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求取 ⇩

上篇 中医基础1

第一章 阴阳1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

绪言1

二、阴阳在祖国医学上的应用3

附:五行简介5

第二章 脏腑经络8

第一节 脏腑*8

一、五脏9

二、五腑16

附:三焦18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19

第二节 经络21

一、经络的主要内容和分布概况22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24

一、气25

第三节 气血津液25

二、血26

三、津液27

第三章 病因29

第一节 外感致病因素30

一、风31

二、寒32

三、暑32

四、湿33

五、燥33

六、热(火)34

第二节 精神致病因素36

第三节其他致病因素37

一、饮食不节37

二、过逸过劳37

附:痰饮、瘀血38

三、外伤38

第四章 诊法41

第一节 问诊41

一、问寒热41

二、问汗42

三、问头身42

四、问大小便42

五、问饮食口味42

六、问胸腹43

七、问妇女病43

八、问小儿病44

第二节 望诊44

一、一般望诊44

二、舌诊46

一、听声音49

第三节 闻诊49

二、嗅气味50

第四节 切诊50

一、脉诊50

二、触诊53

第五章 辨证55

第一节 八纲55

一、表里56

二、寒热56

三、虚实58

四、阴阳60

第二节 脏腑辨证61

一、心病62

二、肝病64

三、脾病67

四、肺病70

五、肾病72

六、胃病74

七、大肠病75

八、膀胱病76

九、胆和小肠病77

十、脏腑兼病77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80

一、卫分病81

二、气分病82

三,营分、血分病83

附:症状辨证86

第六章 治法93

第一节 防治原则93

一、未病先防——体现预防思想93

二、辨证施治——突出整体观点94

三、扶正祛邪——重视内在因素95

五、标本缓急——抓住主要矛盾96

四、治病求本——寻求病证本质96

六、知常达变——要求具体分析97

第二节 治疗方法98

一、解表法99

二、清热法99

三、泻下法100

四、祛湿法101

五、温里法101

六、理气法102

七、理血法102

八、化痰止咳平喘法103

九、熄风安神开窍法103

十、消导法104

十一、驱虫法104

十二、补虚法105

十四、外治法106

十三、收涩法106

第七章 药物108

概说108

一、中药的采集与加工贮藏109

二、中药的炮制111

三、中药的性能112

四、中药的用法114

第一节 解表药117

一、辛温解表药118

二、辛凉解表药122

第二节 清热药127

第三节 泻下药147

一、攻下药148

二、润下药149

三、逐水药150

第四节 祛湿药152

一、祛风湿药153

二、化湿药158

三、利湿药160

第五节 温里药166

第六节 理气药169

附:制酸药174

第七节 理血药175

一、止血药176

二、活血祛瘀药181

第八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187

一、化痰药188

附:软坚药193

二、止咳药194

三、平喘药196

第九节 熄风安神开窍药199

一、平肝熄风药200

二、安神药204

三、开窍药206

第十节 消导药209

第十一节 驱虫药211

第十二节 补虚药216

一、补气药217

二、补血药219

三、补阴药222

四、补阳药225

第十三节 收涩药229

第十四节 外用药234

附录:备用药物238

第八章 方剂245

概说245

二、方剂的剂型246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246

第一节 解表方249

第二节 清热方253

第三节 泻下方260

第四节 祛湿方263

第五节 温里方267

第六节 理气方270

第七节 理血方273

第八节 化痰止咳平喘方275

第九节 熄风安神开窍方277

第十节 消导方280

第十一节 驱虫方281

第十二节 补虚方282

第十三节 收涩方290

第十四节 外用方291

附录:备用方剂294

附一:脏腑病证治法方药简表311

附二:外感病证治法方药简表316

中篇 中医临床317

第一章 内科317

第一节 传染病317

上呼吸道感染317

传染性肝炎319

痢疾323

伤寒327

钩端螺旋体病330

疟疾334

血吸虫病336

肠寄生虫病341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345

支气管炎345

哮喘348

肺炎352

肺化脓症355

肺结核357

矽肺360

胸膜炎364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366

胃脘痛366

食道癌与胃癌369

急性胃肠炎372

慢性腹泻375

门静脉性肝硬化376

附:肝昏迷380

第四节 循环系统疾病及血液病382

心悸382

高血压病38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89

充血性心力衰竭392

血证394

贫血403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406

肾炎406

附:尿毒症410

泌尿系统感染412

泌尿系统结石414

