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化学 下》求取 ⇩

第十一章 血液生化1

Ⅰ.血浆生化1

第一节 血浆的生理功能和成分1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3

一、清蛋白5

二、α-球蛋白5

四、γ-球蛋白6

一、凝血因子7

第三节 血液的凝固7

三、β-球蛋白7

二、血液凝固的两条途径8

(一)外在的途径8

(二)内在的途径9

三、凝血因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12

(一)Ⅶ因子12

(二)组织因子13

(三)凝血作用的接触体系14

(四)Ⅸ因子15

(五)Ⅹ因子17

(六)Ⅷ因子复合体18

(七)Ⅴ因子19

(八)凝血酶原19

(九)纤维蛋白原23

(十)纤维蛋白稳定因子(ⅩⅢ因子)24

(十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28

一、化学组成32

第一节 红细胞生化32

Ⅱ.血细胞生化32

二、血红蛋白(Hb)35

(一)Hb的结构与生理功能35

(二)人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Hb47

(三)Hb的生物合成48

三、成熟红细胞的代谢52

(一)能量代谢概念52

(二)糖酵解--红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53

(四)谷胱甘肽代谢54

(三)磷酸己糖旁路代谢54

(五)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57

(六)血红蛋白的糖基化及其临床意义58

四、未成熟红细胞的代谢59

(一)核糖代谢59

(二)血红蛋白合成代谢(见二、(三))59

(三)网织红细胞的糖代谢60

五、红细胞膜60

(一)化学组成60

(二)脂类代谢61

(三)通透性61

(四)膜与ATP62

(五)血型物质63

六、促红细胞生成素63

(一)化学组成63

(二)作用机制64

一、血小板的超微结构、功能和化学组成概述65

第二节 血小板生化65

(一)外周区65

(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65

(五)合成的部位65

(三)血浆中含量及其代谢65

(二)溶胶--凝胶区67

(三)中央区67

二、代谢68

(一)糖代谢及其调节70

(二)蛋白质、氨基酸代谢73

(三)脂类代谢73

(四)前列腺素代谢73

三、功能76

(一)能代谢及其与功能的关系76

(二)粘附78

(三)聚焦79

(四)释放81

(五)收缩82

(七)止血(包括血小板因子)83

(六)贮存、运输83

四、血不板膜87

(一)膜电荷87

(二)膜糖蛋白88

(三)腺苷酸环化酶90

五、血小板生成的调节92

(一)血小板的发生过程92

(二)血小板生成的调节及其机制92

(五)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93

(六)血小板生成素产生的调节93

(三)血小板生成素的理化性质93

(四)血小板生成素的产生部位93

第三节 白细胞生化94

一、粒细胞94

(一)粒细胞的化学组成94

(二)粒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与代谢和功能间的关系97

(三)粒细胞的代谢97

(四)粒细胞的功能99

二、单核细胞102

(一)单核细胞的重要生化成分及其代谢102

三、吞噬细胞的生成作用103

四、淋巴细胞104

(一)化学组成和代谢104

(二)功能106

(三)淋巴细胞膜107

第一节 抗原110

第十二章 免疫生化110

一、免疫原性的分子特征112

(一)分子大小112

(二)分子成分113

(三)分子结构113

二、增强免疫原性113

(一)碳二亚胺法113

(二)混合酸酐法114

(一)沉淀法115

(二)抑止沉淀法115

三、结合特异性(专一性)与抗原决定簇115

四、各种抗原116

(一)蛋白质抗原116

(二)多糖抗原117

(三)细胞表面抗原117

第二节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119

一、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119

二、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121

(四)同种异体变异122

(五)独特型122

(一)类与亚类122

(三)亚群122

(二)型和亚型122

三、免疫球蛋白的一级结构123

附:单克隆抗体与杂交瘤125

四、抗体的空间结构125

五、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与代谢125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组成125

