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结构化学习中教师“3×3”备课模式》

《表1 结构化学习中教师“3×3”备课模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整体意义关联的教学理解与设计》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学理分析与学情调查的基础上,着力将教材改变为学材,即通过数学教师的专业化知识,理解知识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设计连接儿童认知经验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者发现数学问题,找到关联的数学元素,从而帮助教师理解知识的结构、逻辑、意义。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知识结构是适合儿童学习的,体现了知识的学科价值。在“真实”情境中,教师引导儿童展开学习共同体合作探究,积极使用多元表征方式,进入实际意义的关联建构,发展抽象、推理、模型等综合能力。经历这样的结构化学习活动,学生的发展不再单一。它伴随个体知识的生长,知识结构的建构,在模型应用创新中深化认知结构,在修正、反思、想象中提高元认知水平;它伴随着个体心智的发展,主体内涵的发展,在自然融通的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在对话、操作、合作中促进心智发展,学有所获,实现学习的价值追求,提升个体的综合素养。从课堂学习的层面上看,结构化学习的具体体现是“连续—关联—循环”课堂学习模型(如图2)。在这样的结构化学习中,呈现了核心知识元素的“直观”过程,凸显了多元表征形式的“概括”过程,突出了项目综合应用的“回问”过程[9]。通过教师对思维发展“直观经验—程序探讨—抽象表达—形式演绎”的科学理解,支持儿童运用“问题发现—元素关联—整体建构—反思创新”的方式开展学习,经过教师“连续—关联—循环”的教学,支撑起学生“疑惑—收获—追求”的学习过程,学习自然而有意义地发生。结构化学习基于整体意义关联,促进思维发展,创生了“3×3”备课模式,即连续、关联、循环与情境、活动、评价的结构化活动组织,在结构化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匹配发展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学科情意的核心素养(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