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新编 中》求取 ⇩

第三册 绪论3

第一节 “过秦”3

第二节 “宣汉”8

第二十五章 汉初黄老之学14

第一节 曹参的黄老政治14

第二节 汲黯的黄老政治16

第三节 司马迁父子的黄老之言17

第二十六章 汉初最大的政论家和哲学家--贾谊25

第一节 陆贾的“逆取顺守”的策略25

第二节 贾谊对于秦朝所以灭亡的分析及其对付农民的策略27

第三节 贾谊对于地主阶级的忠告28

第四节 贾谊恢复了关于“礼”、“法”的争论30

第五节 贾谊对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的一些建议32

第六节 贾谊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37

第二十七章 董仲舒公羊学和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46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汉武帝和董仲舒46

第二节 董仲舒和公羊春秋51

第三节 公羊春秋和汉朝的政策57

第四节 董仲舒所讲的《春秋》的“微言大义”57

第五节 董仲舒的政治纲领59

第六节 董仲舒关于“天”的宗教化思想61

第七节 董仲舒关于气和阴阳五行的学说63

第八节 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论75

第九节 董仲舒的人性论81

第十节 董仲舒的封建主义的社会和伦理思想85

第十一节 董仲舒的历史观93

第十二节 董仲舒的逻辑思想97

第十三节 春秋公羊学和中国社会的两次大转变99

第二十八章 《礼记》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103

第一节 《礼记》其书103

第二节 关于冠礼和婚礼的“义”104

第三节 关于丧、祭礼的“义”109

第四节 关于孝的理论115

第五节 礼是变动的118

第六节 《乐记》123

第七节 《中庸》129

第八节 《大学》141

第二十九章 董仲舒哲学体系的对立面--淮南王刘安的黄老之学151

第一节 黄老之学与神仙家151

第二节 刘安其人和《淮南子》其书153

第三节 《淮南子》关于“气”的唯物主义的理论156

第四节 《淮南子》关于天人关系的反目的论的理论163

第五节 《淮南子》中的形、神二元论171

第六节 《淮南子》中反映论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175

第七节 《淮南子》的人性论180

第八节 《淮南子》中主张“变”的社会、政治思想182

第三十章 《盐铁论》与“义利之辨”190

第一节 地主阶级打击商人的斗争190

第二节 《盐铁论》的主要内容196

第三节 “义利之辨”203

第四节 盐铁会议与《大学》206

第三十一章 纬书中的世界图式209

第一节 谶纬的社会根源209

第二节 《易纬》的宇宙形成论212

第三节 《洛书》216

第四节 “太一”219

第五节 八卦方位220

第六节 “卦气”222

第七节 纬书的世界图式与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比较229

第三十二章 古文经学的兴起及其哲学家--刘歆、扬雄、桓谭233

第一节 什么是古文经学233

第二节 石渠会议235

第三节 刘向、刘歆关于《洪范》五行的理论237

第四节 刘歆的“元气”说239

第五节 刘歆与《左传》242

第六节 刘向、刘歆的《七略》244

第七节 扬雄的《太玄》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247

第八节 扬雄的《法言》260

第九节 桓谭对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见解及其反对神秘主义的斗争263

第十节 王充对刘、扬、桓的评价265

第三十三章 王充--两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266

第一节 今文经学的反攻和白虎会议266

第二节 王充的家世和著作268

第三节 王充的天文学271

第四节 王充关于“气”的思想275

第五节 王充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278

第六节 王充关于“天人感应”的批判281

第七节 王充关于形、神关系的理论290

第八节 王充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98

第九节 王充关于性、命的理论308

第十节 王充的历史观320

第十一节 王充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323

第三十四章 东汉末无神论和进步的社会思想326

第一节 张衡反对谶纬的理论326

第二节 张衡的天文学和宇宙形成论328

第三节 王符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进步的社会思想333

第四节 仲长统的无神论和进步的历史观340

第五节 何休关于“太平”的思想346

第三十五章 东汉末农民大起义和《太平经》349

第一节 以黄巾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349

第二节 《太平经》其书352

第三节 《太平经》中的“太平”思想354

第四节 《太平经》的“天地周期”论360

第五节 农民起义的优点和缺点、进步性和局限性362

第四册 自序367

第四册 绪论369

第一节 门阀士族的形成与发展369

第二节 门阀士族为什么叫士族372

第三节 东汉末伦理教条的没落375

第四节 南北朝的分裂和隋唐的统一379

第三十六章 玄学的先河--刘劭的《人物志》和钟会的《四本论》381

第一节 汉魏之际的名实问题381

第二节 刘劭的《人物志》383

第三节 钟会的《四本论》392

第四节 从名实到名理396

第三十七章 通论玄学400

第一节 玄学的主题401

第二节 玄学的方法404

第三节 玄学中的派别和发展阶段412

第四节 玄学与抽象思维414

第三十八章 王弼、何晏的贵无论--玄学的建立及其发展的第一阶段418

第一节 王弼、何晏的生平和著作418

第二节 何晏的《道论》421

第三节 王弼、何晏关于“无名”的辩论425

第四节 王弼关于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的几种说法428

第五节 王弼关于“一”和“多”的理论430

第六节 王弼关于常、变、动、静的理论434

第七节 王弼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理论441