(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及分解128

第三节 抗原抗体相互作用129

一、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结合的性质--结合键130

二、抗原抗体结合的热力学--反应的定量关系131

(一)抗体亲和力概念131

(二)亲和常数的测定和亲和方程式132

(三)其他测定方法134

(四)抗体亲和常数的意义134

第四节 补体136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实际意义136

一、补体组分的结构和一般性能138

二、补体的激活140

(一)第一途径141

(二)第二途径142

(三)巩膜复合体装配的共同途径143

三、补体激活的调控143

第五节 淋巴因子144

一、作用于巨噬细胞的淋巴因子145

二、作用于多形核白细胞的淋巴因子145

(一)转移因子146

三、作用于淋巴细胞的淋巴因子及单核因子146

(二)免疫应答和可溶性因子147

(三)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AF)147

(四)T细胞生长因子(TCGF)148

四、影响其他细胞的淋巴因子149

(一)淋巴毒素(LT)149

(二)免疫干扰素149

(一)抗原150

一、引起活化的物质--活化剂150

第六节 淋巴细胞活化150

(二)异体细胞151

(三)植物及细菌来源的促有丝分裂原151

(四)抗血清151

(五)其他152

二、活化过程中的代谢变化152

(一)RNA代谢153

(二)多胺代谢154

(三)蛋白质代谢155

(四)DNA代谢156

(五)能量代谢156

三、活化的机制157

(一)活化剂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157

(二)膜的变化158

第十三章 激素163

第一节 概论163

一、激素的来源及化学本质163

二、激素的测定及在体液中的含量164

三、激素分泌的周期规律性166

四、内分泌腺功能异常167

第二节 下丘脑激素167

一、下丘脑的解剖结构168

二、下丘脑激素的化学168

三、下丘脑激素的某些共同特点171

四、几种重要的下丘脑激素172

(一)TRH172

(二)LRH173

(三)GBIH174

第三节 垂体的激素176

一、垂体的解剖组织学176

二、腺垂体分泌的激素178

(一)生长素178

(二)催乳素184

(三)腺垂体分泌的糖蛋白激素186

(四)腺垂体分泌的肽类激素189

三、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192

(一)催产素和加压素的化学193

(二)加压素和催产素的代谢194

(三)加压素和催产素的生理作用195

(四)加压素和催产素分泌的调节196

第四节 甲状腺激素196

一、甲状腺的组织学196

二、甲状腺激素的化学197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及分泌198

四、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与降解201

五、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203

(二)促进蛋白质诱导合成,导致组织分化204

(一)调节基础代谢率,促进氧消耗及热的产生204

(四)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205

(三)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205

(五)对各种物质代谢的作用206

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207

(一)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反馈调节207

(二)影响甲状腺分泌功能的一些因素208

七、甲状腺分泌机能障碍209

八、甲状腺功能的检查211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化学及生物合成212

第五节 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212

一、甲状旁腺激素212

(二)血浆甲状旁腺素的组成、含量及代谢214

(三)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214

二、降钙素214

(一)降钙素的化学214

一、胰岛的组织学215

第六节 胰岛的激素215

(三)降钙素的生理作用215

(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215

二、胰岛素216

(一)胰岛素的化学216

(二)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及影响其释放的因素218

(三)胰岛素的转运和降解221

(四)胰岛素对代谢的作用222

(五)胰岛素受体223

(六)肥胖与胰岛素的关系225

(一)胰高糖素的化学226

(七)胰岛素缺乏与糖尿病的关系226

三、胰高糖素226

(二)胰高糖素的生物合成、分泌及降解227

(三)影响胰高糖素分泌的因素228

(四)胰高糖素对代谢的作用229

四、胰多肽230

(一)胰多肽的化学231

(四)影响胰多肽释放的因素232

(三)胰多肽的生理作用232

(二)胰多肽在血浆中的含量232

五、胰岛分泌的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233

第七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233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化学234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合成234

