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安徽省及三大地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表2 安徽省及三大地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安徽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的显著水平,本检验是10%水平下的显著水平

综合表2和表3数据可得,安徽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性差异,在各地域城市之间也不相同。第一,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关系。从系数上看,皖南地区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正向作用较大,并且较为显著,分析皖中皖北地区系数值为负的原因,经济增长源于产业的非农转移,非农业的扩张带动人口的迁移,因此产业结构的演变发展了城镇化,作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大于经济增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动力源泉主要取决于产业内部分工与深化,若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转型,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对城镇化的作用效果会被进一步削弱。对于皖北地区而言,大多是依靠其原本的资源优势,着重发展重工业,因此产业的升级速度较慢,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推动缺乏动力。第二,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从系数值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系数值在三大区域上均呈现正相关性,其中,皖南皖中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正向促进效应较强,皖北地区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最弱,两者差距有0.446,这与我省南北地区发展不平衡相关。皖南地区拥有芜湖的奇瑞汽车是著名的汽车企业,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带动周边地区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铜陵、马鞍山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带动工业部门的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相反,在皖北地区虽然有淮北淮南煤矿,但由于过度的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煤炭资源难以对城镇化进程起到指导性作用。同时皖南地区的旅游业资源丰富是当地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而皖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具备这种优势,因此对于城镇化的作用效果就不那么明显。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从系数值来看,除了皖中地区以外,其余两大地域TL系数值均为负值。因此可以得出,皖中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有推动作用,而皖南皖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进程有抑制作用,其中皖北的抑制作用最强。追根溯源,皖南地区合肥、马鞍山、芜湖近年来发展迅速,处于产业演变的关键时期,但却未能够吸引较多的非农业人口的转移,这是由于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相关配套的社会福利制度及设施不能够同步完善,经济水平虽然有着大幅度提升,相应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同时伴随较高的进城定居成本,生活的基本压力较大。农民工也是理性的经济人,权衡之下会选择相对收益较高的其他城市工作,劳动力转移效率较低,城镇化水平不高。而皖北地区则不同,其产业结构发展演变较为缓慢,对于城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控制变量对城镇化的影响。除了皖中的工业化率与皖北的实际对外投资率的回归系数为负值,其余系数都为正值,三大地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化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近年来皖中地区经济发展动力逐步转变,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中心开始转变,政府大力助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作用效果逐步削弱,不再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安徽省隶属中部省份,对于皖北地区,处于中原经济区较为落后的地位,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底子薄弱,外资的吸引力不强,城乡联动的效果不佳,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呈负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