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人均食品供给的历史发展与国别差异(5)》

《表1 人均食品供给的历史发展与国别差异(5)》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行为经济学视野中三高食品的法律规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单位:千卡/每人/每天)

虽然大脑是人的控制和决策中心,但大脑本身不存在这样的中心,这种神经愉悦回路的使用,大脑内部没有终止机制,不存在对神经愉悦回路使用的度进行内部调节的机制。如果神经愉悦回路被过度使用,除非消除外来的刺激,大脑自身没法终止,类似于大脑被外来的物质所劫持,从而促成人体对某种物质的上瘾。对糖和脂肪的偏好与烟、酒、毒品等的致瘾性在大脑中具有相同的作用机理和大致相同的作用区域。正因如此,糖与脂肪也常被认为具有致瘾性。由于糖与脂肪是人类基本的能量来源,葡萄糖更是维持大脑运行的惟一能量形式,它们的摄入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因此糖与脂肪的致瘾性比毒品等的致瘾性更不容易被认识到,也不容易被大家所认可。基于神经机制而形成的糖与脂肪的致瘾性,在食品短缺的情形下,可以被认为绝对无害,它有助于能量最大限度的摄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种致瘾性是一种适应性的进化。最近数十年来,世界各国以能量为单位的人均食品供给量不断提高。世界平均每人每天可供给的食品能量从1977年的2 420千卡提高到2013年的2 884千卡;中国相应的数据分别为1 908千卡和3 112千卡(见下表)。食品能量供给的充分,使这种早期的适应性进化遇到了新问题。(4)人类这种优先寻找和摄入高能量食品的特质及其强大的神经基础,在能量供给不断提高的情形下,使能量的过度摄入变得很难避免。肥胖这一社会问题正是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