三、肾上腺髓质激素的运输与代谢236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237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240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结构240

一、肾上腺皮质组织学240

第八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240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类及命名242

(三)人工合成的非天然激素242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合成243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运输、灭活和排泄249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252

(一)糖皮质激素252

(二)盐皮质激素254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255

七、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258

八、肾上腺皮质机能障碍259

第九节 性激素260

一、雄性激素260

(一)雄性激素的化学及血中含量260

(二)睾丸酮的生物合成260

(四)睾丸酮的生理作用262

(三)睾丸酮的运输和降解262

(五)睾丸功能的调节264

二、雌性激素264

(一)雌性激素的化学264

(二)雌二醇及孕酮的生物合成265

(三)雌性激素的分泌及血中含量265

(四)雌性激素的代谢和排泄267

(五)雌性激素的生理作用268

(六)卵巢分泌功能的调节270

(八)胎盘激素271

(七)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271

第十节 松果体激素274

一、褪黑素的合成274

二、松果体激素合成的昼夜规律276

三、影响松果体激素分泌的因素277

四、褪黑素的生理作用277

第十一节 胸腺激素278

一、胸腺激素的化学279

二、胸腺激素的生理作用280

三、胸腺与其他内分泌腺的关系282

第四章 维生素283

第一节 总论283

一、维生素的概念283

二、维生素的发现简史283

三、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284

四、维生素学的发展与营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285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286

一、维生素A286

(二)维生素A原或类胡萝卜素287

(三)吸收、新合成和储存288

(四)动员、运输和移交290

(五)代谢物与排泄292

(六)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294

二、维生素D298

(一)名称、化学和性质298

(二)吸收、运输、储存和排泄300

(三)羟化代谢301

(四)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305

三、维生素E309

(一)种类、化学和性质309

(五)营养309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311

(三)生理功能312

(四)动物维生素E缺乏症316

(五)人类维生素E缺乏症316

四、维生素K317

(一)种类、化学和性质317

(六)营养317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318

(三)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理318

(四)临床维生素K缺乏症320

一、维生素B1321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321

(一)化学和性质321

(五)营养321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322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323

三、维生素B2325

(一)化学和性质325

(四)营养325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326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327

三、维生素PP328

(一)化学和性质328

(四)营养328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329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330

四、维生素B6331

(一)化学与性质331

(四)营养331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332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333

