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区域性的建筑技艺差别》

《表1 区域性的建筑技艺差别》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工匠口述史研究——以贵州民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第二,在研究基础上,研究者自己的学科基础要牢实,熟悉民居的营造过程,要能在工程体系和民间自创体系间积极转换。目前贵州的实际情况是没有地方统一的标准,在建筑风格、建造口诀、使用文字符号、施工操作模式上各地的墨师各有差异。以文字符号为例,不同的匠师会研发一套自己的符号标识系统,这种现象在不同的族群中或不同的聚落群中比较明显。如虽然同是侗族工匠,但黎平县茅贡乡一带的工匠与肇兴乡的一带工匠其建筑风格就很不一样,追踪其师源,查到茅贡乡的大墨师杨应琪和肇兴乡大墨师陆文礼,杨师傅擅长杉树型鼓楼高大挺拔,而陆文礼擅长钟形鼓楼小巧舒展,其二者均被中国园林协会评为“中国古建筑名师”、贵州省建设厅授予“民族建筑高级工匠师”,在周边带出的工匠徒弟们形成了区域性的建筑技艺差别(表1)。从各自使用的建筑符号系统来说,并不相通。究其原因一是行业生存之争,另外是传承中只在门派内口传心授、耳濡目染,很多时候是长时间的心领神会,包括习惯的动作和习惯的思维。所以,在深度的研究中,外来的研究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吃透族群之间流动和传递的信息,而且,还得面对不同派别中的工匠技艺差别。但中国传统建筑有个好处,其建造过程逻辑性非常强,我们能看得懂很多地方,这就需要调动我们的基础建筑知识,把在大学课堂里学到的工程建造知识作为一个基准参与到营造符号的识别中,结合力学知识和民族文化来解读工匠符号的指代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