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学》求取 ⇩

前言1

第一篇总论1

第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分析的前提1

一、企业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1

二、个人既是消费者 又是投资者4

三、政府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6

一、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总产值计算方法9

第二节 按最终产品价值计算的杜会总产值9

二、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科学计算10

三、几种总产值计算方法的比较13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6

一、国民收入的形成16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16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17

第四节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关系21

一、微观经济单位的活力21

二、微观经济活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3

三、宏观经济研究与微观经济研究之间的关系24

第二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分析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流量分析27

一、封闭条件下三个市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27

二、封闭条件下五个市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30

三、开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流量—存量分析35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分析中的收入流量和财富存量35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综合分析39

一、“第二次调节”的含义47

第一节 “第二次调节”理论47

第三章 “第二次调节”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二元机制47

二、“第二次调节”的作用54

第二节 二元机制与经济稳定60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60

二、市场对经济稳定的自行调节61

三、市场在维持经济稳定方面的作用的局限性62

四、政府调节与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64

第三节 二元机制与经济持续增长65

一、经济持续增长的含义65

二、市场对经济持续增长的自行调节66

三、市场在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方面的作用的局限性68

四、政府调节与经济持续增长之间的关系71

第四节 二元机制与杜会协调发展73

一、社会协调发展的含义73

二、市场对社会协调发展的自行调节74

三、市场在维持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的局限性76

四、政府调节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77

一、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始终贯穿经济改革精神79

第五节 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79

二、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壮大81

三、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利益协调84

第四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指导思想88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范围88

一、国民经济管理的含义88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总量分析88

三、国民经济管理的结构分析91

第二节 近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指导思想94

一、近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94

二、近期国民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96

一、中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98

第三节 中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指导思想98

二、中期国民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99

第四节 长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指导思想100

一、长期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100

二、长期国民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102

第一节 投资需求形势的分析105

一、判断投资需求形势的依据105

第五章 投资需求管理105

第二篇近期国民经济管理105

二、投资需求膨胀的原因107

第二节 投资规模的确定和总体调节112

一、投资的合理规模112

二、投资规模的控制方式114

三、投资的计划化116

第三节 投资需求膨胀条件下可供选择的对策117

一、应付投资需求膨胀的紧急措施117

二、一般情况下对投资需求膨胀的税收调节118

三、一般情况下对投资需求膨胀的信贷量调节120

四、金融政策在紧缩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的评价124

一、投资资金管理中财政与银行之间关系的分析125

第四节 投资资金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探讨125

二、再论中央银行在投资资金管理中的作用128

三、货币供应量正常与否的标志132

四、社会集资与投资需求管理之间关系的再认识136

第六章 消费需求管理140

第一节 消费需求形势分析140

一、判断消费需求形势的依据140

二、消费需求膨胀的原因142

一、消费的合理规模145

第二节 消费规模的确定和总体调节145

二、消费规模的控制方式148

三、消费的计划化150

第三节 消费需求膨胀条件下可供选择的对策152

一、应付消费需求膨胀的紧急措施152

二、一般情况下对消费需求膨胀的税收调节154

三、一般情况下对消费需求膨胀的金融调节156

四、收入调节政策在紧缩消费需求方面的作用的评价157

一、从个人财富存量的角度来考察消费基金158

第四节 消费基金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探讨158

二、个人储蓄与消费之间关系的分析159

三、“早熟消费”的探讨162

第七章 国际收支管理166

第一节 国际收支形势分析166

一、判断国际收支形势的依据166

二、国际收支紧张的原因167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管理171

一、出口商品结构调整171

二、进口管理173

三、外贸补贴174

四、外贸经营175

第三节 外资的管理176

一、利用外资的基本策略176

二、国际资金市场的利用177

三、外资引进和国内市场承受的压力178

第四节 汇率的管理179

一、对汇率的调节作用的正确认识179

二、汇率管理的目标183

三、单一汇率184

四、汇率水平的确定186

第五节 外汇平衡问题的进一步探讨188

一、外汇平衡的总体设想188

二、外汇储备管理189

三、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之间的差距及其对策190

四、现阶段外贸亏损问题分析193

第八章 近期国民经济管理的协调196

第一节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际收支方面的“并发症”196

一、从经济运行的过程看“并发症”出现的可能196

二、调节重点的选择197

三、单个领域的不平衡问题201

第二节 近期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协调问题的初步分析203

一、内外经济政策协调问题的重要性203

二、投资、消费、国际收支领域内“并发症”的进一步分类204

三、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内同方向不平衡的对策204

四、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内反方向不平衡的对策207

五、投资领域和国际收支领域内不平衡的对策209

六、消费领域和国际收支领域内不平衡的对策211

七、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内同方向不平衡条件下三个领域内不平衡的对策212

八、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内反方向不平衡条件下三个领域内不平衡的对策214

一、近期内外经济政策协调的难点216

第三节 近期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协调问题的进一步分析216

二、投资领域内的调节与消费领域内的调节的协调218

三、国际收支领域内的调节与投资(或消费)领域内的调节的协调220

第三篇中期国民经济管理224

第九章 产业结构调整224

第一节 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224

一、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标准224

二、产业之间比例不协调的原因226

一、新兴部门与传统部门之间的更替228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228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处理新兴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229

三、产业政策的制定230

四、产业的管理231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品工业的发展233

六、产业结构调整与服务业的发展234

七、关于军需品的生产问题235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进一步探讨236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236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资金横向流动241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劳动力转移242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入口增长245