第八节 王弼、何晏关于“圣人”有情、无情的辩论445

第三十九章 嵇康、阮籍及其他“竹林名士”451

第一节 从黄老到老庄451

第二节 嵇康论精神境界的第一层次--“越名教而任自然”453

第三节 嵇康论精神境界的第二层次--“心不违乎道”458

第四节 嵇康论音乐463

第五节 嵇康对于当时社会迷信的态度471

第六节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478

第七节 阮籍的《达庄论》483

第八节 “达”与“作达”487

第四十章 裴?的崇有论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489

第一节 裴?和他的《崇有论》489

第二节 裴?全部哲学思想的自述491

第三节 裴?所提出的贵无论的社会根源494

第四节 裴?所说的贵无论的社会影响495

第五节 裴?总论有无497

第六节 所谓“言意之辩”500

第七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502

第八节 从王弼到郭象506

第一节 向秀的《庄子注》和郭象的《庄子注》的关系509

第四十一章 郭象的“无无论”--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509

第二节 郭象关于“有”、“无”的理论516

第三节 郭象关于“性”、“命”的理论525

第四节 郭象关于动、静和生、死的理论531

第五节 郭象关于“无对”和“有对”的理论535

第六节 郭象关于“有言”和“无言”的理论543

第七节 郭象关于“无心”、“无为”、“无待”的理论547

第八节 郭象关于“圣人”的理论555

第九节 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理论562

第十节 郭象的《庄子序》和《庄子注序》567

第四十二章 魏晋之际玄学以外的唯物主义和进步的社会思想573

第一节 曹植的唯物主义思想574

第二节 杨泉的《物理论》576

第三节 鲍敬言的“无君论”579

第四十三章 玄学的尾声及其历史的功过586

第一节 《列子》和《列子注》586

第二节 玄学和孔丘590

第三节 玄学历史功过的哲学根源594

第四十四章 通论佛学598

第一节 所谓儒、释、道三教598

第二节 佛教和佛学的主题--神不灭论601

第三节 佛学的方法603

第四节 中国佛教和佛学发展的阶段604

第五节 一个辩论,一个问题606

第四十五章 佛学在中国发展的第一阶段--“格义”608

第一节 僧肇及其著作608

第二节 慧远的《神不灭论》及其他616

第三节 道生的诸“义”623

第四节 谢灵运的《辩宗论》629

第四十六章 中国佛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教门632

第一节 三论宗632

第二节 《大乘起信论》639

第三节 玄奘的《成唯识论》643

第四节 华严宗的三个“义”647

第四十七章 中国佛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宗门”653

第一节 禅宗出现的历史意义653

第二节 慧能和神秀--禅宗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655

第三节 禅宗的“不道之道”660

第四节 禅宗的“无修之修”662

第五节 禅宗中的派别671

第四十八章 隋唐佛学向宋明道学的过渡675

第一节 所谓“三教合流”675

第二节 韩愈、李翱在过渡时期的贡献682

第三节 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反迷信的斗争700

第四节 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法制思想729

1998《中国哲学史新编 中》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友兰著 1998 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1册(1962 PDF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1册
1962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1929 PDF版)
中国哲学史
1929
中国哲学史简编(1973 PDF版)
中国哲学史简编
1973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六册(1989 PDF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六册
1989
中国哲学史  附补编( PDF版)
中国哲学史 附补编
中国哲学史  附补编( PDF版)
中国哲学史 附补编
开明书店
中国哲学中史(1934 PDF版)
中国哲学中史
1934
中国现代哲学史新编(1987 PDF版)
中国现代哲学史新编
1987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1991 PDF版)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
1991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哲学史简编(1978 PDF版)
中国哲学史简编
1978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简编(1973 PDF版)
中国哲学史简编
1973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6册(1989 PDF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6册
1989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5册(1988 PDF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5册
1988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3册(1985 PDF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3册
1985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2册(1964 PDF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2册
1964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