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学》求取 ⇩

目录1

导言1

第一编 总论11

第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和任务11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11

一、经济管理的概念11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12

三、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13

一、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15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作用15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作用17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原则18

一、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18

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19

三、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21

第四节 党对国民经济管理的领导22

一、国民经济管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2

二、加强和改善党对国民经济管理工作的领导的主要内容23

三、当前加强党对国民经济管理领导的主要措施25

一、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涵义28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和特点28

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28

第二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过程28

二、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32

三、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特点32

四、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分类34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确定38

一、确定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38

二、正确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40

三、我国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经验教训45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47

一、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性47

二、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措施48

三、在实践中修改调整国民经济管理目标50

第三章 国民经济预测与决策51

第一节 预测是决策的科学前提51

一、经济预测的概念51

二、经济预测对于决策和计划的作用52

三、国民经济预测体系54

四、努力提高预测的准确度57

第二节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与内容59

一、国民经济决策的概念59

二、国民经济决策的分类59

三、国民经济决策的重要性和复杂性60

四、国民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62

第三节 正确地进行国民经济决策64

一、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决策体制65

二、提高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科学素养和决策能力67

三、建立科学的国民经济决策程序70

四、综合运用各种决策方法73

第四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83

第一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地位和作用83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83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85

一、计划管理的形式87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形式和组织实施87

二、计划管理的组织工作91

三、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92

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内容和编制的依据94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94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标体系96

三、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依据101

第四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综合平衡103

一、综合平衡是编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键103

二、综合平衡的内容和重点104

三、编制计划和进行综合平衡的着眼点与方法106

一、经济监督的概念和必要性110

第五章 国民经济监督110

第一节 经济监督的意义和作用110

二、经济监督的性质和作用111

三、经济监督的种类和特点112

四、经济监督的机构和职责115

五、经济监督的职能和过程116

第二节 经济监督的内容和方法119

一、计划监督119

二、市场监督121

三、财政监督125

四、银行监督128

五、统计监督130

六、经济监督的基本方法131

第三节 审计是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133

一、审计的概念和种类133

二、审计的目的和作用137

三、审计的程序和应用138

第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143

第一节 经济信息的意义与作用143

一、经济信息的概念和特征143

二、经济信息的分类144

三、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146

一、建立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和依据150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及其结构150

二、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152

三、逐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154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155

一、管理对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155

二、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各环节的衔接和正常周转157

三、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几个问题158

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160

一、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客观必要性160

二、逐步建立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161

第三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内容163

第七章 人力资源的管理163

第一节 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条件163

一、人力资源的基本涵义163

二、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措施165

第二节 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166

一、劳动力的再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安排166

二、发展教育事业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168

三、建立合理的劳动力结构171

四、广开就业门路,使劳动者的能力得以发挥和发展173

一、人力资源管理要统筹兼顾175

第三节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175

二、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176

三、要使劳动组织科学化178

四、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180

第四节 有计划地推行劳动力开放政策182

一、国际间的人员交流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82

二、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183

第八章 物质资源的管理185

第一节 物质资源管理的意义和特点185

一、物质资源的概念和分类185

二、物质资源管理的意义186

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管理的特点187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88

一、依法管理自然资源188

二、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189

三、大力开发利用矿物资源191

四、重视开发利用水资源193

五、逐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194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195

一、依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195

二、开发资源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196

三、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197

四、环境的科学管理198

一、组织国民经济物质资料平衡的作用200

第四节 物质资料的供需平衡200

二、物质资料供需平衡的主要内容201

三、正确处理供需平衡中的几个关系203

第五节 物质资料的组织与分配204

一、物质资料可供量的合理组织204

二、物质资料的分配形式205

三、物质资料的分配原则206

第六节 物质资料的供应和销售207

一、生产资料的供应和销售207

二、消费资料的供应和销售208

三、改革市场流通体制209

一、物质资料的代用和回收利用210

第七节 物质资料的合理利用210

二、物质资料的综合利用211

三、设备的管理和利用211

第九章 财力资源的管理215

第一节 财力资源的性质和任务215

一、财力资源与社会主义财政银行体系215

二、资金运动和财力管理216

三、财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任务217

第二节 财力的开发218

一、财力开发的涵义218

二、财力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措施218

一、财力集聚的内容和形式223

三、财政在财力开发中的作用223

第三节 财力的集聚223

二、财政在财力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225

三、银行在财力集聚中的地位和作用227

四、信用资金的形成及其特征229

第四节 财力的分配232

一、财力分配的层次和渠道232

二、财力分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协调作用233

三、财力分配的基本要求234

第五节 财力的平衡236

一、财政平衡236

二、信贷平衡238

三、财政与物资的综合平衡240

四、综合财政计划的平衡体系241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管理244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44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和科学研究的分类244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246

三、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4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249

一、贯彻执行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250

二、正确制定和执行科学技术政策252

三、根据科学劳动的特点管理科学技术254

四、坚持科技体制的改革255

第三节 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257

一、科学技术的管理组织与机构257

二、科学技术规划工作259

三、科学技术的攻关260

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260

五、科学技术研究的经费来源和基金体制261

六、科技专利制度263

七、建设科学技术队伍264

八、科学技术资料和情报工作265

一、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意义266

第四节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266

二、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政策与管理268

三、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269

第四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组织271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271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271

