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因素OLS回归分析》

《表4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因素OLS回归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培育路径》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示P<0.01,**表示P<0.05,*表示P<0.1,括号内为标准误;1参考类型为:小学及以下;2参考类型为:不认同;3参考类型为:不认同

民族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部分,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必然发生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16]曹水群、郝亚明、赵超等学者认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情况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交友方面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摒弃了民族交往界限,与汉族同学、本民族同学、其他少数民族同学关系良好率分别为94.5%、97%、92.7%,其中,82.8%的学生表示与汉族朋友的交友很频繁,81.6%的学生表示与本民族同学交友很频繁。从民族交往结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方面来看(如表4),参加本民族同乡聚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不参加此类聚会类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更强,表明同一民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度增高,意识更强。但研究也发现,在参与的聚会类型中,参加地域性本民族小聚会比不参加此类聚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更弱。说明同一地域大学生之间交往频繁,延续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本民族原属地域语言、文化、观念的联系,致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较弱。参加汉族同学同乡聚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比不参加此类聚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更弱,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同学交流交往的情况并没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正向影响。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汉族同学普遍能友好沟通、交流交往,但缺乏深入的交融、交心。尤其是双方在交往时,有时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观念、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区别。同时,研究发现,校内师生交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影响,且88.4%的学生表示与老师关系良好,96.9%的学生感觉学校老师对其态度良好。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关系,访谈也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教师关系较为密切,其受到的正向影响更深。研究认为,在新形势下,需要积极构建互动共存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