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求取 ⇩

四、中医理论的基本结构6

五、中西医学之比较7

上篇 基础理论11

第一章 精气和阴阳五行学说11

第一节 精气学说11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11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2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3

第二节 阴阳学说15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7

第三节 五行学说18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1

第四节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24

第二章 藏象26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26

第二节 脏腑26

一、五脏26

二、六腑34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37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39

一、精39

二、气40

三、血42

四、津液42

五、神43

一、经络的概念45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4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生理功能45

第三章 经络45

三、经络的功能与作用46

第二节 十二经脉48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8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48

三、十二经脉表里络属规律49

第三节 奇经八脉50

第四章 病因病机52

第一节 病因52

一、外感六淫52

二、内伤七情56

三、其他病因57

第二节 病机58

一、邪正盛衰58

二、阴阳失调59

三、升降失常60

第五章 诊法62

第一节 望诊62

一、全身望诊62

二、局部望诊64

三、望舌64

四、望排出物66

五、望小儿指纹66

二、嗅气味67

一、闻声音67

第二节 闻诊67

第三节 问诊68

一、问一般情况68

二、问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68

三、问起病68

四、问现在症状68

第四节 切诊71

一、脉诊71

二、按诊74

第一节 八纲辨证75

一、表里75

第六章 辨证75

二、寒热76

三、虚实77

四、阴阳77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78

第二节 脏腑辨证7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78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80

三、脾与胃病辨证83

四、肝与肝病辨证8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88

六、脏腑兼病辨证90

第三节 气、血、痰、瘀辨证92

二、血病辨证93

一、气病辨证93

三、气血同病辨证94

四、痰、饮辨证94

五、瘀证辨证95

第四节 六经辨证95

一、太阳病证95

二、阳明病证96

三、少阳病证96

四、太阴病证96

五、少阴病证96

六、厥阴病证96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97

一、卫分证97

二、气分证97

三、营分证97

第六节 三焦辨证98

四、血分证98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100

第一节 治则100

一、治病求本100

二、扶正祛邪101

三、调整阴阳102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02

第二节 治法103

第八章 中药105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105

一、中药的采集105

二、中药的炮制105

三、中药的性能105

四、中药的用法106

第二节 常用中药108

一、解表药108

二、清热药112

三、泻下药118

四、祛风湿药119

五、芳香化湿药121

六、利水渗湿药122

七、温里药124

八、理气药125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126

十、止血药130

十一、活血化瘀药132

十二、平肝息风药134

十三、安神药136

十四、收涩药138

十五、补益药140

十六、开窍药145

十七、消食药147

十八、驱虫药148

十九、催吐药149

二十、外用药150

第九章 方剂151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151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151

二、方剂的剂型152

三、方剂与治法153

第二节 常用方剂153

一、解表剂153

二、治风剂155

三、祛湿剂157

四、清热剂159

五、和解剂162

六、泻下剂163

七、消导剂164

九、化痰止咳剂165

八、涌吐剂165

十、温里剂166

十一、理气剂167

十二、理血剂168

十三、补益剂170

十四、安神剂173

十五、开窍剂174

十六、固涩剂176

十七、驱虫剂177

十八、痈疡剂178

第十章 针灸学182

第一节 针灸基本知识182

一、针法182

二、灸法189

三、取穴法191

第二节 腧穴192

一、十四经穴192

二、经外奇穴221

第三节 其它针法228

一、三棱针228

二、皮肤针228

三、皮内针229

四、耳针229

第四节 针灸治疗总则231

一、治则231

二、特定穴位的应用232

三、常用针灸处方236

下篇 临床部分239

第十一章 内科病证239

一、感冒239

二、发热240

三、头痛242

四、胸胁痛244

五、脘腹痛246

六、腰痛248

七、痹证249

八、咳嗽250

九、哮喘252

十、肺痨254

十一、心悸255

十二、水肿258

十三、呕吐260

十四、泄泻262

十五、便秘264

十六、黄疸265

十七、积聚267

十八、癃闭269

十九、血证271

二十、遗精275

二十一、阳萎277

二十二、昏迷278

二十三、眩晕281

二十四、失眠283

二十五、郁证284

二十六、虚劳286

二十七、汗证289

二十八、中风290

二十九、消渴292

三十、淋证294

一、病因病机299

二、病证299

第十二章 外科病证299

第一节 总论299

三、治疗302

第二节 各论305

一、痈305

二、疖306

四、有头疽307

三、疔307

五、无头疽308

六、乳痈309

七、脱疽311

第十三章 妇科病证313

第一节 月经病313

一、月经先期313

二、月经后期314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315

四、月经过多316

五、月经过少316

六、痛经317

七、闭经318

八、崩漏320

第二节 带下病322

一、妊娠恶阻323

第三节 妊娠病323

二、妊娠腹痛324

三、胎漏、胎动不安324

四、堕胎、小产、滑胎325

五、妊娠肿胀326

六、妊娠小便不通327

七、难产328

第四节 产后病328

一、产后血晕329

二、产后腹痛329

三、产后恶露不绝330

四、产后痉证331

五、产后发热331

六、产后大便难333

七、产后排尿异常333

九、产后身痛334

八、产后自汗、盗汗334

十、缺乳335

第五节 妇科杂病336

一、癥瘕336

二、不孕症336

第十四章 儿科病证340

一、肺炎喘嗽340

二、厌食342

三、惊风343

四、水痘346

五、痄腮347

六、紫癜349

七、遗尿350

八、夜啼、夜惊352

〔附一〕常用中药现代药理举要354

〔附二〕常用中成药一览357

〔附三〕方剂索引393

1999《中医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韩贵清等主编 1999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学(1974 PDF版)
中医学
1974 辽宁省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编写组
中医学(1980 PDF版)
中医学
1980
中医学(1990 PDF版)
中医学
1990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77 PDF版)
中医学
197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1990 PDF版)
中医学
1990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5 PDF版)
中医学
1995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6 PDF版)
中医学
1996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医学(1991 PDF版)
中医学
199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4 PDF版)
中医学
199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1987 PDF版)
中医学
198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1995 PDF版)
中医学
1995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中医学(1983 PDF版)
中医学
198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性医学(1989 PDF版)
中医性医学
1989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80 PDF版)
中医学
198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1979 PDF版)
中医学
1979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