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学》
作者 | 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研究会《国民经济管理学》编写组编写 编者 |
---|---|
出版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89 |
出版时间 | 1985(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4099·544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1835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导言1
第一编 总论10
第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和任务10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10
一 经济管理的概念10
二 国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11
三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1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作用14
一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14
二 国民经济管理的作用16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原则17
一 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17
二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18
三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20
第四节 党对国民经济管理的领导21
一 国民经济管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1
二 加强和改善党对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领导的主要内容22
三 当前加强党对国民经济管理领导的主要措施24
一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涵义27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和特点27
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27
第二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过程27
二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31
三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特点31
四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分类33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的确定38
一 确定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38
二 正确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40
三 我国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经验教训44
一 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性46
第三章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46
二 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措施47
三 在实践中修改调整国民经济管理目标50
第三章 国民经济预测与决策51
第一节 预测是决策的科学前提51
一 经济预测的概念51
二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52
二 经济预测对于决策和计划的作用53
三 国民经济的预测体系55
四 经济预测的一般程序和原则58
第二节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和内容60
一 经济决策的概念60
三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63
第三节 正确地进行国民经济决策65
一 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决策体系66
二 提高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科学素养和决策能力68
三 建立科学的国民经济决策程序71
四 综合运用各种决策方法74
第四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84
第一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地位和作用84
一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84
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86
一 计划管理的形式87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形式和组织实施87
二 计划管理的组织工作90
三 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91
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内容和编制的依据93
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93
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标体系96
三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依据100
第四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综合平衡102
一 综合平衡是编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键102
二 综合平衡的内容和重点103
三 编制计划和进行综合平衡的着眼点与方法105
第五章 国民经济监督109
第一节 经济监督的意义和作用109
一 经济监督的概念和必要性109
二 经济监督的性质和作用110
三 经济监督的种类和特点111
四 经济监督的机构和职责114
五 经济监督的职能和过程115
第二节 经济监督的内容和方法118
一 计划监督118
二 市场监督120
三 财政监督123
四 银行监督126
五 经济监督的基本方法128
第三节 审计是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130
一 审计的概念、种类和范围130
二 审计的性质、目的和作用131
三 审计的形式、内容和应用132
第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137
第一节 经济信息的意义与作用137
一 经济信息的概念和特征137
二 经济信息的分类138
三 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140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及其结构143
一 建立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和依据143
二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146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149
一 管理对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149
二 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各环节的衔接和正常周转150
三 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几个问题152
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154
一 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客观必要性154
二 逐步建立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156
第三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内容157
第七章 人力资源的管理157
第一节 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条件157
一 人力资源的基本涵义157
二 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措施159
第二节 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160
一 劳动力的再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安排160
二 发展教育事业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162
三 建立合理的劳动力结构165
四 广开就业门路,使劳动者的能力得以发挥和发展167
一 人力资源管理要统筹兼顾169
第三节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169
二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171
三 要使劳动组织科学化172
四 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174
第四节 有计划地推行劳动力开放政策176
一 国际间的人员交流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76
二 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177
第八章 物质资源的管理179
第一节 物质资源管理的意义和特点179
一 物质资源的概念和分类179
二 物质资源管理的意义180
三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管理的特点181
第二节 自然资料的开发和利用182
一 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182
二 大力开发利用矿物资源184
三 重视开发利用水资源185
四 逐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187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188
一 开发资源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188
二 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189
三 环境的科学管理190
一 组织国民经济物质资料平衡的作用192
第四节 物质资料的供需平衡192
二 物质资料供需平衡的主要内容193
三 正确处理供需平衡中的几个关系195
第五节 物质资料的组织与分配196
一 物质资料可供量的合理组织196
二 物质资料的分配形式197
三 物质资料的分配原则198
第六节 物质资料的供应和销售199
一 生产资料的供应和销售199
二 消费资料的供应和销售200
三 改革物质资料流通体制201
第七节 物质资料的合理利用203
一 物质资料的代用和回收利用203
二 物质资料的综合利用203
三 设备的管理和利用204
第九章 财力资源的管理207
第一节 财力资源的性质和任务207
一 财力资源与社会主义财政银行体系207
二 资金运动和财力管理208
三 财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任务209
二 财力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措施210
一 财力开发的涵义210
第二节 财力的开发210
三 财政在财力开发中的作用214
第三节 财力的集聚215
一 财力集聚的内容和形式215
二 财政在财力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215
三 银行在财力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218
四 信用资金的形成及其特征220
第四节 财力的分配223
一 财力分配的层次和渠道223
二 财力分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协调作用223
三 财力分配的基本要求225
第五节 财力的平衡227
一 财政平衡227
二 信贷平衡228
三 财政与物资的综合平衡230
四 综合财政计划的平衡体系232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管理234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34
一 科学技术的概念和科学研究的分类234
二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236
三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3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239
一 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方针240
二 制定科学技术政策241
三 根据科学劳动的特点管理科学技术241
第三节 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243
一 科学技术的管理机构和科技体制243
二 科学技术规划工作246
三 科学技术的攻关247
四 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247
五 科学技术经费的使用248
六 实行专利制度250
七 建设科学技术队伍251
八 科学技术资料和情报工作252
第四节 引进技术及其管理253
一 技术引进的意义253
二 技术引进的方针255
三 技术引进的方式和管理工作256
