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求取 ⇩

基础理论篇3

绪论3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3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7

三、中医学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8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10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2

四、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14

第二节 五行学说15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5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6

第三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17

第二章 藏象学说19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9

一、以五藏为中心的整体观19

二、解剖、生理、病理的紧密结合19

三、联系临床辨证论治20

第二节 脏腑20

一、五脏20

心(心包) 肺 脾 肝 肾(命门)20

二、六腑27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27

三、奇恒之府29

脑 女子胞29

四、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30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31

三、气34

二、神34

第三节 精、神、气、血、津液34

一、精34

四、血36

五、津液37

六、精、神、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38

第三章 病因学说41

第一节 六淫41

一、风邪42

二、暑邪42

三、燥邪42

四、火邪(热邪)43

五、湿邪43

六、寒邪43

第二节 疫疠44

第三节 情志伤44

三、饮食偏嗜45

二、饮食不洁45

第四节 饮食失宜45

一、饥饱无度45

第五节 劳逸失当46

第六节 痰饮46

一、痰饮的形成46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46

第七节 瘀血47

一、瘀血的形成47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47

[附1] 血瘀证本质的研究47

[附2] 血瘀证辨证标准48

第四章 诊法50

第一节 望诊50

一、望神色50

三、望头面部51

二、望形态51

五、望舌52

四、望皮肤52

六、望排出物55

第二节 闻诊56

一、听声音56

二、嗅气味56

第三节 问诊57

一、问寒热57

二、问汗58

三、问痛58

四、问饮食口味59

五、问睡眠60

六、问二便60

七、问经带60

一、脉诊61

第四节 切诊61

二、按诊64

第五章 辨证66

第一节 八纲辨证66

一、表里66

二、寒热67

三、虚实68

四、阴阳69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70

一、气的辨证70

二、血的辨证71

三、津液的辨证72

第三节 脏腑辨证73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74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75

三、脾与胃病辨证78

四、肝与胆病辨证80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83

六、脏腑兼病辨证85

[附] 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87

第四节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89

一、六经辨证89

二、卫气营血辨证91

三、三焦辨证92

第六章 治则与治法94

第一节 治则94

一、预防为主94

二、治病求本94

三、正治反治94

四、标本缓急95

五、扶正祛邪95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96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96

