可能把所有教师包括在内的教师联合会 245

四、教师队伍在克服资产阶级偏见的斗争中前进 247

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调整对教师的政策 249

6.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纲领(列宁:《俄共(布)党纲草案》)253

一、党纲国民教育条文草案的引言:学校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命题的考释 255

二、关于国民教育方面最迫切的任务的规定 260

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党纲国民教育条文 261

7.发展社会教育,使一切文化成果从剥削阶级的专利品变成劳动群众的精神财富(列宁在1918—1920年间关于社会教育的信件和讲话) 264

一、社会教育应着眼于工人参与管理的需要 266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求实施社会教育的新方法 267

三、社会教育取决于先进阶层长期有效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影响 268

四、社会教育同组织劳动的新任务结合 271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社会教育的新特点与新方法 272

8.从实际出发向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274

一、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76

二、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人材建设社会主义 278

三、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 278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的运用 (278)9.对青年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列宁:《青年团的任务》)283

一、从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看学习和教育的意义 285

二、正确对待旧社会遗留的学校和知识是青年学习与青年教育问题的关键286

三、把青年的学习和教育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291

四、用共产主义建设的成绩衡量青年教育的收获 293

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的性质问题 293

10.无产阶级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298

苏俄十月革命后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与“无产阶级文化”思潮 298

一、共产党在文化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302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指导 303

三、无产阶级文化同非无产阶级文化的关系 304

苏俄整顿“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启示 305

四、群众文化组织同教育行政机构的关系 305

11.把“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308

一、“政治教育”的概念 310

二、教育同政治的联系 310

三、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政治领导 311

四、改变老一套的工作方式,广泛吸收教师参加政治教育工作 312

五、改变老一套宣传内容,注重“经济方面的政治” 312

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演变的启示 313

12.职业技术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普通教育的结合(列宁:《关于综合技术教育》)319

一、综合技术教育问题是一个原则性问题 322

二、在职业技术学校中保持与增加普通教育学科,并逐步向综合技术教育过渡 322

实施综合技术教育须从实际出发 323

三、第二级学校第二阶段(即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 323

13.把教育行政机关从官僚机构改造成苏维埃机构(列宁:《中央委员会给教育人民委员部党员工作人员的指示》、《论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325

一、从关于综合技术教育问题的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倾向 329

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主要缺点 329

三、吸收教育专家与教育行政管理 330

四、建立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切实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30

苏俄改组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结果 330

14.经济改革与工农教育(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 332

一、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在经济改革中的意义 333

二、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在巩固革命成果中的意义 334

三、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在健全法制、克服官僚主义和贪污行为斗争中的意义 334

五、实行新经济政策条件下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335

四、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普通公民”姿态参加工作 335

六、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 (335)15.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使教师队伍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支柱转变为“苏维埃制度的支柱”(列宁:《日记摘录》) 336

一、苏俄仍然处于文化落后的状况 337

二、教育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 338

三、不断地加强对国民教师的工作,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 340

四、加强城乡文化联系 340

16.把工作重心移向“文化革命”(列宁:《论合作制》) 342

一、把工作重心从政治革命转向“文化革命” 343

二、“文化革命”口号的含义 346

《列宁论教育中若干著作提要》346

1.《我们的大臣们在想些什么?》349

2.《论政治同教育学的混淆》350

3.《修改党纲的材料》352

4.《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354

5.《人民委员会关于俄罗斯联邦高等学校的招生问题的决定草案》 355

6.《在全俄共产主义学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356

7.《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357

8.《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 358

9.《伊·伊·斯捷潘诺夫〈俄罗斯联邦电气化与世界经济的过渡阶段〉一书序言》 (359) Ⅲ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概述362

一、站在前辈教育探索者的肩上,借助于新世界观科学地揭示教育的奥秘 363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背景,步步深入地开拓人类教育思想的新天地 367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界限 371

四、在同“左”、右倾教育思想斗争中发展 374

1993《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桂生著 1993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