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加工阶段上海熏鱼的核苷酸含量》

《表1 不同加工阶段上海熏鱼的核苷酸含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加工阶段对上海熏鱼(草鱼)风味物质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为呈味物质在样品中含量与其相对应呈味阈值的比值,选取呈鲜味的核苷酸测定,TAV>1,呈味效果有显著的贡献;TAV<1,呈味效果不显著[12-13]。

由表1可知,不同加工阶段对草鱼肉核苷酸类的含量有较明显影响。AMP在生鲜草鱼、一次浸渍、生鲜油爆、一次浸渍后油爆和上海熏鱼中的含量分别为13.54、5.96、14.91、15.69、11.21 mg/100 g,一次浸渍样品中含量最低,其他样品间差异显著(P<0.05)。虽然各样品中AMP的含量较低,但研究表明,AMP与IMP、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有协同增鲜的作用[14-15]。Hx呈苦味,上海熏鱼中其含量比生鲜鱼肉降低了68.34%,表明上海熏鱼加工方式可改善草鱼的苦味。IMP在生鲜草鱼、一次浸渍、生鲜油爆、一次浸渍后油爆和上海熏鱼中的含量分别为215.91、270.20、384.93、370.11、284.56 mg/100 g,生鲜油爆>一次浸渍后油爆>上海熏鱼>一次浸渍>生鲜鱼肉,生鲜鱼肉IMP的TAV为8.64,其他样品的TAV均有所增加,表明各样品的IMP对呈味都有重要贡献。其原因主要是鱼类死后,ATP的降解顺序依次为ATP、ADP、AMP、IMP、HxR和Hx[16];核苷酸在中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酸性或碱性条件稳定性较差[17],料酒可改变鱼肉的pH值[18],促进ATP降解;呈味核苷酸作为增鲜剂添加到酱油中[19];样品含水量越高核苷酸耐热性越差[17],邱霞琴等[20]有相似的研究,发现加热草鱼肉15 min后仅ATP含量显著下降,IMP含量显著增加,表明高温可以促进ATP降解,IMP快速积累。研究表明IMP具有强烈的鲜味[21],故IMP是不同阶段主要的鲜味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