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浙江 上》求取 ⇩

目录总序凡例序 薛驹前言绪论1

第一编 三十六年的建设历程第一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25

第一节 浙江全境的解放,人民政权的建立26

一、全省大陆和海岛的解放26

二、剿匪反霸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巩固29

第二节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国民经济迅速恢复30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31

二、恢复国民经济,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32

三、农村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35

四、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40

第三节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42

一、农业合作化的实现42

二、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49

三、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变资本家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51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发展57

第二章 开始建设社会主义60

第一节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60

一、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建设61

二、“一五”计划胜利完成64

三、工作重点转移受阻66

第二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国民经济的严重挫折67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浪潮的冲击68

二、初步纠“左”和“持续跃进”72

三、严重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76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78

一、以农业为重点调整国民经济79

二、发扬民主总结经验,团结一致克服困难85

三、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局面的扭转86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严重损害92

第一节 夺权逆流掀起,生产连续下降93

一、以“清理阶级队伍”为重点,在上层建筑实行“全面专政”97

第二节 全面推行极左政策,国民经济损失严重97

二、以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斗争为纲,搞“穷过渡”98

三、以夺煤为中心,盲目组织生产“大跃进”102

第三节 两次转机受挫,经济建设破坏严重106

一、两次重大反复106

二、生产两次大起大落109

第四章 新时期的全面改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116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和经济的恢复发展117

一、摧毁“四人帮”的帮派体系,调整各级领导班子117

二、深入批判“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肃清其流毒和影响118

三、人民群众扬眉吐气,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119

第二节 全面拨乱反正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120

一、端正思想路线,实现工作重点转移121

二、调整国民经济,转变发展战略125

第三节 农村改革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130

一、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完成130

二、农村第二步改革的开展133

三、农村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135

第四节 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和对内对外实行开放137

一、改革的试点和两次立志改革的会议138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初步展开141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142

四、对内对外实行开放147

第二编 农村经济建设第五章 综合性农业的发展155

第一节 综合性农业形成的自然、历史条件155

一、综合性农业的自然基础155

二、综合性农业与商品经济158

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与农业的综合效益15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综合性农业的演变161

一、社会变革推动农业生产恢复发展161

二、单一抓粮食生产损害多种经营163

三、开创发展农业经济的新局面168

第三节 农业在改革中振兴171

一、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增强农业发展活力172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各业共同发展175

