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四川下》求取 ⇩

目 录3

第三编 中心城市的建设3

第十三章四川省省会——成都市3

第一节成都平原上的千年古城3

第二节经济建设的历程和成就10

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起步11

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前进中的挫折14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的发展16

第三节重要科学文化中心的形成24

第四节城市建设的发展34

第十四章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庆市43

第一节重庆经济中心的形成43

一、城市概况和历史沿革43

二、形成重庆经济中心的自然环境47

三、形成重庆经济中心的社会历史过程48

一、恢复生产和医治战争创伤51

第二节新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51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54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57

四、三线建设时期的发展60

第三节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折63

一、经济体制综合改革63

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69

三、经济中心作用的增强73

第一节盐都今昔78

第十五章盐业化工名城——自贡市78

第二节从千年盐都到现代工业城市85

一、从恢复和发展制盐工业起步86

二、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的勃兴89

三、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崛起93

四、在改革中探索前进96

五、城市的建设和发展98

第三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100

第十六章新兴冶金工业城——攀枝花市107

第一节罕见的聚宝盆109

一、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109

二、雄厚独特的其它资源112

第二节在“不毛之地”建设百里钢城114

一、扎扎实实做好前期工作115

二、实行特殊的体制和政策117

三、缜密规划和精心设计118

四、有条不紊地组织“歼灭战”121

五、努力达到和超过设计生产能力127

第三节川西南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30

一、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城市130

二、加速发展地方经济132

三、逐步深化改革,增强城市活力134

四、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136

五、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138

六、积极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138

一、深刻的历史巨变140

第四节攀枝花的今天和明天140

二、重要的战略意义142

三、光辉的发展前景144

第十七章 四川的其它城市147

第一节历史概况和发展趋势149

第二节古城焕发新姿153

一、文化旅游名城乐山153

二、三江交汇的名城宜宾160

三、甜城内江164

四、酒城泸州169

五、丝绸名城南充173

第三节商业城市向多功能发展178

一、川东门户万县178

二、乌江锁钥涪陵183

三、雨城雅安187

四、蜀道咽喉广元191

五、大巴山重镇达县194

六、川中纺织名城遂宁198

第四节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201

一、电子工业和科技城绵阳201

二、重型机械工业基地德阳205

三、光学能源城华蓥210

四、金口河区和白沙工农区212

第五节民族自治州首府214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214

二、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217

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府——马尔康218

第四编 经济体制改革在四川的试验和发展223

第十八章四川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的基本进程223

第一节四川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223

第二节四川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228

第三节四川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232

第十九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36

第一节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236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建立237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239

三、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241

第二节变革人民公社管理体制244

一、广汉县向阳乡率先变革244

二、变革的主要内容246

三、变革的良好效果247

四、集镇管理体制的改革249

第三节农村专业户和各种新经济联合体的产生和发展250

一、农村专业户的产生及其作用250

二、各种新经济联合体的产生和发展253

三、农村各种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56

第四节县级经济体制的综合改革258

一、旧体制的弊端258

二、改革试点县的探索260

三、改革的成效264

一、从扩权入手进行工业体制改革268

第一节扩大企业自主权268

第二十章工业体制改革268

二、扩权试点由企业利润留成到自负盈亏的发展269

三、企业扩权的主要效果和存在的问题279

第二节工业企业的改组联合284

第三节企业内部的改革291

一、改革企业领导体制291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293

三、改革企业工资奖励制度295

四、改革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298

第二十一章流通体制的改革300

第一节改革高度集中的商品计划管理和分配形式300

一、改革农产品统购制度301

二、改革工业品统购包销体制304

三、改革统分统配的物资体制305

四、发展集市贸易307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集体性质309

第二节改革流通领域所有制结构309

二、积极扶持、大力发展集体商业312

三、恢复和发展个体商业313

四、发展新的商业形式315

第三节改革批发商业体制320

一、原有批发体制已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320

二、加快批发体制的改革322

一、改革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327

第一节财政体制的改革327

第二十二章财政和金融体制的改革327

二、改革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329

三、改革地方各级的财政分配关系333

四、乡镇财政建设335

第二节金融体制的改革336

一、配合企业扩权,改革银行业务和管理体制336

二、建立新的国家银行体系340

三、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开始建立资金市场341

一、在工农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展开计划体制的改革345

第一节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345

制的改革345

第二十三章计划体制、基建体制和价格管理体345

二、计划体制改革的两个阶段346

三、计划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351

第二节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352

一、基本建设计划管理和投资方式的改革352

二、基建物资供应的改革353

三、以中心城市为重点推行工程招标投标制353

四、建筑施工企业方面的改革354

五、建筑业用工制度的改革355

第三节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355

一、价格结构的改革356

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359

第五编教育、科技和文化建设363

第二十四章教育事业的发展363

第一节三十六年的发展历程363

一、改造旧教育364

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探索366

三、“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破坏368

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期369

第二节普通教育372

一、普及小学教育373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76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79