第四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组织258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258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258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体制258
二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和改革的客观依据259
第二节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261
一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和改革的历史过程261
二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基本方针政策263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责、权、利267
一 经济责任的确立267
二 经济权限的合理划分271
三 经济责任、经济权限和经济利益的统一273
第十二章 对部门经济的管理275
第一节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和分类体系275
一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275
二 国民经济部门的分类体系276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地位和作用280
一 农业部门280
二 工业部门281
三 建设部门281
四 交通部门和商业部门282
五 服务部门283
六 文教部门284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286
一 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模式286
二 影响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因素287
三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288
第四节 国家对各个部门的管理290
一 加强对全局影响较大的部门的管理290
二 解决跨部门的经济技术问题292
三 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293
四 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294
第十三章 对地区经济的管理295
第一节 地区经济的特点和管理上的要求295
一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关系295
二 我国地区经济的特点298
三 对地区经济管理的目的和要求299
第二节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301
一 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标志301
二 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途径302
三 生产力布局的组织工作306
一 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310
第三节 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发展311
二 城市与地区的经济联系311
三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313
第四节 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316
一 地区物力平衡316
二 地区财力平衡318
三 地区的物资和财政信贷之间的平衡322
第十四章 对企业经济的管理325
第一节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经济单位325
一 企业的概念325
二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26
三 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任务327
第二节 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330
一 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330
二 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331
一 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形式和特点333
第三节 国家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333
二 国家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334
第四节 国家对利用外资企业的管理336
一 利用外资企业的形式和特点336
二 国家对中外合营企业的管理337
第五节 国家对经济联合体的管理339
一 生产联合化339
二 工业公司341
三 农工商联合企业342
四 科研生产联合公司344
一 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346
第一节 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方针346
第十五章 对涉外经济的管理346
二 涉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48
三 对涉外经济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原则349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管理351
一 对外贸易的意义351
二 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352
第三节 对利用外资的管理358
二 利用外资的具体形式359
一 利用外资的类型359
三 利用外资中应注意的问题361
第四节 对外金融、外汇的管理363
一 对外金融管理的方针363
二 加强中国银行的业务管理364
三 健全外汇管理法制365
第五节 对经济特区和实行某些特区政策的城市或地区的管理367
一 对经济特区的管理367
二 对开放城市或地区的经济管理372
第一节 行政方法374
一 运用行政方法的客观必要性374
第五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方法374
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374
二 行政方法的重要作用和局限性377
三 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379
第二节 经济方法381
一 经济方法的实质381
二 运用经济方法的客观必要性382
三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385
第三节 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的结合394
一 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相结合的客观必要性394
二 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结合的形式396
一 经济法的概念398
第十七章 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398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398
二 经济法与经济规律、经济政策的关系401
三 经济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404
第二节 建立和健全经济司法410
一 经济司法的重要性410
二 加强经济审判工作414
第三节 经济仲裁416
一 国内仲裁416
二 涉外仲裁417
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419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419
第十八章 经济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419
二 国民经济管理的精神动力420
三 新暑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更高要求422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423
一 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423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24
三 正确处理经济活动中的人民内部矛盾426
四 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干部的素质427
五 加强对青年职工的教育,培养工人阶级的接班人429
六 努力提高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430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431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431
二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434
第十九章 现代管理技术437
第一节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意义及其基本要求437
一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必要性437
二 要用系统工程思想管理国民经济438
三 各类经济数学方法概述441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443
一 投入产出表的模式及其基本结构443
二 怎样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445
一 线性规划45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优化方法451
二 计划评审技术458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463
一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463
二 电子计算机具体应用的若干问题464
第六编 社会经济效益467
第二十章 社会经济效益467
第一节 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范围467
一 经济效益的科学概念467
二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范围468
一 设置经济效益指标的原则470
第二节 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设置470
二 社会经济效益的基本指标472
三 社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475
第三节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480
一 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480
二 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实践经验的基本总结482
三 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483
第四节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485
一 我国经济效益差的原因486
二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486
1985《国民经济管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研究会《国民经济管理学》编写组编写 1985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国民经济管理学
- 1988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程
- 1990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国民经济管理学原理
- 1995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 国民经济管理学
- 198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 国民经济管理学400题
- 1987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
- 国民经济管理学
- 1989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 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
- 1989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
- 1991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 国民经济管理学
- 1987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 国民经济管理学
- 1996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
- 1988 北京:学苑出版社
-
- 国民经济管理学500题
- 1985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 国民经济管理原理
- 1984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 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
- 199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
- 1986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