三、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179

四、发展创汇农业,向外向型转变181

第六章 协调发展的种植业186

第一节 多熟高产的粮食作物187

一、调整粮价、以工补农,增加粮农经济收入191

二、改善生产条件,推广适用技术192

三、发展农业教育、科技事业,为普及农业技术服务195

第二节 “丝绸之府”的蚕桑198

一、实行“三增四改”,建设丰产桑园199

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桑茧质量200

三、改革养蚕制度,实行一年多次养蚕201

第三节 色香味形俱佳的绿茶202

一、利用山丘缓坡开辟新茶园204

二、积极发掘推广新良种205

三、实现制茶机械化206

第四节 品种繁多的水果207

一、建设果品生产基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208

二、搞好良种繁育,发展优质名果209

三、发展果品加工,提高经济效益210

第一节 综合经营的林业213

第七章 调整中发展的林畜渔业213

一、稳定山权林权,保护森林资源215

二、以营林为基础,抓好基地建设217

三、长短结合,综合经营220

第二节 多品种发展的畜禽业222

一、坚持户养为主,适度规模经营223

二、调整饲养业结构,加快畜禽发展226

三、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畜禽商品率228

第三节 捕养并举的渔业232

一、捕捞、养殖、加工并举,综合发展渔业生产233

二、捕捞能力和资源再生能力相适应,保持渔业生态平衡235

三、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建设水产养殖基地237

第八章 兴利除害的水利事业242

第一节 艰苦创业,振兴水利242

一、防洪抢险、堵口复堤,修复水利工程243

二、防洪防旱并重,山区平原兼顾244

三、以建设水库和机电排灌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245

四、改革水利体制,建立新的管理秩序246

第二节 治理江河,化害为利248

一、流广线长的强潮河流,实行分段治理248

二、洪害严重的山溪河流,实行上蓄、中分、下泄的全面治理251

三、山区河流与平原河网紧密相连的水系,实行蓄、疏、排、降分别治理252

第三节 建库蓄水,为民造福253

一、大、中、小水库结合,形成葡萄串式的水库群254

二、因地建水库,设计多种多样坝型254

三、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并重,发挥工程效益255

第四节 建设机电排灌设施,促进农业机械化257

一、民办为主、小型为主,建设排灌站258

二、以粮、棉、麻为重点,分片规划、分期实施259

三、健全排灌站管理,推广喷灌滴灌260

第五节 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61

一、水利工作的着重点从建设转到管理上来261

二、从单纯“看库守坝”转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262

三、由封闭型的自营建设转向开放型的承包建设265

第九章 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266

第一节 艰苦的创业过程,致富的必由之路266

一、几经折腾,顽强成长267

二、积极扶持,突飞猛进270

三、振兴农村经济的希望所在273

第二节 多路竞相前进,不同经济格局各显其能275

一、集体、联户、家庭一起上276

二、联合推动乡镇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277

三、不同经济格局的形成279

第三节 围绕市场搞生产,在竞争中求发展281

一、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282

二、以变应变,机动灵活搞经营284

三、重视市场信息,做好“快”字文章286

第四节 加强技术改造,选用能人当家287

一、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287

二、加速设备、技术的更新改造288

三、发掘与启用能人办厂289

第十章 星罗棋布的农村集镇292

第一节 集镇的复兴和发展293

一、旧社会的集镇293

二、从复兴走向衰落295

三、集镇的兴起和繁荣297

第二节 集镇的深刻变化299

一、集镇经济结构向多成分、多产业的复合型转变299

二、集镇功能向综合性多功能扩展301

三、集镇经济向周围多形式辐射304

第三节 集镇的规划与建设304

一、全面规划,把集镇建设引上正确轨道305

二、因地制宜,加快集镇基础设施的建设306

三、多渠道集资,依靠人民建设集镇309

第三编 工业交通建设第十一章 轻型结构的工业经济315

一、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轻型工业结构初步形成316

第一节 轻型工业结构的形成和受到的挫折316

二、工业结构调整的探索,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318

三、搞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320

第二节 轻型工业结构的发展及其优势的发挥321

一、轻型工业结构优势的发挥322

二、轻型工业结构的特点326

第三节 工业的地区布局渐趋合理328

一、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依托,呈圈状和带状分布329

二、工业布局呈梯级发展,与上海经济区联系密切329

四、农村工业兴起,城乡工业共同发展331

三、以原料产地为基础,发展轻纺工业331

第四节 工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333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333