第六节 运动、神经系统疾病415

关节炎415

头痛419

神经官能症422

脑血管意外425

癫病428

痞证430

中暑432

第七节 其他疾病432

乳糜尿434

糖尿病438

单纯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机能亢进440

第二章 儿科443

第二节 急性传染病445

麻疹445

水痘450

流行性腮腺炎452

流行性乙型脑炎453

小儿麻痹症45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59

猩红热462

白喉464

百日咳467

夏季热469

第二节 其他疾病469

婴幼儿腹泻471

小儿疳积474

遗尿476

第三章 妇科479

第一节 月经疾病482

月经不凋482

闭经485

功能性子宫出血488

痛经491

更年期综合征493

第二节 生殖器炎症性疾病494

带下494

盆腔炎497

第三节 妊娠疾病499

妊娠呕吐499

先兆流产500

妊娠水肿502

先兆子癇和子痫503

子宫外孕505

第四节 产后疾病507

胎盘滞留507

产后发热508

恶露不绝510

缺乳512

第五节 其他疾病513

子宫脱垂513

子宫颈癌514

第四章 外科518

第一节 一般外科疾病518

急性外科感染520

全身性化脓性感染532

颈淋巴结结核534

骨与关节结核536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38

烧伤540

毒蛇咬伤542

附:毒虫刺咬伤的治疗545

破伤风545

547

肛瘘549

第二节 急腹症551

急性阑尾炎553

肠梗阻555

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559

胆道蛔虫病561

急性胰腺炎563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564

第三节 皮肤疾病566

湿疹569

荨麻疹571

神经性皮炎573

脓疱疮575

带状疱疹576

结节性红斑577

578

牛皮癣580

剥脱性皮炎581

水稻田皮炎583

第五章 伤科585

第一节 骨折585

锁骨骨折596

肱骨骨折599

桡、尺骨骨折608

股骨骨折615

膑骨骨折623

胫、腓骨骨折625

第二节 脱臼632

下颌关节脱臼632

肩关节脱臼634

肘关节脱臼636

小儿桡骨头半脱臼637

髋关节脱臼639

第三节 扭挫伤640

胸部扭挫伤641

腰部扭挫伤643

四肢扭挫伤651

第六章 五官科653

第一节 眼病653

溃疡性睑缘炎656

麦粒肿657

上睑下垂658

流泪症659

急性结膜炎660

沙眼661

角膜炎662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664

老年性白内障665

青光眼667

眼底出血症668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670

第二节 耳病671

化脓性中耳炎671

第三节 鼻病673

慢性单纯性鼻炎673

萎缩性鼻炎674

过敏性鼻炎674

副鼻窦炎675

第四节 咽喉病676

扁桃体炎676

咽炎678

单纯性喉炎679

第五节 口腔粘膜病681

鹅口疮681

复发性口疮682

疱疹性口炎683

溃疡性龈炎684

下篇 针灸和新医疗法685

第一章 经络腧穴685

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685

一、骨度分寸取穴法686

第二节 取穴方法686

二、指量取穴法687

第三节 十四经及常用腧穴688

一、手太阴肺经688

二、手厥阴心包经691

三、手少阴心经694

四、手阳明大肠经697

五、手少阳三焦经700

六、手太阳小肠经703

七、足太阴脾经706

八、足厥阴肝经708

九、足少阴肾经710

十、足阳明胃经713

十一、足少阳胆经718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722

十三、督脉728

十四、任脉732

十五、其他新穴、奇穴735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739

一、五输穴739

二、俞穴、募穴740

三、原穴、络穴、郄穴740

第二章 刺灸、新医疗法742

第一节 毫针刺法742

一、针具的选择和消毒742

二、选择体位和皮肤消毒743

四、针刺的角度和深度744

五、行针手法与刺激量的关系745

六、留针和出针745

七、注意事项及有关情况处理746

第二节 灸法747

一、灸法种类747

三、进针方法748

二、灸法适应症及注意事项748

第三节 拔罐疗法748

一、火罐操作法749

二、水罐操作法749

三、拔罐疗法适应症及注意事项749

第四节 耳针疗法750

一、耳壳的表面解剖750

二、耳针穴位752

三、耳针的操作方法759

四、耳针的取穴原则759

五、耳针的应用范围760

附:耳针常用穴位主治作用参考760

六、注意事项762

第五节 手针疗法763

一、手针穴位及主治症763

三、注意事项765

第六节 头针疗法765

二、针刺方法765

一、治疗病种766

二、刺激区的划分766

三、操作方法768

四、注意事项769

第七节 赤医针疗法769

一、赤医针穴位及刺法769

二、适应症及配穴原则771

三、注意事项772

第八节 穴位刺激、结扎疗法772

一、选穴原则772