第十章 技术结构调整247

第一节 技术结构状况分析247

一、技术结构的含义247

二、技术结构调整的含义248

三、技术结构不协调的标志249

四、技术结构不协调的原因252

一、技术政策的原则253

第二节 技术结构调整的对策253

二、技术结构调整中的设备更新问题254

三、技术选择和技术结构的合理化256

四、技术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257

第三节 技术结构调整问题的进一步探讨261

一、关于技术发展的跳跃性261

二、技术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市场262

三、技术结构调整中的新式小型企业264

四、技术结构调整中的内在制约因素265

一、地区经济结构的含义269

第十一章 地区经济结构调整269

第一节 地区经济结构状况的分析269

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含义271

三、地区经济结构不协调的标志272

四、地区经济结构不协调的原因273

第二节 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274

一、地区实际经济优势的确定274

二、地区投资方向和规模的选择276

三、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276

一、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效应278

第三节 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进一步探讨278

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技术的梯度传递282

三、中心城市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286

四、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规划288

第四节 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的配合289

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289

二、待开发地区的资金供给能力291

三、待开发地区对资金的需求程度292

四、因地区而异的各种经济结构调整的配合293

五、政府对企业迁移的影响294

第五节 结构调整的次优选择295

一、结构调整的市场条件295

二、结构调整次优选择的依据296

第十二章 中期国民经济管理的综合分析298

第一节 中期国民经济管理与各种经济调节手段的配合使用298

一、供给管理的特点298

二、供给与需求管理中的反方向调节299

三、供给与需求管理中反方向调节的结构分析300

四、供给与需求管理中不同调节手段的互补304

第二节 中期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供给问题305

一、增加供给与资金的来源305

二、政府投资与经济的持续增长308

第三节 中期国民经济管理和国际收支动态平衡312

一、经济外向化趋势和对国际分工的认识312

二、贸易保护的界限315

三、外资的吸收或有效利用321

四、外资偿还问题的动态考察326

一、工资管理的基本原则332

第一节 职工工资管理332

第十三章 个人收入的管理332

第四篇长期国民经济管理332

二、脑力劳动者的工资标准334

三、兼职和兼职收入335

第二节 居民实际收入水平338

一、居民货币收入的调整338

二、关于职工生活费指数的讨论345

三、工资收入指数化的可行性问题347

一、雇工经营收入的调节350

第三节 个人收入的调节350

二、贫困户概念351

三、对低收入家庭的收入调节353

四、对市场在个人收入调节方面的局限性的进一步认识354

第四节 对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与否的判断355

一、收入分配研究中的一个难题355

二、个人收入增加和减少的基本原因356

三、对市场竞争条件下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解359

第五节 向“高收入——高消费”的过渡360

一、向“高收入——高消费”过渡的客观必然性360

二、向“高收入——高消费”过渡的基本条件361

三、储蓄、投资、消费的相互转化问题362

四、实现上述过渡的基本条件的创造364

第十四章 社会生活质量的管理367

第一节 杜会生活质量管理的内容367

一、社会生活质量的范围367

二、政府部门对社会生活质量的管理367

第二节 杜会保障370

一、农村社会保障370

二、城市社会保障372

一、闲暇研究的意义373

第三节 闲暇的利用373

二、闲暇增加的趋势374

三、闲暇的利用375

第四节 住宅问题375

一、对住宅供求的价格调节375

二、职工收入和住房支出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376

第五节 改善杜会生活质量的政府投资量的确定379

一、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379

二、社会生活质量改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80

一、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周期的分类383

第十五章 国民经济管理与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周期的假设3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周期假设的提出383

二、影响短周期的主要因素385

三、影响中周期的主要因素387

四、影响长周期的主要因素390

五、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周期的特点39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与周期的“淡化”393

一、短周期的“淡化”393

二、中周期的“淡化”394

三、长周期的“淡化”395

四、经济的周期性运动是一种正常现象397

五、经济运动周期的重复出现397

六、对社会主义经济均衡增长率的理解398

第三节 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和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反对策”问题401

一、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401

二、微观经济单位的“反对策”的性质402

三、对微观经济单位“反对策”的对策404

第一节 地方政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407

一、国民经济分层次管理的必要性407

第十六章 地方政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407

二、根据第二次调节理论来看待地方政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408

第二节 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409

一、权限划分的原则409

二、权限划分的目标模式411

第三节 地方对经济调节手段的运用412

一、财政调节412

二、金融调节413

三、价格调节413

四、工资管理414

第四节 地方政府在完善市场体系方面的作用416

一、市场的地域分解416

二、地方政府对利益制约关系的利用417

第五节 资源配置的搅拌机假设418

一、“搅拌机”假设的提出418

二、“搅拌机”比喻的局限性419

三、“搅拌机”的管理和“搅拌机”本身的运转420

四、关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节奏性的认识422

五、市场作为一个大型“搅拌机”的动力问题423

一、社会承受力概念425

第十七章 长期国民经济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协调问题425

第一节 社会承受力的分析425

二、增强社会承受力的基本措施426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决策民主化427

一、国民经济管理决策民主化的意义427

二、国民经济管理民主决策的主要方法428

第三节 市场与竞争意识429

一、对市场竞争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再认识429

二、国民经济管理与社会主义法制观念430

一、进取精神431

第四节 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文化建设问题431

二、经济发展中的保守主义433

三、社会流动435

四、对社会变动的适应437

五、对小生产者意识的分析439

六、关于“生活中的希望”440

七、居民的相对福利感442

八、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目标443

结束语446

后记462

1988《国民经济管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厉以宁著 1988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国民经济管理学(1988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
1988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程(1990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程
1990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原理(1995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原理
1995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1982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
198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400题(1987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400题
1987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1989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
1989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1989 PDF版)
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
1989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1991 PDF版)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
1991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1987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
1987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1996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
1996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1988 PDF版)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
1988 北京:学苑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500题(1985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500题
1985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原理(1984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原理
1984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1998 PDF版)
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
199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1986 PDF版)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
1986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