(一)化学和性质335

五、泛酸335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335

(四)营养335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336

(一)化学和性质338

六、生物素338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338

(四)营养338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339

七、叶酸340

(一)化学和性质340

(四)营养340

(二)吸收、代谢和排泄341

(三)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342

八、维生素B12344

(一)化学和性质344

(四)营养344

(二)吸收、运输和排泄345

(三)生理功能及其B12缺乏症347

九、维生素C348

(一)化学和性质348

(四)营养348

(二)吸收、代谢及排泄349

(三)生理功能350

(四)人类抗坏血酸缺乏症354

(五)营养355

第一节 水357

Ⅰ.概论357

一、水的理化性质357

第十五章 水和无机质代谢357

(一)水是最好的溶媒,具有最大的溶解能力358

(二)水对温度的稳定作用359

(五)水的离解作用360

(四)水的渗透作用360

(六)水的粘度低360

(三)水是热的良好导体360

二、人体内水的分布、测定及生理功能361

(一)人体内水的分布361

(二)测定人体水分的原理及方法362

三、对人体水分总量、分布的测定结果363

(一)人体的水含量与年龄及性别有关363

(三)水的生理功能363

(二)人体的水含量受体脂含量的影响364

四、人体各部分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365

(一)血浆内电解质的含量365

(二)细胞间液的电解质含量367

五、人体各部分体液的交流368

(一)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流368

(三)细胞内液的电解质含量368

(二)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流369

六、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水交换370

(一)水分进入机体的途径371

(二)水分从体内排出的途径372

七、机体体液平衡的调节373

(一)神经调节373

(二)激素调节374

第二节 钠376

一、钠的含量与分布376

二、钠的生理功能377

三、钠的代谢379

第三节 氯380

一、氯的含量与分布380

四、钠代谢的调节380

二、氯的生理功能381

三、氯的代谢382

四、水、钠、氯的代谢紊乱382

第四节 钾384

一、含量和分布384

二、钾在细胞内外的转运385

三、钾的生理功能388

四、钾代谢389

五、钾代谢紊乱393

第五节 镁395

一、镁的含量和分布395

二、镁的生理功能396

三、镁的代谢396

四、激素对镁代谢的调节作用397

一、铁的分类、含量、分布和功能398

第六节 铁398

二、铁的需要量和来源398

Ⅱ.微量元素398

三、铁的代谢399

(一)铁的吸收、排泄和调节399

(二)铁的运输、储存和利用402

第七节 锌405

一、锌的含量、分布和代谢405

(三)铁代谢疾病405

二、锌的生理功能406

三、与锌有关的临床问题407

第八节 铜408

一、铜的含量、分布和代谢408

二、铜的生理功能408

三、与铜代谢有关的临床疾患410

第九节 铬410

第十节 锰411

第十一节 硒413

第十二节 钼414

第十三节 氟415

第十四节 其他微量元素416

第十六章 钙与磷417

第一节 钙磷在体内的分布与含量417

一、钙磷在体内的分布417

二、细胞外液中的钙磷水平417

三、细胞内的钙磷水平418

第二节 钙磷的每日需要量及其吸收和排泄419

一、钙与磷的每日需要量419

二、钙和磷的吸收419

三、影响钙磷吸收的因素421

四、钙磷的排泄421

第三节 钙磷的生理功能421

(一)钙结合蛋白422

一、细胞内的钙结合蛋白422

(二)钙结合蛋白的修饰作用425

(三)一些钙结合蛋白及其作用426

二、细胞内的钙代谢与钙的功能434

(一)细胞内的钙代谢434

(二)钙在刺激-反应偶联中的作用435

三、磷代谢与磷的生理功能439

(一)磷的运输439

(二)磷的生理功能441

第四节 成骨作用442

一、骨与齿的组成442

(一)骨的细胞成分442

(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443

(三)骨基质的无机成分444

二、成骨作用444

第五节 钙、磷代谢的调节445

一、维生素D445

三、骨的改建445

(一)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446

二、甲状旁腺素448

(三)维生素D对肾脏的作用448

(一)甲状旁腺素对骨组织的作用448

(二)维生素D对骨组织的作用448

(二)甲状旁腺素对肾脏的作用449

(三)甲状旁腺素对肠粘膜细胞的作用449

三、降钙素与退钙素450

(一)降钙素的作用450

(四)甲状旁腺素的作用机理450

(五)甲状旁腺素分泌的调节450

(二)降钙素的调节和影响降钙素分泌的因素451

四、其他激素对钙、磷代谢的作用452

五、钙磷代谢障碍452

(一)钙磷平衡的障碍452

(二)成骨作用的障碍453

(二)易化扩散455

第十七章 胃肠道生化455

第一节 胃肠道膜的物质运转455

一、非电解质转运455

