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SPI质量分数对纳米乳液理化稳定性的影响》

《表1 SPI质量分数对纳米乳液理化稳定性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薄荷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所有样品均测定3次取平均值,同列不同字母表示样品间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SPI质量分数的增加,薄荷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PDI、浊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分析认为SPI质量分数在1%~1.5%范围内,此时乳液中的蛋白质浓度过低,即使全部吸附在油-水界面仍未能达到饱和,溶液中的小液滴因而发生聚合现象,形成粒径较大的液滴。乳液浊度是粒径大小和浓度的函数,乳液浊度越大则表明较大粒径的液滴分布越多,随着SPI质量分数的增加,蛋白乳液体系在稀释过程中多余的表面活性剂胶束发挥作用,吸附破乳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油滴,从而使得油滴被包裹,进而使透明度增强。当SPI质量分数为2.5%时,液滴平均粒径、PDI、浊度同时达到最小值,表明在此条件下蛋白在液滴表面形成紧密的界面膜,同时界面蛋白之间的电荷斥力以及空间位阻作用,使得油滴可以保持粒径相对较小(约为200 nm)且其分布较为集中(图1),此时乳液处于相对均一、稳定的状态[12]。当SPI质量分数大于2.5%时,液滴的平均粒径具有缓慢上升的趋势,粒径分布呈双峰分布,并逐渐向大粒径方向移动。说明随着蛋白分子的不断吸附,液滴间相对平衡的状态被破坏,在此条件下,平均粒径主要受均质条件而非乳化剂性能的影响[13],吸附在不同液滴上的蛋白分子的结合可能造成液滴之间的聚合,从而导致总体系中平均粒径和浊度的增大。这一现象也可用排斥絮凝理论解释,即当高分子乳化剂的浓度超过临界值时,连续相中没有吸附的蛋白会因为渗透作用引起液滴絮凝,从而引起蛋白质分子链从两液滴表面排斥而出[14]。此趋势与Mahdi等[15]结果一致,说明过量的乳化剂会影响乳液的均一性,进而影响乳液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