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 6 6 9 年英译版《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使节谒见鞑靼、中国的皇帝》插图类别统计表》

《表1 1 6 6 9 年英译版《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使节谒见鞑靼、中国的皇帝》插图类别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17—18世纪英文文献中的中国建筑意象》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为取得中国南部海岸的通商权利,派使节朝拜顺治帝。随团使节纽霍夫(Johan Nieuhoff,1618—1672)沿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回国后编纂出版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赴中国使节》(Het Gezandtschap der Neêrlandtsche Oost-Indische Compagnie,aan den grooten Tartarischen Cham,den tegenwoordigen Keizer van China,首版于1665年,在阿姆斯特丹以荷兰语出版)。书中共收录了150余幅再现中国风貌的写生画。该著作出版后不久,苏格兰翻译家奥格尔比(John Ogilby,1600—1676)便着手英译,并说服霍拉(Wenceslaus Hollar,1607—1677)负责翻刻著作中的插图。1669年,名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使节谒见鞑靼、中国的皇帝》(An Embassy from the East-India Company of the United Provinces,to the Grand Tartar Cham,Emperor of China)的译著在伦敦出版,引起了英国公众的巨大反响。著作以莱利(Peter Lely,1618—1680)绘制的纽霍夫肖像画为卷首,共刊布了112幅图像,使英国人直接目睹有关中国城市、景观、建筑、自然、人文等的真实场景(表1)。其中,不仅有再现城市道路、运河、桥梁、绿化等完备基础设施的城市平面图、风貌图(图1),还有着重表达中国建筑形象的大使住宅、皇城庙、太和殿广场以及后来最为英国人熟知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值得注意的是,译著中还刊布了一幅中国坟墓图,结合文字说明中国墓葬多设在郊区,依山而建,围布绿植(图2)。[15]这一记述表明此时的欧洲人已经开始注意到中国郊区墓葬可以缓解城市墓葬用地不足,有利于保持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健康卫生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