(一)简单扩散455

(三)随钠共转运456

二、离子转运(电解质转运)457

三、越过肠上皮细胞膜的转运458

四、物质转运的分子机理459

第二节 消化液460

一、唾液460

(一)唾液的分泌460

(二)唾液的组份461

(三)唾液的生理功能461

(四)唾液分泌的调节461

二、胃液461

(一)胃液的分泌461

(二)胃液的组份与生理功能461

(二)胰液中的消化酶463

(一)胰液的组份463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463

三、胰液463

(三)胰液分泌的调节464

四、胆汁465

五、小肠液465

(一)小肠液的分泌465

(二)小肠液的组份及其消化酶465

(一)大肠液的分泌466

一、胃肠道激素的发展简介466

(二)大肠液的组份及其功能466

第三节 胃肠道激素总论466

六、大肠液466

(三)小肠液分泌的调节466

二、GIH的概念和分类467

(一)GIH的概念467

(二)GIH的分类467

三、GIH的分泌细胞469

(一)APUD细胞的概念和来源469

(二)GEP系内分泌细胞的分类469

(三)GEP系内分泌细胞的分型及分泌产物的出胞作用470

四、某些GIH在胃肠道内的分布471

五、GIH的一级结构471

(一)GIH一级结构的某些特点471

(一)化学结构474

第四节 胃肠道激素各论474

一、促胃泌素474

(二)GIH分子结构的多形性474

(二)分布475

(三)释放与抑制的因素475

(四)代谢476

(五)生理作用476

(六)临床意义476

二、肠促胰泌素476

(一)化学结构476

(三)释放477

(四)代谢477

(二)分布477

(五)生理作用478

(六)临床意义478

三、缩胆囊素478

(一)化学结构478

(二)分布479

(三)释放479

(四)代谢479

(五)生理作用479

(六)临床意义480

四、肠抑胃多肽480

(一)化学结构480

(二)分布与释放480

(五)“肠胰岛轴”与促胰岛素分泌素481

(四)生理作用481

(三)代谢481

五、血管活性肠肽482

(一)化学结构482

(二)分布482

(三)生理作用482

(四)临床意义483

六、胃动素483

(一)化学结构483

(二)分布与释放483

(三)生理作用483

(三)人胰多肽(HPP)的血浆基础水平484

八、胃高血糖素和肠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物484

(四)生理作用484

(一)化学结构484

(二)分泌PP的细胞484

七、胰多肽484

(一)胰高血糖素的抗原性部位485

(二)胃高血糖素485

(三)肠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物485

(一)名称和分类486

(四)临床意义486

九、P物质486

(一)化学结构486

(二)分布486

(三)生理作用486

(二)分布487

(三)生理作用487

(一)化学结构487

十、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487

十一、脑啡肽488

(一)化学结构488

(二)分布488

(三)生理作用488

十二、神经降压肽489

(一)化学结构489

(二)分布489

(三)生理作用489

第十八章 肝脏生化490

第一节 肝脏的主要化学成分490

一、蛋白质491

二、脂类492

三、糖元492

四、维生素492

五、无机盐493

第二节 肝脏结构的近代概念及其血循环的特点493

一、肝脏结构的近代概念493

二、肝脏血循环的特点495

第三节 肝细胞内酶的分布及各亚细胞结构的主要生化功能496

一、细胞膜496

二、线粒体496

三、内质网497

四、高尔基复合体497

六、微体498

七、细胞质498

五、溶粒体498

八、细胞核499

第四节 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梯度差异499

一、形态结构的梯度差异499

二、糖代谢的梯度差异499

三、脂类代谢的梯度差异500

四、蛋白质代谢的梯度差异500

五、药物代谢的梯度差异500

第五节 肝脏在机体代谢中的中心地位501

一、肝脏组织本身的代谢特点501

二、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502

三、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502

四、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503

第六节 肝脏与激素、维生素、无机盐代谢506

五、肝脏在合成重要非蛋白含氮物中的作用506

一、肝脏与维生素代谢507

二、肝脏与激素代谢507

三、肝脏与无机盐代谢508

第七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508

一、生物转化作用的化学反应类型及其酶系509

(一)第一相反应509

(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519

二、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因素524

(一)抑制作用524

(二)诱导作用524

(三)种属和个体差异526

(四)年龄526

(六)营养527

第八节 肝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527

(五)性别和激素527

一、胆汁的组成528

二、胆汁酸的代谢528

(一)胆汁酸的生成合成529