第二节 治法97

一、汗法97

二、吐法97

三、下法97

四、和法98

五、温法98

六、清法98

七、消法98

八、补法99

第七章 中药100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100

一、中药的采集、干燥和贮存100

二、中药的炮制100

三、中药的性质101

四、中药的用法103

第二节 常用中药104

一、解表药104

(一)辛温解表药104

(二)辛凉解表药108

[附] 常用解表药简解111

二、清热药112

(一)清热解毒药112

(二)清热泻火药115

(三)清热凉血药117

(四)清热燥湿药118

(五)清虚热药120

(六)清热明目药121

[附] 常用清热药简解122

(一)消导药125

三、消导、泻下药125

[附] 常用清导药简解126

(二)泻下药126

[附] 常用泻下、逐水药简解129

四、祛痰止咳药130

(一)平喘止咳药130

(二)清热化痰药131

(三)温化寒痰药133

[附] 常用祛痰止咳药简解135

五、祛湿药136

(一)芳香化湿药136

(二)淡渗利水药138

(三)清热利湿药139

[附] 常用祛湿药简解141

六、祛风湿药143

[附] 常用祛风湿药简解145

七、温里药146

八、理气药147

[附] 常用温里药简解147

[附] 常用理气药简解151

九、理血药152

(一)活血药152

(二)止血药156

[附] 常用理血药简解159

十、补益药161

(一)补气药161

(二)补血药164

(三)补阴药166

(四)补阳药168

[附] 常用补益药简解171

十一、固涩药172

(一)止汗药172

(三)固精、止带、缩尿药174

(二)涩肠止泻药174

[附] 常用固涩药简解175

十二、平肝熄风药176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全蝎 蜈蚣 牡蛎176

[附] 常用平肝熄风药简解178

十三、安神药179

[附] 常用安神药简解180

十四、开窍药180

[附] 常用开窍药简解181

十五、驱虫药182

[附] 常用驱虫药简解182

第八章 方剂184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184

一、组成原则184

二、组成变化184

一、解表剂185

第二节 常用方剂185

[附] 解表剂简表187

二、祛风剂188

[附] 祛风剂简表189

三、祛湿剂190

[附] 祛湿剂简表193

四、清热剂194

[附] 清热剂简表196

五、和解剂198

[附] 和解剂简表199

六、消导剂(见“常用中成药”消化系统用药章节)200

七、泻下剂200

[附] 泻下剂简表201

八、化痰止咳剂202

[附] 化痰止咳剂简表203

九、温里剂204

[附] 温里剂简表205

十、理气剂206

[附] 理气剂简表207

十一、理血剂207

[附] 活血剂简表、止血剂简表209

十二、补益剂210

[附] 补益剂简表211

十三、固涩剂213

[附] 固涩剂简表214

十四、熄风剂214

[附] 熄风剂简表215

十五、安神剂216

[附] 安神剂简表216

十六、开窍剂216

[附] 开窍剂简表218

[附] 外用剂简表219

十七、驱虫剂219

十八、外用剂219

第三节 常用中成药220

一、内科疾病用药221

(一)呼吸系统疾病用药221

(二)消化系统疾病用药222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224

(四)泌尿系统疾病用药224

二、外科疾病用药225

三、妇产科疾病用药226

四、肿瘤科疾病用药227

五、伤骨科疾病用药228

六、五官科疾病用药229

七、补养用药230

第一章 常见证235

第一节 发热235

临床篇235

第二节 饮证237

第三节 血证238

第四节 失眠242

第五节 郁证244

第六节 癫证245

第七节 痫证247

第八节 水肿249

第九节 痹证252

第二章 传染病254

第一节 感冒254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256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258

第三章 内科病261

第一节 支气管炎261

第二节 肺炎262

第三节 哮喘263

第四节 胸膜炎264

第五节 高血压病265

第六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66

第七节 肺原性心脏病268

第八节 心肌炎269

第九节 慢性胃炎270

第十节 消化性遗疡272

第十一节 肠炎273

第十二节 肝硬化275

第十三节 胆囊炎276

第十四节 胰腺炎278

第十五节 肾小球肾炎280

第十六节 尿路感染282

第十七节 贫血283

第十八节 白细胞减少症284

第十九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85

第廿节 糖尿病287

第四章 妇科病290

第一节 概述290

一、女子生理特点290

二、女子月经产生的机理290

三、 妇女病的病理特点291

四、妇科病诊断特点292

第二节 痛经293

第三节 带下病295

第四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296

第五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299

第六节 先兆流产299

第七节 盆腔炎300

第八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301

二、小儿四诊要点303

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303

第五章 儿科病303

第一节 概述303

三、治疗概要304

第二节 厌食305

第三节 婴儿腹泻306

第四节 腮腺炎307

第五节 百日咳308

第六节 遗尿309

第七节 汗证310

第八节 夜啼311

第六章 外科病313

第一节 概述313

一、病因313

二、辨证313

三、治法314

第二节 疖315

第三节 疔316

第四节 痈与疽316

第五节 丹毒317

第六节 流注317

第七节 乳痈318

第八节 摞疠318

第九节 脱疽319

第十节 痔320

第十一节 湿疹321

第十二节 荨麻疹322

第七章 肿瘤323

第一节 概述323

第二节 胃癌327

第四节 肝癌328

第三节 肺癌328

第五节 食管癌329

针灸篇333

绪论333

第一章 经络335

第一节 总论335

一、经络的含义335

二、经络系统组成和命名335

三、经络的分布337

四、经络的作用338

第二节 各论339

一、手太阴肺经339

二、手阳明大肠经339

三、足阳明胃经341

六、手太阳小肠经342

五、手少阴心经342

四、足太阴脾经342

七、足太阳膀胱经344

八、足少阴肾经345

九、手厥阴心包经345

十、手少阳三焦经345

十一、足少阳胆经346

十二、足厥阴肝经348

十三、督脉348

十四、任脉348

第二章 针灸法350

第一节 针法350

一、毫针350

二、练针法351

三、针刺操作351

四、异常情况原因及处理354

一、艾炷灸357

第二节 灸法357

二、艾条熏灸358

三、温针灸358

四、温灸器灸358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359

第三章 其他变革疗法360

第一节 电针疗法360

第二节 水针疗法360

第三节 耳针疗法361

第四节 头针疗法368

第五节 拔罐疗法370

第六节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疗法371

第七节 耳穴贴压疗法372

第八节 针刺麻醉疗法373

二、作用与命名376

一、含义与发展376

第一节 总论376

第四章 腧穴376

三、分类377

四、特定穴377

五、腧穴定位380

第二节 常用腧穴381

一、头面部381

二、胸腹部383

三、腰背部385

四、上肢部387

五、下肢部390

六、经外奇穴394

第三节 十四经简表396

第五章 治疗414

第一节 治疗总论414

一、针灸治疗原则414

二、选穴法415

三、配穴法416

四、针灸治疗作用研究417

第二节 治疗各论421

一、急救421

二、传染病422

三、循环系统疾病423

四、呼吸系统疾病425

五、消化系统疾病426

六、神经系统疾病428

七、运动系统疾病433

八、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36

九、外科疾病438

十、妇产科疾病439

十一、儿科疾病441

十二、五官科及皮肤科疾病442

[附] 世界卫生组织推广针灸主治有效病证446

第六章 针刺原理研究447

第一节 针刺麻醉原理研究447

第二节 针刺手法原理研究448

第三节 经络原理研究448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453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途径的探讨453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初步途径453

