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六十年代台湾小说选》作者名和作品目录》

《表2《六十年代台湾小说选》作者名和作品目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当代文学的编译及特点》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之所以编译这本小说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第一,在此之前,已经编辑并出版了几本台湾地区诗集,而小说集鲜有人问津;第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最为关键的10年,因为这批描写台湾地区的第二代作家,在此10年崭露头角。11篇小说都十分忠实地反映台湾地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唯独《柳家庄上》除外。1983年,刘绍铭又编译《香火相传:一九二六年以后的台湾小说》(The Unbroken Chain—An Anthology of Taiwan Fiction Since 1926),书的中文名由编者自译。这部小说选虽然较多地着墨于台湾光复前的文学,但是从中可以窥见台湾当代文学区域的传承性,刘绍铭取此中文名自有来历:光复前的台湾文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未受重视。1978年,相关部门举办了“传下这把香火——光复前台湾文学作家座谈会”,是光复后台湾老作家的第一次文学聚会。1980年,相关部门在淡水红毛城举办了第二次光复前台湾文学座谈会,会上痖弦提出老作家再写新作,并结集出版《宝刀集》。作品出版后,在台湾地区激起了研究整理光复前台湾文学的高潮。刘绍铭正是在此背景下编译了这部小说选,可见身在美国的华裔译者对文学传播的新闻敏感度如此之高。哈佛大学王德威称赞此书是一本“极富文学意味的选集”。“意味”指台湾地区在此书出版之前,习惯性地把1949年作为分割台湾战前与战后文学的分界线,该文选出版意味着台湾战前与战后文学的分界线提前到了1945年。这部短篇小说选“保持了其此前编选文集的风格,选才精良、翻译精湛而引人瞩目”(金介甫2006:143),收入的作品从赖和的《一杆秤仔》、吴浊流的《先生妈》,一直到张大春的《鸡翎图》。分析可见,刘绍铭通过梳理台湾地区的文学历史,对当代文学的分期提出了新的看法。这是他实施“台湾文学高雅计划”的结晶,但需要提醒的是,他的这一“高雅计划”背后有着“心魔”,即害怕被人斥责为“数典忘祖”的中国人文学传统语境,同时,编译时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度,但也在读者接受与文化国家主体间博弈着(张曼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