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样本案件中涉身份的典型个案》

《表3 样本案件中涉身份的典型个案》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影响性刑事案件中的权利诉求及其实现——以《南方周末》评选的78个影响性刑事案件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以身份对立为突破口,突出身份背后权利保护困境、公权力的肆意行使有积极意义。基于身份对立而表达的权利诉求,要求对弱者在司法上从宽处罚,对强者从重处罚,在道义上亦具有正当性,但也容易导致泛道德化趋向。通过道德叙事而给予司法压力,进而实现权利主张,这在相当程度上违背了司法本身的职能。样本案件中,媒体助力弱势群体进行维权和申诉的现象已不为少见,然而,它在兼具一定合理性与公平正义色彩的同时,却也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激进与非理性。有学者对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发生地的实证调查发现:媒体借激化社会最凸显的矛盾来引爆舆论,并以单个冲突事件的暂时性解决来消减舆论,继而导致社会负面情绪更为根深蒂固的非理性行为[12]。又如,河南大学生掏鸟窝案经媒体报道后,因量刑超出公众的预期,引发对弱者大学生的同情与对法院肆意司法的批判,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案件事实不知情的基础上。而本案裁定书所认定的事实“阎啸天等人多次猎捕、出售珍贵保护动物,涉案动物鹰隼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则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的弱者身份、“掏鸟窝”这一普通行为。(1)当前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根源复杂。过度关注身份并进行道德评判、同情,部分案件还进行一味的国民性批判。典型的如小悦悦案,两岁女童小悦悦遭两车碾压后无人救助,本该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但却因“无人救助”引发了道德层面的过度讨论,给公众的认知及行为带来了恶劣影响,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并进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