(二)胆汁酸的肠肝循环533

三、胆红素及其代谢540

四、胆汁的生成与排泌541

第十九章 肌组织的生化544

第一节 肌组织的微细结构与化学组成544

一、肌组织的微细结构544

二、肌肉的化学组成547

一、肌纤蛋白549

第二节 肌组织的收缩蛋白及其特性549

二、肌动蛋白551

三、原肌纤蛋白552

四、肌原蛋白553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机理556

一、张力性调节557

二、时相性调节557

第四节 肌蛋白质磷酸化与肌肉收缩的关系558

一、肌纤蛋白轻链的磷酸化559

二、肌原蛋白的磷酸化561

三、原肌纤蛋白的磷酸化562

第五节 肌动蛋白-肌纤蛋白界面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62

第六节 肌组织的代谢564

第七节 心肌代谢的特点568

一、底物利用的反馈调节569

第八节 平滑肌收缩的特点570

二、组织CoA和肉碱水平的调节570

一、强直性张力572

二、非强直性张力573

三、不依赖Ca2+的被动性收缩573

四、关于平滑肌位相性收缩573

第二十章 神经生化574

Ⅰ.神经生化总论574

第一节 神经组织的化学组成574

一、概述574

(三)脂类575

二、髓鞘575

(四)无机盐类575

(二)蛋白质575

(一)水分575

(一)髓鞘脂类576

(二)髓鞘蛋白质578

(三)髓鞘组分变化579

三、神经微管和神经细丝580

四、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独有的蛋白质580

五、神经生长因素581

第二节 脑代谢特点581

一、糖代谢和能代谢581

二、脂类代谢583

(一)脂酸类583

(二)胆固醇583

(四)脑苷脂和脑硫脂584

(三)磷脂584

(五)神经节苷脂585

三、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585

(一)游离氨基酸代谢池585

(二)氨基酸转运系统587

(三)脑中NH3的产生590

(四)脑蛋白合成590

四、核酸代谢591

Ⅱ.神经递质生化593

第一节 乙酰胆碱593

第二节 儿茶酚胺594

一、5-羟色胺596

第三节 其他生物胺596

二、组胺597

第四节 氨基酸类598

一、γ-氨基丁酸598

二、谷氨酸和天冬氨酸599

三、甘氨酸599

第五节 腺苷及其核苷酸599

第六节 神经肽600

一、脑啡肽600

二、鸦片黑素皮质素原及其相关肽类602

三、后叶加压素605

四、P-物质606

五、缩胆囊肽606

第一节 概述607

第二十一章 结缔组织生化607

第二节 胶原608

一、组成608

二、结构608

(一)电镜下胶原的形态结构608

(二)原胶原的化学结构609

(三)前胶原的化学结构611

三、分型612

四、生理功能613

五、生物合成613

(一)前α链的转录613

(二)前α链的翻译614

(三)翻译后修饰和装配614

(四)前胶原移位和分泌616

(五)细胞外的加工过程617

六、分解代谢620

七、遗传性胶原病和纤维化622

(一)遗传性胶原病622

(二)纤维化624

第三节 弹性蛋白625

一、组成和结构625

二、代谢627

(一)生物合成627

(二)分解代谢628

三、弹性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肺气肿629

(一)弹性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629

(二)弹性蛋白与肺气肿629

第四节 蛋白聚糖630

(一)糖胺聚糖631

一、化学结构631

(二)蛋白聚糖635

二、生理功能639

(一)凝胶体系639

(二)与胶原分子结合639

(三)吸引、结合无机阳离子639

(四)与脂蛋白作用640

(五)与抗凝血酶作用640

(六)分布于细胞表面的作用640

(一)核心蛋白的合成641

(二)寡聚糖连桥和多糖链的合成641

三、生物合成641

四、分解代谢645

五、遗传性粘多糖病647

第二十二章 肾脏生化649

第一节 肾脏的代谢特点649

第二节 肾脏在蛋白质、肽代谢中的作用651

一、蛋白质、多肽在肾内的代谢651

(一)肾小球滤过651

(二)肾小管回吸收652

(三)蛋白质在肾内的分解652

二、小分子肽在肾内的代谢652

三、肾脏处理蛋白质、肽的意义653

第三节 肾内氨基酸代谢653

(一)谷氨酰胺的代谢途径654

一、谷氨酰胺的代谢654

(二)酸中毒对谷氨酰胺代谢的影响655

二、丙氨酸代谢656

三、丝氨酸代谢656

四、肾内氨基酸代谢的意义656

第四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656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组成657

(一)肾素底物657

(二)肾素658

(三)血管紧张素Ⅰ转变酶661

(四)血管紧张素酶662

(五)血管紧张素类662

(一)心血管作用663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体系的生理作用663

(二)植物神经系统和儿茶酚胺664

(三)促进醛固酮的分泌664

三、肾脏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665

(一)肾脏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证实665

(二)肾脏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666

