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求取 ⇩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一)中国医药学的起源1

绪论1

(二)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2

(三)治疗方法的丰富2

(四)临床医学的发展3

(五)预防医学5

(六)对外交流6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6

(一)整体观念7

三、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和展望8

一、气的病证8

(二)辨证论治8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10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10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1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11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11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11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12

(五)阴阳的平衡12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2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2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3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3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3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3

第二节 五行学说14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4

(一)对事物的五行分类14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15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5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5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16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16

小结16

第二章 脏腑18

第一节 脏腑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18

一、精18

二、气19

五、神20

三、血20

四、津液20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21

(一)心22

第二节 脏与腑22

一、心与小肠22

[附]心包23

(二)小肠23

二、肺与大肠24

(一)肺24

(二)大肠25

三、肝与胆25

(一)肝25

(二)胆26

(一)脾27

四、脾与胃27

(二)胃28

五、肾与膀胱28

(一)肾28

(二)膀胱30

六、三焦30

[附]一、命门31

二、女子胞31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31

一、脏与脏32

三、脏与腑34

二、腑与腑34

小结35

第三章 经络3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作用37

一、经络的概念37

二、经络的组成37

(一)生理方面38

(二)病理方面38

(三)诊断方面38

(四)治疗方面38

三、经络的作用38

第二节 十二正经的名称分类、循行、交接流汪39

一、名称分类39

二、循行39

三、交接流注40

第三节 奇经八脉40

小结41

第一节 六淫42

第四章 病因42

一、风43

(一)风邪的性质和特点43

(二)常见的风证43

二、寒44

(一)寒邪的性质和特点44

(二)常见的寒证44

(二)常见的暑证45

(一)暑邪的性质和特点45

三、暑45

四、湿46

(一)湿邪的性质和特点46

(二)常见的湿证46

五、燥47

(一)燥邪的性质和特点47

(二)常见的燥证47

(一)火的性质和特点48

第二节 疫疠48

(二)常见的火证48

六、火48

一、饮食49

第三节 七情49

第四节 饮食、劳倦49

二、劳倦50

第五节 痰饮、瘀血50

一、痰饮50

二、瘀血51

第六节 外伤和虫兽伤害52

小结52

第七节 寄生虫52

第五章 诊法54

第一节 望诊54

一、全身情况54

(一)神54

(二)色54

(三)形态55

二、局部情况56

(一)正常人舌象与舌诊的脏腑分部57

三、舌57

1.舌质58

(二)舌诊的方法与注意点58

(三)舌诊的内容58

2.舌苔59

四、小儿指纹60

第二节 闻诊61

一、听声音61

二、嗅气味62

第三节 间诊62

一、问一般情况63

二、问现病史63

三、问既住病史及个人史和家族史65

[附]十问歌66

第四节 切诊66

一、脉诊66

(一)诊脉的部位与方法66

(二)寸口脉反应脏腑病证67

(三)正常脉象与影响脉象的因素67

(四)病脉与主病67

(五)相兼脉与主病70

二、按诊72

(二)按胸腹72

(一)按肌肤72

小结73

第六章 辨证74

第一节 八纲辨证74

一、表里74

二、寒热76

三、虚实78

四、阴阳79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联系80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81

二、血的病证82

三、津液的病证83

第三节 脏腑辨证8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85

(一)心病辨证85

(二)小肠病辨证87

(一)肝病辨证88

二、肝与胆病辨证88

(二)胆病辨证91

三、脾与胃病辨证92

(一)脾病辨证92

(二)胃病辨证93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95

(一)肺病辨证95

(二)大肠病辨证97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98

(一)肾病辨证99

(二)膀胱病辨证100

六、两脏合病的辨旺101

(一)心肺气虚101

(二)心脾两虚101

(三)心肾不交101

(四)肝肾阴虚101

(八)脾肺气虚102

(七)肝火犯肺102

(九)肺肾阴虚102

(五)肝脾不和102

(六)肝胃不和102

(十)脾肾阳虚103

第四节 六经辨证103

一、太阳病证103

二、阳明病证104

三、少阳病证105

四、太阴病证105

五、少阴病证105

六、厥阴病证106

二、气分证107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107

一、卫分证107

三、营分证108

四、血分证109

第六节 三焦辨证110

小结110

第七章 预防与治法112

第一节 预防112

一、未病先防112

一、治疗原则113

第二节 治法113

二、既病防变113

(一)治病求本114

(二)标本缓急114

(三)正治反治115

(四)扶正祛邪116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116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17

