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0所高校网站2016年以来关于扶贫工作的新闻统计》

《表1 10所高校网站2016年以来关于扶贫工作的新闻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校党员教师帮扶贫困学生的瓶颈与方略》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高校党员帮扶贫困学生,自有贫困学生以来就从来没有间断过,特别是从国务院2007年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以来,党员教师帮扶贫困学生逐步从自发走向自觉、从个体走向组织、从零星走向整体、从幕后走向台前。许多贫困学生享受到了党员教师的帮扶之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并回馈家庭、回馈社会。但由于党员教师帮扶本身属于党员“个人事务”,不是法律义务;帮扶工作既不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答题,也不是可以用数字界定的算术题;帮扶效果也受多重因素制约。因此,许多高校虽然重视扶贫工作,但却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多,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少;对帮扶活动关注多,对帮扶方法关注少;对领导名士关注多,对党员教师关注少。笔者随机调查了10所高校的网站,分别对近三年来的扶贫新闻进行了统计(见表1),无需进行数据分析,便可发现高校党员帮扶贫困学生工作存在一些普遍现象。1)虎头蛇尾。大多数扶贫或帮困工作,都存在头大尾小的现象:开始轰轰烈烈,最后不了了之;2)外热内冷。如果把帮扶双方视为一个“微体系”,那么微体系之外动态多、新闻多,微体系内部则冷清得多萧条得多;3)方式单一。给予受助者资金或物资,是人们对党员教师帮扶的原生愿望,也是党员教师对于帮扶本身的自我道德承诺,因而,直接给予受助者现金或物资,就成了帮扶形式中最普遍、也最容易接受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