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初一学生受欺凌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n=2 597)》

《表1 初一学生受欺凌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n=2 597)》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郑州市初一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同伴地位与校园受欺凌的关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P<0.05,**P<0.01。

(1)构建零模型,首先构建不含有任何预测变量的两水平模型———零模型,作为基准模型用于检验受欺凌状况是否存在班级水平的变异。结果显示,跨级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055,表明不同班级的受欺凌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班级可以解释学生受欺凌的变异为5.5%。随后依次建构2个模型,分别探讨个体水平变量以及班级物质主义规范对初一学生受欺凌状况的预测作用。(2)建立个体物质主义、同伴社会地位对受欺凌状况的预测作用模型1,即在个体水平将性别、个体物质主义、同伴拒绝和受欢迎放入模型,并允许截距和斜率在第2层存在随机变异。结果显示,个体物质主义正向(γ=0.13)、同伴拒绝正向(γ=0.15)、受欢迎负向(γ=-0.05)预测学生受欺凌状况(P值均<0.05)。截距(U=0.02)和同伴拒绝(U=0.01)在班级间存在差异(P值均<0.01)。(3)建立班级物质主义规范的调节作用模型2,即在模型1基础上,在随机变异显著的截距、同伴拒绝的斜率项上加上班级物质主义规范。见表1。班级物质主义规范正向预测受欺凌状况(γ=0.82),班级物质主义规范与同伴拒绝存在交互作用(γ=0.30)(P值均<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高班级物质主义规范条件下,同伴拒绝对受欺凌的预测作用为(γ=0.18,Z=7.80,P<0.01);在低班级物质主义规范条件下,同伴拒绝对受欺凌的预测作用为(r=0.12,Z=5.50,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