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财政科技支出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路径:宏观视角》

《表6 财政科技支出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路径:宏观视角》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财政科技支出能否提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地方政府行为视角下的实证检验》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表6的实证检验中,本文从“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与第二产业结构之比)”和“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里程,对数值)”两个角度判别可能的渠道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地方的财政科技支出水平越高,则越能够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其具体体现在,L.TFI能够有效提升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比例结构(系数为29.146,且呈现出高度显著状态)。以第三产业为优化导向的结果是,能够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来显著裨益(Struc32对F.TFP的回归系数为0.109且通过了1%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应当说,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要素的生产方式,作为产业结构变迁的反应,企业会改变生产要素的配置行为,进而影响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提升第三产业占比为路径的产业结构优化,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服务的利润空间(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经济潜能)。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技术支撑,能够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支撑。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强度越高,会显著抑制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系数为-30.942且通过了1%的统计显著性检验)。这是因为,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想要增加那些对科技创新有利的支出(如财政科技支出),就必须以减少另一部分支出(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为代价。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之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何如?在模型(5)中,Infrastructure的回归系数为-0.049且通过了1%的统计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越高,则会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本文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加快的历史交汇点中,简单依靠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难以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更为重要的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资源形成挤出,从而降低了企业其他金融资源、创新资源的可获程度。基于此,形成了“财政科技支出→(抑制)基础设施建设→(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传导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