二、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的结合454

三、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的结合456

第二章 舌诊研究458

一、舌苔形成原理的研究458

二、几种常见舌象的形成原理458

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舌象459

四、舌诊的临床研究461

五、舌诊研究的展望462

第三章 肾的研究463

一、从肾虚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改变来推论肾的作用463

二、肾阳虚证研究成果在临床的初步应用464

三、肾本质研究的理论在拮抗源性激素副作用方面的应用465

四、肾阳虚证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性腺轴的研究466

五、肾主生殖的研究466

六、肾与耳467

七、肾与骨467

第四章 活血化瘀的研究469

一、活血化瘀与血液循环469

二、活血化瘀与血液流变学470

三、活血化瘀与免疫功能471

四、活血化瘀与结缔组织代谢472

五、活血化瘀与动物模型472

一、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研究474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474

第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474

二、缓解期的治疗研究475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阻肺)475

一、发作期476

二、缓解期476

第三节 对咳喘有效的中草药研究477

第六章 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478

第一节 冠心病辨证分型的研究478

一、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478

二、冠心病中医分型及现代医学实质478

三、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及药理479

第二节 心肌梗死479

一、祖国医学对心肌梗死的认识479

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瘀本质和丹参活血化瘀作用机理的探讨480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481

第一节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482

第七章 慢性胃肠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482

第二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483

第三节 慢性胃肠病中脾虚证的研究483

第四节 治疗慢性胃肠病方药研究485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487

第一节 肾小球疾患的常用治法及其研究487

第二节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泌尿系统疾病的现状489

一、中药配合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治疗489

二、各类肾脏疾病中的活血、抗凝治疗489

三、中药排石及其机理研究490

四、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药治疗490

第九章 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491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491

一、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的联系491

二、中药治疗再障的机理研究491

二、从传统中成药治疗着手,研制有效的单体如当归龙荟丸、青黛、靛玉红、甲异靛治疗白血病493

一、雷公藤内酯醇493

三、中药在再障综合治疗中的合理应用493

第二节 白血病493

三、老药新用494

四、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494

第十章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495

第一节 糖尿病495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97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498

第四节 高脂血症499

第十一章 肿瘤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501

第一节 胃癌501

第二节 肺癌502

第三节 肝癌503

第四节 结肠癌504

第六节 乳腺癌505

第五节 鼻咽癌505

第七节 子宫颈癌506

第十二章 妇产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508

第一节 肾主生殖与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508

一、补肾与生殖内分泌调节508

二、补肾与生殖内分泌免疫功能的调节508

三、阴虚、阳虚与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509

第二节 活血化瘀与妇产科疾病509

一、活血化瘀治疗月经过多509

二、活血化瘀治疗宫外孕510

三、化瘀法治疗功能性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510

第三节 中药治疗宫颈癌510

一、中药三品锥切疗法510

二、掌叶半夏治疗宫颈癌510

一、针刺促排卵511

二、针刺引产与针刺对子宫的作用511

第四节 针刺在妇产科的应用和研究511

三、激光针转胎位512

四、针刺治疗产后、术后尿潴留512

五、针刺催乳512

第十三章 儿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513

第一节 感冒发热513

第二节 重症肺炎513

第三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514

第四节 婴幼儿腹泻515

第五节 婴儿肝炎综合征515

第六节 新生儿硬肿症516

第七节 遗尿症516

第八节 急性肾炎517

第九节 性早熟517

[附1] 中药索引519

[附2] 方剂、中成药索引523

1995《中医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沈自尹主编 1995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学(1974 PDF版)
中医学
1974 辽宁省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编写组
中医学(1980 PDF版)
中医学
1980
中医学(1990 PDF版)
中医学
1990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77 PDF版)
中医学
197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1990 PDF版)
中医学
1990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5 PDF版)
中医学
1995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6 PDF版)
中医学
1996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医学(1991 PDF版)
中医学
199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4 PDF版)
中医学
199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1987 PDF版)
中医学
198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1995 PDF版)
中医学
1995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中医学(1983 PDF版)
中医学
198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性医学(1989 PDF版)
中医性医学
1989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80 PDF版)
中医学
198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1979 PDF版)
中医学
1979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