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初中生利他行为发生概率统计表》

《表1 初中生利他行为发生概率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环境优化视域下初中生利他行为培养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表1中的统计数据可知,初中生回答“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为家人、亲属或朋友提供过帮助?”这一问题的选择比率均值为80.4%,该题的选择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初三(82.3%)、初一(80.4%)、初二(78.5%)。80.4%的初中生选择了“是”这一选项,说明有近八成的初中生有过帮助亲人或朋友的经历,这与初中生对他们的依赖程度密切相关。对于初中生而言,其身心发展正好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时期最明显的心理特征即是反抗性。[1](P328)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具有了强烈的成人感,并且独立意识十分明显,他们时常认为成人会影响他们的自我独立,因此,他们经常对成人产生抵触情绪。这一时期的学生极容易因为生活和学习中的琐事与家人、亲属或朋友发生碰撞与摩擦,初二学生尤其明显,这是初二学生为家人、亲属或朋友提供帮助相对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生会切身地从利他行为中获得积极体验,并自觉不自觉地效仿大人,将这种体验付诸行动,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属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它强调观察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榜样行为的效仿,榜样示范行为的信息在学习者头脑中被记忆与保存,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利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