二、治疗方法117

(三)下法118

(一)汗法118

(二)吐法118

(四)和法119

(五)温法119

(六)清法119

(七)消法120

(八)补法120

小结120

二、中药的炮制122

一、中药的采集与保存122

第八章 中草药122

第一节 基本知识122

三、中药的性能123

四、中药的应用125

(一)十八反药歌125

(二)十九畏药歌125

(三)妊娠用药禁忌125

一、解表药126

(一)辛温解表药:麻黄 桂枝荆芥 防风 紫苏 羌活 藁本白芷 细辛 生姜126

第二节 常用中药126

五、中药的用量126

(二)辛凉解表药:薄荷 柴胡 葛根 菊花 牛劳子 桑叶 升麻 蔓荆于 浮萍 蝉蜕 淡豆豉 西河柳 茉莉花130

二、祛风湿药:独活 秦艽 威灵仙 木瓜 海风藤 豨莶草 防己 五加皮 桑寄生 伸筋草 穿山龙 马钱子 老鹳草 过江龙 臭梧桐 透骨草 徐长卿 接骨木 黑老虎 两面针 辣蓼136

三、祛湿药144

(一)化湿药:藿香 佩兰 香薷 苍术 白扁豆144

(二)淡渗利水药: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萆薢 玉米须 向日葵 鸭跖草146

(三)清热利湿药:茵陈 木通 车前子 滑石 金钱草 海金砂 萹蓄 石苇 通草 冬瓜皮 瞿麦 冬葵子148

四、清热药151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 知母 竹叶 夏枯草 栀子 龙胆草 芦根 决明子 密蒙花 青箱子 谷精草 猪毛菜 胆汁 芹菜154

(二)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连翘 大青叶 板蓝根 蒲公英 紫花地丁 败酱草 白头翁 山豆根 射干 马勃 漏芦 土茯苓 鱼腥草 红藤 马齿苋 穿心莲 白花蛇舌草 虎杖 白屈菜158

(三)清热凉血药:生地 牡丹皮 犀角 紫草 玄参 丝瓜络172

(四)清热燥湿药:黄芩 黄连 黄柏 秦皮 白鲜皮 苦参174

(五)清热解暑药:荷叶绿豆176

(六)清虚热药:青蒿 银柴胡 地骨皮 白蔽176

五、捎导药:神曲 山楂 麦芽 谷芽 鸡内金 莱菔子 水红花子185

六、催吐药:瓜蒂 藜芦187

七、泻下药188

(一)攻下药:大黄 芒硝 番 泻叶188

(二)润下药:郁李仁 大麻仁189

(三)逐水药:甘遂 大戟 商陆 巴豆 牵牛子190

八、祛痰止咳药192

(一)温化寒痰药:半夏 天南星 白芥子 旋复花 白前 桔梗 棉花根193

(二)清化热痰药:前胡 瓜蒌 贝母 葶苈子 天竺黄 竹茹 昆布 海藻 海浮石 瓦楞子 暴马子 紫花杜鹃 满山红 平地木195

(三)止咳平喘药:杏仁 紫苑 款冬花 百部 枇杷叶 白果 桑白皮 马兜铃 洋金花198

九、温里药:干姜 附子 肉桂 吴茱萸 草豆蔻 小茴香204

十、理气药:陈皮 青皮 枳实 香附 木香 乌药 砂仁 厚朴 薤白 苦楝子 沉香 大腹皮 丁香207

十一、理血药212

(一)止血药:仙鹤草 白芨 大、小蓟 茜草 茅根 地榆 槐花 血余炭 藕节 陈棕炭 旱莲草 蒲黄 三七 艾叶 侧柏叶 紫珠草 羊蹄 铁苋菜 鸡冠花 瓦松212

(二)活血药:丹参 延胡 鸡血藤 郁金 泽兰 桃仁 红花 五灵脂 穿山甲 王不留行 水蛭 ?虫 乳香 三棱 益母草 川芎 牛膝 赤芍 姜黄 毛冬青 甜瓜子 兔儿伞 ?木 急性子 鬼箭羽 月季花218

十二、补益药230

(一)补气药: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黄精 大枣 甘草231

(二)补血药:当归 白芍 龙眼肉 熟地 阿胶 紫河车 何首乌234

(三)补阴药:沙参 麦门冬 天门冬 石斛 白合 玉竹 枸杞子 女贞子 龟板 鳖甲236

(四)补阳药:补骨脂 巴戟天 菟丝子 续断 杜仲 淫羊藿 狗脊 益智仁 肉苁蓉 鹿角 列当 冬虫 夏草 鹿衔草239

十三、固涩药247

(一)敛汗药:浮小麦 麻黄根 五味子 山萸肉247

(二)固精止带药:芡实 金樱子 桑螵蛸 海螵蛸248

(三)涩肠止泻药:赤石脂 乌梅 肉豆蔻 石榴皮 椿白皮 诃子 罂粟壳249

十四、熄风药:天麻 全蝎 僵蚕 钩藤 蜈蚣 羚羊角 代赭石 石决明 地龙 萝布麻 水杨梅253

十五、安神药:朱砂琥珀 磁石 牡蛎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合欢花 夜交藤 龙骨257

