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国际化办学绩效评估一级指标体系[4]》

《表2 国际化办学绩效评估一级指标体系[4]》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价值取向及绩效评估体系建构》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近年来,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发展背景下,以国际化办学提升办学质量和全球竞争力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界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因此,在实践办学中,从国家战略到各高校均把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最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将“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高校五大改革任务之一。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也将“国际教育与合作”作为重要的遴选条件之一。从各高校具体办学实践看,不仅各研究型大学将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甚至高职院校也推出各自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总之,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政府考核高校办学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各学校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为此,作为重要的办学活动,就需要监控其办学行为和开展绩效评估。美国、OECD、日本大阪大学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自开发出国际化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各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绩效进行评估。1995年,出于对全球越来越广泛的跨境教育现象及其质量的担忧,由OECD下属的“高等教育院校管理委员会”(IMHE)与“学术合作协会”(ACA)合作开展了一项关于质量保障和国际化的研究项目———“国际化质量评价过程”项目(Internationalization Quality Review Process,简称IQRP)[4]。2001年和2006年,美国教育委员会(ACE)先后两次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问卷评估。评估内容涉及明确承诺、专业提供、组织架构、外部资金、大学对师资的投入、国际学生和学生项目等六个维度[5]。此外,我国中山大学等高校也开发出相应指标体系对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进行国际化办学绩效评估。 (见表1、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