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政策表述》

《表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政策表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中国语文课程性质的政策变迁与逻辑分析——基于间断平衡理论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了全国素质教育会议,将素质教育正式推广到全国。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2000年,教育部副部长周元清指出:高考改革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倡“素质教育”。反映到2000年语文课程性质的政策表述中规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在语文课程性质的政策表述中第一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03年的语文课程性质的政策表述沿用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课程特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的目标。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在学科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这些相关文件的颁布表明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培养有德行和高素质人才的决心。同时,在21世纪国际“核心素养”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式揭开了帷幕。2016年,以林崇德教授为首的核心素养课题组研制了由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等三个维度构成的核心素养体系[15],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指明了方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语文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在“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应运而生。其中,语文课程性质的政策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6],增加了关于语文课程的定义部分。2020年6月,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语文课程性质的政策表述未变,但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17]。该政策在坚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政策表述保持了新一轮的政策平衡(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