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求取 ⇩

目录1

第一部分 原理与设计1

第一章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1

第一节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和内容1

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1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2

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6

第二节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的任务11

一、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12

二、探求科学规律12

三、建立系统理论13

第三节 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传播研究中的作用16

一、科学研究方法为教育传播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定向开路16

二、科学研究方法使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程序规范化、最优化17

三、科学研究方法是推广运用教育传播科学成果的桥梁18

四、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丰富了教育传播科学的内容18

一、教育传播现象19

第四节 教育传播现象和过程的描述模型19

二、传播过程模型20

三、总体对象及其特征26

四、具体对象的状态描述28

五、研究对象的分析模型30

第二章 教育传播的研究设计32

第一节 课题选择32

一、课题选择的重要意义33

二、课题来源34

三、课题选择的原则35

四、课题类型37

五、课题研究目标39

六、课题的陈述40

第二节 确定变量40

一、研究变量41

二、教学过程的变量分类43

三、教育传播研究中常见的变量类型48

第三节 建立假设51

一、假设的一般特征及其作用52

二、假设的陈述53

第四节 研究方案的制订55

第三章 抽样技术59

第一节 抽样的基本概念59

一、抽样的定义及特点59

二、几个基本概念60

三、抽样的作用63

一、简单随机抽样64

第二节 抽样方法64

二、系统抽样66

三、分层抽样68

四、整群抽样69

五、非随机抽样69

第三节 变量总体与样本的指标70

一、变量总体的指标70

二、变量样本的指标71

第四节 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74

一、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75

二、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77

三、抽样误差的概率度78

四、样本大小79

第二部分 资料的收集82

第四章 问卷调查82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特点82

一、调查的类型与方法82

二、问卷的类型及其特点83

一、问卷的构成86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86

二、问卷的提问与回答的方式92

三、问卷设计的程序95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100

一、调查对象数量的控制100

二、问卷的分发与回收101

三、对回收问卷的审查102

第四节 态度量表分析模型102

一、二元量表103

二、单向评等量表104

三、双向评等量表106

四、多因素排序量表108

五、量表统计数据的差异程度检验111

第五节 问卷调查研究实例——电视教材效果的研究112

一、研究的课题112

二、研究的步骤与方法114

三、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117

四、总结与建议132

一、实验的特征138

第五章 教育传播实验138

第一节 教育传播实验的特征138

二、实验的基本组成部分139

三、实验的类型143

第二节 实验设计的核心问题——变量的控制145

一、实验变量控制的基本内容145

二、变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效度147

第三节 实验的基本模式151

一、单组实验152

二、等组实验153

三、轮组实验154

第四节 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155

一、实验反应变量的选择156

二、测量的一般原理158

三、测量的评价标准167

四、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手段171

一、测验的特点174

第五节 测验174

二、测验的类型175

三、测验内容双向分布表176

四、试题的编制179

五、测验成绩的标准化181

第三部分 专门方法182

第六章 评价研究182

第一节 评价研究的基本概念182

一、评价研究的特征182

二、评价研究的要素183

三、评价研究的基本程序184

四、评价的类型185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187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188