二、工业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日趋明显334

三、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工业经济的联合协作336

第十二章 “丝绸之府”的纺织工业338

第一节 “丝绸之府”的复兴和繁荣338

一、生产的恢复和公有制的确立339

二、骨干企业的建设和纺织行业结构的调整341

三、指导方针的转变和纺织工业的振兴344

第二节 以出口为导向的丝绸业347

一、抓好蚕桑生产,巩固原料基地348

二、推进技术进步,上质量上品种349

三、提高加工深度,调整出口结构352

四、实行工贸结合,探索改革之路352

第三节 面向市场的棉毛化纤纺织业354

一、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发展步伐355

二、适应市场变化,改善生产经营356

三、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竞争能力357

第一节 发挥传统优势,积极开拓新行业360

一、传统行业的恢复发展360

第十三章 品种繁多的轻工业360

二、生产领域的逐步扩大362

三、新行业的茁壮成长364

第二节 拓展市场,促进生产369

一、坚持产销结合,以销促产369

二、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371

第三节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374

一、关键技术设备的改造375

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378

三、企业改组、联合促进技术改造379

一、古老产业的兴衰381

第一节 传统产业的历史演进381

第十四章 绚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工业381

二、挖掘创新和开拓发展383

三、在改革开放中前进385

第二节 传统技艺的推陈出新388

一、地方特色的继承和发扬388

二、传统技艺的发展和创新390

第三节 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393

第十五章 多能互补的电力工业397

第一节 电力工业体系的形成397

一、恢复扩建火电厂,开始新建水电站398

二、以新建水电站为主,掀起电力建设高潮399

三、电源建设进展迟缓,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400

四、以建设港口火电厂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发展电力工业401

第二节 多种电能的开发404

一、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404

二、沿海港口火电厂的兴建408

三、风能、潮汐能、核能的新开拓409

第三节 星罗棋布的小水电站建设411

一、依靠地方积极性,逐步扩大建设规模412

二、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实行小流域梯级开发413

四、多种类型小水电设备的配套生产415

三、丰歉互补,合理利用电能415

第十六章 初具规模的重工业417

第一节 重工业基础的形成和发展417

一、原有工业企业的改组和改造418

二、骨干企业的新建和小型企业的发展419

三、滨海重、化工业的兴起和乡镇重工业的发展422

第二节 合理调整服务方向426

一、为农业服务起步,不断扩大服务领域427

二、改善生产经营,实行企业“转轨变型”428

三、发展省能重工业,降低能源消耗429

第三节 不断加强企业技术改造430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自我改造的能力431

二、改组、联合和技术改造相结合,促进产品升级换代432

三、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准434

第十七章 融会中西的建筑业436

第一节 建筑业的发展概貌436

一、灿烂的古代建筑436

二、建筑业的新兴438

三、建筑行业体系的形成440

四、支援内地建设和中外合作承包工程442

一、轻快淡雅的建筑风格443

第二节 建筑技艺的继承和发扬443

二、精雕细刻的装饰技艺444

三、质朴自然的农居布局445

第三节 建筑业体制改革的新探索448

一、打破部门、地区分割,开始形成开放型建筑市场448

二、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型建筑队伍正在形成451

三、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452

第十八章 日益发展的交通邮电事业454

第一节 综合运输网的初步形成454

第二节 水陆并举的交通建设460

一、宁波港的崛起460

二、长江三角洲的“小莱茵河”464

三、公路建设的“三部曲”467

第三节 农村个体和合作运输业472

一、农村个体运输的勃兴472

二、多种合作组织形式的出现474

第四节 走向现代化的邮电业475

一、邮政、电信网络的拓展476

二、在改革开放中加速通信技术的进步477

三、积极开拓业务,满足社会需要479

第四编 财贸业的发展第十九章 日趋活跃的城乡商业48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485

一、社会主义商业的建立485

二、商业工作一波三折488

三、商业发展的新时期490

第二节 改革商业体制,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和少环节的流通体制491

一、全民所有制商业在调整、改革中继续前进492

二、集体所有制商业迅速发展壮大494

三、个体商业积极发挥补充作用495

第三节 调整购销政策,搞活商品流通497

一、改革农副产品购销政策497

二、改进日用工业品购销形式,发展横向经济联系498

第四节 集市贸易和专业市场蓬勃兴起500

一、集市规模扩大,交易兴旺501

二、专业市场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涌现502

三、温州的专业市场504

第五节 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服务功能505

一、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恢复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505

二、开拓经营服务领域,提供综合服务506

三、实行专业产销联合,促进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508

第六节 加强管理,确保城乡市场健康发展510

一、加强经济立法,实行依法治商510

二、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511

三、做好服务工作,方便市场交易511

第一节 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513

第二十章 开拓前进的对外经济贸易513

一、出口供货阶段514

二、自营出口阶段515

第二节 自营进出口贸易体系的建设516

一、改革外贸经营体制,建设自营进出口贸易体系517

二、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建设518

三、开拓全方位出口商品销售市场519

四、合理使用进口用汇520

五、大力培养对外经济贸易人才521

第三节 利用外资与引进技术521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欢迎外商投资522

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523

三、加快开放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商投资实行优惠政策524

第四节 开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事业526

一、承担国家对外援助项目任务526

二、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528

三、积极利用国际援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29

第二十一章 持续增长的财政税收532

第一节 社会主义财政的建立和发展533

一、社会主义财政的建立,实现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533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财政534

一、虚收实支,财政短绌536

第二节 财政工作的波折536

二、经过调整整顿,财政状况好转537

三、在动乱中财政陷入困境538

第三节 财政工作新局面的开创540

一、改“统收统支”为“分级包干”541

二、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逐步完善税制543

三、发挥财政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545

第一节 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形成和发展552

一、社会主义金融业的创建552

第二十二章 发展迅速的金融业552

二、金融事业的两次挫折555

三、以人民银行为中心、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形成556

第二节 大力发展储蓄,集聚建设资金558

一、人民储蓄事业的迅猛发展558

二、储蓄事业发展的特点559

三、重视利率杠杆在储蓄中的作用559

第三节 充分运用信贷资金,促进地方经济优势的发挥560

一、有重点地发放贷款560

二、改革信贷体制,开拓信贷业务563

三、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管理565

一、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外汇收入567

第四节 开展外汇业务,扩大对外经济联系567

二、开办外汇、外贸贷款业务568

三、发挥投资公司、投资银行作用,从海外筹集资金569

第五节 人民保险事业的新发展570

第二十三章 蒸蒸日上的旅游业573

第一节 旅游业的兴起575

一、外事接待型旅游业的建设575

二、产业型旅游业的新发展577

第二节 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网578

一、旅游资源的特点579

二、旅游网络的建设581

三、发展特色旅游项目585

第三节 改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设施建设588

一、加强宾馆建设,提高接待能力589

二、加强交通建设,改善通讯条件590

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建设旅游设施590

第四节 提高服务质量,加速人才培训591

一、搞好规范服务,开展服务竞赛591

二、开展客源市场调查,搞好自主外联593

三、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旅游景点知名度594

四、做好人才培训,提高职工素质594

人名索引596

英文目录601

1988《当代中国的浙江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商景才主编 198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当代中国的黑龙江  上(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黑龙江 上
199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湖北  上( PDF版)
当代中国的湖北 上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江西  上( PDF版)
当代中国的江西 上
北京市: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国浙江( PDF版)
中国浙江
浙江当代渔业史(1990 PDF版)
浙江当代渔业史
1990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江苏  下(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江苏 下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江苏  上(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江苏 上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河北  上(1990 PDF版)
当代中国的河北 上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陕西  上(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陕西 上
199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安徽  上(1992 PDF版)
当代中国的安徽 上
1992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四川下(1990 PDF版)
当代中国的四川下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云南  上(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云南 上
199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贵州  上(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贵州 上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西藏  上(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西藏 上
199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黑龙江(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黑龙江
1991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