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芗剧传统曲调选》《台湾歌谣乡土情》同名曲对照》

《表2《芗剧传统曲调选》《台湾歌谣乡土情》同名曲对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歌仔戏曲牌音乐来源类型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故而,这些台湾流行歌曲能够进入歌仔戏成为曲牌并流传。纵观歌仔戏的历史,其重要推动力便是符合当时普罗大众的喜爱与审美需求:歌仔馆时期大量民众已把唱歌仔、听歌仔作为重要的生活娱乐,才有了早期“落地扫”全民性、礼仪性、娱乐性的祭祀仪式中歌仔戏雏形。“它的特质是完完全全的大众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其音乐、语言、形式适合于普通民众的审美需求。”[11](P33)当大众审美需求中的观赏需求超越的参与需求,“半暝反”形式歌仔戏应运而生,并广泛吸纳当时流行的京剧、四平戏、乱弹等各种成熟艺术的形式,移植到自己身上。歌仔戏从粗糙的小戏雏形脱胎而出,被滋养成较为规范的戏曲样貌,同时也形成了歌仔戏兼收并蓄的特点。台湾流行歌曲入歌仔戏曲牌时亦是这一特点之体现。1932年,被称为“台湾第一首闽南语流行歌曲”的无声电影《桃花泣血记》同名闽南语歌曲出现,轰动台湾、广泛传唱,拉开了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序幕。“从1932年到1940年,可以说是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创作出现的第一个高峰”[12]。以“台湾歌谣之父”邓雨贤为代表的一批闽南语流行歌曲词曲作家创作出的大量优秀的悲美作品,很快成为大众艺术的重要新成员。这些有口皆碑的流行歌曲也就当仁不让的被吸纳入歌仔戏曲牌当中,沿用原曲悲凉、苦情的基调,滋养歌仔戏继续生长、成熟。除上文从两册书籍中例举的几首作品外,踏寻歌仔戏曲牌使用的足迹,亦会发现还有《南风谣》《可怜青春》《满山春色》《白牡丹》等很多由台湾流行歌曲而来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