二、穴位刺激的操作方法773

三、穴位结扎的操作方法776

四、注意事项780

五、治疗后反应780

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781

附:分类取穴参考表782

第九节 穴位注射、水针疗法784

一、穴位注射784

二、水针疗法786

第十节 穴位埋线疗法789

一、几种常见病用穴参考789

二、操作方法790

三、注意事项791

第十一节 电兴奋疗法791

第十二节 割治疗法797

一、割治部位和适应症797

二、操作方法800

三、注意事项801

第十三节 挑治疗法802

一、适应症及治疗方法802

一、适应症及操作方法803

二、注意事项803

第十四节 捏脊疗法803

二、注意事项804

第三章 常见疾病治疗805

概说805

一、针灸疗法的基本要求805

二、针灸处方的基本方法807

第一节 内科疾病809

感冒809

传染性肝炎809

急性细菌性痢疾810

疟疾811

支气管炎811

哮喘812

肺结核814

胃脘痛815

慢性腹泻817

急性胃肠炎817

心脏病818

高血压病819

头痛819

眩晕821

尿路感染821

癫痫822

瘫痪823

面瘫823

三叉神经痛824

胁痛825

坐骨神经痛826

关节炎827

多发性神经炎828

精神分裂症828

癔病829

神经衰弱830

甲状腺肿831

第二节 儿科疾病832

流行性乙型脑炎832

小儿麻痹症834

百日咳835

婴幼儿腹泻836

遗尿837

第三节 妇科疾病837

痛经837

功能性子宫出血838

慢性盆腔炎838

滞产839

子宫脱垂840

腱鞘炎841

第四节 外、伤科疾病841

肩关节周围炎841

乳腺炎842

阑尾炎843

急性肠梗阻843

胆囊炎、胆石症844

胆道蛔虫病845

845

扭伤846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848

眼病848

慢性鼻炎850

急性扁桃体炎851

聋哑852

周围循环衰竭854

触电854

第六节 针灸急救854

中暑855

溺水855

一氧化碳中毒855

第四章 针刺麻醉857

第一节 对针刺麻醉理论原理的讨论858

第二节 针刺麻醉的方法861

一、术前准备861

二、取穴原则862

三、刺激方法863

四、针麻手术的辅助用药864

第三节 常用手术针麻处方参考资料864

扁桃体摘除术864

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865

拔牙术865

内外痔、肛瘘、肛裂等手术866

疝修补术866

斜视矫正术或其他内眼手术866

倒睫内翻矫正术866

输卵管结扎术867

剖腹产术867

胃大部切除术867

阑尾切除术868

肺叶切除术868

四肢骨折复位术868

附一:鼻针麻醉简介870

附二:面针麻醉简介873

附三:耳根麻醉简介875

附四:电针机线路图及说明876

附录:药物、方剂、中医病名索引881

一、药物索引881

二、方剂索引894

三、中医病名索引902

1972《中医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江苏新医学院编 1972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学(1974 PDF版)
中医学
1974 辽宁省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编写组
中医学(1980 PDF版)
中医学
1980
中医学(1990 PDF版)
中医学
1990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77 PDF版)
中医学
197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1990 PDF版)
中医学
1990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5 PDF版)
中医学
1995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6 PDF版)
中医学
1996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医学(1991 PDF版)
中医学
199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94 PDF版)
中医学
199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1987 PDF版)
中医学
198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1995 PDF版)
中医学
1995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中医学(1983 PDF版)
中医学
198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性医学(1989 PDF版)
中医性医学
1989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1980 PDF版)
中医学
198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医学(1979 PDF版)
中医学
1979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