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保罗“描写语法-历史语法”:语言状态A与B及其间的语言演变》

《表1.保罗“描写语法-历史语法”:语言状态A与B及其间的语言演变》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索绪尔与保罗之关联——以两组二分概念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1中,带有角标的小写字母a、b代指具体的个体言语行为;带有角标的大写字母A、B代表个体“心理有机体”;加双引号的字母代表社会层面的语言状态;A与B之间的“×”代表前后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则预示着前后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其中,“心理有机体”——作为历史发展的真实载体——在保罗的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因为,在言语行为层面,说出的词仅是生理-物理产物,随着发声器官结束运动,说出的词便也踪迹全无,故在该层面并无直接因果联系(同上:28);在语言共同体层面,语言状态是抽象物,抽象物之间更无从观察变化的过程,只有变化的结果(同上:24);而“心理有机体”既留有已发生言语行为的痕迹,又决定着将要发生的言语行为,是唯一能够展现语言生命发展因果联系的对象,故而也是保罗语言理论的关键一环(同上:28)。若要揭示“心理有机体”的变化动因及规律,需尽可能多地观察言语行为,尽可能多地描述个体“心理有机体”,这样所得的语言状态才最接近实际情况(同上:29)。保罗对语言变化细节的关注,导致其“描写语法”中语言状态所对应的物理时间会尽可能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考察语言变化的细节(如图1)。图1中,纵向箭头代表物理时间,灰色阴影为一个共时状态。与之对应,“历史语法”则是考察语言变化的整个过程,通过罗列不同时刻的语言状态,使得语言随时间所经历的一切变化细节均得以呈现,由此探究其中的动因及规律(如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