四、脑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669

(一)脑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组分669

(二)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670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调节673

(一)血管感受器673

(二)致密斑感受器673

(三)交感神经674

一、激肽释放酶系统675

第五节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675

(四)其他液递因子675

二、肾激肽释放酶系统676

三、肾激肽释放酶系统的生理作用678

第六节 前列腺素类678

一、肾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678

二、前列腺素的代谢681

三、前列腺素的作用683

(一)对肾血流量的作用683

(二)钠的排泄683

(三)对水代谢的作用684

四、肾激肽释放酶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前列腺素之间的相互关系685

二、促红素的生成687

(一)生成部位687

一、促红素的纯化和化学组成687

第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687

(二)肾内促红素的形成688

(三)促红素生成的调节688

三、促红素作用的部位和机制688

第二十三章 酸碱平衡690

第一节 体内酸碱的来源690

一、酸性物质690

二、碱性物质691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691

一、体液的缓冲作用692

(一)体液中的缓冲体系692

(二)缓冲体系的缓冲机理692

二、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695

三、肾脏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696

(一)碳酸氢钠的重吸收697

(二)碳酸氢钠的再生成698

(三)影响肾小管排泌氢离子的因素701

四、体细胞及骨组织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703

第三节 酸碱平衡的指标705

一、pH值705

二、二氧化碳分压(Poo1)705

三、血浆CO2结合为(CO2-CP)706

四、实际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706

五、二氧化碳总量706

六、缓冲碱707

七、碱多余和碱缺失708

八、负离子差额709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709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709

二、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710

(一)代谢性酸中毒710

(二)代谢性碱中毒712

(三)呼吸性酸中毒714

(四)呼吸性碱中毒716

三、复合型酸碱平衡紊乱717

(一)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718

(二)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720

(三)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720

(四)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721

1990《生理化学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梁之彦主编 1990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生理生化学(1987 PDF版)
生理生化学
198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生物化学原理  (下册)(1979 PDF版)
生物化学原理 (下册)
1979
生物化学  下( PDF版)
生物化学 下
生物化学  下( PDF版)
生物化学 下
云南林学院出版社
生物化学  下(1985 PDF版)
生物化学 下
1985
生理化学( PDF版)
生理化学
生物化学  下(1974 PDF版)
生物化学 下
1974 新兴图书公司
生物化学原理  下(1979 PDF版)
生物化学原理 下
1979 北京:科学出版社
生物化学原理  下(1987 PDF版)
生物化学原理 下
1987 大中国图书公司
衛生化学 下(1958 PDF版)
衛生化学 下
1958 東京 医学書院 大阪
生理化学(1949 PDF版)
生理化学
1949 大连大众书店
生理生化学(1997 PDF版)
生理生化学
1997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生理生化学(1988 PDF版)
生理生化学
1988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理生化学(1976 PDF版)
生理生化学
1976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理生化学(1974 PDF版)
生理生化学
1974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