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超声条件制备重组油体乳液的D4,3及FI变化》

《表2 不同超声条件制备重组油体乳液的D4,3及FI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超声条件重组油体乳液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探究不同超声条件制备重组油体乳液粒径分布情况,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重组油体的聚集状态,结果如图2所示。数据显示,未经超声处理的样品粒径最大且出现了明显的聚集,但随着超声条件的改变,乳液的粒径减小,聚集现象有所改善。当超声功率为200 W时,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重组油体乳液的平均粒径(表2)从448.3 nm减小到337.5 nm,这可能由于超声时间延长导致的湍流现象延长,该湍流可以使大多数液滴得到有效破碎,从而使粒径减小。当超声功率增加到400 W时,重组油体的粒径又增大,说明在该功率下可溶性蛋白聚集体通过共价键和非共价键结合重新聚集成不可溶性聚集体,弱化重组油体表面蛋白与磷脂酰胆碱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导致乳液的稳定性降低。粒径分布图像呈现多峰分布的状态,400 W出现聚集现象,说明较高强度的超声处理会造成乳液无规律的聚集,不利于形成均一稳定的乳液。在200 W超声波处理时,湍流和微流效应增加分子间的碰撞和聚集,在空化作用下形成微小液滴,尤其是延长超声波时间至24 min后,变化更加明显,平均粒径只有337.5 nm,且共聚焦图像表明乳液整体分布比较均匀,颗粒度明显较小,显示其稳定性最好,这与表2中重组油体乳液的D4,3及FI变化趋势一致。说明适当强度的超声处理可以加速重组油体乳液的形成,这与文献[22]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