十六、开窍药:麝香 冰片 菖蒲 苏合香 牛黄261

十七、驱虫药:使君子 槟榔 苦楝根皮 芜荑 雷丸 南瓜子 大蒜 鸦胆子 贯众263

十八、外用药:硫磺 雄黄 轻粉 白矾 炉甘石 硼砂 大枫子 樟脑 硇砂 砒石 血竭 蟾酥 木仅皮 狼毒 斑蝥 蓖麻子267

第九章 方剂274

第一节 方剂概说274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274

二、方剂的剂型275

三、治法与方剂277

第二节 常用方剂277

一、解表剂277

麻黄汤(附:大青龙汤 麻黄 杏仁 石膏 甘草汤 麻黄 杏仁薏苡甘草汤) 葱豉汤 香苏散 桂枝汤 银翘敝(附:桑菊饮) 升麻葛根汤(附:宣毒发表汤)277

二、祛风剂281

川芎茶调散 玉真散(附:五虎追风散) 牵正散 独活寄生汤 羌活胜湿汤282

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 三仁汤 五苓散(附:苓桂术甘汤 四苓散 胃苓汤 猪苓汤)五皮饮 甘露消毒丹 茵陈蒿汤(附:茵陈四逆汤 栀子柏皮汤)八正散 六一散284

三、祛湿剂284

四、清热剂290

白虎汤(附: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竹叶石膏汤) 清营汤(附:清宫汤) 犀角地黄汤(附:神犀丹) 清瘟败毒饮 黄连解毒汤(附:泻心汤)291

五、和解剂300

小柴胡汤(附:蒿芩清胆汤) 逍遥散 四逆散(附:柴胡疏肝散) 痛泻要方 半夏泻心汤(附: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300

六、消导剂303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 键脾丸(附:枳术丸)303

瓜蒂散 盐汤探吐方305

七、催吐剂305

八、泻下剂306

大承气汤(附: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温脾汤 麻子仁丸(附:更衣丸 通便药条) 增液承气汤 十枣汤(附:控涎丹)307

九、化痰止咳剂310

二陈汤(附:杏苏散 半夏白术天麻汤 温胆汤 涤痰汤) 小青龙汤(附:小青龙加石膏汤) 桑杏汤(附:清燥救肺汤)310

十、温里剂314

理中丸(附:附子理中丸 桂枝人参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附:黄芪建中汤) 四逆汤(附:四逆加人参汤) 参附汤(附:参附龙牡汤) 回阳救急汤314

十一、理气剂317

越鞠丸(附:良附丸) 金铃子散(附:丹参饮) 瓜蒌薤白白酒汤 天台乌药散 苏子降气汤 旋复代赭汤(附:大半夏汤)318

血府逐瘀汤(附:少腹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 身痛逐瘀汤) 温经汤 生化汤(附:加参生化汤)321

十二、理血剂321

十三、补益剂326

四君子汤(附:异功故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四物汤(附:胶艾汤 桃红四 物汤 复方当归注射液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327

十四、固涩剂335

牡蛎散(附:玉屏风散) 当归六黄汤 金锁固精丸(附:封髓丹) 桃花汤(附:赤石脂禹余粮汤) 四神丸 清带汤(附:完带汤 愈带丸)336

十五、熄风剂338

羚角钩藤汤 天麻钩藤饮 镇肝熄风汤(附:建瓴汤) 阿胶鸡子黄汤339

十六、安神剂341

酸枣仁汤 柏子养心丸 安神丸(附:磁朱丸)341

安宫牛黄丸(附:牛黄清心丸) 至宝丹(附:琥珀抱龙丸) 紫雪丹(附:神犀丹) 玉枢丹 苏合香丸 通关散343

十七、开窍剂343

十八、驱虫剂346

乌梅丸 化虫丸 胆蛔汤(附:驱虫汤)347

十九、外用剂348

金黄散 升丹 锡类散348

[附]一、对中医学“肾”本质的探讨351

二、舌诊现代研究简介355

三、指纹现代研究简介357

四、脉象现代研究简介357

方剂歌诀359

中草药索引364

1980《中医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河北医学院主编 198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学(1974 PDF版)
中医学
1974 辽宁省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编写组
中医学(1980 PDF版)
中医学
1980
中医学(1990 PDF版)
中医学
1990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77 PDF版)
中医学
197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1990 PDF版)
中医学
1990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5 PDF版)
中医学
1995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6 PDF版)
中医学
1996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医学(1991 PDF版)
中医学
199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4 PDF版)
中医学
199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1987 PDF版)
中医学
198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1995 PDF版)
中医学
1995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中医学(1983 PDF版)
中医学
198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性医学(1989 PDF版)
中医性医学
1989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80 PDF版)
中医学
198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1979 PDF版)
中医学
1979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