二、目标分解190

三、评价标准的建立191

四、指标加权196

五、评价指标体系总表201

第三节 电视教材的品质评价204

一、电视教材质量的综合评价205

二、讲授型电视教材的评价207

三、电视教材技术质量的评价208

四、电视教材节目品质评价曲线209

第四节 卫星教育电视收视状况中期评价研究210

一、卫星教育电视收视状况的评价指标结构212

二、评价标准体系213

三、评价指标体系总表216

四、评价研究资料的收集216

一、应答信息分析的特点223

第七章 应答信息分析法223

第一节 应答信息分析法的意义223

二、应答信息分析系统的构成224

三、应答信息的类型225

第二节 得分信息的处理226

一、原始得分矩阵226

二、S-P表的形成230

三、得分累积分布处理231

四、作S线和P线231

五、警告系数的计算232

第三节 得分信息的分析233

一、S线的断层与线幅233

二、P线的断层与线幅234

三、学生警告系数CSt与S线两边的“1”和“0”的分布235

四、问题警告系数CPj与P线两方的“1”和“0”的分布236

五、总得分率与S、P线的形态238

第四节 时间信息的处理238

一、原始反应时间矩阵238

二、集体反应曲线的形成240

一、正答曲线类型的考察242

第五节 时间信息的分析242

二、T-R平面分析244

第八章 内容分析法246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的意义及其步骤246

一、内容分析法的特征246

二、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比较247

三、内容分析的步骤248

一、特征分析254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254

二、发展分析258

三、比较分析262

第四部分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266

第九章 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266

第一节 数据资料的次数分布描述267

一、资料的整理267

二、次数分布表269

三、次数分布直方图272

四、次数分布曲线图273

五、积累次数曲线(S曲线)与百分等级273

六、利用次数分布表计算平均值275

七、利用次数分布表计算标准差276

第二节 正态特征分析277

一、正态分布和正态曲线的意义277

二、绘制正态曲线的方法279

三、正态曲线的面积281

四、正态分布在教育传播研究中的应用285

第三节 相关关系分析289

一、相关的意义289

二、相关的趋向290

三、相关程度291

四、积差相关292

五、等级相关293

六、点双列相关296

第四节 数量资料的统计检验297

一、统计检验的原理297

二、大样本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z检验298

三、小样本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t检验300

四、三种不同类型问题的t检验302

第五节 计数资料的检验308

一、x2检验的步骤308

二、第一类问题的x2值计算309

三、第二类问题的x2值计算313

四、第三类问题的x2值计算317

一、模糊性与随机性319

第一节 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模糊性319

*第十章 模糊数学分析319

二、集合及其运算320

三、模糊集合323

第二节 隶属函数的确定326

一、确定隶属函数的原则326

二、隶属函数的分布统计求法326

三、对比平均法求隶属函数330

四、模糊统计法求隶属函数332

一、模糊关系334

第三节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334

二、模糊矩阵335

三、模糊矩阵的运算335

四、模糊关系矩阵的性质336

第四节 模糊综合评判338

一、模糊变换338

二、综合评判原理340

第五节 电视教材模糊综合评判342

二、权重分配矩阵343

一、基本模型343

三、评判结果345

第六节 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347

第十一章 逻辑分析法352

第一节 归纳法352

一、完全归纳法——穷举法352

二、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353

三、归纳法的局限性356

第二节 因果联系判定法356

一、求同法357

二、求异法358

三、求同求异法359

四、共变法362

五、剩余法363

第三节 演绎法365

一、演绎的基本形式与特点365

二、演绎的类型366

三、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368

一、类比的特征369

第四节 类比推理369

二、类比的类型370

三、类比的原则371

四、类比的运用371

*第十二章 系统科学方法373

第一节 系统论方法373

一、系统论方法的特点373

二、系统论方法的步骤——霍尔三维结构法375

三、系统结构模型——邻接矩阵分析法377

一、信息论方法的特点383

第二节 信息论方法383

二、人类个体认识过程的信息流分析模型384

三、人类群体认识活动的信息流分析模型385

四、科学研究活动信息流分析模型386

五、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分析模型387

第三节 控制论方法389

一、功能模拟法389

二、反馈控制法395

一、撰写研究论文的意义401

第一节 研究论文的类型和结构401

第十三章 研究论文的撰写401

二、研究论文的类型402

三、研究论文的结构403

第二节 研究论文的撰写405

一、写作前的准备工作406

二、撰写研究论文的初稿407

三、研究论文的修改定稿410

一、计算机的系统构成414

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知识414

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416

三、计算机在教育传播研究中的作用417

第二节 计算机对问卷资料的处理418

一、调入主程序,选择工作项目418

二、问题显示与应答419

三、查询个人应答情况420

四、查询集体应答情况422

第三节 计算机对学生成绩的管理423

一、选择工作项目424

二、输入资料、建立记录文件425

四、资料的修改426

三、查询个别学生情况426

五、编印表格426

第四节 计算机试卷生成与测验系统427

一、系统的功能427

二、试卷生成的方式430

第十五章 常用计算机统计程序及其使用431

一、等级排序程序432

第一节 数据整理程序及其使用432

二、次数分布程序435

三、平均值、标准差的计算程序437

第二节 统计检验程序及其使用439

一、t检验程序439

二、X2检验程序444

第五部分 计算机应用444

第十四章 计算机对研究资料的数据处理444

第三节 矩阵运算程序及其使用447

一、矩阵的加法、减法与系数乘积的运算程序447

二、矩阵乘法运算程序452

第四节 S-P表形成程序及其使用456

一、S-P表形成程序456

二、S-P表形成程序的使用461

思考与练习题465

附表1 t值表470

附表2 X2值表472

1990《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克东编著 1990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教育科学研究法(1998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法
1998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PDF版)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之科学研究法(1935 PDF版)
教育之科学研究法
1935
《教育学参考资料》  第1辑  关于教育本质部分( PDF版)
《教育学参考资料》 第1辑 关于教育本质部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986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986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研方法(1999 PDF版)
教育科研方法
1999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1999 PDF版)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1999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995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995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980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98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应用(1993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应用
1993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989 PDF版)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989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1989 PDF版)
化学
1989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教育传播学(1992 PDF版)
教育传播学
1992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教育传播学(1992 PDF版)
教育传播学
1992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研究法(1992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法
1992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