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和改革的客观必然性271

二、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和改革的历史过程274

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是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科学依据276

第二节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道路278

一、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279

二、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281

三、健全宏观调节体系284

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286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责、权、利288

一、经济责任的确立288

二、经济权利的合理划分291

三、经济责任、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的统一293

第十二章 对部门经济的管理295

第一节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和分类体系295

一、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295

二、国民经济部门的分类体系296

一、农业部门299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地位和作用299

二、工业部门300

三、建设部门300

四、交通部门和商业部门301

五、服务部门302

六、文教部门303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305

一、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模式305

二、影响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因素306

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307

第四节 国家对各个部门的管理308

一、加强对全局影响较大的部门的管理309

二、解决跨部门的经济技术问题311

三、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312

四、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313

第十三章 对地区经济的管理314

第一节 地区经济的特点和管理上的要求314

一、国民经济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关系314

二、我国地区经济的特点317

三、对地区经济管理的目的和要求318

第二节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320

一、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标志320

二、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途径321

三、生产力布局的组织工作325

第三节 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发展330

一、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330

二、城市与地区的经济联系331

三、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333

第四节 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336

一、地区物力平衡336

二、地区财力平衡338

三、地区的物资和财政信贷之间的平衡342

第十四章 对企业经济的管理345

第一节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经济单位345

一、企业的概念345

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46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任务347

第二节 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349

一、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349

二、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351

第三节 国家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352

一、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形式和特点352

二、国家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353

第四节 国家对利用外资企业的管理356

一、利用外资企业的形式和特点356

二、国家对“三资”企业的管理357

一、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和管理的意义359

第五节 国家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359

二、国家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360

第六节 国家对经济联合体的管理361

一、生产联合企业361

二、工业公司363

三、农工商联合企业364

四、科研生产和开发联合公司365

五、企业集团366

第十五章 对涉外经济的管理369

第一节 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方针369

一、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369

二、涉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71

三、对涉外经济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原则373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管理374

一、对外贸易的意义374

二、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375

三、加强对外贸易的业务管理378

第三节 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管理385

一、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与利用外资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385

二、引进技术的经济管理387

三、对利用外资的管理391

二、加强对外金融的业务管理399

一、对外金融管理的方针399

第四节 对外金融、外汇的管理399

三、健全外汇管理法制401

第五节 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带的管理403

一、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403

二、经济特区的特色404

三、加强特区的经济管理407

四、沿海开放地带的管理408

第五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方法410

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410

第一节 行政方法410

一、运用行政方法的客观必要性410

二、行政方法的重要作用和局限性413

三、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415

第二节 经济方法417

一、经济方法的实质417

二、运用经济方法的客观必要性418

三、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420

第三节 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的结合431

一、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相结合的客观必要性431

二、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结合的形式433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435

一、经济法的概念435

第十七章 经济立法、司法和仲裁435

二、经济法与经济规律、经济政策的关系438

三、经济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441

第二节 建立和健全经济司法447

一、经济司法的重要性447

二、加强经济审判工作451

第三节 经济仲裁452

一、国内仲裁452

二、涉外仲裁453

第十八章 经济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456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456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456

二、国民经济管理的精神动力457

三、新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更高要求459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460

一、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460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61

三、正确处理经济活动中的人民内部矛盾463

四、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干部的素质464

五、加强对青年职工的教育,培养工人阶级的接班人466

六、努力提高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466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468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468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471

第十九章 现代管理技术473

第一节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意义及其基本要求473

一、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必要性473

二、要用系统工程思想管理国民经济474

三、各类经济数学方法概述477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479

一、投入产出表的模式及其基本结构479

二、怎样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48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中的经济计量模型方法487

一、经济计量模型方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487

二、如何应用经济计量模型方法研究宏观经济问题488

三、经济计量模型方法的局限性494

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优化方法495

一、线性规划495

二、计划评审技术500

第五节 电子计算机在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505

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505

二、电子计算机具体应用的若干问题506

第六编 社会经济效益511

第二十章 社会经济效益511

第一节 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范围511

一、经济效益的科学概念511

二、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范围512

第二节 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设置514

一、设置经济效益指标的原则514

二、社会经济效益的基本指标516

三、社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518

第三节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523

一、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523

二、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实践经验的基本总结525

三、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526

第四节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528

一、我国经济效益差的原因529

二、努力提高经济效益529

1982《国民经济管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研究会《国民经济管理学》编写组 198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国民经济管理学(1988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
1988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程(1990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程
1990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原理(1995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原理
1995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1982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
198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400题(1987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400题
1987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1989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
1989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1989 PDF版)
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
1989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1991 PDF版)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
1991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1987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
1987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1996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
1996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1988 PDF版)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
1988 北京:学苑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学500题(1985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学500题
1985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国民经济管理原理(1984 PDF版)
国民经济管理原理
1984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1998 PDF版)
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
199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1986 PDF版)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
1986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