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中利益与认同的维度分析》

《表1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中利益与认同的维度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中的利益与认同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建构认同阶段,建构认同是大学生们参与网络集群行为时,不再是仅停留在自我的定位判断,而是要与其他行为个体通过互动和交流来寻找最大程度上的利益共同点。首先,他们会选择自己的同学、室友、老乡等内群体成员,他们具有对核心利益最大共识性的认同,最能产生共鸣,形成最有效的认同力。英国社会心理学家亨利·塔杰菲尔(Herry Tajfel)等人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群体成员对本群抱有强烈的认同感,并感知他群对本群的强烈威胁时,他们会在短时间内形成群体“同一”意愿而参与群体性事件,群际偏见和群体认同是推动群体性事件演化发展的主要因素。[3]2014年12月,南京市规划公示两条新增的城市公共道路将横穿南京林业大学,广大师生积极借助网络在校园内寻求声援,短短几日,就征集到上千条的反对意见,南京市规划局于12月17日紧急澄清,公布的方案仅是征求意见稿,在社会意见未达成一致前不会贸然实施。其次,向中间利益群体扩散,尽管他们不属于内群体成员,但还是存在维护公平正义、善恶美丑等社会常识性的认同判断标准要求的,也可以形成较高的认同度。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课从必修课改成选修课,就在网络上引起校园内外的广泛参与和讨论,除了本校的同学外,很多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也参与发表了许多看法,有的认为当代大学生还需要加强大学语文素质教育,有的认为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先例效应,一些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甚至担心会不会影响到中小学语文教育。尽管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可能属于边缘利益,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大家还是尝试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将来他们的学生和孩子也会上大学的,也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些潜在的认同点在互相建构的过程中,渐渐清晰和明确起来,如果不同群体成员的边缘利益出现重叠,尽管这种重叠利益不是显性的、直接的,但是在特定情境的诱发下可能转化成一个新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