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八项规定”与国有企业在职消费的平均处理效应》

《表3“八项规定”与国有企业在职消费的平均处理效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外部治理与在职消费——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估计系数的标准误,其中第(1)~(4)列的标准误经过White异方差调整,结果保留到第四位小数。篇幅所限,本文在估计结果中并未逐一报告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下表同。

表3是模型(1)的估计结果。其中,第(1)列至第(4)列分别为“八项规定”对国有企业在职消费2011年至2016年平均处理效应的检验结果,所用的样本观测值分别为3年至6年平衡面板数据。从结果可看出,第(1)列至第(4)列交互项Treat×After系数均为负,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相对于不受“八项规定”影响的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水平在“八项规定”实施后显著下降,因此“八项规定”确实促使了国有企业在职消费水平的下降。进一步分析可知,第(1)列至第(4)列交互项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变大,依次为12.62%、16.69%、22.11%和26.97%。估计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大的一种原因可能是存在政策时滞。陈潭(2004)指出,公众对政策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越高,政策时滞就越短,政策时滞也与外在因素如意识形态、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等环境因素相关。比如,意识形态的限制越多,启动时间越长,政策时滞越长。估计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大的另一可能原因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央对违反“八项规定”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和监管效力提升。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平均处理效应在增强,这可能是由于在这之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或进行的相关工作,如反腐、巡视等,进一步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水平。这些结果说明,“八项规定”确实促使了国有企业在职消费量的减少,但可能高估了对国有企业在职消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