第三节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382

一、走以内涵发展为主与有计划地新建学校相结合的道路385

二、管理改革与教育改革同步进行390

三、在发展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93

四、坚持改革,办出中等技术教育特色399

第四节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中等专业教育400

一、多种形式办学,培养专门人才401

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402

三、加强宏观管理,发挥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的403

办学积极性403

第二十五章科技事业的发展404

第一节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405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405

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三线建设时期407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409

第二节四川科研基地的形成419

第三节 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424

一、农业科研成果425

二、医药卫生科研成果428

三、日用品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430

四、资源开发、交通建设、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430

科研成果430

五、基础理论科研成果435

第四节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36

一、紧密为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服务的经济理论研究438

二、以毛泽东思想研究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为重点的哲学研究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441

三、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学、文学和民族学研究442

第五节科学普及工作和学术交流443

第二十六章文化事业的发展450

第一节具有巴蜀特色的文学艺术451

一、发展历程451

二、重要成果455

第二节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463

一、泥土芬芳的社会文化463

二、电影发行放映事业面貌一新466

第三节报纸和广播电视事业欣欣向荣468

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创立和初步发展469

二、新时期报纸和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473

第四节出版事业异军突起479

第五节文物、博物和档案事业日益发展486

一、异彩纷呈的文博事业486

二、特色鲜明的档案事业490

第二十七章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495

第一节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495

一、开展卫生防病工作,努力防治流行病496

二、建立城乡医疗保健网,提高医疗服务水平500

三、振兴中医事业503

第二节人口和计划生育507

第三节奋进中的体育事业514

一、基础薄弱,奋起直追514

二、增强体质,培育新人523

三、勇攀高峰,为国争光527

第六编 团结前进的四川各族人民539

第二十八章人民当家作主,加强政权建设539

第一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四川人民539

一、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变化539

二、为巩固人民政权而斗争543

三、以主人翁姿态投入经济建设546

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49

第二节四川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发展552

一、行政建制的变化553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和发展557

三、人民群众参加普选,享受民主权利561

第三节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法制建设565

一、建立和健全人民的司法机关和制度,充分发挥人民565

民主专政的作用565

二、拨乱反正,加强法制建设571

第二十九章统一战线日益发展577

第一节四川统战工作的光荣传统578

一、壮大革命力量578

二、争取抗战胜利579

三、迎接四川解放581

第二节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583

一、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583

二、党外上层人士的学习和思想改造588

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592

第三节建立合作共事关系,落实统战政策595

一、中共与党外人士建立合作共事关系595

二、拨乱反正,落实政策598

一、人民政协的建立和发展600

第四节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600

二、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建立与发展602

三、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608

第五节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609

一、四川宗教基本情况609

二、宗教界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611

三、新时期的宗教工作614

一、台侨属和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616

第六节加强海外联谊工作616

二、广泛开展海外联谊活动618

第三十章民族团结日益增强623

第一节辽阔美丽的少数民族地区625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与自然概貌625

二、剥削制度下的少数民族社会628

三、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635

第二节伟大的社会变革636

一、开辟工作636

二、民主改革644

三、农牧业合作化654

第三节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65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656

二、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658

第四节新时期的民族工作660

一、调动积极因素,落实民族政策661

二、同心同德抓经济建设664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新进展670

四、发展文教科技卫生事业672

结束语678

后记691

附录693

一、大事年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一九八五年十二月)693

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一九四九——一九八五年)753

三、历届主要领导人名单(一九四九——一九八五年)769

彩色插图目录790

人名索引798

英文目录809

1990《当代中国的四川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超主编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当代中国的青海  下(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青海 下
199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贵州 (下册)(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贵州 (下册)
1989
当代中国的江苏  下(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江苏 下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山东  下(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山东 下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四川水利(1991 PDF版)
当代四川水利
1991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河北  下(1990 PDF版)
当代中国的河北 下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湖北  下(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湖北 下
199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四川下(1990 PDF版)
当代中国的四川下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甘肃  下(1992 PDF版)
当代中国的甘肃 下
1992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国的红色盆地  当代四川考察实录(1993 PDF版)
中国的红色盆地 当代四川考察实录
1993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当代四川商业(1994 PDF版)
当代四川商业
1994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四川铁路(1993 PDF版)
当代四川铁路
1993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贵州  下(1989 PDF版)
当代中国的贵州 下
198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西藏  下(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的西藏 下
1991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浙江  下(1988 PDF版)
当代中国的浙江 下
198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