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求取 ⇩

目 录1

绪论1

一、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二、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8

三、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3

第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15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15

第一节 阴阳学说1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6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1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0

第二节 五行学说22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形式23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6

第二章 脏腑、气、血、津液、精29

一、五脏30

第一节 脏腑30

二、六腑42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45

第二节 气、血、精、津液48

一、气49

二、血50

三、津液51

一、经络的概念54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内容和分布54

第三章 经络54

二、经络的内容和循布55

三、奇经八脉58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59

一、在生理方面59

二、在病理方面60

三、在诊断方面60

四、在治疗方面61

第四章 病因63

第一节 六淫64

一、风65

二、寒66

三、暑67

四、湿68

五、燥69

六、火70

第二节 七情71

第三节 疫疠72

第四节 其他致病因素73

一、饮食劳逸73

二、痰饮74

三、瘀血75

四、外伤76

第五章 诊法77

第一节 望诊77

一、望全身情况78

二、望局部情况81

三、望舌83

四、望小儿指纹87

第二节 闻诊88

一、听声音89

二、嗅气味90

第三节 问诊91

一、问寒热91

二、问汗92

三、问头、身、胸、腹、四肢92

四、问睡眠93

五、问饮食94

六、问二便94

七、问经带95

八、问小儿96

九、问既往史及个人、家族史96

一、脉诊97

第四节 切诊97

二、按诊103

第六章 辨证105

第一节 八纲辨证105

一、表里106

二、寒热106

三、虚实107

四、阴阳108

一、脏病辨证110

第二节 脏腑辨证110

二、腑病辨证118

三、脏腑兼病辨证120

第三节 六经辨证122

一、太阳病证123

二、阳明病证125

三、少阳病证126

四、太阴病证126

五、少阴病证127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128

六、厥阴病证128

一、卫分证129

二、气分证129

三、营分证130

四、血分证131

第七章 治则133

第一节 扶正祛邪133

三、攻补兼施134

一、扶正134

二、祛邪134

第二节 标本缓急135

第三节 正治与反治136

一、正治法136

二、反治法136

一、中药的采集139

第一节 中药的采集、保存和炮制139

第一章 中药的基本知识139

第二篇 中 药139

二、中药的保存140

三、中药的炮制141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144

一、中药的性味145

二、升降浮沉147

三、中药的有毒无毒147

第三节 中药的用法148

一、中药的配伍148

二、用药禁忌150

三、药物用量151

四、中药的煎服法152

第二章 常用中药154

第一节 解表药154

一、辛温解表药154

二、辛凉解表药159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香薷159

薄荷、桑叶、菊花、柴胡162

第二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162

一、温化寒痰药162

半夏、白芥子164

二、清化热痰药164

桔梗、前胡、瓜蒌、贝母166

三、止咳平喘药166

第三节 清热药169

杏仁、款冬花、紫菀、百部、葶苈子169

一、清热泻火药170

石膏、知母、栀子172

二、清热凉血药172

犀角、生地黄、玄参、丹皮174

三、清热燥湿药174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白头翁178

四、清热解毒药178

五、清虚热药180

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180

青蒿、地骨皮182

第四节 祛风除湿药182

独活、羌活、威灵仙、木瓜、乌头、桑寄生186

第五节 芳香化湿药186

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190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190

一、 利水退肿药191

茯苓、猪苓、泽泻、木通193

二、利水通淋药193

滑石、海金沙、石苇195

三、利湿退黄药195

茵陈、金钱草196

第七节 泻下药196

一、润下药197

二、攻下药198

火麻仁、郁李仁198

大黄、芒硝200

三、逐水药200

甘遂、牵牛子201

第八节 消导药201

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205

第九节 温里药205

第十节 理气药209

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干姜209

陈皮、枳实、香附、木香、厚朴、川楝子、214

乌药214

第十一节 理血药214

一、活血祛瘀药214

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益母草、牛膝、219

延胡索219

二、止血药219

第十二节 补益药221

一、补气药221

地榆、小蓟、白芨、三七221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225

二、补血药225

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228

三、补阴药228

北沙参、麦门冬、阿胶、枸杞子、鳖甲231

四、补阳药231

杜仲、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续断234

第十三节 收涩药234

五味子、山茱萸、乌梅、乌贼骨237

第十四节 安神药237

一、养心安神药238

酸枣仁、远志、柏子仁239

二、重镇安神药239

朱砂、龙骨、牡蛎242

第十五节 芳香开窍药242

第十六节 平肝熄风药245

麝香、冰片、石菖蒲、牛黄245

一、平肝熄风药246

天麻、钩藤、羚羊角、僵蚕、地龙、全蝎250

二、平肝潜阳药250

石决明、代赭石、磁石、刺蒺藜252

第十七节 驱虫药252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257

第一章 方剂基础知识257

第三篇 方 剂257

使君子、苦楝根皮、槟榔、雷丸257

二、方剂的变化258

三、常用剂型260

第二章 常用方剂264

第一节 解表剂264

第二节 祛风湿剂268

第三节 祛湿剂269

第四节 清热剂273

第五节 泻下剂279

第六节 和解剂282

第七节 消导剂284

第八节 祛痰止咳平喘剂285

第九节 温里祛寒剂288

第十节 理气剂290

第十一节 理血剂292

第十二节 补益剂295

第十三节 固涩剂302

第十四节 安神剂305

第十五节 平肝熄风剂307

第十六节 开窍剂309

第十七节 驱虫剂312

第四篇 临床常见证、病315

感冒315

咳嗽317

头痛322

胃痛326

泄泻329

黄疸333

水肿337

淋证341

痹证345

348

有头疽351

无头疽353

355

358

月经不调360

痛经365

带下病368

痄腮370

百日咳373

一、穴位与经络的关系377

第一节 穴位概述377

第一章 针灸疗法377

第五篇 针灸与其它疗法377

二、穴位的分类378

三、穴位的主治作用378

四、常用取穴法379

第二节 十四经脉的循行及常用穴383

一、任脉383

二、督脉386

三、手太阴肺经390

四、手阳明大肠经392

五、足阳明胃经395

六、足太阴脾经400

七、手少阴心经402

八、手太阳小肠经404

九、足太阳膀胱经407

十、足少阴肾经413

十一、手厥阴心包经415

十二、手少阳三焦经417

十三、足少阳胆经420

十四、足厥阴肝经425

十五、奇穴426

第三节 针、灸、拔罐法431

一、针刺法431

二、灸法441

三、拔罐法445

一、针灸处方的基本原则448

第四节 针灸治疗448

二、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449

第二章 其他疗法455

第一节 耳针疗法455

第二节 推拿疗法465

一、基本手法和操作原则465

二、常见病证的推拿治疗475

教学大纲479

方剂索引496

1987《中医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贵州省卫生厅编 198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学(1974 PDF版)
中医学
1974 辽宁省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编写组
中医学(1980 PDF版)
中医学
1980
中医学(1990 PDF版)
中医学
1990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77 PDF版)
中医学
197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1990 PDF版)
中医学
1990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5 PDF版)
中医学
1995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6 PDF版)
中医学
1996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医学(1991 PDF版)
中医学
199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4 PDF版)
中医学
199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1987 PDF版)
中医学
198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1995 PDF版)
中医学
1995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中医学(1983 PDF版)
中医学
198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性医学(1989 PDF版)
中医性医学
1989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80 PDF版)
中医学
198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1979 PDF版)
中医学
1979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